Browsing by Author "Yen, Chun-Chieh"
Now showing 1 - 11 of 1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帕格尼尼主題應用於鋼琴作品之探究──以李斯特《帕格尼尼第六號練習曲》與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為例(2017) 柯惠純; Ko, Huei-Chun十九世紀音樂家們大膽地嘗試各種可能性,造就了新時代的音樂趨勢,義大利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帕格尼尼(Nicolo Paganini, 1782-1840)在小提琴的技巧發展與演奏,展現出絕倫的音樂特質,成為代表性的指標。本文將探討取材自帕格尼尼《第二十四首隨想曲》(24 Caprices, op.1, No.1, 1805) 的鋼琴作品: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帕格尼尼第六號練習曲》(Grandes Etudes de Paganini, S141, No. 6 in A Minor, 1851)和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 1897)《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作品35》(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Paganini, Op. 35, 1863)。 本論文藉由歸納李斯特和布拉姆斯兩位特質迥異的作曲家在音樂語法、創作手法、演奏技巧的發展與思維,綜合兩首樂曲橫向、縱向和樂曲本身的相關背景資料、分析相同主題運用於變奏曲與練習曲的兩首作品之內涵,進而應用於鋼琴之演奏技巧和詮釋。Item 德布西《版畫》之詮釋與研究並以德布西前奏曲選曲為範例探討德布西《版畫》中異國色彩的運用(2021) 彭政諺; Peng, Cheng-Yen阿齊爾-克勞德.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1918)出生於法國,在印象畫派興起的年代中度過童年時光,然而真正啟發與影響他的音樂美感,卻是來自於象徵主義的文學詩集與畫作。從這些作品中,德布西獲得許多靈感與啟發,再加上同時期新藝術潮流中大量運用抽象而自由蜿蜒的「阿拉貝斯克」(Arabesque)線條來做漸層變化以及十九世紀末盛行於巴黎的「異國風潮」(Exoticism)之影響下,造就了他如此獨特的個人音樂語法與風格,並在音樂的和聲與色彩上,開創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也使德布西在音樂史上佔有一席不可或缺的位置。 異國情調風格之特色反映於德布西1890年到1913年的特定鋼琴作品中,也就是大約在《前奏曲第二冊》之前的一些特定鋼琴作品。盛行於十九世紀末的異國情調風格不但使德布西個人的鋼琴寫作語法更為豐富,也因1889年於萬國博覽會中爪哇甘美朗音樂以及安南的民間戲曲表演帶給德布西的震撼與創作上的靈感,使德布西於1903年《版畫》(Estampes)此首作品中,成功地跳脫傳統和聲限制與脫離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2-1883)主導的德奧音樂之枷鎖,以東方異國素材與古典法國音樂精神,建立個人獨特風格。而德布西鋼琴曲中之異國情調風格也寫實的反映出十九世紀末「頹廢思想」於法國社會中的瀰漫。 本文研究以德布西之生平為開端探討其所處年代之文學、畫作派別等對德布西的影響,並研究其作品的風格,而《版畫》(Estampes)此首樂曲對德布西來說,為創作生涯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捩點,也是德布西異國情調風格中的代表曲之一,將以《版畫》中之三首作品〈塔〉(Pagodes)、〈格拉納達的黃昏〉(La soirée dans Grenade)以及〈雨中庭〉(Jardins sous la pluie)為研究對象,探究其創作背景與動機、異國之音樂素材、語法及和聲聲響詮釋,並加以延伸探討德布西鋼琴作品中異國風情特色之運用與其意涵。最後以德布西《版畫》與《前奏曲》中之共同異國風情特色與特殊創作手法來作探討與研究。Item 李斯特《巡禮之年第一年:瑞士》中〈威廉泰爾教堂〉、〈暴風雨〉、〈奧柏曼山谷〉與〈日內瓦之鐘〉之研究(2017) 顏冠宇; Yen, Kuan-Yu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出生於匈牙利,自幼展現音樂才華,於1832年後前往巴黎發展,展開鋼琴演奏家、教學家和作曲家之生涯,為浪漫時期重要音樂家之一。 在七十五年的生涯中作品豐富,以鋼琴曲為主要創作類型,鋼琴作品類型又有鋼琴改編曲、超技練習曲、奏鳴曲、協奏曲…等。另外,李斯特的文學造詣不亞於音樂上的才華,在巴黎期間研讀各類文學作品,並在往後的作品中將音樂與文學作結合,寫作標題音樂類型的作品,本篇研究之《巡禮之年第一年:瑞士》便是此類型作品的體現。 本篇研究以李斯特之生平為開端探究並研究其作品的風格,再另以李斯特所處年代的社會、文學、音樂氛圍藉以了解環境對李斯特的影響,而《巡禮之年第一年:瑞士》(Années de Pèlerinage Première année, Suisse)作為其生涯中重要的曲集之一,將挑選其中四首選曲:〈威廉泰爾教堂〉(Chapelle de Guillaume Tell)、〈暴風雨〉(Orage)、〈奧柏曼山谷〉(Vallée d’Obermann)與〈日內瓦之鐘〉(Les cloches de Genève)為研究對象,並探究標題音樂及主題變形的運用手法,於最後透過樂曲的解析體現於演奏詮釋上。Item 李斯特《巡禮之年第二年:義大利》——〈三首佩托拉克十四行詩〉與〈但丁詩篇讀後感——奏鳴曲風幻想曲〉之分析與詮釋探討(2021) 許元貞; Hsu, Yuan-Jen李斯特身為 19 世紀浪漫樂派著名鋼琴家、作曲家及㔁育家,其開發了神乎其技之鋼琴技巧、開創了新穎獨特的和聲效果,對鋼琴作品暨當代音樂的改革功不可沒。李斯特雖常以「炫技」二⫿為人所知,卻亦有將炫技退居其次,以刻畫內心深沈啟發與感觸為主的作品,如其三冊《巡禮之年》。 本文將以其作於 1839-1849 年間的《巡禮之年第二年——義大利》中〈佩托拉克十四行詩:第 47、104、123 首〉及〈但丁詩篇讀後感——幻想曲風奏鳴曲〉四首曲子,作樂曲分析暨演奏詮釋之探討。 在正式進入剖析前,本文將先分析李斯特所處歷史時空,從政治與社會的角度,理解當時作曲家們的生活背景、生⬀方式,並瞭解工業革命如何促成樂器之改良及開拓演奏上之可能性。再者,將分析十八與十九世紀音樂思潮之演變,暸解浪漫樂派之音樂觀。 接著,筆者將著重於李斯特於巡禮時期前的生平,暸解其與達古夫人的愛戀與分離、並從其生平的重要事件研究其對於音樂及其生活上之貢獻。再聚焦於其創作《巡禮之年第二年——義大利》之背景。 最後,筆者將以佩托拉克《十四行詩》與但丁《神曲》作為研究內容,以求理解其文學內涵、並以客觀角度分析樂曲之動機、節奏與和聲等元素,綜合以上並提出技巧及詮釋上之建議。Item 海頓《C 大調第六十號鋼琴奏鳴曲, Hob. XVI:50》與《降 E 大調第六十二號鋼琴奏鳴曲Hob. XVI:52》音樂分析與詮釋(2022) 施仁愛; See, Denise Faith Lim約瑟夫·海頓(Joseph Haydn)透過他的鋼琴奏鳴曲為古典時期的鍵盤曲目做出了巨大貢獻。本文的目的是對他在倫敦寫的其中兩首奏鳴曲進行分析和詮釋:C 大調第 60 號鋼琴奏鳴曲 Hob. XVI:50 和降 E 大調第 62 號鋼琴奏鳴曲 Hob. XVI:52。本文首先介紹作曲家的背景,接著會聚焦在他的倫敦之行。第二部分,探討他奏鳴曲的一些特點,以及古鋼琴 C.P.E.巴赫對於海頓的影響。本文大部分內容及最後總結的部分將著重於倫敦奏鳴曲的分析和詮釋。首先將對奏鳴曲的歷史進行研究,然後對奏鳴曲的要素進行探討,主要是對當時樂器發辯方式,裝飾音,力度和強音,延長記號和休止符,踏瓣和演奏技巧等的研究。這些元素隨後都將會用於每一首奏鳴曲的結構分析和詮釋中。本論文的主旨在將傳統的和聲分析與主題分析相結合,探究影響此奏鳴曲創作的各種原因。Item 舒曼《克萊斯勒魂》與虛擬人物「克萊斯勒」之關聯暨樂曲分析與詮釋(2020) 黃祈諺; Huang, Chi-Yen德國浪漫派作曲家舒曼,不僅以瘋狂、多變又具幻想的音樂風格抒發其思想,更在音樂評論的領域中,以極具詩意的文筆創辦了《新音樂雜誌》,其中舒曼本質的分裂角色,「佛羅倫斯坦」與「歐瑟比斯」分別代表舒曼本身的對比性格,如此充滿幻想、虛構的手法,在舒曼極為崇拜的文學家霍夫曼身上也展露無遺。 霍夫曼為一名浪漫時期的音樂家、文學家,更是一位音樂評論家,而他也利用虛構的角色在文學作品、音樂評論等闡述自己的想法,其中虛擬人物「克萊斯勒」便是相當著名的一個,舒曼的《克萊斯勒魂》便是受到此人物啟發,本文將研探《克萊斯勒魂》如何受虛擬人物「克萊斯勒」影響,以結構、內容等面向剖析音樂中的文學意念。 在正式剖析舒曼《克萊斯勒魂》之前,筆者將介紹霍夫曼作品中與克萊斯勒相關的兩部作品,分別為《克萊斯勒言集》與《雄貓穆爾的生活觀》;接著以「虛擬人物」與「虛擬世界」為談討脈絡,比較舒曼與霍夫曼藝術創作中之異同。 最後將以舒曼《克萊斯勒魂》為剖析主體,微觀的分析八首小品之內在思維,並予以讀者詮釋上之建議。Item 舒曼《幻想曲集》作品十二分析與詮釋(2022) 黃怡瑄; Huang, Yi-Syuan羅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為 19 世紀浪漫樂派著名的作曲家及音樂評論家。心思細膩的舒曼,將內心世界創作成無數樂曲,其中鋼琴作品以性格小品(Character piece) 最具代表性。此外,自幼飽讀詩書的他有著豐富的文學涵養,喜愛將文學意念融入音樂中,獨特的音樂風格使他在浪漫樂派中佔有一席之地。文中所探討的《幻想曲集》作品 12 (Fantasiestücke, Op.12) 即是舒曼以德國文學家霍夫曼 (Ernst Theodor Wilhelm Hoffmann, 1776-1822) 的短篇小說《卡洛特風格的幻想故事曲集》(Fantasiestücke in Callots Mania) 作為命名八首小品標題的靈感,藉由描述性的標題體現出音樂的意境且成為詮釋上極為重要的線索。本文以舒曼之生平作為開端了解其生長背景及性格的養成,並探討兩位德國文學家尚.保羅 (Johann Paul Friedrich Richter, 1763-1825) 及霍夫曼對舒曼鋼琴創作的啟發及影響。接著簡述幻想曲曲式發展並研究此作品之背景。最後以客觀之角度分析樂曲的曲式結構、節奏與調性等元素並加入自身詮釋觀點展現此曲之音樂內涵。Item 葛拉納多斯《哥雅畫集》第二首〈窗口訴懷〉、第四首〈嘆息,或瑪哈與夜鶯〉與第五首〈愛與死:敘事曲〉之研究(2016) 陳柏宇; Chen, Po-Yu十八世紀末的歐洲,正受到法國大革命的影響,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傳遍了各個角落,而這樣的種子,也在西班牙開花結果了。哥雅 (Francisco de Goya y Lucientes, 1746-1828)目睹了西班牙社會、政治上的種種弊病,運用大膽的繪畫技巧,在版畫作品上深深的刻畫了時代的不公不義,而音樂家葛拉納多斯 (Pantaleón Enrique Joaquín Granados Campiña, 1867-1916)也受到了他的啟發。透過哥雅描繪的時代,葛拉納多斯創作了一套包含六首的鋼琴組曲《哥雅畫集》(Goyescas, Op.11, 1911),其中描繪了當時人們的生活背景,並帶有強烈的西班牙風格,運用浪漫派的作曲技法,將西班牙音樂的藝術價值推向了更高的層次。 本論文並非研究完整的曲目,而是針對其中三首進行分析與解說,從緒論的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到第二章的背景介紹,將完整的呈現作品背景的相關資料,包含哥雅與葛拉納多斯還有《哥雅畫集》的關連;第三與第四章則是針對樂曲的部分,從創作手法的方向切入,輔以歌劇版本 的劇情內容與歌詞來達到更趨近葛拉納多斯想法的詮釋,並依三首曲子分成三個章節,每個章節將有各自的說明。 《哥雅畫集》是葛拉納多斯晚年的作品,也是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他完美的融合了浪漫派風格與西班牙民謠,並利用大膽創新的架構與和聲,將音樂結合文學與美術,變成一首包含各方面藝術成就的大師之作。Item 蕭邦《十二首練習曲,作品十》之分析與詮釋(2023) 黃泰為; Huang, Tai-Wei本論文探討之蕭邦《十二首練習曲,作品十》(Twelve Etudes, Op. 10)具有高度技巧性與藝術性,同時結合性格小品(character piece)的特色,在演奏技巧的訓練中融入音樂性與個性,成為以音樂和情感為主體,並兼具深度與美感之藝術精品,開創了音樂會練習曲的風潮。文中透過蕭邦的成長過程和經歷、社會時代背景、與作曲手法,研究蕭邦的音樂風格。樂曲分析與詮釋章節中,藉比較各練習曲中素材之應用與變化,如旋律、節奏、和聲、織度、寫作手法等,探討不同段落間的情韻與對比性,並剖析各曲所需之特定彈奏技巧。論文共分為四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蕭邦之生平及創作特色;第三章探討練習曲之歷史、發展、與蕭邦練習曲的獨到之處,之後依序分析各練習曲,並研究技巧彈奏方式和音樂演奏詮釋;第四章為結語,統整及歸納十二首練習曲的練習要點。Item 貝多芬《e 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90》與《A 大調鋼 琴奏鳴曲,作品 101》之音樂分析與詮釋(2017) 詹為琇; Chan, Wei-Hsiu路得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為古典音樂史上最 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其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更被譽為古典音樂作品中的「新約 聖經」 ,為後世極度推崇。 本論文主要探討《e 小調鋼琴奏鳴曲 作品 90》與《A 大調鋼琴奏鳴曲 作 品 101》兩首中晚期作品的分析與詮釋,參考各中外書籍、學術論文、網路資 訊作為研究參考之依據。 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範圍及方法。第二章為貝 多芬中晚期風格研究,探討影響及造就貝多芬中晚期創作風格的成因。第三章 為《e 小調鋼琴奏鳴曲 作品 90》之分析與詮釋,此章節將一一探討此首奏鳴曲 的創作背景、曲式結構、節奏特性、旋律特色、和聲語言以及音樂詮釋。第四 章為《A 大調鋼琴奏鳴曲 作品 101》之分析與詮釋,此章節將一一探討此首奏 鳴曲的創作背景、曲式結構、節奏特性、旋律特色、和聲語言以及音樂詮釋。 第五章為《e 小調鋼琴奏鳴曲 作品 90》與《A 大調鋼琴奏鳴曲 作品 101》的 比較,包含創作理念及針對奏鳴曲樂章之曲式的比較。第六章為結語,為筆者 的研究心得與分享。Item 貝多芬早期作品之分析與詮釋,以第一號與第五號鋼琴奏鳴曲為例(2024) 李依雯; Christlee, Elaine貝多芬的作品無疑已成為西方古典音樂文學中的重要遺產。貝多芬將他的作品帶 到了最大的極致,他沒有放棄任何傳統程序,而是不斷地將最簡單和基本的元素融入 他的音樂創作中。此外,貝多芬的作曲風格深受他個人敘事和周圍環境的影響,這導 致他的音樂作品具有個性化和情境特定性。這些特質可以從他的早期作品中看到,如 《第一號鋼琴奏鳴曲,Op. 2 No. 1》與《第五號鋼琴奏鳴曲,Op. 10 No. 1》。本論文旨在透過對樂曲風格和結構的深入研究,提供對兩首鋼琴奏鳴曲的全面分 析和詮釋。第一章介紹貝多芬及其鋼琴奏鳴曲,詳細說明他的個人和職業生涯,以及 他 32 首鋼琴奏鳴曲的概述。第二章則聚焦於貝多芬早期的鋼琴奏鳴曲,討論當時的文 化和社會狀況、他早期鋼琴奏鳴曲的風格特徵,以及第一號與第五號鋼琴奏鳴曲的歷 史背景。最後一章從結構分析和詮釋的角度,提供了對兩首鋼琴奏鳴曲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