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1960年代的羅森柏格藝術:朝向後現代
    (2006) 郭昭蘭; Jau-lan Guo
    有關羅柏特˙羅森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藝術的研究至今仍存在著兩極化的爭議。這些研究者大致分成兩大陣營,其一是以圖像詮釋的方式,解讀羅森柏格作品中的意義。另一個陣營則將焦點放在再現的方法或作品形式與結構的特徵上,主張羅森柏格的作品具體表現了「後現代主義」藝術的敏感性。其代表是以「十月」期刊(October)為主的評論家:他們主張羅森柏格的藝術所提供的,是象徵的森林,這個象徵森林駁斥物件與影像中任何敘述或階級(次序)的存在。在「十月」期刊將羅森柏格藝術看作是後現代主義藝術的先驅者的論述軌跡中,羅森柏格被詮釋成一個陶醉於符號遊戲的藝術家,作品中的物件與影像沒有任何意義的運作,藝術家的自我在其中亦完全消失。羅森柏格因此被同化入後結構主義者理論,他的作者意識被與所謂的「作者已死」畫上等號、符號的無一致意義亦與解構主義的不確定性等同看待。本論文補充過去羅森柏格作為後現代藝術論述文本的遺缺,重新將羅森柏格的藝術放在個人生涯脈洛、以及1960年代的文化運動背景,檢示羅森柏格藝術中的「後現代的自我」、「新敏感性」、「平等主義」與「參與式的民主」,以及一種對未來樂觀期待的烏托邦精神,藉此將它定位在1960年代反文化的後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