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親情語彙—陳惠秋人物繪畫創作研究
    (2022) 陳惠秋; Chen, Hui Chiu
    本論文是以學齡前兒童與家人間的情感為主題,探討人物繪畫中情感的表現。在藝術中,情感是構成創作的要素,然如何掌握抽象的語彙,將情感與意念轉換成可視的直覺形式,進而掌握繪畫的感染力?透過文獻與學理的研究,了解人物繪畫中情感表現的特質,在創作實踐中建立個人情感形式的繪畫語言,此為本論文主要研究的目標。在第一章緒論中,敍述個人創作研究的動機與目的:包括研究的範圍、方法、流程和名詞釋義。第二章說明我的學理基礎與文獻探索:從美學與藝術的創作本質去思考繪畫語言的形式;再從社會學和兒童心理學了解學齡前兒童的親情情感特徵;分別從親情文學和中西藝術親情圖像作品,觀察藝術家對親情的詮釋和表現;最後從印象派對色彩的表現和色彩的情緒性、色彩的象徵性暗示等文獻尋找個人的情感連結。第三章闡述個人在本次研究中的創作思惟與理念:包括創作的形式、採用的媒材、技法與作品創作過程。第四章作品解析:針對本次創作系列的作品,個別作說明。第五章結論:通過本論文的撰寫與創作實踐,藉學理的探索和梳理,重新審視個人對人物畫的創作思维,對於情感的表現與形式的轉換思考都有所啟發。在作品草圖階段,以「統合感」、「藝術生命形式」、「審美移情」來回檢討靈光乍現下所構思的畫面,能為自己的創作計劃找到方向,自我期許在未來持續的創作中,能發展出更多繪畫的可能。
  • Item
    雨‧相-人物繪畫的象徵與地域氣候特質的關係研究
    (2009) 林岡弘
    文化的形成,是人類經年累月堆積出來的成就。每個民族、每個地區的種種文化特色,背後都有它發展的故事。在眾多發展的因素中,「氣候」是個一直以來對於筆者有高度吸引的部分。在北台灣,多變、多雨的天氣,造就了屬於這一塊土地的風格特色。這樣的特色,讓這塊土地有著與別的地方不同的文化,那麼,在繪畫創作領域之中,是不是也有著直接而相關的關係呢?人物繪畫,是一個地方民族文化的精神指標,從人物的繪畫表現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文化的風俗、特質、情感甚至是歷史軌跡。可以想見,不同的氣候特質,將會造就不同的人物繪畫情感。 那麼,多雨的天氣,會帶給繪畫發展什麼樣的影響?在這些地區裡,人們會怎麼用人物繪畫來詮釋氣候的特色?人們的思維會有什麼樣的不同?本創作研究,以筆者成長的土地-北台灣為出發點,並延伸追尋其繪畫的緣起,探討氣候造成的土地文化所形成的繪畫特色。
  • Item
    《司馬金龍漆畫屏風》研究
    (2010) 張毓珊
    《司馬金龍漆畫屏風》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精美作品,更是瞭解中國早期人物畫發展脈絡的關鍵。本文首先藉由考古畫例的耙梳,整理漢代到魏晉河西乃至北魏平城期間,中國人物畫前後相承的脈絡,點明北魏平城與魏晉河西在裝飾線繪上的關連,並且凸顯同時期南北朝畫風之相異,另外亦試圖連結西域豔麗的設色風格,藉由此番多面向的探究,為北魏平城時期的畫風找尋定位與來源。再者,本文經由探討圖像意義的轉變,亦論證《漆畫屏風》作為賞玩器物的功用。 有鑑於歷來論者總將《漆畫屏風》與《女史箴圖》混為一談,本文為理出兩者的異同,始終將其視為兩件各自獨立的作品,嘗試為其畫風繼承個別探源,釐清兩者在人物造型上相同的原因、於線繪技巧上相異的現象。同時標示出《漆畫屏風》在北魏平城時期接收漢代畫風、吸納河西和西域審美品味的特殊性,以及《女史箴圖》在六朝畫風演變的過程中,所代表之融合傳統的新風格,分別為這兩件富含多元畫風的絕世佳作,在中國畫史的發展洪流中,尋得醒目且關鍵性的地位與意義。
  • Item
    成長˙記事-周書禹的墨彩人物畫創作
    (2011) 周書禹; Shu-yu Chou
    筆者從學生時代就喜愛以人物作為創作題材,從剛開始只求形似的、單純景物的描寫,漸漸體認出創作人物有其與時代結合的必要性,且想藉由創作內涵反映社會現況,然而,在投入教育工作的這幾年體會到,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其實,教育的觀念與社會的環境對他們人格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創作的內容及形式上,從表現孩童天真稚氣的一面,也逐漸加入媒體意象及象徵成長過程的圖案,以豐富創作內涵,增加作品深度。以下就本研究架構做一簡述: 第一章「緒論」闡述個人之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範圍 從事教育六年的我,在當中深感教育環境與社會觀念對兒童有極大的影響,因此,想以學齡前兒童為創作主題,來表達兒童天真爛漫的情境並呈現台灣社會媒體及教育對兒童的影響。之前作品形式與學習內容皆以西畫為主,但在師大求學的過程中,深受中國人物畫的吸引,因此,決定嘗試以中西方人物畫的表現內涵與創作形式加以融合,並結合現成物拼貼與版畫等媒材豐富創作內容並提升作品深度及廣度,使其與時代做結合,期能帶給墨彩畫創作內容與表現媒材的新意,並能與觀者產生共鳴。 第二章 分析並探討墨彩創作的要素 筆者將探討並分析中國傳統嬰戲圖的表現手法與內涵,且自我統整規納其墨彩創作需要的內涵,強調創作最初總需要對事物寄於情感上的抒發,並將自己的創作作品所呈現的主要形式分為三個階段,也就是模仿自然、傳達事物本質及最後達到自我意識的呈現。 第三章 個人創作的理念與實踐 創作當以體現生活為主要目的,將社會現況與時代性帶入畫中,藉由畫作的表現傳達社會教化的功能。其主要內容就思想上有(一)反映民生(二)生命議題的探討(三)兒童教育與社會環境的批判,而創作技巧則以中西繪畫技巧相容並強調畫面象徵圖案的重要性。 第四章 作品分析 作品全以兒童為主角,從單純生活記憶的描述逐漸轉變為多媒材且社會議題的探討。 第五章 結論 就兩年的研究心得作一總結說明。
  • Item
    邱文仕人物畫空間構成創作論述
    (2007) 邱文仕; Chiu Wen-Shi
    藝術創作經常會遇到一些「創新」問題,對過去的結論提出了新的見解、新的觀點與新的發現,也可以總在不同的時代賦予新的選題。用創造性思維去研究,首先要強調的是創新、研究與發現新的領域,但不是脫離實際「趕時髦」。今天我們在尋求一種符合當代審美趣味的人物畫樣式,這需要從時代的角度,用文化的眼光去審視傳統,體味當代。現代人物畫要深入研究傳統美學﹐廣泛吸收各種媒材與技巧﹐表現新的時代生活﹐做出現代人物畫多元的風貌的貢獻。 本創作研究將以中國畫傳統構圖的思維為主軸,探尋個人創作的基本向度,經由現代人物畫寫生與創作,透過東方媒材,思索未來創作延伸的可能性。研究論述主要架構包括:(一) 中國畫構圖理論探究 (二) 人物畫的創作理念與實踐 (三) 作品說明等三大部分。本研究範圍從2003年至2007年間以都市人物與人物寫生為主要延伸作品,透過創作實踐並輔以理論分析,來確立我的創作目標。 緒論中分別說明了本創作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與創作的關係。針對中國畫構圖的探究,了解中國畫的構圖理論並探討中國畫的透視與空間,來了解中國畫構圖規律與法則。創作理念與實踐將重點放在人物畫的空間構成與視覺心理、創造意境,並探討人物的臨摩、寫生與創作關係。人物畫空間構成是主要創作作品核心議題,是涉及繪畫心理學、繪畫美學、繪畫透視學、繪畫色彩學以及繪畫創作理論的綜合性探討。創新是在積累的基礎上的再發現過程,是後人在前人基礎上的繼續探討。傳統繪畫筆墨深度、厚度、力度已遠遠不能達成與時代的共識。但新的構圖形式又是建立在傳統構圖形式基礎上的繼承與創新。所以,只有學習和掌握構圖形式的傳統規律,從中汲取營養,才能尋求新的生命──創新。 筆者創作構思源自於生活所思所感,以平面創作形式為媒介,視覺藝術創作為一重表達方式,呈現個人的感知經驗,期使個人藝術創作能夠有所貢獻。當然,理論的實踐需要我們有一個長期的學習與研究過程,有其時代性與視覺經驗限制,如何在社會氛圍中積澱成個人創作的呈現,為個人努力的方向。
  • Item
    李石樵人物畫之研究
    (2006) 胡朝復
    論文摘要 李石樵,1908年出生於台北新莊,於1995年逝世,享年88歲。經歷了日本殖民政府時期和體驗台灣社會和文化的轉變,是台灣美術運動史上資深的藝術家,他一生為藝術奮鬥不懈、勇於突破的精神,造就了其多采多姿、面貌多元的繪畫風格。 本論文主要在研究李石樵人物畫,以李石樵各個不同階段的人物畫作品研究其繪畫圖式,色彩、形式與技法的演變,並對其人物畫作品之風格、內涵意義及特質加以分析與歸納,期望能透過對於這個主題的整理研究而有更多心得,並能為喜愛李石樵先生人物繪畫的人們與鍾情於台灣早期西洋繪畫藝術的朋友們有所助益。 各章節內容簡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首先說明研究者選擇李石樵人物畫的表現作為研究對象之動機與目的,及李石樵的相關文獻探討,並運用歷史研究法、田野調查法、理論分析法、風格分析法、比較研究法,試圖了解李石樵人物畫的風格演變脈絡。第二章 李石樵生涯發展歷程:說明其時代背景及生平事蹟、藝術學習歷程、返台後之美術推展活動與創作、及退休後的藝術創作生活。第三章 探討李石樵的繪畫風格及演變:內容包括:1.早期寫實時期2.一九五0年代探索西洋現代畫法時期3.一九六0年代的「幾何抽象風格」4.一九七0年代的「月光系列」5.回歸寫實的晚期風格。第四章 探究李石樵人物畫題材與藝術形式:內容探討李石樵人物畫題材的選擇、藝術形式、材料技法與創作理念,最後舉出李石樵各時期的人物代表作做分析、研究。第五章 李石樵人物畫表現之特質:本章節說明李石樵人物畫表現的風格及其人物畫蘊含的特質,以及分析比較李石樵人物畫風格與同時代畫家之異同,接著討論李石樵人物群像畫的意涵、李石樵文化基金會及美術館成立之時代意義及其人物畫在美術史上的成就與貢獻。第六章 結論:最後綜合前述各項研究結果提出結論。以了解李石樵人物畫作品的繪畫圖示、色彩技巧、筆觸肌里…的特質,作為整理台灣第一代西畫家研究之參考。 綜合前面各章節所述,本研究提出下列結論: 1. 李石樵學習的歷程與當時大環境的變遷對其人物畫風格有決定性的影響;李石樵一生的繪畫風格是多變的,他對自我要求非嚴格,不斷求新求變以滿足自我的挑戰與創新。 2. 李石樵人物畫擅長色彩的運用,與具有平而薄的筆觸肌里,經常畫面上塑造獨特的畫面效果,並創造「將畫布當成調色盤」的畫法。 3. 李石樵是一位感性敏銳並富於理性的思考的畫家,其人物畫,從畫面分析、空間的安排、結構的處理、色彩的配置…各方面都非常嚴謹而認真。此外他在創作理念上亦有所突破:將畫面遠方空間強化,提高彩度和明度以增加其繪畫性和畫面的平衡。 4. 李石樵有親切的人情味,用其深厚的美術學院養成基礎來記錄生活;家人及周遭的人、事、都成為他人物畫作品題材的重點。 5. 李石樵創作的態度與藝術理念深深影響著其學生,在美術教育工作上扮演著橋樑的角色;對台灣美術發展而言,他從推動美術風氣、成立個人畫室、在晚年將作品悉數捐出,他可說是全心奉獻於社會的畫家;一代大師,留下無數經典名作,豐富了我們得心靈,耿介無私的崇高人格也為我們樹之了典範。 他的一生,猶如台灣美術運動史的縮影,其歷史意義遠勝於所有成就。一位畫家之所以受到肯定,除了作品上的功力,不輟的創作精神外,在學術上的成就,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李石樵的人物畫,在台灣美術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綻放了璀燦的花朵。 關鍵字: 李石樵/人物畫/肖像畫/群像畫/裸女畫
  • Item
    悠遊人間──現代水墨人物新解
    (2005) 林政榮; Lin,Cheng-Jung
    本論文以「悠遊人間-現代水墨人物新解」為題,闡釋筆者對由傳統到現代水墨人物畫的思考進程,以詩、書、畫、印的古典技法結合人物、面具為主題,表現筆者對現實的領受感悟,使之貼近現代水墨的要義。   本研究論文架構如下: 第一章 緒論:探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創作方法。 第二章 水墨人物畫的源流與風格:本章從「中國傳統線描人物畫特色」談起,討論到「中國傳統人物畫的變形主義」,窺探傳統人物畫的內部變革,進而論「西方藝術衝擊下的人物畫」與傳統特質之差別,然後見「在開拓中的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人物畫之發展」,將水墨人物畫由古至今之沿革作一整理與剖析。 第三章 創作理念之闡釋:因為筆者有一系列面具作品,故本章介紹了中國人物畫中的「面具文化」,作為人物畫中特殊的一環。繼而討論「人物畫與社會的互動關係」,闡釋筆者以繪畫反映現實社會及生活的理念,緊接著探討「台灣社會變遷下的人物畫」,以觀台灣當代畫家筆下人物畫的不同風貌。最後從「材料形式、表現技法與內容」,闡釋筆者對於實際創作所運用的各項心得與技法,尤其指出個人作品中作為畫面隱喻的符號,是個人創作風格上之特殊處。 第四章 作品解析:以前文所論述的創作理念照應個人作品,並依照個人作品內涵分為面具系列、民間群像系列、人間愛慾系列、書法篆刻系列四個主題,並對作品的創作過程作詳實的說明。 第五章 結語:重述筆者對於現代水墨人物畫應融入生活,走近社會的主張,並能承繼傳統,注重作品的意境內涵,並指出未來持續研究關注的焦點。包含生活、政治、社會面向、人文精神的融入;詩、書、畫、印的結合;民間藝術的採擷;裝裱形式與畫面結合的運用。
  • Item
    李梅樹人物畫研究
    (2004) 彭玉斗; PENG YU TOU
    摘 要 本研究意在了解李梅樹人物畫的表現,運用歷史研究法、理論分析法、風格分析法、比較研究法,試圖了解李梅樹人物畫的風格演變脈絡。具體而言,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探討李梅樹藝術發展歷程。 (二):分析李梅樹人物畫風格演變與藝術形式之探討。 (三):比較李梅樹的藝術價值。 (四):了解李梅樹的藝術教育和參與藝術活動的貢獻。 (五):綜合前述各像研究結果,了解李梅樹各階段人物作品的繪畫圖式、色彩及技法的演變,以作為整理台灣第一代西畫家研究之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 (一)、生長的環境、個人之喜好及留學東京美術學校對李梅樹作品有決定性之影響。 (二)、日據時期台灣藝術大環境和第一代西畫家繪畫風格的形成有著密切關係。 (三)、李梅樹獨特的「照片式繪畫」開創了人物畫作品另一種表達的方式。 (四)、在美術教及台灣美術活動的參與上,李梅樹扮演的是積極且勇於任事的角色。 綜合前述發現,本研究提出下列結論: (一)、李梅樹用學院的養成訓練來記錄生活,周遭的人物成為他作品題材的重點。 (二)、各年代人物畫都表現出李梅樹對繪畫形態、明暗、色彩三要素的堅持。 (三)、寫實風格是李梅樹人物作品一貫表達的「語言」。 (四)、「照片式繪畫」中的光影水流表現,成就了李梅樹藝術生涯的地位。 關鍵字:李梅樹 祖師廟 照片式繪畫 人物畫
  • Item
    人物畫創作表現研究[都市心像系列]
    (2001) 李倫景; LEE YUN KYUNG
    論文載要 二十世紀繪畫與以往相比,在人物畫方面的發展、變化特別大,成就也很突出。古代統治者出於「成教化、助人倫」的需要,特別重視人物畫,將其置於各科之首。元代以後,文人畫興起,人物畫日趨衰落,山水、花鳥畫代興。 本研究主體「人物畫創作表現研究─都市心像」,旨在探討現代社會轉變過程中社會與人還有時間所帶來的價值問題及情感的思考。筆者並根據自己的創作理念,實際從事創作,以作品呈現來表達個人的思維。而在這次展覽的作品中,筆者以都市、時間、人物為題材,以「都市心像」為軸,表達個人對這社會的感情與關懷。 以下就針對本論文架構,做簡單的說明: 第一章 緒論 ─ 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的範圍與方法,研究與創作的關係的論述與說明。 繪畫創作動機來源頗多,畫家創作出來的作品自然流露出畫家的個性與情思,作者缺乏內在強烈的表現意念,作品難免受到影響。繪畫既然被視為語言的視覺形式,以繪畫記錄,呈現人的生活、行為及情感思考是在簡單不過的動機。尤其在都市裡成長的我,人物是從小最關心的對象。我根據自己的創作理念與經驗以及從老師們身上學到的東西,實際把它表現在畢業創作裡面,以作品呈現來表達個人的思維及學習心得。 因此筆者創作理念便在於如何以傳統具象寫實的人物畫與現代生活,表達個人對事件及周遭生活的感受,一方面以傳統技法與現代技法進行畫面基本問題的探索,一方面則具象寫實此一傳統而基本的視覺語言形式,做心靈寫實的情感抒發,傳達出筆者對生活周遭所愛所悲的感受與情緒。 第二章 人物畫表現研究 ─ 針對人物畫的特質與技法類型的探討與理解。 人物畫特質 人物畫成為人類繪畫中最重要也最典型的一部分,在於它的複雜性,提供了畫面各式各樣的變化及需求,也是畫家鑽研繪畫問題的最直接及有利的工具;由於它的共同性,它提供了最切近人類自身問題的外現形式;在視覺意義上,古代某些大師的宗教故事性題材,固然對不同文化的人造成閱讀隔閡,然而卻不減許多作品對不同文化的人,產生超時空感動。 人物畫技法類型 中國的繪畫有悠久的歷史與傳統,在形式和技法上,出現「工筆重彩」和「寫意水墨」兩大主流體系。中國畫以意趣為宗,追求氣韻生動為最高境界,因此工筆重彩和寫意水墨,雖有用筆和用色的差異,但其精神實質卻是一致的,最後目標都在寫意造境,二著殊途同歸。就用筆來說工筆的工是細膩靈活,而不是生硬呆板,寫意在用筆上也要求筆寫意工,意存恭僅,筆不妄下。就用色來講重彩則要求鮮活巧妙,多樣而統一,華麗且雅緻,水墨則要使墨如彩,絕非狂塗亂抹,一片混沌。因此這兩大主流體系雖有形式上的區別,但實質上是一致的,實可互相交融發展出更精緻的繪畫風貌出來。 第三章 創作表現 ─ 針對探討繪畫創作上意境表現的重要性與象徵性以及藝術作品之社會性的問題。 關於意境 在李可染先生的《李可染畫論》一書中多處提到李先生對意境表現的重視,李可染先生說; 「意境是什麼?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萃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鑄,即借景抒情,經過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的美的境界、詩的境界。這就叫做意境。」 「沒有意境,或者意境不鮮明,絕對畫不出好的畫,他們畫畫沒有充分的思想感情,缺乏意境。」 「繪畫要有意境,首先作者要有充沛的感情。」 「意境的創造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重要的是表現人、表現人的思想感情,景與情要結合。」 「怎麼才能獲得意境呢?身臨其景,方得其情。隻身臨其景,才能深刻的認識對象,才能產生強烈的真摯的思想感情。意境的產生賴於思想情感。」 為作品自然流露出藝術家的感受與情思,意境表現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意境是藝術的靈魂,如果沒有意境或意境不明顯,絕不可能畫出引人入勝的好畫象徵性 象徵是藝術表現的方法之一,象徵做為一種藝術符號,其形象代表的意義與被代表物之間的關係,不完全是任意約定的結果,而是以某種形象、功能或含意的相似性作為基礎。在藝術中的象徵,不只是意義的連結,而是在形象的直覺上,也能激起類似的感情,才能達到藝術符號上象徵的目的。做為藝術符號的象徵,如果只是意義上的連結,將是薄弱且缺乏表現力的象徵是一種自律的活動,是一種自發性的活動。象徵是最好的情感表達方式;理念是創作的精神,而創作是將內在的情感、意念外化轉為作品的形式,呈現出理想的情境。通常象徵是以某種實有物以表示一種觀念。象徵作為觀念的托附手段,到如今如此廣為使用且歷久不衰。 藝術的社會性 藝術在社會的作用不是直接改造社會或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而是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追求或反映當時社會與環境。繪畫創作的表現是多樣的,隨著作品的完成,藝術家的思想和感情得以抒發和流露。反映生活是藝術所固有的本質特徵之一,世界上沒有不具備這個本質特徵的藝術作品。離開了社會生活,藝術就不能存在。 第四章 個人創作理念與實踐 ─ 就「都市心像系列」創作實踐,所要表現的內涵與表現方式的探討。 生活與創作 在繪畫創作裡我們不能忽略內涵的充實,誠古人所說的「破萬卷書,行萬裏路」,因為藝術創作是一種精神活動,研究繪畫的創作過程,就是研究畫家把生活原料製作成為繪畫作品的整個過程,同時研究繪畫創作中創作主體的思維活動的特殊性的過程。 題材與主題 任何藝術作品既然有其形式存在,就必然有其內容;形式與內容是互為表裡的。繪畫作品的內容一是指做為創作題材的某些物象,二是指作者要表現的思想和情感,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題材和主題。 構思與靈感 構思首先要有創作慾望和創作衝動。創作活動,嚴格來說是一種情感活動,畫家本人不動情,作品又何以感人?創作慾望或創作衝動,可能源於生活,也來自某種靈感。過去談創作對於生活感受強調過多,而對於靈感,往往把它視之為唯心的東西。其實,靈感就是一種潛意識的突發,西方美學把潛意識稱為「無意識」或「直覺」,中國美學叫靈感。創作中的靈感,常常就是這種深層意識的突然爆發和閃現。其次構思還需要理性思維。 第五章 作品欣賞 ─ 以十三張作品作本次創作的內容解說。 第六章 結論─是本次創作的總結說明。 人物畫是項永恆的題材,因為在西方早已被視為美的典型,在人物畫中,體現出崇高美,和諧美、優美、醜陋美,精神美等多種美感經驗,昇華及淨化人類的心靈,也提供了畫家無止盡的創作根源。 而對東方畫家而言,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民族性的不同,以及歷史情感與人文感受的先天差異,加以人物畫在東方繪畫史上曾有的優良傳統,人物畫在當今應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 Item
    水墨人物畫中的社會性與人文試探——城市掠影創作研究
    李慧蓉
    藝術是一種社會現象,從整體結構來看,乃是屬於社會生活世界中的精神現象。中國水墨人物畫的發展,先秦時期至魏晉,社會形態與文化結構初立,受到儒家思想影響,水墨人物畫顯現出政治倫理的社會性;魏晉五代至隋唐,源自於時代的動亂與征戰,人心渴求精神上的安定與超脫,水墨人物畫顯現出宗教的社會性;唐、兩宋開始,由於社會民生富足康樂,顯現在水墨人物畫中的是世民生活悠閒安樂的一面。直至清末民初,國勢衰危,中國面對西方國家及其文化的強勢衝擊,傳統藝術無以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社會情感,承載世代企圖求生存的頑強生命力之表現與情思,因而開始了現代水墨人物畫的變革。 本研究《水墨人物畫中的社會性與人文試探——城市掠影創作研究》目的是在創作,主要目標意欲表達現代都市人,精神面向中的一種孤獨、疏離與抑鬱傾向。近年來,台灣社會快速變遷,與全世界的現代化同步,但在創造經濟奇蹟的同時,文化的建設卻遠落於後,不僅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普遍的人心亦追求表象的華美虛名、物質享樂,但物化的結果並不能填補心靈的空虛,低俗的綜藝節目、不花腦筋的卡拉OK娛樂,反映的是普遍人心的苦悶、憂鬱、焦躁,需要可以讓人開懷大笑,盡情宣洩,又不需動腦傷神的生活調劑。然而暴露出的問題,不僅是社會文化的粗糙、俗豔,更是人心的物化與精神的異化,以及價值倫常的失序,這些都是台灣當前社會所迫切需要正視的問題。〝城市掠影〞系列創作,基於以上的背景因素而產生。以下就本論文的架構作一簡述: 第一章 緒論,包括了研究與創作的關係、研究動機及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 〈美術作品中的社會性內涵與社會發展之關係〉試就本論文所應用到的有關藝術社會學原理,作一探討,以期瞭解整個水墨人物畫的發展歷史中,其社會性內涵與社會轉變的關係,並進一步探尋現代水墨人物畫多元發展的社會性因素。 第三章 以第二章的論述結果為基礎,探究傳統水墨人物畫中的社會性內涵,分為政治倫理的、宗教的、生活風俗的、人文反思的社會性,四個小節來探討。 第四章 此章偏重在分析影響現代水墨人物畫創作的時代背景因素,及其思想內涵的突破、形式風格的再創,進而論述〈現代水墨人物畫中的社會性與人文試探〉,探究此新視覺表現的可能性。 第五章 論述本研究的創作理念、形式內涵,及作品分析。 第六章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