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寂境-侘寂美學的繪畫創作研究(2024) 王必嫄; Wang, Pi-Yuan「侘寂」美學源自於日本,匯集了東方禪美學的諸多要素,如質樸粗糙、素簡淡泊、不均齊、不對稱、不完美、未完成等,這樣的美學理念深深觸動了筆者。藝術作品反映了一位創作者的生活態度與價值取向,創作者將自己受到的感動藉由適當的媒材傳達給觀賞者,在這樣的過程中完成了美的傳遞並藉以闡揚藝術之精神。禪宗是佛教眾多宗派之一,佛教與禪宗自印度傳至中國,後由中國傳往日本並在日本發揚茁壯,禪美學也遵循著這樣的歷史軌跡,最終在日本深化至常民生活的各個層面,「侘寂」美學於焉形成。而日本燦爛輝煌的禪文化在近代傳至西方歐美諸國時,由於各種政治歷史背景等因素,加上日本禪學者鈴木大拙不遺餘力地著述講學,西方世界對禪學的喜愛與研究也在繪畫藝術上產生重要影響。本論文旨在研究禪宗的美學概念如何影響了「侘寂」美學的呈現,因此關於佛教典籍要義及佛理之闡述並不在研討範圍內,只會在需要之處稍加提及。此外,禪不離生活,禪學始終強調「道在平常」,因此如何將禪學的思想要義融入日常生活中,也是筆者會略作探討之處。 本論文章節架構共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與名詞釋義;第二章「學理探討」分別探究「寂」與「境」的美學意涵、梳理禪宗的美學理念由東方至西方遞嬗演變之脈絡、禪學與現代生活之關係、以及一探美術史中的禪美學作品;第三章「創作實踐」闡述筆者的創作理念、作品的形式與內容、以及採用的媒材與技法。本章節亦記錄了筆者自創作構想之始,乃至付諸實踐的過程;第四章「作品分析」針對創作研究之作品剖析說明;第五章「結論」將本創作研究之結果作一心得總結。 「業精於勤荒於嬉」,功夫來自於日積月累的堆疊,不論是修道或是創作,都貴在勤奮不懈的實踐。筆者也在這一段親身實踐的漫長過程裡,領略了某種類似於頓悟的驚喜,更加靠近自己的本心。 「寂境」是一個悟境,這個悟是更加瞭解自心。面對瞬息萬變的外境,學會安頓自己的內心,將原本會浮動的心安住於寂然靜謐中,在不完美中仍能看見美;在寂境裡才能看見幸福的自己。Item 非理性的理性隱秘結構之繪畫創作研究 —陳建輝繪畫創作論述(2014) 陳建輝; Jian-Hui Chen理性與非理性(感性)構成了世界。在理性的架構上,一切就像棋盤一樣被整齊劃一而存在,而在藝術的表現上就是一種簡潔,明確的展現。但是這卻不是真實的生命的狀態,真正的圓滿是不存在於現實中的,真實的生命會有缺陷,缺陷產生心靈上的不平衡,因而產生內心能量的渦旋流動。 本論文不只透過藝術原理或是藝術理論更參照唯識學、心理學、混沌科學、碎形幾何等各領域的知識做為引證和論述,目的為了能較為客觀的掀開隱藏於藝術作品上的渦旋結構。尤其在越以主觀情感做為抒發的藝術作品中越是明顯,這樣的結構就像是性靈抒發的外在表現模式。這點正是東方藝術擅長所在,或許這與東方的哲學觀有很大的關係,相較於西方,東方民族注重性靈上的提升勝過於對物質的追求。物質是可見的、是理性的,而內心是流動的、不可見的、無法捉摸的非理性。而這正是歷來在東方藝術中所強調的畫面流動性,如果換成藝術語言就是畫面的「氣勢」,畫面的氣勢就是內心的狀態。 作品越是非理性、越是憑直覺,畫面上渦旋結構更為清晰。藉由這種結構將深層知覺非具象能量提到表層的知覺,他破壞理性的邏輯或說是超出理性邏輯的負荷,畫面上開始解除彼此的疆界,畫面不再拘泥於完整的個體,所有的畫面元素被非知覺所導引,以螺旋做為基本的結構形成最後的渦旋秩序,藝術品從創作開始的那一刻與身體融匯一處,心靈像支幹般往外一層一層往外發散,既相似又相異直至階段的結束,畫布上形象如同心靈的痕跡一般!Item 湯大衛水墨寫生創作論述(2012) 湯大衛; TRZCINSKI David本研究並非嚴謹的論文,主要內容除了闡述自我對中國水墨畫學習經驗和認知外,並以相關藝術家的畫論、畫作為引證、對照和啟發,到最後個人對寫生創作理念和作品說明。將各章節主要內容摘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探討中西方傳統繪畫的差異,主要的影響除了風俗環境、文化背景與思想外,還有對於繪畫媒材的用法與體認,以及所形成異同特點的外在與內在問題。 第三章:藉由中西繪畫藝術家的創作風格,其共通點皆是如何看待對寫生自然的探索、多元媒材的運用等而有深刻的領悟和探討,直接與間接都影響到個人創作。 第四章:在全文最後做一個簡單的歸納與內在感悟的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