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1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達利的「偏執狂批判」研究(2009) 楊衍畇; Yang Yen Yun理性主義主宰著西方人文思維體系,致使與理性主義所牴觸的情感面向不斷地被遏止壓抑,過於單一化的價值判斷,使人類文明面臨窒礙難行的危機;法國革命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浪漫主義,代表著解放幾世紀以來所否定的情感、所不見容的多元意念。 異於常人思考或舉止怪異的藝術家、創作者,外界常以瘋狂的原罪加諸其上,而精神分析看待瘋狂並非是負面的,達利更假借瘋狂作為自身創作的核心意念,發展「偏執狂批判」方法,別於超現實主義團體的自動技法,全然以意識主導,一旦所見影像卻又受到情感的衝擊,就會扭曲實際的物像,以相應於「內在模式」。在意像創造的同時,達利著重於詮釋文本的書寫,企圖將其物像偏執聯想的過程合理化,這合理化的依據並非是理性邏輯,而是感性直覺。 筆者自達利生命史與創作表現觀察到,一九二九年達利提出的「偏執狂批判」方法,作為其創作觀念與實踐技法,達利終生創作一以貫之,其創作文本卻呈現超時空的豐富性。無論是影像的原創性與複製性、多重閱讀影像的可能性、大眾文化滲透潛意識,或是對陰性異質的推崇,玩味神聖與褻瀆的一體兩面,達利的「偏執狂批判」創作,不能再以二分思維判定現代性或後現代性,達利將其「力比多」不斷擴延,持續吸納各時代的哲思精華,直覺選擇生活中的影像,轉換並體現於跨領域創作中,造就達利無所不在的藝術成就。Item 「嶼.海共生」-生態系下的循環與衍變(2014) 徐聖淵; Hsu,Sheng-Yuan筆者曾就讀於國立台東大學,在幾次經驗中到過綠島及蘭嶼,更見識到原來島嶼上還有美好的地方,島上居民與海的關係不管在交通、經濟、觀光…等都非常密切。都來自於海洋,但近年來人為破壞,水底逐漸黯淡無光,生命力日漸枯竭,使得海洋不在美麗。 在一次的浮潛中我看見小丑魚與海葵間的和平關係,海葵提供小丑魚安全的避所不被大魚攻擊,而小丑魚則引來獵物幫助海葵獵食,兩者間是和平共生的!然而台灣是一座四面環海的島嶼,海洋資源又是特別的重要,許多資源都來自於此,擁有寒暖流交會,所帶來豐富的漁業資源,港口的吞吐更造就了台灣出口貿易與經濟奇蹟,奇特的海岸地形也促進了觀光發展!這些一再的顯示出「海洋」對台灣的重性,也表現出人們與海洋之間是一個巨大的生命共同體,彼此牽引著對方。海洋是一個孕育生命的地方與人類存在著複雜的「共生」關係,只要有一方破壞了這個機制將會造成毀滅。 台灣與海洋在過去彼此和平共生,兩者間共生的關係是一個嚴密且循環的生態系統,彼此環環相扣,近年來人類慾望的高漲破壞了這個和平的共生機制及生態平衡,因此筆者將藉由島嶼與海洋間共生的關係作為研究的對象,並以海中生物共生的情形與人類結合,予以圖像化,運用象徵主義,將筆者之意念寄託於圖像之中,貫穿筆者此階段創作精神,以魔幻寫實作為視覺效果呈現,最後使用超現實主義之下意識書寫之技法表現海洋生物,並予以人類做連結。Item 異世界—吳孟鴻創作論述(2012) 吳孟鴻; Wu,Meng-Hung本研究以探求個人潛意識為目的,故以超現實主義的思想與有關夢境的繪畫創作來作為研究目標。輔以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學學說來做為個人夢境之探討。於本創作論文中,以膠彩畫創作為發展主軸,並配合相關心理學論述的文獻,探討作品中出現物象的象徵意義。 肉眼所能看到的現實世界有限,而人類與生俱來的豐富想像力更是彌足珍貴的創作泉源;早自遠古時代的先民們早已開始透過神話與傳說中的各式奇異幻想,來打破現實空間裡早已既定的慣性思考邏輯與諸多規範;而十九世紀的超現實主義,深入人類潛意識進行探索,更是全無忌憚地打破了保守社會的眾多禁忌,透過種種夢境再現的畫作帶領人們徜徉於各式不可思議的想像世界。 身處在資訊流通快速的時代,人們接收了過多外在訊息,而內在的真實思緒早已被慣性思考邏輯與固有陳規所淹沒;傾聽內在的聲音,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夢境,創作上探索自我內在的本質與潛意識,並試圖配合「異世界」主題的作品解析,探討人類潛意識之美感運用於繪畫的可能性。希望藉由人類企圖打破現實既有限制的異想空間,與近代具超現實風格的創作表現中,尋找在藝術創作中可依循的軌跡,進而發覺真實的自我研究,並透過東方媒材的創作形式與技法,來應證自己的創作。Item 繫 ‧ 情─平面繪畫題材象徵性與物件間關係研究(2011) 朱書麒; Chu,Shu-Chi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相容交雜並存的自由國家,島國四面環海的地理特性,加上文化歷史上的演變,讓我們及其容易去接納許許多多不斷輸入的訊息。而藝術創作者對環境的反應是十分靈敏的,往往透過使用各種創作的手法形式來表達自己的理念,或隱喻,或批判,都是體現自己對生活環境的關懷,同時也揭示了藝術與社會變遷間的緊密關係。藝術家期望透過創作的行為來傳達自己的想法,反映自身對環境的感受,進一步將創作具體化表現出根本自我核心存在價值。 本創作研究是以筆者生活中栽種的一些仙人掌植栽來做為主要題材,並藉由對創作題材的喜愛與感受進一步探究其造型、色彩並與其他物件元素或是不同場域結合來重新詮釋。 第一章在筆者的創作中無論是探討外在表象或內在思想,其最根本的源頭應該在於“我”(也就是創作者本身)這個起點,而存在主義正是從此觀點來構築他們的理論。第二章在創作過程的演進中筆者將此將研究所一系列創作分為一個時期三個階段來探討,用象徵主義的觀點來詮釋及統合筆者創作的題材語彙,並提出超現實主義的寫實表現手法來做為作品表現的外在形式語彙。第三章筆者覺得既然創作關鍵是在藝術家的詮釋上,因此精神上的脈絡是一定會延續的,即使是不同時代也許都會因某些事件而產生創作上的心理共鳴,因此研究靜物圖像的發展脈絡與精神性。第四章筆者就自己創作上的題材、形式及表現作更深入的說明介紹,第五章再加強筆者作品的個別創作理念、環境因素及筆者分析檢討後的結論,第六章為此研究做一個總結的反省與對筆者未來創作的期許。Item 高爾基(Arshile Gorky)抽象繪畫之研究(2009) 劉麗玲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先驅:亞美尼亞裔美籍畫家高爾基,他在1920年代末期到生命終了的1948年所創作的抽象繪畫,首先受到的影響是畢卡索立體主義的平面空間,繼之康丁斯基即興系列的表現性,進而超現實主義的心理自動運作與多義的啟發,再加上他自己的繪畫語彙而形成一種既抽象又超現實的形式風格。本文旨在探討,由於個性或生活經驗使然,高爾基的繪畫內容具有強烈的個人自傳性,幾乎不具有社會、文化的關聯性,呈現一種心因性以及內化式的大自然圖像。因為具有具象/抽象、植物/動物器官、大自然/人體等異質融合特性,除了暗示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繁衍,也喚起人體情色的想像空間。而畫中的自傳性,流露出他與生俱來的悲劇性格、長期的心理衝突以及身分認同上的矛盾,表現在繪畫中,就是形體呈現相互對立甚至攻擊的特點,用色不論鮮豔與否,總是瀰漫一股灰色調性,呼應他心理上之憂鬱與不安定感。 高爾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與流亡到美國的歐洲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以及日後成為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的美國年輕畫家之間有密切來往與互動,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本研究亦對其藝術觀及表現手法加以闡述,再連結到現代藝術史的脈絡中,將高爾基的繪畫和兩個藝術流派的異同做比較,可發現其地位介於超現實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之間的過渡人物,通常被歸爲抽象表現主義的啟發者。本文最後以詮釋高爾基的半抽象繪畫特質作結。 關鍵詞:亞希爾‧高爾基、亞美尼亞、立體主義、畢卡索、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生物變形Item 幻域‧浯洲─金門場域繪畫創作研究(2011) 李婉琪; Li Wan-Chi本研究旨在探究超現實主義的風格與創作手法,尤其比利時的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 1898-1967)的繪畫語彙,嘗試結合金門在地特色風貌,如戰地遺蹟、閩南古厝、洋樓建築與風獅爺等,繪製筆者所熟悉的家鄉空間場域,進行個人繪畫創作研究。 第一章緒論先說明研究動機,進而提出研究目的,往下界定研究主題與範圍,然後說明研究方法與詳列研究步驟,並將重要名詞加以釋義。 第二章針對超現實主義與金門相關文獻探討創作理念與學理依據。以在地人角度挖掘故鄉對個人創作之影響,分三部份論述:1.浯州歷史遞嬗2.浯州場域風華3.內化的風獅爺信仰。學理依據先探究超現實主義發展脈絡與理念風格,並分析創作手法;下接對於後現代主義多元創作手法的分析。 第三章就創作內容、形式與技法來探究。在創作內容中,分為「戰地奇觀的轉化」與「文化地域的揉和」二面向陳述。創作形式則以「超現實空間」與「複合性物質」來分析。技法上論及超現實主義中寫實描繪的方式,和後現代主義兼容並蓄的挪用與拼貼手法。 第四章就個人創作作品進行解析,分為三方面:戰地遺蹟幻象、人文信仰傳承、自然生態永續。 第五章結論對整體研究作事後評估與檢討,說明待改進部份與可能的進步空間,最末對將來可能的創作研究方向與教學方法提出建議。Item ─ 跨界‧遊思 ─「我」的繪畫創作研究(2009) 許秀玟; Hsu.Hsiu-Wen本創作論述以跨界遊思─「我」的繪畫創作為研究主題,意指無拘無束、深沉的思惟遊走於感官界與精神界,以「心靈」深刻的觀察頓悟複雜的事物,「自我觀照反思」,而不固執自我、去除生命的慾念而「喚回自性」。 主要的創作元素取自平日生活中的體驗所轉化成的內在精神象徵,以內在象徵意念、超現實的創作理念及手法和心理學層面的探討,來描繪自我的內心世界。從〝人與物〞、〝人與人〞以及〝人與環境〞的面向切入,透過時間的流轉,時空背景的轉換及自我角色的多重扮演,來探索自我內在思惟、情感思緒,透過想像與現實共構的世界來表達自我的潛在心象。象徵手法是人們傳情達意的表現方式之一,筆者藉由象徵所傳達的想像及其隱藏的隱喻來反映自我心靈的潛在意象,擷取超現實主義的幻想風格、創意與空間重組的概念,作為創作的表現手法及理念。 本創作研究論述的主要架構包括:﹝緒論﹞,說明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步驟與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確立學理研究欲探討的中心主旨及範圍,並訂定自我的創作方向。第一章﹝創作的學理基礎﹞,闡述自我創作的理念並探討影響個人創作的脈絡源流─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以及精神分析學思想與佛教唯識論相應的觀念之比較。第二章﹝創作實踐與理念之探討﹞,包含自我的創作理念、創作風格的轉變以及「我」的哲學探討與作品相關性之分析。第三章﹝繪畫構成要素之探討﹞,針對創作的內容、表現形式、油畫媒材與技法的運用做一探討。第四章﹝創作作品解析﹞,闡述本系列作品的創作理念、內涵與實踐。﹝結論﹞部分主要針對本研究作綜合性的結論、省思及未來之展望。Item 童話故事--童顏 童年記憶圖像之創作研究(2010) 賴慧霞本創作研究旨在表現生活感悟、回憶與夢想三者之組構。作品以童話故事為發想,挪用童話中白雪公主的形象,做為夢想的符號表徵,畫面結合童顏與童年記憶中家園植物之圖像,進行集中、概括、組合,構築真實與想像並置的情境空間。將藝術理念透過客體傳達愛、夢想與關懷。 筆者採自傳式的繪畫方式,以主觀的情感,將主體與客體意象交融,使物像經由心靈形式的打扮,表現主觀心靈之創造。 第一章「緒論」說明了個人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範圍及名詞釋義。 第二章「創作研究之理論基礎」是將影響筆者的美學理論做分析、闡述與歸納。其理論亦呼應在個人作品中。經由閱讀美學,內化成自我能量,使作品經由物象背後的真實與自我心性調和,產生一種接近心靈之真實。 第三章「創作理念與實踐」涵蓋了個人對人文、社會現象及自然之關懷,創作時融合親情與母愛的情感,在實踐上將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後現代之「挪用」理念,此三種藝術觀結合,呈現筆者之思想、精神與生活脈絡。 第四章「創作內容、形式、媒材與技法」,此章介紹創作的內容與形式、創作過程、媒材類別、技法表現等概念。 第五章「作品解析」,作品內容以童顏、白雪公主及植物做為主要的繪畫元素。對於每幅畫作的創作理念、形式,分別說明。筆者以直覺的語言、感性的思維追尋美的理念。畫中展露自我心靈狀態的痕跡,直探深層之心象世界。 第六章「結論」筆者以直白的表述,敞開心扉,剖析自我繪畫之心路歷程,並期許自己在藝術創作上不斷努力!永不停止!Item 尋夢圖誌 —「圓夢」與「童玩.兒戲」系列之創作研究(2007) 鄧詩展將長久以來對夢境魅力的追求,轉而成為繪畫創作的思想來源。並深入探求自我內在思維,透過夢境與現實所組構的真實世界,進而表達個人的心靈活動、傳達情感為目的,並作為個人創作發展的新嘗試。 本創作論文以作品創作為發展主軸,配合美術史發展中相關夢境繪畫主要的繪畫理論:象徵主義與超現實主義,以及夢的精神分析心理學理論作為文獻探討,進行作品中夢境與現實所組構的真實世界在思想、美學理論、內容與形式的探討。以此夢境的研究探討為基礎,將夢對個人的價值、對夢幻的追尋與藏於內心對世界的觀感、文化的傳承、人生的憧憬、情感的表露、慾望的追求、末世感的隱憂與思慮等等,將意識與潛意識的思維運作,刻意的、聯想的或是不經意的,透過夢境式的幻象與象徵性的描述予以組合呈現,藉以從中剖析透視夢境心理與現實際遇交織而成的私我體會的真實,顯露潛意識的恐懼與慾望,作為對自我心靈世界的認知與剖析。 【 圓夢 】系列表達的是個人追尋人生夢想、情感依戀及思索人生意義與價值。【童玩.兒戲】系列經由對童年無邪生活的描寫,結合現實世界中相似事物卻隱含不同面向的情境與象徵,藉由夢境的隱喻性作為對現實一種無言的批判,投射出個人內心的思維,成為意念的出口。Item 生命透視-觀照生命的繪畫研究(2007) 黃世東中文摘要 生 命 透 視-觀 照 生命的繪畫研究 Life Perspective-Study on Caring for the Life in Painting 筆者用「生命透視-觀照生命的繪畫表現」為創作主題,希望傳達一種民胞物與、人與其他物種在地球上是生命共同體的想法,透視清楚生命的本質,能站在觀照反省的觀點,警惕人們換個角度,改變既有的成見看待其他生命,期望對地球上的其他生命表達關懷與尊重的心意。 筆者的作品中許多地方都運用到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的表現手法,如一齣戲劇的呈現,讓畫面自己去述說故事。我認為一幅好的畫作並不需要艱深難懂,應像一篇小品文章給人容易閱讀的動力。我們對事情通常都只看到表面的現象,而缺少深入的剖析與探求事物的真相。筆者將不同時空的生物聚集於同一個畫面中,因非現實合理的狀況,帶給觀者視覺上的衝擊與心靈上的反思。不同的事件因此關聯產生共通性與同理性。人類與其他物種的命運將不再是渭涇之分,人類不能不依賴其他生命而獨存,因此更不應該以「萬物主宰」自居人,人終究屬於生物的一類,還是受制於大自然,「師法大自然」才是人類永續之道! 本文撰寫的重心側重在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剖析,運用繪畫手法與美學詮釋,闡述生命關聯與創作思想。 全文分六個章節進行,摘要如下: 第一章 說明創作的動機與背景並做名詞解釋,探索生命的存在的可貴,與筆者對生命的看法。 第二章 研究生態保育的歷史文獻與學理基礎,闡釋保育觀念的重要性。 第三章 說明筆者所持的創作思想與學理依據,分析繪畫的觀點、畫面空間的變化、象徵主義(Symbolism)的寓意與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的手法。 第四章 創作材料、技法、形式的研究。由畫布(canvas)、基底材(support)、顏料、筆法的探求,形成個人繪畫的特色。 第五章 乃針對個別畫作的主題內容、形式分析,配合圖片加以說明。 第六章 總結研究的成果,作為將來創作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