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8
  • Item
    微型中的浩瀚:李怡璇創作論述
    (2024) 李怡璇; Lee, Yi-Shyuan
    本研究旨在從探討畫布框架與畫面的協作中,辯證繪畫與觀看間的互為關係。筆者以玻璃球罩的意象取代傳統繪畫中畫框即窗口的概念,試圖形塑出畫面內部的封閉空間,是為一個內部與外部相互辯證的視覺遊戲。藉由將畫布框架比賦於玻璃球之意象,旨在運用平面繪畫靜止不動,且存有於獨立載體之永恆視覺特性,突顯作品作為實在的物件,進而在這個數位圖像高速傳播的時代中,提供觀者安穩的感受,同時也為筆者自身不斷流變的自我意識,提供一個歸屬感。在文獻探討中,首先以圖像學的研究方式蒐集帝王像與宗教畫中的王權寶球或十字聖球符號,梳裡玻璃球的圖像含意,與其材質特性於題材上的詮釋可能。從中意會在藝術中,透明球體作為權力與世界幾何化之象徵意涵,以及其作為觀看媒介的可能,從而輔佐筆者將繪畫作品類比為玻璃球體之意圖。接續以文藝復興時期以降的作品為例,使用風格造型分析法,探討由透視法形塑的空間觀至現代主義的平面性脈絡之演進,體現於造型畫布的使用。從中探求其造型特殊性與題材的畫面視覺呈現間的協作。最後聚焦於圓形畫的歷史脈絡,其功能性與私密性所提供的情感寄託,以導向筆者的創作主軸。筆者試圖跳脫平面繪畫中框架與畫面間的傳統關係,展開一系列的命題;如何將安穩、疏離等抽象矛盾感知以油畫間接技法的具象寫實表現手法呈現;如何以玻璃球的意象取代畫框即窗口的觀念,建構一個同時擁有封閉的內部空間、反射指涉的未知空間與觀者所處的現實空間之三元關係;以及如何激發畫布微型世界中的浩瀚感。從筆者玻璃球圓形畫系列本身的造型意涵分析至畫面元素的構成,闡述筆者如何在矛盾的視覺與精神感知中,試圖探尋一種於框架中的歸屬感。
  • Item
    「動.流變」 — 劉憶青水墨創作論述
    (2024) 劉憶青; Liu, Yi-Ching
    筆者藉由過往生命的經驗積累,從中體悟到「動與流變」所帶來的思考而發展出系列創作。探討的內容主要是回顧自身生命的過程中,經過無數的動盪與流變的洗練後,從中獲得關於人生觀和哲學性的思考,藉著過去生命歷練中得到的啟發做為筆者創作上的題材與內容。在這些創作題材之中的共通點,就是流變的時空概念,時間與空間是連動的關係,筆者認為前者是「動」的引發原因,而後者則是衍生出「流變」的結果,我們總是隨著時間的變動,穿過一個個不同的空間,映照著每一個當下的自己,時間的流動直接牽動著空間所延伸的變化,時空的「動」與「流變」形成了連動的、不可分割的結合形式。時空概念下人、事與物的流變是階段性的暫存現象,歷經各種發展變化後存檔在記憶中,而這種記憶也只是個虛幻的印象,這些印象都有著記憶自動賦予的索引標籤。這種存在的模式會讓我們在回顧生命時,對過往的種種事件或特定標籤的印象會因時空而轉變,像是時過境遷的不同感受與觀點的改變,它本身就是一種非永恆性的存在。而筆者透過繪畫來創作的過程就是融合了生命中過去種種的經驗與感受,經過當下的構思運作自然揉合而成的,通過手與工具輔助呈現在畫紙上的具體展現。它包含了個人過往的種種所形成的圖像畫面,在當下融合了對過去的解構轉移到當下的重新組成,而賦予了創作作品新的語境與不同詮釋。
  • Item
    空間的「視」與「識」─ 簡佑任創作研究
    (2022) 簡佑任; CHIEN, Yu-Jen
    本論文以「視」與「識」出發,試圖從現象學方法中「『可見性』的『視』與『不可見性』的『識』」探索「空間」的潛在意義與藝術創作中「空間裝置」的美學意涵。本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在第一章「緒論」的部分,筆者簡述了自身的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範圍,並概略地對本論文所涉及的相關名詞進行釋義。第二章「學理依據」的部分,筆者試圖勾勒空間現象學的輪廓,試圖理解「空間」在「可見性」外「不可見性」的潛在面向,並將巴舍拉「家屋」的「幸福空間」與傅柯「全景敞視監獄」的「敵意空間」進行比較。第三章「空間裝置的『視』與『識』」的部分,筆者以「可見性」與「不可見性」的視角對「空間裝置」進行探究。此章節以「現成物」的觀念出發,爬梳現象學與低限主義之間的關係,進而探索「水墨」和「媒材」、「空間裝置」之間的關係與展現。第四章「創作實踐與作品分析」,筆者探討了自身創作中「家屋」、「水泥」、「舉牌工人肖像計劃」三個系列。透過創作形式的分析與自身理念的表述,回應筆者三個系列中「家屋」、「廢墟」、「監視」三者之空間意向。最後,在第五章「結論」的部分,筆者總結本論文所探討的核心內容並展望自身未來的創作與研究。
  • Item
    失去的邊界-陳佑朋創作論述
    (2022) 陳佑朋; Chen, Yu-Peng
    本論文《失去的邊界》其概念是筆者透過研究故鄉的歷史過程,在父母失去龜山島這個歸宿,集體遷居至台灣本島的過去,筆者透過長輩口述後想像,而察覺的「邊界感」,重新審視筆者的創作脈絡而衍伸出的中心思想。藉由研究「邊界」的相關理論以及定其範圍,透過各種表現手法來呈現無形卻無處不在的邊界,並以現在的角度來觀看自己身處的空間,呈現筆者長時間注視的「場所」。在畫面中透過抽離「人」的形象,使作品產生既親近又疏離的氛圍,而出衍伸出邊界感。期望筆者能夠透過畫面重新認知這些空間,成為筆者創作中的核心理念。本論文一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及限制和研究方法。筆者詳述過去的創作脈絡,並說明與論文主題之相關性,其次分析個人創作方式和使用媒材的創作可能性,透過詳細的計劃來擬定往後的創作形式。第二章無處不在的邊界:是對於邊界等相關理論探討,以研究地理空間的邊界,延伸至現代城市中人們心理的「地界」,分別為可視與不可視的邊界。第三章空間中再現邊界:分析並比較藝術家創作中的邊界相關理念,進而闡述筆者作品創作手法和內容。第四章《失去的邊界》系列:筆者將對此系列的作品個別進行問題研究、方式實踐、畫面描述和作品寓意。最後結論:提出筆者對於個人創作的審視、心得和創作之展望。
  • Item
    圓形空間下之複數性衍化-徐兆甫的個人曼陀羅演繹
    (2021) 徐兆甫; Hsu, Chao-Fu
    現代人生活在充滿競爭的高壓環境中,常讓人壓抑內在的情緒。長期被抑制的情緒一旦潰堤反撲,則可能會導致負面行為的發生。本創作研究之目的在於企圖透過象徵自性的曼陀羅創作結合東方繪畫的運用,讓情緒得以宣洩紓緩並統整。藉由創作歷程擴充自我內在認知,以產生對外在生活適應更寬廣的包容力。  本創作研究從曼陀羅的意義起源與圖像結構開始論述,並就藝術治療、心靈能量及其轉化的機制進行探討,再以創作實際案例分析整理,運用曼陀羅圖像達到平衡。嘗試從曼陀羅之象徵性、形色質之圓滿性、造形之時空觀,探討其造型美感。親自驗證曼陀羅創作在情緒轉化上的成效,並完成曼陀羅的圖像創作。研究中也探討了關於「自我」、「身體、疾病與文化」及「空間心理治療歷程研究」的文獻,期待從較適切且更具東方空間的意涵來觀看自我與改變。身體與空間是研究者在本研究試圖提出的一個觀看視野。  而從文獻回顧中確實可以看到不論從西方學者的論點或是中國傳統的理論,身體無論與視覺、聽覺、觸覺等關係都密不可分。而身體是一個演示自我的場所,個體在進入到一個心理疾病的醫療領域之後,經由筆者的創作與心理空間的對話,演繹出自我之所在的方式。本研究內容架構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包含了本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探討、研究內容與方法。第二章將運用原型觀點來探討曼陀羅表現了外部,曼陀羅藝術內容意涵之解讀,與曼陀羅繪畫形象化世界也表現內在精神世界,心即曼陀羅、曼陀羅即道場、曼陀羅是個人當下心象表現,再透過符號系統及多重象徵手法探求其曼陀羅象徵表現。第三章從形式上曼陀羅造形特色之分析,開始分析其形色質特性,造型上分析圖型及方型與十字型、三角型之變化,以完型心理學視覺動力論觀點,說明曼陀羅平面之組合,再來探討其色彩表現與質材之美感。第四章造形參照之詮釋,先探討心理曼陀羅所呈現之立體量感,以及曼陀羅在個人繪畫上與其儀式空間之表現,再說明曼陀羅是一種動態之過程,象徵了流動轉滅人生,另外應用碎形理論來分析現代曼陀羅之創作思維,是一種開放、流動之有機體,其具有自我相似、自我複製、形成與轉化等特性。最後探討曼陀羅藝術傳統之開展與在現代藝術之表現。第五章則是個人作品分析,定位曼陀羅之藝術與個人介入角度之水墨多元,並為曼陀羅藝術創作方法與概念論述與作品造形作一定位與分析,第六章則以分析個人特質下的曼陀羅場域實驗結果並體現以上論述梳理後之創作生活寫照。
  • Item
    迷漾年華-鄭宜欣工筆繪畫創作論述
    (2013) 鄭宜欣
    本論文以「人」作為研究創作,藉由人自身衍伸出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及人與生活間的體認為闡述,探討現實生活對內心情感所產生的火花。人所擁有的情感會藉由肢體語彙傳達出心靈狀態,希望透過自身以及生活周遭的人事物為觀察對象,以此分析其當時的心理狀態與情感層面。如何將其抽象的情感透過畫面中人的肢體語彙及象徵符號於畫面中具體化,是為一個相當大且有趣的創作課題,故在創作中以人物為主、景物為輔的描繪為主題。 人的情感與表現行為會因為「過去」、「現在」與「未來」時空背景而有所不同發展,產生多樣的可能性。本創作研究希望藉由「現在」的畫面給予觀者對於「過去」以及「未來」的一個聯想空間、相互對話。 人在對於自然或生活當中,會因其情感的狀態以及成長背景的不同,賦予自然景物象徵意涵或聯想投射。希望以自我本身為出發點將自然與生活中的事物給予的感受,藉由個人的觀點與角度找尋個人符號或呈現與觀者彼此之間所擁有共同的體認。以下就本研究架構做一闡述: 第一章:「緒論」闡述個人之研究動機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蒐集迷漾年華相關的理論依據,找尋東西方相關題材與範例的資料作為依據應證。主要以「不穩定的平衡」、「靜謐的騷動」與「形姿的語彙」三者作為探討方向,藉由東方思維與西方理論作為方向參考與相互運用,呈現個人內在思維與創作方向。 第三章:藉由第二章的理論應證,將創作方式與思維運用其中,針對題材內容、表現形式與特色,來探討創作的脈絡與創作繪畫風格流程。 第四章:創作作品與作品分析 第五章:將本次的創作心得與研究作總歸納,以及展望未來的創作方向與發展。
  • Item
    真實與虛幻&角色與扮演
    (2009) 詹喻帆
    本研究主要論述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創作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研究範圍,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第四節名詞釋義;第二章探究創作思想來源與學理基礎,透過台灣文化融合後的次文化影響發展與藝術理論史料學理佐證;第三章說明個人創作之內容與形式與動漫創作多樣形式探究。在形式上有分為(一)肖像與群像組合構圖之表現(二)光線之運用表現(三)挪用之形式表現。第四章創作理念之剖析與實踐,第一節個人創作理念之形成分為(一)具像描繪表現(二)人物畫的內在表現與情境結合;第二節媒材與技法的運用,(一)技法與(二)媒材;第五章作品解析與欣賞,從此次「初回限定-制服物語」系列創作中的十件作品解說,做為本研究創作實踐及理論檢討印證的對象。第六章結論則是心得與對未來的展望,經過此系列創作探討,釐清自我創作的方向,繼續傳遞藝術的感動。
  • Item
    魏斯繪畫構圖研究及王智斌創作發表
    (2006) 王智斌
    摘要 繪畫是藝術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而構圖卻是其首要因素。研究繪畫創作不能不先研究構圖,因為畫面構成是個由眾多環節所組成的大工程,構圖正是這個系統的早期重要環節。現代繪畫藝術已走向多元化的路線,如何選擇最適當的構圖形式運用在自己的作品中,就成為一大課題。 安德魯‧魏斯〈Andrew Wyeth〉1917~,被譽為美國寫實主義最優秀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極端寫實,描寫的對象不外乎淳樸人物、鄉村小屋和山野鳥獸,畫面透出清新寂靜的氣氛。他一輩子堅守著那獨特的寫實畫風,每一件描寫的對象雖然單純卻令人百看不厭,而不拘泥於形式的構圖安排,正是最引人入勝的一大特點。本論文以構圖概念與構圖形式為主題,全文分二部份來探討。第一部份先就魏斯的構圖作分析,第一章以構圖特點佐以圖片來說明,第二章敘述構圖法則在實作中的應用,第三章就圖像部份進行討論。第二部份為筆者實際創作經驗,以作為理論外的檢證與對照。此部份先就題材的選擇為出發點,藉描寫的對象陳述作者的創作意圖。筆者認為,作品的耐人尋味源於作者的巧思,這個部份應以傳統為基礎,再依個人對生活的體認結合學術涵養,用最完滿有力的方式呈現出來。
  • Item
    小津安二郎的鏡頭表現:以《晚春》與《東京物語》為例
    (2018) 邱立荷; Chiu, Li-He
    本文旨要探討小津安二郎(Ozu Yasujiro, 1903-1963)的獨特鏡頭,透過文獻分析法,以摘錄德勒茲(Gilles Deleuze, 1925-1995)在《電影2:時間影像》的論述,探究對於現代電影的表現手法,再對於《晚春》與《東京物語》影像的分析,歸納出有別於古典電影,小津所具有的現代電影特質。 小津的獨特,可從「無關緊要的空鏡頭」的面向上看。第一,在不會幫助情節發展的物品或風景上,每有任何攝影機運動的停留很漫長的時間,或者太多瑣碎的家常話。第二,時常省略掉「關鍵時刻」,這個關鍵時刻對古典好萊塢電影是很重要的。因此,從這兩點可以結論出,小津的電影不是為了情節的張力而存在的,他只是呈現鏡頭的本質。
  • Item
    「微光城市」-繪畫創作研究
    (2017) 莊凱評; Chuang, Kai-Ping
    摘要 本創作研究探討筆者自2012年至今的創作之內容與歷程,以「微光城市」系列作為創作的主要基礎,討論其中「光」與「空間」之關係,「經驗」與「想像」的連結,每一座城市都是筆者透過個人經由旅行所記錄的資料,藉由繪畫的轉移營造出一種新式的城市風景,而每個城市都是親身經歷的、是家鄉與遊歷間的移動紀錄,也可能是透過經驗所營造出的想像空間。對於筆者而言, 這些創作的經歷與過程如同冒險般的一場旅行,我身在其中賦予想像的因子,傳達我身於此的感性懷想,一方面道出理性的研究。 論文撰寫的主要架構共分五章,摘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敘述筆者創作研究目與動機、研究方法、研究範圍。重點擺在微光城市系列的創作,以城市環境為核心,微光即是自我居住於城市的感性詮釋,表現出人之於城市架構中的事實與想像。 第二章:創作理論文獻分析。共分為四節首先描述色光理論對於繪畫的影響,同時敘述筆者受到西方藝術流派中印象主義、基理訶、透納等…的影響,所衍伸出的創作思維與繪畫的模式。 第三章:創作理念與技法媒材。共分為三個章節,首先談論創作理念,再者敘述創作內容與形式、創作技法與媒材,最後談論創作流程與經驗。 第四章:「微光城市」代表作品分析。透過三過階段談論微光城市系列的前、中、後期的創作理念與作品個別解析。 第五章:結論。將本論文所探討的文獻資料、筆者的創作論述、與未來的發展 期待,在本章節做出一個總結。 關鍵字:微光城市、光、空間、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