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加速現像》一加速現象的新媒體動態影像創作研究(2023) 賴華偉; Lai, Hua-Wei這篇論文從「加速」的哲學和美學思考切入,探討影像運動形式的理論和實踐,以及新媒體數位藝術如何通過抽象化、數位化、模組化、轉碼化、故障等方式來呈現和擴展運動感知。從加速主義的角度來看,影像運動形式不僅是物理和工程上的問題,同時也影響社會、文化和藝術等各個層面。論文的主要結構分為三部分:首先,論文探討「加速」的意義和現象,分析加速主義對於科技、社會、文化和藝術的影響,以及加速主義如何成為新媒體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其次,論文從薇薇安•索布查克(Vivian Sobchack)電影現象學的角度探討影像運動的現象學特徵,並引用喬丹•肖尼格(Jordan Schonig)《運動的形狀:電影與運動美學》的理論和代表性電影作品,來說明影像運動如何影響觀眾的感知、情感和意義。最後,論文探討新媒體中的運動形式,以肖尼格的理論為依據,介紹相關的新媒體數位作品,說明新媒體如何創造出新的運動形式和美感。 從加速主義的哲學和美學思考出發,將影像運動形式和新媒體數位藝術融合在一起,通過對影像運動形式的理論和實踐的分析,來豐富和深化對影像運動的理解,同時也為新媒體中的運動形式提供一些啟發和省思。Item 沉失/沉思:一個現象學流形的新媒體藝術創作研究(2021) 朱善修; Chu, Shan-Shiu對運動(motion)的不同觀念思維影響了新媒體藝術的創作與解讀。 本論文將 Sinking 視為空間維度之間的運動,從低維空間進入高維空間稱為嵌入(embedding),從高維空間穿越低維空間稱為浸入(immersion),「沉」、「失」兩個字代表著這兩種不同 Sinking 運動的現象。 Sinking/Thinking(沉失/沉思)是一個以現象學流形(Phenomenological Manifold)的觀點進行的創作研究,探討Sinking的運動(Motion)與非運動(Non-Motion)現象,最後完成Sinking系列新媒體藝術作品,表現跨越低維空間和高維空間的影像游牧。 作品《Sinking》不論是影像或是音樂,都希望以一種直觀的方式,將意象顯現出來,從眼睛、身體、爾後影響到心靈,最後產生新的意識和想法。若以身心變容的觀點來說明,其實就是從身到心到意識,一個階段性探討如「沉浸」的感受過程,並以「四角對當」的關係來思考「沉」、「浮」間的對應關係。因此,整個作品是以一個流形的概念來表現多重的可能性,也會和時間空間聯想在一起,這也就是為什麼將音樂和視覺藝術類比在一起的原因,因為,這一切都和時間空間有關係。 以量子敘述、創作或解讀數位藝術作品,其實不僅是一個敘述性的故事情節,也可能會有許多說法,這是與每個人的理解或知識背景習習相關的,所以也需要有相關的知識背景才能有相關的體驗感受。因此,希望透過這樣的創作與研究,和所有欣賞者一同分享這樣的一種思考邏輯和觀看體驗。Item 當代新媒體藝術之特質與展覽成效研究-以台北數位藝術節為例(2014) 杜珮瑩; TU Pei-ying數位時代技術發展的特色在於不斷地快速進步,對於新媒介的熱衷追求,加上科技開啟與以往不同的感知,使得新媒體藝術自數位時代興起以來,成為一種正在生成的藝術形式。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媒體藝術的特質如何影響其展覽成效,特別針對台灣相關藝術展覽進行個案研究,包括展覽主題與作品選件情形、相關獎項的投件與得獎情形、專業與群眾對於新媒體藝術得獎作品的評價及觀感,進而分析比較出作品特質如何影響其展覽推行成效。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進行調查分析,以台北數位藝術節為個案研究對象,同時運用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及問卷調查法進行歷年台北數位藝術節展覽概況與台北數位藝術獎推行概況,及數位藝術獎得獎作品評價觀感,分析整理藝術專業人士對於台北數位藝術節與台北數位藝術獎之評論看法,及一般大眾對於台北數位藝術獎與林茲電子藝術獎得獎作品評價。 研究結果發現新媒體藝術其媒材創造重於應用,特別是作品反應數位時代內涵的必要性。而於數位藝術獎而言,徵件項目演變反應當代科技文化的發展,不分類徵件後可能延伸新的問題,相關獎項可再朝國際化發展,目前台灣相關獎項投件情形以動態影像類作品居多,互動裝置類作品投件質量較匱乏。上述引申至數位藝術節需作為一個新概念引介的平台,主題具當代性與前瞻性,展覽觀念或過程重於作品本身意義解讀,及宜深化論述議題,並藉此以期作為日後台北數位藝術節執行規劃與相關藝術節規劃執行研究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