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移動的片斷視象—林文斌繪畫創作論述(2022) 林文斌; Lin, Wen-Pin本次的創作研究內容,主要來自筆者對當今移動性的現象觀察,以及自身在移動當中感知到變動與錯亂的視覺經驗之詮釋。長期生活在現代都會環境裡頭,透過每日來回往返的通勤旅途當中,不論是面對月台通勤的繁忙人流,或是望向馬路街道上的飛奔車潮,時常感受到無時無刻置身在一個高速的移動世界。而事物不間斷地移動所形成的無數綿延軌跡,如同利刃般迅速劃過眼前,交錯出浮動與失序的片斷景象。同時也關注到當今是一個電子傳媒與數位影像普及的時代,我們早已習慣將日常周遭所見到,運用手機和電腦等科技傳媒將其轉變成數位影像的方式來進行互動交流,連帶影響我們的視覺實踐與感官經驗,譬如滑動與觸控的瀏覽觀看是最明顯的特色,逐漸地這股數位影像語彙也慢慢滲透進自身的創作思維,透過一次偶然的經歷,瀏覽電腦螢幕上的影像在故障時出現的雜訊片斷及翻動錯位的變異狀態,頓時給了筆者創作上的靈感,隨後便嘗試將這些數位影像的故障語彙轉化成繪畫的表現形式,透過大量的切片與穿插重疊,嘗試模擬出移動中產生的觀看斷裂與空間位移的場景,並將色彩轉變成鮮豔高飽和度狀態,營造出劇變當中的感官迷亂與視覺疲勞。本論文共分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闡述筆者的研究動機與目的,講述在日常中對移動現象的感知與經驗,並對關鍵字詞進行詮釋;第二章「移動的視覺景象」梳理相關文獻資料和藝術家作品分析,探討各時期針對移動性的表現與詮釋;第三章「創作思維與實踐」論述自身的創作思維與表現,以個人主觀經驗為出發點,嘗試引用相關學者思想觀點來完善論文書寫,並詳盡記錄各階段創作步驟和媒材技法使用;第四章「移動的片斷視象」之創作解析,為個別作品之創作理念說明;最後第五章「結論」書寫筆者往後創作道路上的勉勵與期許,以創作歷程回顧及未來的展望兩部分做為總結。Item 疏離的同類― 從都會視覺形象談到現代人疏離感的創作提問(2012) 陳瑞鴻; CHEN, JUI-HUNG本研究以生活在都會區的現代人為關注對象,思考人和城市之間的依存關係,並檢視伴隨現代化社會體制而來,施加於人的種種壓力和不滿情緒。起因於作者自身從鄉下到都市生活的環境變異,差異甚鉅的觀看經驗和生活習性,提供作者得以自當下都會生活跳脫思考的基礎背景。 現代人對光鮮亮麗的大都市有很多美好的想像,到大都會區生活打拼,是許多人對未來和人生價值得以確立的期許。無奈,作者在台北都會區求學、生活的期間,無法在追求光鮮表面的社會氛圍中找到自我信念的確立,反而感受到許多都會人終日庸庸碌碌、追逐利益,就像是失去個人主體,沒有情感的機器。因此展開對都會人內心層面的關注之下,發現生活其中的彼此,可能在有意無意間被塑造成一群「疏離的同類」。 創作是藝術家賴以和社會產生思想交流的方式之一,本研究中,作者企圖在創作上探討都會人的抽象心靈於現代化社會體制產生變異的歷程。透過筆者對自我和現況的反思、文學家筆下生活於都市中的小人物生命中的掙扎故事、社會學和哲學家對現代資本社會的預言和批判,三方面的分別探討,共同形塑出的是不同城市的現代居民,同時擁有的疏離感受,並具體為筆者詮釋而提出「碎塊」、「表面」、以及「自我定位的模糊」三種對現代都會人的看法。 有別於多數創作者自都會外貌上的描寫切入,筆者抽取了科技發展下,屬於當代的視覺感受―LED點陣視覺,作為詮釋隱身社會背後的操控者,對生活在都會的現代人展開思想的牽引和掌控。這種得自科技,碎裂的視覺經驗近年來在大都市甚為普及,在筆者的詮釋之下,將都市人對自我價值逸散成碎塊的同時,和此視覺進行掛勾,在水墨創作的脈絡上展開對當代社會的提問。Item 超譯繪畫:范嘉恩創作論述(2016) 范嘉恩; Fan, Chia-En摘要 網路與智慧行動裝置的普及,為人們的交流帶來了便利,也擴大了我們的認識範圍和加速資訊符碼的交換與流通。使用者透過觀看屏幕讀取這個由符碼所構成的世界的一切,同時感官與視覺經驗也逐漸的發生變化。 電子傳媒的出現,一切的影像、符號、聲光,彼此混雜,從無數的視窗與屏幕對著我們噴發,構成一個編碼和運算的擬像世界。世界不斷地速度前進,在內爆之下,電傳科技全面擴展到我們的中央神經系統作為我們意識和感官的延伸。傳媒的革新不僅改變了交流的方式,同時也改變了我們對世界和自身的理解,此外,還會造成其他學門領域的影響與改變。如今,電傳科技與數位擬像大行其道,使筆者好奇的是繪畫又將以何種新的意涵與表現方式做出回應? 在筆者個人的看法下,繪畫藝術不只是作為對現實世界的描寫和機械式的反映,它是一個超譯的過程、是主體將抽象的概念與對世界做出直覺式的領會,並且將之實現出來,作為可被視的綜合能力。主體以感知做為認識外部世界的入口,在認識的過程中,對對象的感知包含著對客體的把握和領會,同時感官自身也會將感知道的外部經驗建立成屬於主體自己獨特的詮釋和理解。因此,描繪不僅僅是單純技術性的技巧展現,相反的,它除了作為我們的工具、更是意識的延伸;以一種流動、混雜、根莖般的姿態,將主體、感官、物質、思想,藉由纏繞、交疊將彼此間的雜揉與交互作用表現出來。超譯繪畫,除了反映當經當今後數位時代的集體精神和處境外,同時也是人與世界所共構的「完形」之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