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景觀敘事–文化景觀時空並置藝術創作研究
    (2024) 李素馨; Lee, Su-Hsin
    景觀敘事隱含著歷史敘事文本,也連結著個人成長歷史、經歷與記憶的圖像。本創作研究旨在透過文化景觀,探討記憶圖像對自身生命存在的意義,與景觀所承載的場所故事,並進一步探討對觀看者個人與社會之意義。研究首先透過回憶與探查,爬梳童年成長空間的記憶圖像,擴展至個人所參與考察評審的文資空間,選擇對個人及社會具有意涵之文化景觀,建立問題意識與研究範疇。第二章文獻回顧探討相關景觀敘事、地方感、圖像敘事等文獻,並由藝術史剖析藝術創作思想脈絡,探討創作觀點與表現比較,建立圖像、空間與時間的系譜脈絡。第三章建構創作理念與實踐步驟,整合為創作實踐三系列。第四章為創作作品解析,針對「懷舊敘事」、「不存在的存在」、與「時空並置」三系列之作品進行詮釋。研究並收集展覽現場創作者與閱覽者互動交流的感受與回饋問卷共144份,歸納閱覽者喜歡之原因有(1)與個人記憶、文化歷史、地方感之情感相關;(2)與畫境氛圍、虛實空間、寧靜溫暖所形塑之感知相關;(3)與美學構圖、色彩、繪畫技巧等相關。最後總結討論景觀敘事對藝術創作者與觀看者之意涵,景觀敘事創作實踐,與社會生活美學的期許與展望。
  • Item
    球體/謂語—李孟芳水墨創作論述
    (2013) 李孟芳; Meng-Fang Li
    此研究以球體作為創作的對象,藉由探討山水繪畫在歷史中的意義,與現今所具有的表現性,以球體的結構來進行當代的山水詮釋。 山水畫在此研究中,以風景作為一論述的角度,來進行創作表現形式上的呈現,球體則是創作中表現的基本形式,筆者的一系列創作則由此延伸,產生不同樣貌的風景表現。 研究先以球體在東方中所代表的意義,以及東方思想觀的連結作為探討的主軸,進而引出球體在風景的繪畫中所能呈現的樣貌。筆者則是以「石」的質感作為一球體在實質上的表現。 無論是球體或是「石」本身,在東方繪畫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元素,筆者則是接續球體與東方思想觀的討論,延伸其與山水畫的連結。探討球體在創作表現中,以風景形式展現出的可能面貌。 筆者並藉由討論自身的創作作品,進行開發以球體作為素材的可能性,球體為一個圓的造型,本身就在意義面上具有無限的可能,創作並不是只單單要表現出我眼所見、我心所思,而是在過程中我對「對象」也就是球體自身,所展開的追尋與辯證,並開展出創作更多的可能。
  • Item
    一座可能為「宅庭」的現象- 園林自然、身體空間與繪畫創作關係之探究
    (2014) 蔡美姿
    在繪畫創作的題材裡,自然風景中所蘊藏的幻妙與神秘,一直以來都吸引著畫家注目的眼光,宛如理想之域的形象。相對於西方至十六世紀,才逐漸成形的「風景」繪畫,中國「山水畫」已於很早之時就獨立且一直倍受重視。其中,盛行於唐代「園林」文化的景觀美學,除了如畫般建構出可居又可遊的真實空間,又同時被歸納為山水繪畫題材的一環。「園林」設計介於複製自然與人為操縱,符合人居於世所需各種條件的夢想之地。此造景空間的內容和功能,在早期社會中時常伴隨貴族遊憩和文人雅集等活動被塑造,至唐宋時期更為盛行。特別以唐代的「私家園林」為例,因社會階層和居住環境的變動,發展出獨特的住宅園林與遊賞方式,更接近現代城市中,住宅裡的小型庭院與前庭花圃形式的思維縮影。 本文的研究內容和創作方向,是以上述的文史資料,作為對傳統山水畫和園林文化認識為基礎,再透過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的觀點,重新審視我們原有認定的園林自然和模式,是如何再造與轉變;習慣對固有空間的認知與看待事物的方式,還隱含著多少可見的範圍與未知現象。回歸到自身為開始,探討主體的生活空間與原初的身體空間,開啟「身體」知覺所能感受和可見的「肉身」世界。利用「身體意向性」來形構出知覺之後的知覺空間與內容,再將此知覺感受移轉到繪畫行為跟平面圖像,創作出屬於平面繪畫的知覺現象。其中,還採用建築空間之「間」的理論,運用在實體園林空間和繪畫空間的創作實驗上。從可知覺的「間」,嘗試轉換到第二層的繪畫空「間」,以處理平面化的圖像與視覺的時空感等意象,使作品的言說得以再次獨立,重塑觀者對作品所營造的知覺空間與情境的印象。
  • Item
    偶遇-風景的再現與移情
    (2013) 趙乙璇; I-Hsuan Chao
      本文共分為六個章節,透過對藝術史、美學和前輩畫家們的研究分析以及旁徵博引,加以闡述筆者自身的創作。第一章緒論主要是探討在現代多元紛雜的藝術型態之下,繪畫對於自身的價值和意義,以及創作興起的動機,生活環境的改變所造成的心境變遷對創作的影響和選擇「偶遇」作為主標題的原因,還有創作研究的範圍。      第二章主要是說明創作理念與背景元素:分別探討「再現」與「移情」的意義和發展,冀望能兼容並蓄西方繪畫之景物再現的傳統和中國繪畫主體移情的精神,達到筆者所謂「五感」繪畫的境地。      第三章是關於創作的學理基礎之研究,包括西方風景畫的起源和演變,現代都市生活中人們的集體心象,波特萊爾對於「現代性」的定義,社會學家沃斯和齊美爾如何解釋都市性格的形成原因,以及影響筆者創作的四位當代畫家-傑哈.李希特、愛德華.霍普、傑弗利.史馬特和彼得.多伊格。      第四章是關於創作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的說明:創作內容主要為筆者與周遭環境景物在某一特定時空下偶遇所激發的情感,並藉由景物的描繪來體現筆者內心世界;創作的形式包含早期「理性的旁觀」與後期「直覺的抒情」,並加以闡述「直覺」對繪畫創作的重要性;技法主要呼應「直覺的抒情」之創作形式,不重形體的清晰明確,注重筆觸及色彩所營造之氛圍。      第五章為各幅作品的創作背景與理念之詳細說明。第六章則為對整體創作的總結與感想,以及對未來創作發展的期望。
  • Item
    水彩風景畫技法研究-以台北縣風景為例
    (2008) 麥仕能; Mak Sze Nang
    台北縣腹地廣闊,秀麗山川比比皆是,然這些年來因為發展觀光興盛、交通便捷,致使每逢假日各風景區都人潮蜂擁,許多自然景觀都因未能及時維護而遭致破壞、生態受損、山河變色甚為可惜。筆者雖非土生卻是土長,在台北縣生活二十多年,以關懷的心為出發,用認真的態度去創作,期能喚起大家對環保的關心和公共道德的倡導,共同維護和保有這些天然生態資源,把無限風光留給子孫。 筆者水彩繪畫創作多年,希望藉此機會嘗試運用各種技法來表現北縣美麗風光,期盼經此研究後,就創作而言,無論在繪畫技巧或觀念的建立都能有更精進、創新的體悟和嘗試,開拓一條創作的新路,也衷心期待觀者能與筆者產生共鳴。
  • Item
    生命遷流的止息:闡述生命本質之象徵性風景畫創作研究
    (2017) 陳韋辰; Chen, Wei-Chen
    象徵(symbol)是指用具體的事物寓意某種特殊的意義。藝術家通過描寫與主題有關的事物並予以間接的暗示,以傳達更為豐富的內涵。本論文重心將放在象徵性之風景畫,以及個人灌注於風景畫中的生命本質之探討,並加以解析個人之創作實踐心得。論文架構首先是關於風景畫的文獻探討,再者是象徵主義繪畫的分析,以及與有關在風格上相近的超現實主義和魔幻寫實主義之比較;另外關於探究生命本質的理論,從個人較熟悉的宗教及哲學的觀點出發,透過象徵性的手法傳達對生命本質的省思,最後整理個人創作脈絡,揭示本論文的研究內容與範圍。 筆者一直以來希望透過具象寫實繪畫傳達生命本質、思索自然萬物之真相,透過象徵性的觀點和創作手法得以有效的表現,現階段創作題材上以風景畫為主,藉由風景創作可適切地融攝中西方探討生命本質之理論,東方佛學思想中「緣起」,為一切事物皆依因緣條件而生起或出現之論述;以及萬物之構成元素「五蘊」是研究重心之一;西方詩人波特萊爾的「萬物照應」論,其充滿隱喻暗示的創作思維,即來自於觀察自然,體會萬物之相互依存、彼此照應的關係。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乃藉由象徵性風景畫之創作與研究,檢視自身之思想脈絡與創作軌跡、探究個人作品與象徵性繪畫的相關性,以及將哲學及宗教對於生命本質的理解及看法深植創作內涵中,期望能較完備地建立自我創作風格與理論體系。
  • Item
    從臺韓水墨發展脈絡的應與變探討康倫禎「細‧密境」創作
    (2019) 康倫禎; Kang, Yun-Jeong
    本文試圖藉由爬梳從1960年代開始幾位韓國與臺灣水墨畫家的作品、時代背景、文化發展等情況,藉以瞭解韓國與臺灣現代水墨畫發展。同時亦參考美術評論家和藝術家的論述,比較韓國與臺灣現代水墨畫跟過去的差異和發展變化,做為個人水墨創作開展之參照。因爲韓國與臺灣水墨界的發展在1960年代都有劇烈的變動,因此筆者決定從60年代研究至現今來探討水墨界的流變。 筆者至臺灣留學期間,對於韓國、臺灣的水墨畫發展與其美術史試圖做進一步的比較研究,尤其對於臺灣之自然文化、環境、社會也有更深入的體會和充分的了解。筆者更發現臺灣和韓國在水墨畫發展之現代化的過程,其背景十分相似。在過去畫家們所活躍的時代背景和潮流中,他們發展出許多富含特色的創作和個人風格,雖然筆者所吸收、學習和內化的知識很難以一概全,但也成為了筆者的創作養分。 再者,本文也呈現筆者在韓國與臺灣兩個不同時期的創作心路歷程,並嘗試使用不同媒材進行創作,找尋自己未來水墨發展之方向。 筆者的創作主題是山水,並且一直以來秉持著精緻、細密的創作理念, 如同筆者的個人展覽「細·密境」中的意境表現,並探討「意境」在現今山水畫的創作和欣賞中是否仍具有效果。對於新一代的水墨畫家來說,山水畫被認為與西方風景畫相似,也被視為是過去一種典型的傳統繪畫,因此山水畫的認同感逐漸被遺忘。因此本論文中,以山水畫為主軸,擬將意境及其作品進行用現代的語言和概念來分析並將其與本人的山水創作理念聯繫在一起。從現在追溯到過去,不僅可以理解山水畫,還可以研究山水畫發展的可能性,進而從真正的意義上繼承傳統藝術。 在表現手法方面,筆者平常使用的是硬筆(ink pen)繪畫而非傳統毛筆。筆者認為藝術不限媒材,當代藝術家可以研究並以各種媒材來創作山水畫,也希望透過在臺灣的學習經驗,擴展筆者水墨畫發展的各種可能性。
  • Item
    「都市叢林」— 共生與混生 林峻葳創作論述
    (2019) 林峻葳; Lin, Chun-Wei
    環境議題為當代全球關注的問題,隨著文明發展與科技進步,人類棲地擴張對原生植物與自然環境產生破壞,甚至影響氣候變遷使生態失衡。本文由切身相關之環境議題出發,聚焦於城市內的風景,觀察日常生活場域中人與自然共處的方式,並透過繪畫再詮釋之,同時也藉本文書寫歸納出個人之觀察與感受,釐清個人的創作觀點、脈絡。 在本文中以盆栽象徵城市中的自然,且筆者以人與盆栽植物的互動關係擴大至人與自然關係的討論;除了以藝術史上相關題材畫家進行創作對照,學理上也以跨學科觀點分析、論證人與自然在城市中的共生與混生樣態。 綜上述,本文與其他相關論文區隔處在於聚焦城市中盆栽種植行為而衍生出人與自然關係的討論,並在環境議題中透過風景畫、視覺文化、社會學、心理學理論彙整,使環境相關的創作不僅純批判意涵,也能與個人生命、觀看經驗連結,而更貼近自身的創作系譜。
  • Item
    旅行者心境下的風景畫-陳妙芳風景系列創作論述
    (2016) 陳妙芳; Chen, Miao-Fung
    旅行與繪畫是最能激發筆者生命熱情的兩件事,藉由旅行讓人暫時擺脫習性的單調。經由接觸不同的風俗文化及場景,激發出高昂的情緒能量。旅行的美好回憶更能澱積為心靈滋養活化的泉源,而繪畫則是筆者對世界表述、溝通的重要手段。每每完成一幅作品後,總能讓心靈做一番徹底的滌盪洗滌,生命獲得重新啟發的酣暢淋漓感。這兩者之間若即若離、似有似無的關係激起筆者深入研究的動機,是以,以此為題完成此一論文。 筆者首先探究旅行的歷史,試著瞭解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不同時代旅行的方式與目的,及其對藝術發展的影響。筆者藉由美學理論的觀點,探討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與環境地貌對審美意識的影響。並透過研究文藝復興到當代藝術的幾位風景繪畫大師的創作理念與技巧,來辯證旅行與繪畫的關係。 此次「風景」的創作主題,則是立意於回顧筆者在不同季節裡孜孜行旅,忘我作畫,自我追尋的初衷;另一方面也藉此展現萬物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景象。筆者將秉持這股熱情,在追尋美的藝術領域中繼續耕耘。 關鍵字: 旅行、繪畫、歷史、風景畫、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