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自然·心象—王錦鴻彩墨創作論述(2024) 王錦鴻; Wang, Ching-Hung本文之寫作宗旨在於自然、心象彩墨創作之研究,主要探討宇宙萬物的大自然與心象意念做結合,從抽象至具象的自動性技法做作品的呈現。首先以創作理念與學理分析及文獻資料的探討,做為此創作過程與技法探究之依據,然後依個人生活經驗的感悟,以及主觀思想情感與自然的物象進行對話,以期完成心靈合一的彩墨創作作品。大自然的涵意是多元而豐富的,它代表了生命的起源、多樣性和互聯性,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繁榮的基礎。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保護和尊重它,以確保我們自身和後代能夠繼續享受其恩賜。大自然的美麗和奇妙之處為人們也帶來了無盡的觀賞和享受,同時也激發了人類對大自然的保護與尊重。心象則涉及筆者內心世界的表達和體驗,常與主觀、個人的經驗和情感相關聯,它可以是筆者對某種情緒、概念、記憶或夢境的表達,是筆者獨特的感受和內在經驗的表現。本論文分五章節,第一章緒論: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步驟與範圍限制、名詞釋義。第二章:創作思想與學理依據的探討,包括儒、道學之觀念影響,中國美術自然審美之展現,近代彩墨畫之自然觀與藝術家研究。第三章:形式內容與實踐。第四章作品解析。第五章結論:回顧省思、未來展望。Item 道法自然—楊喆水墨創作論述(2021) 楊喆; Yeung, Chit本文探討當代水墨創作與傳統水墨畫繼承發展的課題,從筆者自身對老莊的道家自然審美觀的理解與認知出發,以道家自然觀中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及批判性思考特質來審視其創作,進而了解自身創作與道家自然審美思想的相關性。當代水墨創作與自然美的關係,對筆者自身創作產生啟發與借鑑作用。在道家自然審美觀的觀照下擴充不一樣的創作方式。筆者運用非傳統文人畫筆墨表現方法來詮釋山水的抽象性,當代水墨創作與道家自然審美觀的連接,具有承先啟後發展的意義。針對當代水墨創作發展的意識啟發,其意識包括了自然審美的發展歷史內容,拓印的發展歷史背景及繪畫史論中非文人筆墨思維發展的歷史,前輩水墨先行者對水墨新技法中的拓印技巧運用方式的功能與意義。筆者運用拓印技巧形成的人體元素意象而呈現抽象山水的表現,是人體與大自然的內部結構與功能呼應的關係,是中華文化基因中的道與自然的體現。 第一章主要是簡述了研究的動機、背景、內容與範圍,以明確論述的方向及重點;第二章扼要說明老莊自然與審美觀的重要理念,闡述老莊自然觀中的「道法自然」內涵與自身創作的理論依據,再從拓印的發展的源頭、內涵及發展去了解分析其審美意識,以五位前輩先行者運用拓印技巧特性中分析其審美意識,從中得到不少感悟與啟發;第三章主要是闡明個人創作理念的特質,是「道法自然」的創作觀、山水作品意象融入身體造形元素的理念,即是與道家自然審美觀的密切關係的緣由;第四章透過分析個人創作媒材、技巧、形式與內容來詮釋「道法自然」的創作審美觀、人與自然之間的關聯;第五章透過具體分析個人不同系列作品的特色來說明如何實踐「道法自然」的創作方式及內涵 ; 最後第六章是個人對水墨創作發展方向提出相關觀點及自身將來繼續探討方向的論點。追求繪畫的自然而然的風格特色正是「道法自然」的自然審美特性。透過自身創作理念與老莊自然審美思想對話,體悟藝術創作的「道法自然」自然審美特性的重要性,創立自身藝術創作特色與理念,是探索當代水墨創作的意義及價值的地方。Item 自然無語(2019) 黃綠迎; Huang, Lu-Ying本文以景物與內在的對應來探討,借自然中諸多的物質,找尋與情緒相貼合的質地,加以描繪。例如就水來談,有潭水的沉靜微波,溪水的奔放流動,海水的洶湧涵藏。用淺顯易懂的形體做為溝通的媒介,並著墨於畫中的勁道、速度、氣流等,試圖描繪萬物所蘊含的能量。 行走於自然之中,多次感受到自然中的神性,並在那份美感下深刻體會萬物皆有靈,因此所想描繪都不僅是對唯美風景的追求,而是景物與靈的共鳴流通。用最真誠的方式去描繪,不受拘束的與觀者對談,我想真實的藝術是沒有讓何框架和界線的。 文中也藉由歷代畫作深入探討了畫面的簡化、抽象與純化。自然裡無限生命交織,越是繁複越需純化,物與物之間循著生命道理生長,豐富卻不混亂。在了解自然生長道理後,隨心所欲的應用,理解過後的刪減和增添,能合乎於自然的法度內,並遊走於似與不似之間,符合中國繪畫的中庸性。Item 《原初》—水彩與蛋彩混合之創作研究(2019) 童武義; Tung, Wu-Yi現代工業科技的發展是人類用來征服並支配大自然的產物,由於急速發展,勢力強大到成為人類與自然間的第三強國,自然從此被人工化而失去原形,農地與田園被蠶食壓縮甚至荒蕪,鳥語花香的樹林被改造成「都市叢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風景被新興建築一一取代,從此斷開人類與自然的交流。生活在空污與噪音充斥、灰色泥牆與金屬鋼樑林立的環境中,自然已經疏離,人們最初存在的生命意義受到衝擊而逐漸變質,出現錯置與混亂,反而產生更多的孤寂與不安。 一生致力於讓世人《看見臺灣》的齊柏林(1964-2017)曾說:「山是我的童年,也是我夢想原初的起點。山像是事物的起點,是河川的源頭,孕育各種生物 ,是我夢想的起點,也是我投入空拍領域,一個開始的啟發。」如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為了獲取生存或物質享受,在忙碌且失序的工商社會中掙扎,或許早已喪失真實面對自我及初衷的本能? 本創作研究乃以出生地-故鄉農村的自然景像為出發,延伸發展到對臺灣本土的觀察,以渾然天成的臺灣地貌如山川、河流、森林與湖泊為背景,因循內心積累的感動,透過自然界的水木循環生態,探求生命的開端,試圖找回最初的真我。以筆者親身走過的生命經驗與體悟,走出戶外,利用大自然的力量作為療癒,讓現代社會令人窒息的龐大壓力得以紓緩;試圖找回如出生嬰兒般,最原始也最積極進取的初心,以最純真的心靈,無差異地看待世間萬物。 「原初」系列畫作採用蛋彩混合水彩技法,蛋彩是一項古老且傳統的媒材,在畫作的表現上十分貼近筆者的「原初」思維。研究中除了探討蛋彩技法的學理及脈絡,也記錄筆者對此技法的研究與心得。企盼藉由本創作的研究探討與反思,讓繪畫技法與創作思維更加精進,也盼畫作得以完整傳達生命的原初,與觀者產生共鳴。Item 隱隱山語-羅志英水墨創作論述(2016) 羅志英; Luo, Chih-Ying摘要 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在世界的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具有中國人自古以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尊重天地,及崇尚自然之意境表達,並營造人與自然的連結是一種心靈相照、氣息相通、天人合一的關係與哲學思想。 神話,進入理性時代後就不再是古人記錄歷史的寓言,而是不斷創造新的想像世界,掙脫理性和邏輯的的束縛,讓人透過藝術發展形成新的結合方式,藉以傳達重要事物與訊息,並提醒或思索對生命的影響;同時對令人不安的世界帶來全新的見解。所以神話之所以真實是因為它可以迫使我們的心靈改革,帶來新的希望。 從藝術的起源發展深究藝術的脈絡,每一時代的藝術家們除了對藝術領域的執著,更皆有一份不斷創新的使命感。石濤語云:「筆墨當隨時代」,所以現代的水墨創作應依據現代人的觀念、思想、價值、哲學、科學、技法等去改造和重建水墨。筆者以中國的水墨元素與精神為基石,融合現代水墨的形式與技法,運用異材質媒介實驗,發展另類的皴法融合創作,以「似是而非」的象徵、借喻等手法,讓水墨創作上有新的表現形式與面相,並藉以討論現代急迫的生態生存問題。 關鍵字:神話、自然、現代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