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霸權‧科技的變異-張翊峰水墨創作論述(2024) 張翊峰; Jang, Yi-Feng本研究以水墨創作的形式探討人與晶片、半導體、數位科技霸權之間的關係,從歷史觀出發,與科技和社會互相對話。從敘事的角度呈現科技異化及其權力現象並予以批判,啟發反思。當代數位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似乎正複製秦國從富強到異化,再從霸權到滅亡的相似路徑。筆者以秦兵馬俑霸權意涵來說明,晶片與半導體科技的進步,使數位科技從一個單純的工具,發展成為主宰人們精神、思維、行為的權力,產生無所不在的霸權空間。筆者的疑問是,當人們愈發仰賴於機器,科技霸權的發展是否終會出現新智慧,又會帶給人類怎樣的未來?本文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目的和方向;第二章反映筆者在成長與工作歷程中對權力的觀察,探討科技的本質和價值以及新型意識形態的理論;第三章梳理科技的權力發展與文化之間的關係。文化是精神與思想的結合,科技的介入使人不知不覺的順從了權力,成就科技的霸權世界。筆者對藝術作為人對抗霸權的力量寄予期待。第四章闡述個人的創作思維與模式,創作形式、方法、和展覽場域的規劃;第五章呈現《秦蹤》、《秦語》、《晶圓》、《科技戰》、《權力》、《文明.毀滅》、《足跡》等七個作品系列並分別解析;第六章列舉筆者的回顧以及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方向。Item 失去的邊界-陳佑朋創作論述(2022) 陳佑朋; Chen, Yu-Peng本論文《失去的邊界》其概念是筆者透過研究故鄉的歷史過程,在父母失去龜山島這個歸宿,集體遷居至台灣本島的過去,筆者透過長輩口述後想像,而察覺的「邊界感」,重新審視筆者的創作脈絡而衍伸出的中心思想。藉由研究「邊界」的相關理論以及定其範圍,透過各種表現手法來呈現無形卻無處不在的邊界,並以現在的角度來觀看自己身處的空間,呈現筆者長時間注視的「場所」。在畫面中透過抽離「人」的形象,使作品產生既親近又疏離的氛圍,而出衍伸出邊界感。期望筆者能夠透過畫面重新認知這些空間,成為筆者創作中的核心理念。本論文一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及限制和研究方法。筆者詳述過去的創作脈絡,並說明與論文主題之相關性,其次分析個人創作方式和使用媒材的創作可能性,透過詳細的計劃來擬定往後的創作形式。第二章無處不在的邊界:是對於邊界等相關理論探討,以研究地理空間的邊界,延伸至現代城市中人們心理的「地界」,分別為可視與不可視的邊界。第三章空間中再現邊界:分析並比較藝術家創作中的邊界相關理念,進而闡述筆者作品創作手法和內容。第四章《失去的邊界》系列:筆者將對此系列的作品個別進行問題研究、方式實踐、畫面描述和作品寓意。最後結論:提出筆者對於個人創作的審視、心得和創作之展望。Item 液態流動中的群聚與疏離—劉念儒創作論述與實踐(2022) 劉念儒; LIU, NIEN-JU個人難以獨行於社會,藝術創作亦無法獨立於時間、環境及人的經驗介入。 透過社會觀察,筆者以液態流動性來形容當代社會的狀態;隨著社群媒體蓬勃發 展,本研究所探討之社會現象,包含虛擬網路世界以及實際社會情況。筆者以當 代社會的液態性作為背景,詮釋身處其中人們所需具備符合時代之流動特質以及 情感層面的連結;由自身經驗為開端,筆者以創作回應於社會中扮演之斜槓角色, 並藉由通勤時的觀察與省思,思考在角色不斷地抽離與切換之間,對應於個人自 身情感、都市生活實際疏離感受與網路世界中所產生的心理疏離型態。本創作研究包含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研究動機、內容與範圍、創作模式與方 法概述;第二章以現代液態性為主軸,探討當代社會的流動特質,以及社會中群 聚、快速流變的現象,以及其中產生的疏離感受;最後,以藝術於社會及自身創 作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藉此說明中介之於筆者的重要性。第三章連結前述的背 景及動機,說明系列作品之創作理念與實踐,藉由藝術家作品表現形式進行分析, 作為筆者創作形式上的梳理及參照,並從中獲取創作靈感;於創作過程中,筆者 嘗試不同之畫面構成方式、媒材組合,並在水墨基底上呈現作品的多元面貌,以 貼近筆者所欲表達之意涵。第四章則針對作品內容與特色作個別說明;最後為第 五章總結,回顧創作及研究歷程,作為未來創作之路的展望。Item 疏離.延異—當代水墨畫的黑白語彙創作探索(2013) 陳建發; CHEN CHIEN FA本論文研究主要以「疏離.延異」的思維作為當代水墨畫創作發展的介入點,藉助逆向思維的創新思考模式以及後現代解構的延異擴張觀念,打破創作者的習慣性思維,試圖爲眾人所熟悉的傳統水墨畫黑白表現形式意涵尋求新的發展可能,推展水墨畫走向當代藝術的一環,並經由研究探索的成果展現,建構筆者的水墨畫藝術創作風格。 而其研究歷程則先從中西方藝術的發展經驗中,探求「黑白概念」在傳統水墨繪畫中的表現脈絡,以尋找接續當代水墨畫創新觀念的新源頭。文中透過對「黑白概念」在藝術發展觀念中的探源、理論建構、審美體系發展、以及歷來在水墨藝術中的表現等進行梳理,並進一步比較中西雙方在色彩觀念上的思維和黑白元素在西方繪畫作品中的審美內涵表現等異同觀念,作為學理基礎的立基點,嘗試透過對「水墨畫」黑白藝術的本性追溯,再經由「疏離.延異」的創作思維介入擴張,尋找水墨藝術未來發展的精神性追求。之後再以實際的創作執行,呈現出新形式意涵的黑白水墨畫作品,作為研究理論的證明,歸納解析作品,同時強化黑白水墨畫和當代藝術與傳統文脈的聯繫,使其在全球化的藝術格局中,能更進一步突顯出中國當代藝術的文化身份,顯示出中國藝術自身的觀念和精神價值。Item 全景凝視下的赤裸山行者-簡佑任創作研究論述(2013) 簡佑任; Chien,Yu-Jen本研究以筆者創作為出發點,梳理與筆者創作相關的思想脈絡與藝術形式。現代人因人際關係複雜的運作與社會制度的蓬勃發展,使得人在現代社會框架下日漸疏離與異化(Alienation),因此逃離社會變成了現代人可能的行動之一。在此論文題目中《全景凝視下的赤裸山行者》(A Naked Climber under the Panoptic Gaze)便概略地提及此論文的研究內容,「全景凝視」(Panoptic Gaze)一詞是結合傅科(Michel Foucault)「全景敞視監獄」(Panopticon)與「凝視」(gaze)兩者的概念-意義是無所不在的凝視之內化,而「赤裸山行者」(A Naked Climber)便暗示著馴服的身體(docile body)、逃離的行動與烏托邦(utopia)風景在機制凝視底下的意義。 本研究是以「洞」為媒介,引出「洞」的偷窺與凝視的意義,探討現代監視系統的氾濫,並以「全景凝視」(Panoptic Gaze)框架下的身體與自然間的互動經驗為主軸,研究與筆者相關之東西方「身體」、「風景」及「花鳥」的藝術形式與思想脈絡;「身體」主要探討歐陸古典主義中理性與規訓中的關係、女性主義中的他者身體位置和當代身體觀中破碎的主體;「風景」主要探討其東西方風景繪畫獨立前的角色、烏托邦的理想風景觀與政治上的地圖誌意義;「花鳥」則是研究中國花鳥符號中的象徵寓意,並予以重新解讀與轉化。而以上研究將於最後的章節彙整至筆者的創作論述中,整合並解釋筆者的創作方法與思想。Item 鏡我 擴增實境藝術創作研究(2013) 王文沛本創作研究主要是從自我審視為出發點,藉由對自我鏡像的觀察,來觸動參觀者與自我意識及心靈的重新對話。法國精神分析學家雅各•拉岡(Jacques Marie Emile Lacan, 1901-1981)的「論鏡像階段」中所說到:「主體透過自己的鏡像,產生了對自我的認識,確認了自我身體的同一性(杜聲鋒,1997)」。拉岡所指的鏡像不光只是鏡中的影像,他人的存在也是一種鏡像。美國社會學家顧里(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的「鏡中之我」理論中說到,自我是社會的產物。社會就像一面鏡子,他人的眼光形塑了自我(宋鎮照, 1997)。然而這些由他人影響所產生的各種自我鏡像,是一種想像與虛幻的存在,也是一種他者就是自我的誤認。本創作研究中嘗試利用擴增實境技術,將虛擬的影像擴充到參觀者的真實影像之上。以虛擬鏡像的形式去表現與論述這種自我的他者化現象。並嘗試利用Arduino控制板開發互動裝置介面,藉由互動裝置的刺激讓參觀者去參與作品並對自我重新探討。探索及實驗利用擴增實境技術從事互動科技藝術創作的新形式。 本論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緒論,研究背景、動機、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及研究架構之探討以及名詞釋義。第二章文獻探討,以拉岡的「鏡像階段」論,探討自我的產生與自我他者化的現象。並以顧里的「鏡中之我」理論,探討社會對自我的影響。從中衍生出本次創作研究之議題探討與分析。接著探討當代科技藝術的定義、發展、特性與案例分析。第三章創作研究,是針對擴增實境技術、互動程式環境與互動裝置介面的探討,以及擴增實境商業應用的案例分析。第四章創作論述,創作理念與形式論述、創作歷程說明、作品說明及展示設計說明。第五章:結論,本研究的主要價值是以科技藝術的形式對自我的議題進行探索。利用擴增實境將虛擬影像擴增到現實影像的形式去表現及陳述自我的本質。並利用互動裝置藝術的形式,使參觀者親身參與作品,讓藝術作品的多重文本意義得到探討與呈現。並期望本創作研究可作為科技藝術創作、藝術教學研究、商業廣告創作,商業互動設計等相關層面上的可行模式之基礎探討。Item 變異 — 彩墨創作研究(2012) 許素娥; HSU,SU-E本研究從社會環境變異的意象出發,探討人類生活在自然環境中,原本應是怡然自得的田園生活,逐漸被工業社會、資本主義所入侵;如今的環境遭受污染、生活壓力大得讓人無法喘息,於是有抽離、急欲逃避的想法。大眾文化控制人們的思想,傳播媒體把流行的圖像轉換成神話,透過置入性行銷左右人的思想,跟著流行走,不知不覺中喪失心靈的追求,放棄人類與自然和平共處的概念。筆者試圖對此環境空間,經由變異的思考模式,結合繪畫圖像,尋求更多元性的創作。從潛意識中透過情感的傳達,把自己的幻象表現在畫面上。 筆者的構想來自於《山海經》,它是一部中國古代神話的書籍,展現出原始先民當時的民族精神和心目中的神話圖像世界。加入榮格「集體無意識」中所提及人類的共同心理結構「原型」之看法。再結合佛洛伊德《夢的解析》所談的潛意識,人類內心行為與思想受到現實壓力,以夢的方式表現出來,使人類在夢中充滿幻想與想像力。 神話的出現,是為了傳達一種敬天的精神,相信萬物有情、有靈。由董仲舒所闡述的「天人合一」,強調人類應與自然和平共處,遵循同一規律。但人們受資本主義文化影響重視工業發展的結果,過度的開採天然資源用以發明尖端科技,使自然界生態遭到破壞失去平衡。如今大自然反撲,氣候異常天災不斷,使生物進化過程中,感受到極大的威脅,物種為適應新環境,而產生變異。在社會的體制下,如馬爾庫塞所提的「單向度的人」,迫使人們如機械般過著單一化的生活。 筆者以蜥蜴作為創作的符號,藉此符號與環境之間的各種現象加以探討,透過不同空間的呈現,以表達人類應該從社會環境變異的意象中,尋找出屬於自我生存的空間。Item 精神性非人化社會動物-林佳瑩繪畫創作研究(2018) 林佳瑩; Lin, Chia-Ying摘要 本篇論文以「精神性非人化社會動物」為主題,目的在討論人存活於世,受諸種社會規範,所形成的各種行為與狀態,希望能謹慎的將所研究的學理依據與生活經驗相互結合,並融合形式技法的試驗與開發,找到適當的思想根源與創作方法,進而建構出完整的創作論述和成果展現。 以筆者碩班期間的系列創作為主要論述重點。由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將養殖場、工廠、家庭這三個不同的生活環境狀態結合,衍生出個體與社會關係的各種情境,思索人類在社會中受諸種規範下,所形成的各種行為與狀態,包括在社會關係場上的諸種社會現象與狀態、各種社會角色在社會地位上的階層行為等相關的問題。以社會做為一個母體,在各種規範與限制下,無法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亦無法實現自身理想,每個社會成員的個體冷漠,使時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充滿疏離感,一種失去自我的無助感,彷彿處於一種隔離狀態。 將無形和有形中影響著人類的種種規範與限制,視覺化呈現為幾個不同方向的表現風格樣貌,並尋求一個較為貼近筆者觀察的創作方式,盡可能貼切的述說筆者對於社會行為的類型與表現、社會行為的模式化等種種問題的直觀感受與客觀觀察。希望藉由視覺藝術表現,找到個人表現風格,同時也將人類在這社會中所遭遇到的各種生活樣態,就當下的情境與感受,對應到雞在養殖場的各種生存形態,以作更深入的理論探索。 關鍵字:社會學、異化、存在主義Item 橋段人生 & 異想之境—沈維君繪畫創作研究(2018) 沈維君; Shen, Wei-Chun本研究主要透過每天上下班沿途的橋樑風貌與想像物件的關聯,探討內心思維與奇幻聯想和日常生活中常見景象的關係。以橋樑作為主要的表現題材載體,透過對城市、橋樑等題材的研究,紀錄、描繪、再現等方式加上馬戲團裡某些天馬行空的想像實踐創作,進而回歸到內心的初衷。 文中以都市橋樑和馬戲團作為主要描繪的對象,搭配筆者天馬行空的腳本,企圖營造出詼諧、詭譎的畫面空間,形成了超現實的場景。在研究異托邦的空間和後現代虛實的關聯性後,整理一個創作的方向,並用具象的描繪手法去拼湊出這虛構、荒誕的人生舞台劇。期望能用魔幻寫實的方式來幽默面對日常生活的情感或無奈,並為內心找尋一個宣洩的窗口。 最後,在文章結論中,將針對創作實踐過程做檢討。並期許個人在未來的創作上能廣泛涉獵新地域或是新知,使作品呈現多元樣貌,並增加其內容的深度與故事性,期待自己獨特的創作能和觀者引起共鳴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