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6
  • Item
    生命中的消逝與轉化——孔雱瑩創作論述與實踐
    (2024) 孔雱瑩; Kung, Pang-Ying
    本文以生命中的消逝與轉化為主軸,嘗試透過繪畫創作,將生命與死亡、離別的情感、時間流逝等抽象課題轉化為具象的圖像表現。對筆者而言,消逝與存在並非兩種極端的面向,而是一體兩面、相互包含的。以死亡為題的創作,不只傳遞因逝去而起的憂傷,亦記錄著對逝者的悼念與對生命的包容,當我們在探討事物消逝變化的過程,同時也在找尋其本質與存在的意義。本創作研究包含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研究動機、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名詞概述;第二章以生命中經歷的消逝作為主軸,談論消逝的意涵與因消逝而起的不同心境轉變,並與藝術系譜中的消逝題材相連接,探討不同形式與技法中紀錄消逝的方式;第三章延續自前述背景及動機,進一步說明筆者的主要創作理念、題材選擇、技法使用與實踐過程,筆者選擇以水墨、膠彩等媒材流動、暈染的特性,作為內心情感投射與轉化的使用媒介,盼能在梳理、記錄自我生命經驗的過程中,將個人心境感受擴及整體,觀察並呈現出世代共有的面貌。第四章則將針對系列中的作品內容與形式表現作個別說明,最後第五章為總結,將回顧整體創作與研究歷程,並展望未來更深入的創作面向。
  • Item
    幻遊彼岸.青衿之志-林麗玲水墨創作論述
    (2024) 林麗玲; Lin, Li-Ling
    本研究主要以人物具象繪畫創作表達對青少年學子們對未來夢想職業的關注。學生自我認識和未來職業選擇的重要性,並提供了一系列有關興趣、熱情、自我評估、職業目標和生涯規劃的建議。作者強調學生應該透過興趣探索、參與實際活動以及反思個人優勢和弱點,進一步了解自己,並尋找適合自己的職業道路。文章也提到使用自我評估工具,如性格測試和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測試,以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最後,文章提及了國中階段的生涯輔導措施,包括技藝教育學程、生涯發展及適性輔導等,以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生涯規劃。學生在職業選擇中需要從自我認識的角度出發,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價值觀,並透過自我評估工具來幫助做出更明智的選擇。同時,強調職業選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不斷調整和適應。家庭和教育的支持和資源分配對國中生的職業選擇有著深遠而持久的影響。透過建立正向心理能力和提供豐富的生涯資訊,家庭和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更積極地探索和計畫未來,從而做出更符合個人興趣和目標的職業選擇。以三個部分分享了對追求夢想、青少年的祝福以及公仔收集行為的見解。作者鼓勵青少年對未來充滿勇氣追尋夢想,發現真正激動心靈的事物。對青少年,作者表達了真摯的祝福,希望他們在面對抉擇和挑戰時保持智慧和勇氣。最後,談到公仔收集是情感表現和社交建構的一部分,為生活帶來愉悅。本研究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內容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名詞釋義。第二章有關國中生對未來的夢想的職業探討與透過人物藝術創作反映青少年現象。第三章介紹創作理念思維與形式技法。第四章詮釋筆者作品創作解析,共分為三個系列:一、花語-祝福系列 。二、石雕-幽默系列。三、公仔-勇氣系列。第五章結論,提出創作省思、未來展望。
  • Item
    獨舞.敘勢—何淑貞水墨創作論述
    (2022) 何淑貞; Ho, Shu-Chen
    舞蹈是一種「時空藝術」,在節拍與韻律表現的動作,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力」,力量在活動創造了空間美,打破身體的界線,讓流暢的動作傳達了點、線、面的影像,舞蹈利用身體傳達了充滿幻想的空間,與繪畫的視覺裝飾性相同,有著線條、塊面的空間佈局。獨舞姿態的凝結空間表現在「表情藝術」 中產生了動態的感染力,實現了圖案在平面上無法達到的運動趨勢,就像任何藝術一樣,透過感知表現著人類的種種情感特徵,也就是「內在聲音」,它傳達了一種概念 (conception),是感情、情緒還有其他屬於主觀藝術經驗的形成和消逝的概念,也是對於生存經驗與內在感受的表徵。本研究分為六大部分:第一章緒論,內容為研究動機、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等。第二章自我觀想的身心關係,從生命觀注、身體自覺到意境的聯想。第三章從獨舞的生命動勢、舞蹈心理特質到視覺感染力的描寫。第四章創作與實踐,透過理念思維和形式技法說明。第五章作品解析,從整體創作到個別分析。第六章結論從回顧與展望來激發自我成長的方向。從《共存》、《存有.空間》《流放.泰詩》三個系列,由獨舞精神性出發,探討身體動勢與敘事的創作,總計完成37件作品,期許在創作實踐上有更多表現的存在價值。
  • Item
    此岸彼岸:鄭明珠橋的意象創作論述
    (2021) 鄭明珠; Cheng, Ming-Chu
    本創作研究旨在探討「此岸」「彼岸」與當今社會現象、人際關係及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的關係,透過內心思維、奇幻聯想和日常所見景象的關聯,藉以表達自己對「橋的意象」之主觀情懷。以橋的意象作為主要創作對象,加以個人天馬行空的奇思異想,藉由挪用、異質同構、並置及撕貼等手法,以圖像、符號、色彩、造型等物象,轉化成為「橋」的多元意涵。在本創作研究中,嘗試不同於個人以往的水墨創作形式,使用鮮明的色彩及撕貼的過程,將個人的情感釋放解脫,藉由藝術形式具體的呈現表達,以期營造出虛實、糢糊與幻象的畫面,形成「現實」與「超現實」交疊的境域。本創作論述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限制及解釋名詞。第二章此岸與彼岸的意涵與轉化,闡述說明創作主題的意涵與創作圖像符號轉化之間的關係,以及相關學理探討分析。第三章創作理念與實踐,透過個人創作內涵理念的鋪陳及圖像元素之形塑,營造虛實、色彩及空間的氛圍,剖析自我的創作思維,以及媒材技法與表現形式。第四章作品分析,藉由9件作品的創作實踐,進行作品分析與創作過程說明。第五章結論,透過本次創作實踐的成果回顧,審視創作過程中自身的不足之處,以及對於未來展望,並期能持續保持創作能量。關鍵字:水墨創作、此岸彼岸、橋、挪用、異質同構、並置
  • Item
    虛空立形:葉修英石水創作論述
    (2021) 葉修英; Yeh, Hsiu-Ying
    筆者在科技文明社會中感到疏離空虛,偏離了與自己、他人及自然的關係,加上父親往生,似乎覺得內心更加空虛;目睹東北角海邊的岩石,在海浪拍擊下,鑿出許多孔洞,水才可以自由流動穿梭,讓人領悟到空虛可以轉變成「虛空」的容納跟流動;海邊有些奇石怪岩堆疊著,形成各種人或物的造形,似乎訴說著各種故事,於是開啟了虛空立形:石水創作論述為主題的研究。本虛空立形是以石跟水為創作的符號,組構及擬形為創作模式;擬形山水比起傳統山水有更開闊的表達空間,是以想像力為基礎,從現存自然物中感受到人類的形象與情感,是「物我合一」的觀念,是故以道家哲學、後現代二元對立消融哲學、西方精神分析心理學及藝術情感符號做為探討。研究的方法上,採用「觀察法」、「文獻分析法」、「圖像分析法」、「創作實踐法」等。透過此創作研究達到(一)找到自己的情感符號(二)確立自己藝術的主體性(三)體現當代形貌與精神(四)創立當代水墨的多樣性。本論文共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限制。第二章研究「虛空」及石、水涵意。第三章探討虛空立形構成之藝術思考。第四章說明創作理念與實踐。第五章是創作分析與說明。第六章結論。
  • Item
    疏離.延異—當代水墨畫的黑白語彙創作探索
    (2013) 陳建發; CHEN CHIEN FA
    本論文研究主要以「疏離.延異」的思維作為當代水墨畫創作發展的介入點,藉助逆向思維的創新思考模式以及後現代解構的延異擴張觀念,打破創作者的習慣性思維,試圖爲眾人所熟悉的傳統水墨畫黑白表現形式意涵尋求新的發展可能,推展水墨畫走向當代藝術的一環,並經由研究探索的成果展現,建構筆者的水墨畫藝術創作風格。 而其研究歷程則先從中西方藝術的發展經驗中,探求「黑白概念」在傳統水墨繪畫中的表現脈絡,以尋找接續當代水墨畫創新觀念的新源頭。文中透過對「黑白概念」在藝術發展觀念中的探源、理論建構、審美體系發展、以及歷來在水墨藝術中的表現等進行梳理,並進一步比較中西雙方在色彩觀念上的思維和黑白元素在西方繪畫作品中的審美內涵表現等異同觀念,作為學理基礎的立基點,嘗試透過對「水墨畫」黑白藝術的本性追溯,再經由「疏離.延異」的創作思維介入擴張,尋找水墨藝術未來發展的精神性追求。之後再以實際的創作執行,呈現出新形式意涵的黑白水墨畫作品,作為研究理論的證明,歸納解析作品,同時強化黑白水墨畫和當代藝術與傳統文脈的聯繫,使其在全球化的藝術格局中,能更進一步突顯出中國當代藝術的文化身份,顯示出中國藝術自身的觀念和精神價值。
  • Item
    移動的桃花源—王建仁水墨創作自述
    (2011) 王建仁; Wang Jian Ren
    「移動的桃花源」是筆者近年來創作的共通思維,「桃花源」標示著一個理想世界,不同時空背景的人對其都有不同的想像,因此它是「移動」的,因人而異的假想空間。 筆者的創作,為了體現心中對現實世界的批判,運用兩種不同的素材來表現,其一為古老的山水題材,二為描繪自己所居住的台北都會建築;「桃花源」為陶淵明所構築的理想境地,一個可以提供觀者逃離現實的心靈世界,在明清之際亦為文人創作的常用題材;中國的山水創作論述,最初可以看到以受道家思想所影響為主,如宗炳、顧愷之等人的論述,山水題材創作的目的,並不是純粹為了畫出眼前所見的美景,而是心中主觀的理想世界,是作者思想意念的體現。 本篇章透過古今中外的思想,從創作與傳統的連結,創作與人及其生活的連結,到創作與養生關係,進而探討人與物(外在),到底文明的進步與落後之間,該如何看待,亦如天才與瘋子的一線之隔,無法準確判斷說明,對物質文明的追求帶來的是環境破壞與污染,還有天然資源的耗竭,藝術創作者其作品給觀者大眾帶來的,應該是對永續精神的追求,對內在的滿足,而非外在的不斷追逐。
  • Item
    意構之境—曾霆羽水墨創作研究
    (2009) 曾霆羽; Tseng Ting-Yu
    本研究首先就水墨畫發展的歷史,做一概念上的釐清。水墨畫從唐代王維開創「渲淡」、「破墨」等表現技法開始,由於契合文人志士「天人合一」等思維,漸漸形成完整之文人畫價值系統,時至西強東漸,在船堅砲利下,知識份子遂提出改革,水墨畫亦進入另一個「改革」的歷程,在啟蒙運動的理性中,現代主義的形式化和進步論中,就水墨的表現語言和圖像結構的拓展上均有豐碩的成果,然而,近幾十年來現代化帶來便利,卻也帶來更多問題,後現代思潮又對理性和進步論等迷思提出反省,水墨畫又進入下一個階段,年輕的水墨畫家對「改革」實已喪失興趣,取而代之的是個人以囁嚅的語境,片斷的詮釋世界。因此筆者以「寫境」、「造境」和「意構之境」三個概念對應水墨發展歷史上的變化。 接著再以「審美精神的轉變」、「表現語言的轉換」和「圖像結構的複合」三個面向來切入分析「寫境」、「造境」和「意構之境」中的同異,在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如遇外來文化,會由外而內漸次質變,如西強東漸當時,首現仿效的就是船堅砲利等外顯,接著才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內化,水墨畫的質變亦如此,先從外顯性的表現語言和圖像結構開始,最後才是審美精神的轉變。 最後則以個人所處當下所面對的生存狀態,做一探討和研究。在後工業社會或稱資訊時代的當下,從自然過渡到人化的自然,從真實過渡到虛擬後,在短暫的不適應期後,虛擬世界又變為人的真實延伸,在一連串的變動中,人的如何面對是筆者創作上所欲探討之課題。 關鍵字:水墨、寫境、造境、意構之境
  • Item
    黃光男水墨繪畫風格研究-以1972~2008年作品為範圍
    (2009) 陳柔漪; Chen Jou-I
    知識分子闡發與傳承文化價值,不同時代背景各有其不同表現,都可為我輩進德修業的文化範式。黃光男以畫家與教師身分,在自我不斷進修努力下,躍上國家文化發展中具引導性的博物館主持工作,行政上的亮麗成績,使其畫家身分易被忽視。本文亟望透過適切的研究方法,提出客觀的理論分析,試圖從作品的圖像形式與造型關係中,剖析其創作演變的脈絡,探詢其視覺意義,以期能對作品與畫家,皆能做客觀深入的探討。 基於作品研究之聚焦考量,本文內容主要以黃光男1972~2008年的繪畫作品為研究範圍,對作品本身進行探討分析,輔以其個人相關背景的脈絡梳理。黃光男七○年代作品,傳統技法的掌握紮實,於農村鄉野大自然的題材中,藉著流暢的筆墨表現出真實動人的感染力;八O年代中期以後的創作,於公務繁忙之餘,卻仍不斷尋求變化與突破。 其創作歷程,可代表從台灣戰後環境成長的田莊孩子,於貧困中求學上進,藉由創作傳達出對土地的關愛,和積極參與現實的特質,同時也隱含著一個時代士人,努力追求藝術理想的生命熱情。透過對其繪畫作品的分析探討,可瞭解其生活實踐於心境上的豐富沉積,所造成於藝術創作中的不同展現。
  • Item
    杜簦吟(1927-)繪畫研究
    (2012) 杜慧如; Tu,Hui-Ju
    杜簦吟(1927-)自幼喜好探索自然,觀察物象,熱愛繪畫。兒時的繪畫經驗和師長的啟迪,以及軍旅生涯中藉由繪畫撫慰淒苦的心靈,使他在退伍後,毅然決心後半生投身藝術的探求。他吸收古人技法的長處,領略其法翰精妙的思維,找到自己的新途。他採取張書旂的「半寫意」的方式,既不忽略基本技巧,也不忽略性靈的表露,在寫意與造形之間斟酌取捨。並且融詩意入繪境闡述個人之價值觀、審美觀和生態觀察。 在古典詩詞美學與繪畫脫解的時代中,本論文著重分析杜簦吟的繪畫與題畫詩,所特具的表徵。題畫詩蘊涵畫者的文化涵養與面對人生中各種事務的深刻感受,畫者以借喻花鳥對象的方式借物喻情,儼然是他在時代當中的思考紀錄。 杜簦吟將近半世紀在臺灣教授寫意花鳥藝術,長期投入社會藝術教育工作,繪畫技法與眾不同是他的優勢,本論文記錄並分析他的繪畫技法,提供台灣寫意花鳥畫風格脈絡資訊。 本文分成六部份:第一章緒論,包含動機、目的、研究方法和範圍限制。第二章則探討杜簦吟所處的時代背景,梳理戰後台灣的水墨繪畫概況,以理解杜簦吟入畫壇時,可能面臨的各種主流思潮衝擊,政府與行政如何指導藝術的走向。第三章為杜簦吟生平。本章亦是文獻探討之一,他自幼年到晚年所經歷的艱險生命歷程和孤寂的創作歷程,他如何走向繪畫之路,如何與畫壇互動,皆在探討之列。第四章則為剖析杜簦吟人生的感悟與藝術意象的關聯。他的作品他的藝術是含蓄的,然而通過詩詞和繪畫,理解他的個性格、情感、對政治社會的觀察、自然生態的觀察,本章從作品透露的與線索進行剖析。第五章為杜簦吟作品形制分析。本章分兩部分,一是統計其種類繁多的繪畫作品和教學畫稿,紀錄和分析作品內容。二是分析其畫作之技巧、色彩…等美感表現。第六章 結論。總結杜簦吟的藝術在形式與內涵上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