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視覺藝術中金魚形象之研究——林君芳繪畫創作論述(2021) 林君芳; Lin, Chun-Fang金魚,天生的表象優勢於集體豢養且透過人工培育後,成為流傳千古的觀賞玩物。長久與之共處之下,人類逐漸對其產生不同面向的期待與精神寄託:審美期待和象徵寓意。金魚本是作為觸動視覺官能的娛樂,但經由視覺將其形象滯留於潛意識裡,並對於生活環境的冀望抑或是對未來產生的未知感到不安,因此將心理的意識念想投向金魚,而逐漸形成文化社會中無需文字語言的象徵形象;而至今的科技社會中,因人對科技的展現與視覺官能刺激需求愈趨膨脹,可見金魚的體態逐漸朝向精緻化甚至極端的方向呈現,此現象的發展也讓金魚產生新的意義詮釋;因此時間流逝下,金魚給予人的信息或意義呈現亦不斷的變動與增加。在千年的歷程中,金魚不斷地因人的意識欲求,由內而外的產生不同內涵的體現或直觀解釋,在此載體成形的過程中,是基於何種因素而形成一隻隻嬌小卻海納眾多意識形態的金魚,即是於此次研究探討之方向。第一章闡述筆者與金魚間的連結而產生研究的動機,並梳理出完整的研究目的與方向;第二章針對各式金魚形象的功能探討,藉由符號、圖像和影像等視覺形象,分為物質視覺性、象徵性及意指性三個部份,分析金魚形象的源起和影響;第三章則陳述筆者的創作歷程及文本根據的影響,何以朝向金魚創作中的元素與理念的建構;第四章介紹筆者於〈金魚索麻〉作品的細節內容與思維;最後,總結則將前述的理學文本、社會環境經驗,結合筆者自身對金魚的省思與藝術的踐履,將內容統整歸論並導向於此論文研究之目的。Item 「魔幻寫實繪畫」之探索(2013) 鄧仁川; Jen-Chuan Teng在繪畫上,一次大戰後由德國藝評家佛朗次.羅(Fronz Roh,1890 -1965)所提出的「魔幻寫實主義」(Magic Realism)這種稱謂,大致適用於任何顯示出小心翼翼於草圖工程與精雕細琢的平面表現藝術,他們將現實加工或重建,在畫面中創造出高度的離奇感和困惑的情境,但反對「超現實主義」之過度幻想。 隨著時代的演變,魔幻寫實主義加入了不同文化的觀點與轉化,時有和「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與「幻想藝術」等相重疊的地方。整體而言它是:基於「人性的」與「現實的」主題精神,採用具象寫實方式,而且往往是以「人的形象」為符號進行創作;其詮釋手法各異,但又共享某些特點,諸如重視傳統繪畫技能、回歸秩序與永恆,以及改造與轉化自然現實成為具有個人風格的「心靈畫境」等。其所關心的主題與表現方式,一直以來也是筆者在創作上所認同與追求的。 本論文研究之目的,乃藉由「魔幻寫實繪畫之探索」檢視筆者之思想脈絡與創作軌跡、探究個人作品與魔幻寫實繪畫的相關性,期能較完備地建立自我創作風格與理論體系。Item 幽微裡的象徵:當代水墨創作意象中的陰柔氣質與指涉意涵(2010) 孫翼華; Sun Yi-Hua藝術,是最隱微的時代見證者,不論是以順應的方式與時代合流,或是以反省的態度與時代抗衡,它都無法脫離與時代的依存關係。台灣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繪畫創作,漸次發展出揉合日本文化及東方哲學的「陰性美學」,可說是非常具有台灣區域性文化的特色之一。本文藉由一種新的閱覽角度,直接面對而不刻意強調或迴避女性的身份,以當代水墨創作中的陰柔氣質為主要觀照對象,藉以梳耙出「陰柔審美」之系統性論述及個人的主題性創作。 本文分為七大部分:第一章緒論,內容包含創作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限制及名詞釋義。主要是從全球化的框架下,藝術風格、觀念出現「文化雜化」( Cultural hybridity )的現象來介入文化傳統性的議題,在其演繹的過程中,「陰柔審美」的創作感知再現於當今文化脈絡下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環圍於當代藝術的多元視角的場域中,藝術價值試圖放入後現代主義方法學的解構論、符號學及中西方美學……企圖撥正長期以陰柔氣質為次,陽剛氣質為優之兩者包裹在一起的意識型態;同時透過不同視角下的指涉意涵,試圖讓陰柔氣質於水墨創作此一領域,呈現出更為豐富的審美架構。第二章則透過中西方的文獻分析,其中涵括了西方的陰性書寫及東方的陰柔美學,並以古典水墨藝術中的陰柔原型及作品來進行梳理與解析。第三章的研究是透過陰柔氣質的內涵價值及多元文化下的性別思維,消解傳統的二元論的制式模組,並以陰柔審美所建構的當代水墨創作作品來進行驗證。第四章則介入當代藝術的相關論述,以當代水墨創作中的外顯語符與指涉意涵為研究標的,透過當代水墨畫中的個人語符及在越界中再造新水墨的創探意圖來進行文本的佐例梳理。第五章及第六章則是藉由上述理論課題交付創作實踐的具體呈現,透過內涵理念的鋪陳及圖像形式的嘗試與創發,所提出「懸浮•隱入」的系列創作,再以客觀的自省角度進行作品的分析與檢討。 最後的結論部份,醒出在台灣藝術生態百花齊放的今天,若觀看的視角仍是:水墨與傳統畫上等號,當代與西方水乳交融,水墨藝術是否將永遠歪斜於當代的邊緣。個人相信:只有當陰柔氣質與當代水墨不囿於傳統的定義之際,水墨藝術方有可能自在地與當代對話;陰柔發微的美學氣質,也才能作為繪畫創作中極為重要的價值表徵。Item 動靜之間-圖案在動畫中的應用(2010) 溫心忻資訊時代的訊息傳播快速,為了應付快速消費的資訊需求,視覺再現形式經常被視為比起任何對等的字面意義來的更加生動和直接,類似圖案(pattern)那種能夠有效、立即傳遞資訊的方式,被大量的運用。而動畫(animation)本身即為操作圖案與視覺知覺的交互關係,不論視覺畫面構成的方式如何,都會牽動觀者心理等抽象的感受;加上動畫的構成中,也是一種造形元素在時間軸上的變化,基於視覺繪畫中所探討的主要是造形的構成,造型的構成中又常常將簡化的圖案賦予其符號性,本論文中所探討的圖案就是由點線面所構成的物件。 圖案本身除了同時兼具一個完整的形態(Form)與物件(Object)的功能應用之外,透過分析圖案的符號性與視覺知覺的關係,可以進一步探討靜態圖案轉變為動態動畫的過程與可能的應用。是以本論文將分析圖案物件的屬性與視覺知覺的關係,並探討靜態圖案轉變為動態動畫的過程與應用可能性。Item 水墨畫的意象構成:魚之圖像創作(2010) 呂奇品意象構成是由許多語言符號、圖像構成畫面的創作方式。現代人生活中太多片段的記憶畫面、圖像符號大量充斥,個人對社會、生活的體驗許多零散的視覺感官經驗藉由此手法拼湊成一個具有意味形式的敘事性畫面。其特徵通常是建構的複合式、幾何式、虛擬的,有設計思維的。 本研究以「意象構成」為核心,主要分成三個層次探討,第一:理論思維根基。從西方的圖像學符號學談起,說明圖像與符號在藝術創作中所代表的意義;再從象徵概念和繪畫中的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觀點切入並剖析;接著分析「意象構成」各自的意義與在水墨畫中的影響。第二:「意象構成」水墨畫家探究。列舉以「意象構成」為創作手法的水墨畫家,從他們的創作理念創作思維加以探討解析。第三:個人創作研究。從前兩項的探究裡分析自己的創作理念、題材立意、表現技法…..等等,加上作品說明。 個人的創作主要是以意象構成為表現的形式,透過畫面圖像符號的構成,配合西方塊面分割構圖。以石頭、魚擬態偽裝的概念使用皴法加上拓印技法處理畫面,再使用色塊與勾金線方式,嘗試不同以往的表現手法。期待在此意象構成研究中,使自己的創作方向和路程更加踏實與清晰。Item 意象之門—吳岱瑾繪畫創作研究(2019) 吳岱瑾; Wu, Dai-Jin門是人類因應生活環境所發明的產物,隨著時代的推移,有別於建築學專業裡的門,人們開始賦予其各種想像,門不單單只是門,除了跨越和阻隔兩個不同的空間之外,象徵了心理上的各種意境,也主導了被動跟主動的定位。 所延伸範圍極廣,幾乎包含了各個領域,像是宗教、心理、文化、建築、藝術。研究主要分為兩大類,門的物質形式;及其精神層面的延伸。物質的形式為單純門的外在樣貌,以實用或美觀的建築美學為主;精神層面的延伸則是個人的觀感和其被賦予的寓意。在作品呈現上亦是如此,筆者以繪畫為主要表現手法,並在以「門的意象」為創作主軸支撐彼此關連性的前提之下,因應每件作品內容來選擇表現手法,不以單一手法呈現,期望達到收放自如、可具象可抽象,讓最終作品在中心思想統一的前提之下,呈現樣貌既多元又附趣味性。Item 回憶中牽絆─王心穎繪畫創作研究(2018) 王心穎; Wang, Hsin-Ying本創作研究由筆者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回憶、反思與探究自我,探尋筆者內心牽絆之情。以恐懼為回憶的觸發點,探討自己成長過程的內心轉變與筆者回憶中的牽絆。在回憶裡找尋自我,透過創作作品回歸、紀錄與紀念筆者生命中的牽絆,來達到心靈的寄託。 第一章緒論,說明了此論文主題的研究動機與目的,並訂定了研究方法、架構與研究範圍和限制。 第二章文獻探討與學理基礎,以自身回憶與經歷出發,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自身成長的內心變化,在延伸出內心的恐懼之心裡,並且探討恐懼為人類情感的出發,透過心理學的思維探究恐懼之心理如何產生與對我們的影響,並探討藝術家如何透過繪畫的表現安撫內心的恐懼或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懼。此章節也探討藝術家如何透過象徵與符號表達畫作的寓意,並且探討與筆者相關的繪畫風格與理念的超現實主義。 第三章創作實踐,說明筆者的創作理念、內容、表現形式與技法和媒材的應用。在說明筆者的創作模式與歷程中,述說筆者以透過自己的繪畫創作來表現內心的恐懼,並表現因恐懼而產生的牽絆如何影響筆者的內心成長。 第四章作品說明與解析,進一步的說明每一件作品之創作內容與形式,如何透過不同的象徵與符號表達出每件作品的故事與寓意。 第五章結論,筆者總結此創作研究的研究成果及創作心得。Item 墨戲牡蠣─當代水墨符號之建構:柯驎晏創作論述(2018) 柯驎晏; Ke, Lin-Yen本文採用文獻探討法、比較研究法、創作實踐和符號學分析梳理個人創作脈絡和學理依據之相互關係。 筆者希望透過研究水墨美學的理論架構,實際運用於當代水墨創作的延伸,主要研讀二十世紀筆墨變革時期之下的諸多文本,進而釐清個人創作之定位,思考創作研究的設定以及企圖形塑多元創作觀。 將個人創作脈絡區分為意、形、質,三方面梳理,意為創作對美學的實踐,主要在於氣韻生動及傳神論的探討;形則是將「似與不似」的繪畫面貌作為形式,套用在作品的呈現;質的部分提出須理解創作媒材本身即是作品的重要美感因素,應在材質保留與人工形塑間取得平衡。 接者由符號的原理解構水墨形符應具備之元素,並提出筆者將「筆墨」視為水墨符號形成之必然因素,試圖以上訴所得之結論引導個人創作,啟示發想個人水墨符號創作之原則,而個人符號之建構透過東方的物化手法,及西方的屬象手段分別豎立不同的典型意義。 創作實踐上分為「後現代」手法與「膠墨」技法之操作,分別論述兩這運用之目的,和技法執行之實況,經營切題又具個人特色之視覺圖式,最後透過個別作品逐一分析,完整敘述創作理念與創作技法之連結。Item 花漾.蝶舞-王美美意象彩墨創作論述(2018) 王美美; Wang,Mei-Mei藝術家創作的創意常來自於四面八方,因此,大自然的絕美景色成為藝術家經常取材的對象已不足為奇,而大自然的景物中,最絢爛、繽紛、多彩的花和蝴蝶更是常被拿來當作古典、現代文學、戲劇…等藝術中取材的對象,也往往被拿來比喻相互依存的關係。本次創作研究以「花漾.蝶舞」為主題,創作的內容以大自然中的「花卉」及「蝴蝶」為範圍,創作取材將以實際造訪大自然後,照相、寫生為主,閱讀及想像造境為輔;在構圖上,以模糊美為主,實景為輔。個人創作靈感來源,將擷取擅畫花和蝴蝶之中西藝術家之長,兼採旋轉畫及寫意畫…等媒材、技法,表現筆者於欣賞大自然的造物之作(「花卉」及「蝴蝶」)時內心的激盪與感動,期望作品能引起觀者共鳴,從而激發美的情感與生命的力量。 本論文研究時將從文學、符號學及藝術史(中國的畫論與西方的審美學)的角度切入,本論文之基本架構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將闡述個人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範圍、研究方法與步驟及名詞解釋。第二章「創作學理依據」探討花與蝴蝶在中西畫論與文學意象以及瑞士符號學泰斗索緒爾、美國實用主義學家皮爾斯、與法國符號學家羅蘭.巴特對圖像符號定義,進而衍生出對花與蝴蝶的象徵意涵。同時引述中、西方專家學者以美學的角度來探討自然美的意義。第三章探討東、西方擅畫花卉與蝴蝶畫家的藝術表現,以為個人創作之靈感來源,增加創作時的豐富性及多樣性。第四章論述『花漾.蝶舞』創作系列「誕生」、「夢與蟄伏」、「蛻變與成長」、「花與蝶」之創作理念與作品形式表現解析。第五章:結論與未來展望:述說筆者研究與創作過程省思與未來展望,論述己身對未來的自我期許,在「傳統」與「現代」藝術之間、「東方」與「西方」藝術之中取得平衡,創造出引人共鳴、感動的作品。Item [中國龍]繪畫創作之研究吳心荷; Wu, Hsin Ho『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華夏子孫更以『龍的傳人』自居,數 千年來,『龍』一直是我國最重要的,也是使用時間最長的裝飾題材 。再加上本身對中國民間古玩藝術之愛好,所以引起對『龍』研究的 動機。 筆者出生於台灣,自小成長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搖籃之中,又不時 接受西方藝術的思潮,現又正處於動盪的社會環境之中。所以此次繪 畫創作,除了把龍的神性做新的詮釋,同時也借龍以隱喻現實生活人 心的企求、期盼與省思。因此本論文分為兩大部份,一是理論思想的 研究,二是實際作品的創作。 一、理論思想方面:從『中國龍』的起源、神話、象徵、造型、歷 代畫龍的畫家以及民俗中的龍諸方面進行歷史的研究。然後借『龍』 的造型、象徵含意,來呈現中國人的陰陽哲學觀,道教的宗教思想, 中國民間藝術的象徵性,中國畫的「裝飾風」以及中國文人畫「詩、 書、畫、印」的綜合表現,和西洋繪畫中超現實主義的思想。 二、實際作品的創作:將繪畫內容規劃為兩個子題,第一子題是九 龍圖系列:將龍與九種不同的自然現象相結合,除了表現龍的威猛與 神聖之外,還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刻劃出龍的七情六慾。第二子 題是龍的象徵:借『龍』象徵意涵來詮釋中國人的哲學宗教思想,以 及對現代生活環境的省思。創作進行的方法,除了運用中國傳統的筆 墨、設色技法之外,並參酌中國民間版畫藝術及西方設色構圖的表現 手法,更強調書法線條與文字的融合並用,重新展開一種新的視覺藝 術,以適合時代精神以及具有中國文化特質的現代水墨畫。 當然,藝術的創作,是一項極其複雜而且微妙的工程,並非套用 幾個創作理念及造形上構成原則就可以把作品詮釋完滿,因此文中對 於作品的創作或是分析,只能算是局部性的探討,至於更深入的概括 與總結,日後定將繼續努力,更希望有志於此道者共同戮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