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逐格動畫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某私立小學為例(2018) 賴予珊; Lai, Yu-Shan動畫對每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無論是電視中的卡通動畫、網路隨手可看的短篇動畫或是電影動畫,皆是生活中熟悉不過的視覺藝術,根據教育部(2015)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課綱草案基本理念中所提及,學校應營造機會讓學生探索與感受生活環境中的人事與景物,認識與鑑賞環境中各類藝術形式與作品,因此研究者從生活中經常看到的視覺性影像取材,藉由iPad中應用程式來製作簡易逐格動畫,探究課程設計、教學策略與學生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新北市某私立小學四年級學生,研究者同時擔任教學設計者與教學者。量化資料方面,透過回饋問卷所蒐集的資料,進行學生學習成效與態度的分析;質性分析方面,由學生訪談記錄、教師教學札記、觀察記錄表、學生作品等資料來進行分析與探討。 從本研究中發現: 一、逐格動畫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是具有可行的。 二、結合資訊科技iPad教學,符合現時代潮流,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態度、表現與學習成效。 三、藉由合作學習與問題導向學習策略,培養學生同儕間溝通與合作協調能力,學生皆持正向反應回饋。 本研究的研究成果期望能提供給教學現場的教師們,注入國小視覺藝術課程參考的新契機。Item 悲劇意識與救贖之視覺藝術表現(1995) 林瑞鴻; Jui-Hung Lin悲劇是人的悲劇意識之藝術表現;是一種對人的嚴肅 主題所作的完整的、具有某種長度的行動之模仿。它透過 表演的方式,來激發觀眾的憐憫與恐懼的情緒,以達到淨 化靈魂的目的。 悲劇意識的產生就建立在對悲劇成因的瞭解上。當我 們從人類的生物性、文化、科技、宗教等不同層面,去探 討人類的悲劇性命運時,便可從中發現悲劇意識的救贖之 道。在藝術的創作中,也同樣存在著精神救贖的機會。 悲劇美學理論起源於亞里斯多德的淨化說,而他對模 仿的解釋,也使得藝術的表現成為有意義的活動。黑格爾 認為衝突是悲劇的重心,悲劇的真正發展在於對立面的相 互否定,其最終將在永恆正義的勝利下得到和解。叔本華 把〝意志的無限制追求〞視為悲劇的原由;他認為作為意 欲活動主體的人,其本身就帶著悲劇性的命運。尼采則認 為在悲劇中產生的衝突,正可突顯出人們抗拒悲劇命運的 勇氣。 戲劇形式的悲劇是藉著對人類苦難與災禍的呈現,來 彰顯悲劇意識的存在與悲劇精神力量的偉大。在悲劇的戲 劇形式中,作者將整個展示空間形成一個表現環境,以呈 現出悲劇意識的救贖精神。在整個表現空間中,作品的意 象、作品裝置的位置、空間的特性、以及光線的效果等諸 要素,共同構成了表現環境的總體性效果,將悲劇意識的 救贖精神作具體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