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後挪用、轉碼與再創作—從圖像小說家克里斯.衛爾作品的後現代風格特質探討與應用出發
    (2013) 鄭慕尼; Mu-ni Cheng
    圖像小說是歐美漫畫發展的新分支,從歷史脈絡上來說與Comix(地下漫畫)和Alternative Comics(另類漫畫)有著無法分割的聯繫關係,在內容上針對更為成熟的讀者群。常藉由前衛的圖像表現、更具實驗性的敘事方式來探索藝術形式,或在內容中思考真實的社會狀況與人性議題,將漫畫的視覺語言以及敘事結構、內容帶向同小說發展般複雜多元的道路。 圖像小說的新穎特質近年來吸引了歐美許多學術機構將其納入研究議題,而克里斯.衛爾(Chris Ware)更是當今圖像小說研究關注的焦點之一。因此,本論文前半部份將對圖像小說的發展,以及衛爾出版的作品、素描手稿、訪談等資料進行研究分析,從挪用的觀點與當代藝術「後挪用」的意涵切入,進入跨領域挪用的議題而深入轉碼的概念;藉由詹明信的後現代文化轉碼理論探討媒介轉碼,了解後現代文化中新符碼不是新舊兩種符碼的綜合,而是由於一個符碼的文化或符號學寓意對另一種符碼的存有優先性,在吸收或拆除的過程中意識霸權不斷的興起與弱化而不斷改變人類認知的狀況。接著引用新媒體研究者Jay David Bolter 與 Richard Grusin的再媒介化(remediation)觀念,了解新媒介會有的「去媒介性」(immediacy)與「超媒介性」(hypermediacy)兩種再現邏輯,衍生的新興媒體也都會不斷擺盪在這兩種邏輯之間,說明衛爾作品中的媒體匯聚現象,並運用Lev Manovich新媒體轉碼概念進行反向操作,理解衛爾的創作如何轉碼新媒體的特質。之後再結合提里.格容斯帝恩(Thierry Groensteen)提出的漫畫系統特質,說明漫畫系統中空間專題特性能使異質媒材們獨有的語言敘事方式並存與互文的功能,也接著探討衛爾因著漫畫符碼(如面板、畫框、對話泡泡……等)轉移不同媒體,其訊息再現方式改變而產生了嶄新的形式與內容的現象。 論文後半段則為自身的創作論述,將研究對象如何激盪出自身創作的過程進行紀錄,也提出視覺可作為一種知識的可能方式;衛爾的創作啟動了研究者對解構理論的記憶與更深的認識,以此路徑又幫助研究者重新理解彼得.艾森曼(Peter Elsenman)建築的操作方式,與德希達的遊戲策略(freeplay),這也證明了視覺具有的知識性,並提出創作與研究相互助益的看法。
  • Item
    台灣漫畫博覽會舉辦之初探-以參觀者觀點
    (2009) 林靜宜
    台灣的漫畫博覽會開始舉辦於西元1995 年,至今已舉辦有十四個年頭,她是台灣年輕一代ACG 迷的共同經歷;對研究者來說,也曾經多次參與漫畫博覽會,也有著許的的回憶,這樣一個重大的ACG 活動,在台灣的ACG 領域佔有何種地位呢? 本研究在第二章文獻探討的部份,從「迷」、「御宅」、台灣的漫畫歷史,來討論動漫畫在台灣給人的印象; 以訪談的方式,訪問曾經多次參與漫畫博覽會的ACG 迷,從他們的經驗找出漫畫博覽會的特色,從第三章開始進行訪談工作的準備,以及田野資料的收集。 四章開始,進行訪談分析,從與參觀者的對談,以及漫畫博覽會的報導資料分析,找出漫畫博覽會的定位,優點與缺點,最後整合這些分析資料在第五章的部分提出研究結論,與對漫畫博覽會未來的期許與展望,做為本研究的結尾。
  • Item
    失控的花園 — 徐祖寬水墨寓言
    (2010) 徐祖寬; Shiu Tzu-kuan
    人類的淺意識具有共同的神話形成要素,古代許多未經太多修飾的神話,包含了民眾潛意識的渴望以及心靈的象徵,人們閱讀這些跨越時代的作品時,能夠被作品的內容所吸引,也是因為每個人的心中都存在著共有的「原型」,榮格稱之為「集體潛意識」,為人類共同的心理機能,透過遺傳承接著太古時期的潛意識,因此世世代代繼續擴大內容的範圍,「原型」這種根源意象可以從神話故事中窺見,是生命中先天具備的內在。 每個人都是構築社會的元素,交織糾葛,互相參雜延伸,呈現出各種現象或成果,若欲追溯其因果關係,往往越是深入卻越覺混亂,因為人類的內心狀態是如此難以想像且錯綜複雜,人一面適應著社會,成為混亂中的一部分,一面又想脫離現狀,追求自我實現。筆者以自己對現今社會的感受進行角色創作以及情節互動,以水墨作為媒材,讓角色之間的交集呈現新的現代神話。 神話角色的經營影響整體畫面的氣氛感受,而角色的設計必須充滿著人類特性的象徵,才能較完整的表現人類心理互動,心靈與世界彼此間密切的互相映射,是本研究的中心主旨,筆者將作品中的角色以戲劇性的手法來安排,探討這些行為下的心態,力求深刻的敘事性表現,讓種種的情節與觀者內心中的原型相互呼應而感動。 本研究援引合佛洛依德的潛意識以及榮格的神話原型,並探討遠古神話思維,對應現代人的心理現象,將人類之心態象徵性的轉換成圖象,表現出在資本主義下孤獨的行為。   在追尋及時快感的現代,卡漫風格大行其道,卡通、漫畫媒體的劇情以及人物模式正符合人類心中的神話原型,與觀者心中的原型呼應,讓人們在卡漫之中能盡情的作夢,故創作中以水墨線條作轉換,使作品中的造型帶有漫畫風格,呼應大時代的脈動,創造現代神話的夢境氛圍。
  • Item
    現代人的生活與焦慮– Han Hoogerbrugge網路互動動畫藝術之研究
    (2008) 薛孟珊
    Han Hoogerbrugge是位荷蘭數位藝術家,擅長於網路互動動畫藝術創作。其作品以現代人的生活與焦慮為主題,並由一位固定的男主角擔綱演出 — Hoogerbrugge,也就是他自己。在動畫裡,他常穿著白襯衫和黑色西裝,並繫著領帶,是個典型的白領階級造型,如此衣冠楚楚的形象,卻認真地作出各種幼稚、野蠻粗暴、無意義、神經質的怪異行為,Hoogerbrugge以平淺易懂和富有趣味性的表現手法,展現出現代人的生活本質。 本論文以Han Hoogerbrugge的網路動畫作品為研究對象,探討作品反映了哪些現代人的焦慮主題,和Hoogerbrugge所使用的表現手法與形式風格特徵,以及探討作品中所呈現的審美心理之趣味性,並進一步地了解這層趣味性的背後深度,企圖解析出其所傳達的人生意涵。 關鍵字:網路藝術、互動動畫、現代、焦慮、幽默、滑稽
  • Item
    武俠的存在與虛無-Neo科幻武俠漫畫創作研究
    (2016) 魏良成; Wei, Liang-Cheng
    『武俠』是華人獨有的奇幻文化,千年來真實與幻想之間相互交織,形成了看似『存在』又碰之『虛無』的武俠信仰,既真且幻,既有若無,基於武俠如此的特質,本研究試圖從現實與虛幻的兩個觀點去探索武俠文本,從『俠』的內在思想觀點與『武』的外在視覺表現形式兩個面向來分析武俠作品。 內在的思想觀點方面:運用存在主義的哲學觀點來探討與分析『俠』的各種層面所呈現在『真實』社會的人性意涵;分析武俠作品中的敘事結構、敘事的形式,作品所要呈現的主題與說服的手法。 外在的視覺表現方面:分析武俠圖像漫畫類型作品,探討其中的畫面、構圖、造型的表現技巧與手法,研究相關的武俠漫畫論著,汲取學術的專業觀點,對武術研究的學者與武術家進行專家訪談,來對照驗證相關的武學表現論點。經由這三個部份的研究及分析,來探索武俠作品外在的視覺表現意義。 最後探討武俠與科幻的關係,武俠中關於虛無、虛擬的幻想部份。運用物理學三大系統理論與科幻的角度來分析『武術』真實與虛幻的原理與創意,並運用科學理論作武術創意的延伸想像,推演創作出中華文化的『科幻武俠』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