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1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空間的「視」與「識」─ 簡佑任創作研究(2022) 簡佑任; CHIEN, Yu-Jen本論文以「視」與「識」出發,試圖從現象學方法中「『可見性』的『視』與『不可見性』的『識』」探索「空間」的潛在意義與藝術創作中「空間裝置」的美學意涵。本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在第一章「緒論」的部分,筆者簡述了自身的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範圍,並概略地對本論文所涉及的相關名詞進行釋義。第二章「學理依據」的部分,筆者試圖勾勒空間現象學的輪廓,試圖理解「空間」在「可見性」外「不可見性」的潛在面向,並將巴舍拉「家屋」的「幸福空間」與傅柯「全景敞視監獄」的「敵意空間」進行比較。第三章「空間裝置的『視』與『識』」的部分,筆者以「可見性」與「不可見性」的視角對「空間裝置」進行探究。此章節以「現成物」的觀念出發,爬梳現象學與低限主義之間的關係,進而探索「水墨」和「媒材」、「空間裝置」之間的關係與展現。第四章「創作實踐與作品分析」,筆者探討了自身創作中「家屋」、「水泥」、「舉牌工人肖像計劃」三個系列。透過創作形式的分析與自身理念的表述,回應筆者三個系列中「家屋」、「廢墟」、「監視」三者之空間意向。最後,在第五章「結論」的部分,筆者總結本論文所探討的核心內容並展望自身未來的創作與研究。Item 圓形空間下之複數性衍化-徐兆甫的個人曼陀羅演繹(2021) 徐兆甫; Hsu, Chao-Fu現代人生活在充滿競爭的高壓環境中,常讓人壓抑內在的情緒。長期被抑制的情緒一旦潰堤反撲,則可能會導致負面行為的發生。本創作研究之目的在於企圖透過象徵自性的曼陀羅創作結合東方繪畫的運用,讓情緒得以宣洩紓緩並統整。藉由創作歷程擴充自我內在認知,以產生對外在生活適應更寬廣的包容力。 本創作研究從曼陀羅的意義起源與圖像結構開始論述,並就藝術治療、心靈能量及其轉化的機制進行探討,再以創作實際案例分析整理,運用曼陀羅圖像達到平衡。嘗試從曼陀羅之象徵性、形色質之圓滿性、造形之時空觀,探討其造型美感。親自驗證曼陀羅創作在情緒轉化上的成效,並完成曼陀羅的圖像創作。研究中也探討了關於「自我」、「身體、疾病與文化」及「空間心理治療歷程研究」的文獻,期待從較適切且更具東方空間的意涵來觀看自我與改變。身體與空間是研究者在本研究試圖提出的一個觀看視野。 而從文獻回顧中確實可以看到不論從西方學者的論點或是中國傳統的理論,身體無論與視覺、聽覺、觸覺等關係都密不可分。而身體是一個演示自我的場所,個體在進入到一個心理疾病的醫療領域之後,經由筆者的創作與心理空間的對話,演繹出自我之所在的方式。本研究內容架構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包含了本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探討、研究內容與方法。第二章將運用原型觀點來探討曼陀羅表現了外部,曼陀羅藝術內容意涵之解讀,與曼陀羅繪畫形象化世界也表現內在精神世界,心即曼陀羅、曼陀羅即道場、曼陀羅是個人當下心象表現,再透過符號系統及多重象徵手法探求其曼陀羅象徵表現。第三章從形式上曼陀羅造形特色之分析,開始分析其形色質特性,造型上分析圖型及方型與十字型、三角型之變化,以完型心理學視覺動力論觀點,說明曼陀羅平面之組合,再來探討其色彩表現與質材之美感。第四章造形參照之詮釋,先探討心理曼陀羅所呈現之立體量感,以及曼陀羅在個人繪畫上與其儀式空間之表現,再說明曼陀羅是一種動態之過程,象徵了流動轉滅人生,另外應用碎形理論來分析現代曼陀羅之創作思維,是一種開放、流動之有機體,其具有自我相似、自我複製、形成與轉化等特性。最後探討曼陀羅藝術傳統之開展與在現代藝術之表現。第五章則是個人作品分析,定位曼陀羅之藝術與個人介入角度之水墨多元,並為曼陀羅藝術創作方法與概念論述與作品造形作一定位與分析,第六章則以分析個人特質下的曼陀羅場域實驗結果並體現以上論述梳理後之創作生活寫照。Item 殘留在空間的訊息-吳學勳創作論述(2022) 吳學勳; Wu, Hsueh-Hsun筆者論文「殘留在空間的訊息」,是以「臺灣生存空間」為中心主題,進而以藝術的角度探討環境生態保護議題。在筆者的創作中,是以「空間」來表示人類生存的環境。在筆者的創作中則泛指環境、空間以及作品「所傳逹的內容」稱為「訊息」。「殘留在空間的訊息」係蒐集殘留的紙片、記憶、景像以及腦海的殘留記憶,重新組裝成為畫面進行創作。 筆者創作的作品,就是想以藝術創作的角度探討個人生存的環境以及環保意識的相關議題;站在藝術家的立場看環境生態保護問題,並且用藝術的方式表逹對於環境生態保護的重視及觀點;期望藉由創作的作品所表現或隱喻的臺灣的環境生態訊息,使觀者感覺或接收到該等訊息以及作品隱喻的警訊。 筆者認為藝術家不能抽離社會,藝術家的創作原動力是經由內在的特質發展和社會經驗而產生的。社會性碰壁的困局,會加深其個人存在的本質疏離,一方面讓人表面屈從於日常生活的日復一日;另一方面,卻激發其更為深刻與強烈的藝術創作能量。如能理解現代社會的問題核心,以奧德修斯英雄式的精神去創作藝術,即能在下一刻呈現出新奇的藝術。 筆者研讀藝術史學、美學、藝術與社會等理論,並以之為基礎,延伸及建構理論。「殘留在空間的訊息」系列創作共計14幅。依主題性質分成3個系列。在創作過程中,筆者對於創作作品的主題意涵、形式、構圖、組成元素、色彩、造型技巧以及使用的材料,係以漸進式的方式處理,創作過程中持續檢討並予以必要的增減,注入筆者自身的感情。就創作者的立場而言,任何一個「空間訊息」都要有特殊的內涵,並找出藝術創作的操作定義及建構過程的系統思維。關鍵詞:空間、訊息、環境藝術、環境保護Item 迷漾年華-鄭宜欣工筆繪畫創作論述(2013) 鄭宜欣本論文以「人」作為研究創作,藉由人自身衍伸出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及人與生活間的體認為闡述,探討現實生活對內心情感所產生的火花。人所擁有的情感會藉由肢體語彙傳達出心靈狀態,希望透過自身以及生活周遭的人事物為觀察對象,以此分析其當時的心理狀態與情感層面。如何將其抽象的情感透過畫面中人的肢體語彙及象徵符號於畫面中具體化,是為一個相當大且有趣的創作課題,故在創作中以人物為主、景物為輔的描繪為主題。 人的情感與表現行為會因為「過去」、「現在」與「未來」時空背景而有所不同發展,產生多樣的可能性。本創作研究希望藉由「現在」的畫面給予觀者對於「過去」以及「未來」的一個聯想空間、相互對話。 人在對於自然或生活當中,會因其情感的狀態以及成長背景的不同,賦予自然景物象徵意涵或聯想投射。希望以自我本身為出發點將自然與生活中的事物給予的感受,藉由個人的觀點與角度找尋個人符號或呈現與觀者彼此之間所擁有共同的體認。以下就本研究架構做一闡述: 第一章:「緒論」闡述個人之研究動機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蒐集迷漾年華相關的理論依據,找尋東西方相關題材與範例的資料作為依據應證。主要以「不穩定的平衡」、「靜謐的騷動」與「形姿的語彙」三者作為探討方向,藉由東方思維與西方理論作為方向參考與相互運用,呈現個人內在思維與創作方向。 第三章:藉由第二章的理論應證,將創作方式與思維運用其中,針對題材內容、表現形式與特色,來探討創作的脈絡與創作繪畫風格流程。 第四章:創作作品與作品分析 第五章:將本次的創作心得與研究作總歸納,以及展望未來的創作方向與發展。Item 盼望的信息-藝術與信仰(2010) 林垠庭; LIM EUN JUNG基督信仰在筆者心中始終不變,就像是一個實體,一個中心點;而過去、現在及未來所面對的環境,就像是一個虛體,也就是包圍的空間,將現實和虛幻揉合為一時,發現這些環境互相都有奇妙的關聯。「空間」在創作中,主要表達的是時空交叉的感覺,將流逝的過去、現存的時空以及未來想達到的夢想空間通通聯結在一起。雖然這些空間就像現實的密閉空間,但不斷的延伸的另一個空間卻代表著期待與盼望、困難與傷痛,若現在的你處於無助的時空,別忘了也許還有另外充滿希望的時空在等待著你;或許正有幸福的未來值得你去期待,但其中也不無隱藏著困難傷痛的可能。這「虛」的空間和「實」的肉質衣服及椅子元素是現實和虛幻揉合為一,可以帶給觀眾無限的自由想像空間,可個別的詮釋。 本創作研究是以筆者在異鄉求學時,對於所處環境與信仰的感受。在台灣七年多來的異國生活,經歷了許多挑戰及磨練,面臨了不斷變換的環境,以及不停改變的人、事、物,唯一能支持筆者到現在的就是基督的信仰,也是筆者創作的出發點。Item 真實與虛幻&角色與扮演(2009) 詹喻帆本研究主要論述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創作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研究範圍,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第四節名詞釋義;第二章探究創作思想來源與學理基礎,透過台灣文化融合後的次文化影響發展與藝術理論史料學理佐證;第三章說明個人創作之內容與形式與動漫創作多樣形式探究。在形式上有分為(一)肖像與群像組合構圖之表現(二)光線之運用表現(三)挪用之形式表現。第四章創作理念之剖析與實踐,第一節個人創作理念之形成分為(一)具像描繪表現(二)人物畫的內在表現與情境結合;第二節媒材與技法的運用,(一)技法與(二)媒材;第五章作品解析與欣賞,從此次「初回限定-制服物語」系列創作中的十件作品解說,做為本研究創作實踐及理論檢討印證的對象。第六章結論則是心得與對未來的展望,經過此系列創作探討,釐清自我創作的方向,繼續傳遞藝術的感動。Item 思緒.蔓延-情境與空間的繪畫創作研究(2007) 王俊棠摘 要 本論文是從創作者的角度,面對一個主體性的創作探討研究,如何將自己的思惟模式凝聚到作品的呈現,旨在探討所謂「思緒•蔓延」情境與空間的一種無限延伸。作品中應用一種象徵與隱喻的手法從早期以靜物畫為主要創作,延伸至小女孩與環境的結合以一種「思緒」為一主軸,進而延伸思考,而以油畫材料為此一創作媒材,利用多元處理手法來表達長久以來蟄伏在自我心中對生活、對理想及對現實的一種觀照。 本篇主要論述分為第壹章緒論,第一節研究緣起,第二節研究目的與範圍,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架構,第四節名詞釋義(一)思緒(二)蔓延,第貳章 文獻分析與探討,第一節個人創作之脈絡源流,(一)新古典主義劇場式的氛圍(二)超現實主義圖像語彙的應用(三) 後現代主義多元性的處理,第二節個人創作之學理基礎,(一)個人創作之理念(二)光與圖像之探討,第叁章思緒.蔓延主題形成的時代背景及情境與空間的繪畫研究,第一節思緒.蔓延主題形成的時代背景,第二節情境與空間的繪畫研究,第肆章個人創作理念之剖析與實踐,第一節個人創作理念之形成(一)靜物畫的象徵表現,(二)人物與情境空間的結合,(三)後現代挪用拼貼的處理手法,第二節創作媒材與技法的運用,(一)技法,(二)媒材,第伍章作品解析,第陸章結論與個人未來研究。主題探討部分有1.靜物繪畫與空間的探討2.人物與情境空間的結合在這一系列的創作當中寄望透過繁複的思考與多元的表現手法,讓自己在創作上如同主題「思緒•蔓延」一樣,無限延伸。 關鍵字:思緒、蔓延、情境、空間、小女孩、象徵、繪畫創作Item 城市‧覺察─賴士超觀看經驗表述與水墨創作思考(2011) 賴士超本文內容主要在於研究「城市」與「覺察」之間的互動,在閱讀城市空間的物件中,結合許多歷史的碎片,以發展對於城市空間的關懷與省思。 第一章緒論。首先闡述筆者面對當今城市空間發展及變動的內容及形式所引發的創作動機與目的,說明創作相關內容、方法、研究範圍及限制。當今許多城市建築與建築師的對話,或是城市空間規劃的議題,成為筆者關注的焦點,也成為筆者對於創作虛擬城市空間文本的啟蒙。 第二章談論創作相關的藝術理論,以班雅明「閒逛者」的角度出發,作為本次論述的理論中心,先行探討城市多元的概念,延伸城市多孔性的觀看世界方式及連接穿透的特性,並整理相關理論對於城市觀看的陳述。 第三章則是利用外在觀看的理性思考和感性情緒的概念,延伸對於外在視覺營造的有序及無序的空間,並探討內心視覺對於城市空間意象的抽象思考。在視覺及內向思考的角度上探討關於城市空間創作經營的探討。 第四章與第五章分述筆者整體創作思維、意涵與作品形式及技法。藉著創作的自我實踐,表述閱讀歷史,覺察歷史,不論過去與現在,甚至是未來的意圖。 第六章將這一系列的創作後的省思及對於城市空間觀看的心得分享,藉此在這存在的過程中,留下些許的紀錄片段。 透過上列研究的探討過程,整理筆者自己內心創作情緒及空間營造的建構,在虛擬的城市空間中,抒發筆者對於心中世界的一種投射,試圖反映真實情境的一種解脫。Item 身體與空間的關係(2011) 黃揚凱; Huang, Yang-Kai摘要 本論文是筆者經過一段創作過程沉澱之後,嘗試循著一個更為聚焦的觀點做為更進一步的繪畫研究。旨在探索身體與空間的關係,企圖以對 “ 實相 ” 物質在經過時間介入而不斷改變這個事實的理解去剖析事物更為真實的狀態。嘗試提出一種新的觀看方式,探索繪畫更多面向的延伸與視覺藝術更大的可能性。創作的主要內容以人物為主,呈現人物在時空背景裡的不確定性。試著去論述、表現這個物理實存的世界實際上是一個變動的空間,存在的每一樣東西每一個片刻都在改變。整個創作主題就是圍繞在這樣的概念在做一個繪畫形式上的演練。 本論文架構分為以下幾個章節: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回到藝術史的脈絡,尋找與本創作有關的藝術文件與學理基礎,主要的有立體派(Cubism)、未來主義(Futurism)與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還有幾位表現時間與動態概念的當代藝術家。 第三章:深入本研究的創作理念,以實驗性的手法來尋找研究主題「身體與空間的關係」的繪畫形式。 第四章:描述創作內容與過程,創作技法與表現形式,媒材的介紹與應用。 第五章:根據筆者個別作品呈現來做為創作內容的演繹,配合圖片加以解說。 第六章:結論,經由研究論文的撰寫與省思,突破思想局限,釐清未來創作方向,希望能在這樣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擴展自己的創作領域。 關鍵字:身體、空間、關係、動態、實驗性、繪畫形式Item 邱文仕人物畫空間構成創作論述(2007) 邱文仕; Chiu Wen-Shi藝術創作經常會遇到一些「創新」問題,對過去的結論提出了新的見解、新的觀點與新的發現,也可以總在不同的時代賦予新的選題。用創造性思維去研究,首先要強調的是創新、研究與發現新的領域,但不是脫離實際「趕時髦」。今天我們在尋求一種符合當代審美趣味的人物畫樣式,這需要從時代的角度,用文化的眼光去審視傳統,體味當代。現代人物畫要深入研究傳統美學﹐廣泛吸收各種媒材與技巧﹐表現新的時代生活﹐做出現代人物畫多元的風貌的貢獻。 本創作研究將以中國畫傳統構圖的思維為主軸,探尋個人創作的基本向度,經由現代人物畫寫生與創作,透過東方媒材,思索未來創作延伸的可能性。研究論述主要架構包括:(一) 中國畫構圖理論探究 (二) 人物畫的創作理念與實踐 (三) 作品說明等三大部分。本研究範圍從2003年至2007年間以都市人物與人物寫生為主要延伸作品,透過創作實踐並輔以理論分析,來確立我的創作目標。 緒論中分別說明了本創作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與創作的關係。針對中國畫構圖的探究,了解中國畫的構圖理論並探討中國畫的透視與空間,來了解中國畫構圖規律與法則。創作理念與實踐將重點放在人物畫的空間構成與視覺心理、創造意境,並探討人物的臨摩、寫生與創作關係。人物畫空間構成是主要創作作品核心議題,是涉及繪畫心理學、繪畫美學、繪畫透視學、繪畫色彩學以及繪畫創作理論的綜合性探討。創新是在積累的基礎上的再發現過程,是後人在前人基礎上的繼續探討。傳統繪畫筆墨深度、厚度、力度已遠遠不能達成與時代的共識。但新的構圖形式又是建立在傳統構圖形式基礎上的繼承與創新。所以,只有學習和掌握構圖形式的傳統規律,從中汲取營養,才能尋求新的生命──創新。 筆者創作構思源自於生活所思所感,以平面創作形式為媒介,視覺藝術創作為一重表達方式,呈現個人的感知經驗,期使個人藝術創作能夠有所貢獻。當然,理論的實踐需要我們有一個長期的學習與研究過程,有其時代性與視覺經驗限制,如何在社會氛圍中積澱成個人創作的呈現,為個人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