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瞧!我與世界格格不入特定展(2024) 侯瑞瓔; Hou, Jui-Ying時代趨勢、地域人文與科技資訊,框限視域範圍;創作者、策展人、展覽與觀眾,架構視域條件;意念、性格與情慾,在視域奔竄;意識流、能識者與所識者,於同一視域維度作用,如此複雜的眾元件都到位方能產出幾近正確意義的作品。若以數學邏輯試算,或可有百分之一的機會能出現一件具永恆真義的藝術品。筆者以創作人身分,藉一場與世界格格不入的畫展,積極控制變因催化試驗結果,企圖取得具足能量的結晶體並試將其複雜之過程完整紀錄,編輯成文。航程漫漫,畫家將日常之風花雪雨與星辰日月塗繪成詩;用藝術創作療癒心靈缺口;用展覽窺視本真身影,依恃引航人的號角聲,終在極美之境靠岸。如海德格:「人•詩意地棲居」;那畫,便是靈魂的安息場!Item 記憶碎片-洪筱筑創作論述(2013) 洪筱筑本論文為作者的創作《記憶碎片》系列的完整創作論述,作品建立在作者對於記憶個人而感性的看法上。這系列作品從追求記憶的真實開始。「客觀」的真實太難定義,建構在心理時間上的記憶隨著心理時間的忽快忽慢捉摸不定,就連客觀測量的時間也不是絕對;而心理學也說明了記憶是經由人腦主觀處理過後的產物。於是我所追求的是「主觀」的真實。也就是我自己的「發酵記憶」的真實。 記憶就像釀酒,當經驗輸入頭腦之後,就會在腦中隨著生命不斷發酵變化,而我的作品就是從攝影影像開始,模擬記憶的發酵。我將影像做線條化處理,讓攝影保存下來的客觀外貌具有更多動態與想像空間,線條化的影像成為記憶發酵過程中紀錄與想像的融合:保留影像對於指涉物的描述性,同時建立主觀想像所具有的流動感以及生命力。 作品中的記憶碎片就是從這個處理過的攝影影像切割下來,我用十分感性隨機的方式去切割選擇我要的記憶碎片。雖然心理學有許多記憶建構的研究去探討記憶在我們腦海中去留的原因,但這些研究都是一種普遍性的狀況,實際的記憶卻有許多在這些研究之外的「意外」。他們存在佛洛伊德所謂的潛意識區域中,記憶的保留與遺忘,似乎都無法用理性邏輯去解釋。而拆解重組這些記憶碎片,就如後結構主義作品中隨機的拼接,製造一個模糊的界線,打破原來的符號與意義框架,變成無結構中心的零碎視點。同時這些充滿記憶碎片的作品,因為不存在任何可辨識的記憶內容,而是著重在主觀情感上的記憶狀態,於是產生的一個能讓觀者自行佔據的主角空缺位置。 記憶碎片在畫面中形成各式各樣的狀態,呈現如意識流小說般的時空交錯與意識流動。作品中的記憶碎片在某個能量場域中不斷聚散、離合,他們擁有生命。時而清晰,時而模糊;正在生長或是正在消逝;正在成形,或被吞噬成為虛無,或被吐出,以一種獨特的姿態在生命中不斷地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