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2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灣公營電台經營策略與轉型研究─以教育電台為例(2021) 黃嬿; Huang, Yan廣播環境經過調幅、調頻、數位音訊廣播時期,加上政府十一梯次的廣播電台頻道開放後,廣播電台具備類型化電台的特質,而在新型態的網路電台、Podcast 節目林立之下,商業電台已是在夾縫中求生存,更遑論以公共利益與公共服務為導向的公營電台。因此,本研究藉由分析台灣公營廣播電台─教育電台為例,了解教育電台組織、節目製播架構、經營模式與行銷策略,與教育電台管理者和內部職員、聲音產業平台經營者,以及傳播學界專家學者,進行深度訪談。綜合研究結果顯示,教育電台的定位為文教專業電台,定位影響組織發展,藉由積極推動社會教育領域,結合多樣化教育節目內容,發展數位平台,增加節目行銷管道;近十年間也走遍全台灣各中小學,利用媒體識讀與播音課程,提倡學校廣播教育,並以多角化經營模式,試圖跳脫公營電台的侷限性。身為媒體的一份子,專家學者透過訪談表示,在現階段公營媒體的第四權仍舊無法完全彰顯,應積極促成聽眾與政府間的溝通橋樑,盡可能成為媒體監督之專業角色;分析教育電台的組織優勢與劣勢,專家學者與電台職員皆認為文教專業定位在市場上相對具有不可取代性,但此特性也變成聽眾收聽節目的阻力,故節目製播應同時兼顧專業與收聽門檻,才能強化目標聽眾對於品牌的認知,並增加其他聽眾對於節目的收聽可能;當討論公營電台存在的必要性,專家學者對於整併所有公營電台,為其成立公營電台聯合組織感到樂觀,但也表示未來公營電台的存亡關鍵,將在於能否得到聽眾支持,因此目前應致力於回應或創造使用者需求,可考慮不同平台間的整合應用,才能維護公營電台的生存空間。Item 台灣報紙全球與地方環境新聞分析─以全球暖化和「八八風災」新聞為例(2010) 黃嬿; Huang Yen本研究針對2002年6月2日至2009年7月31日《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全球暖化新聞及2009年8月8日到2009年11月8日之「八八風災」新聞,從報導趨勢、新聞框架以及環境新聞報導問題等三方面檢視兩報全球暖化議題的報導表現,並援引國內外環境新聞與氣候變遷媒體議題研究文獻,作為兩報全球暖化議題報導趨勢與框架特性的分析依據。 本研究根據內容分析法,從媒體七年來的框架趨勢研究發現媒體在全球暖化議題上,確實充分應用了框架的功能來定義全球暖化問題,不僅跟隨國際環保潮流等新文化價值裁定暖化和事件的因果關係、且擅自診斷事件肇因,但卻缺乏因果關係的佐證能力。而對於全球暖化的影響,則是根據事件而採用不同的報導框架下價值判斷,卻缺少強調環境倫理等道德論述。此外在建議補救辦法的部份,則將責任歸咎於國家政府,特別是在面對異常氣候的在地調適行動上,但缺乏層次較高的跨國和個人責任的呼籲。本研究認為環境新聞報導應改變事件導向的報導模式,主動監測議題發展並長期追蹤報導,在論述方式上,除了加強國際氣候會議與協議等重要事件的報導之外,應從台灣在地的暖化事件出發來延伸議題面向,提升議題的框架層次,強化記者的佐證能力,建立民眾參與感,以型塑抗暖化為國內重要的公共議題為優先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