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2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新冠肺炎時期的國際話語角力 —臺灣、美國及中國元首演說內容的批判話語分析
    (2022) 吳宜蒨; WU, Yi- Chien
    本文旨在檢視臺灣、美國及中國三位元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發表的國際演說,蔡總統、川普與習近平採取何種話語策略來傳達政治意圖,以及三人在演說中隱含的政治霸權支配與意識型態宰制。研究以蔡總統在第3屆「哥本哈根民主高發會」演說內容、川普與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的演說內容為文本,運用渥妲克的歷史取向批判話語分析,並做詳細的個案研究,瞭解元首如何操作政治語言、對疫情的態度,以及文本中語言、歷史與權力間的複雜關係。研究發現,對美中兩國而言,聯合國大會是一個展示國力的舞台,川普以「美國優先」作為演說的核心價值,在各種議題上和中國進行意識型態的角力鬥爭,且散發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習近平透過演說,對內團結中國的民族主義,藉以鞏固領導地位,對外展現大國之姿引領各國合作抗疫。相較於美中雙方的猛烈對抗,蔡總統顯得相對保守,將疫情與民主、自由連結在一起,強調臺灣在疫情期間的公眾外交成果,並透過集體記憶,建構屬於臺灣人民的防疫故事。
  • Item
    日系國際中文版女性雜誌的批判話語分析
    (2013) 張伊萍
      本研究主要是依據Fairclough的三層次分析去分析日系國際中文版女性雜誌背後所隱藏的話語秩序和意識形態,此三個層次分別為:第一個層次是探討日系國際中文版女性雜誌是如何地去再現女性身體形象和氣質;第二個層次是探討日系國際中文版女性雜誌背後所依循的話語秩序為何;第三個層次試探討日系國際中文版女性雜誌背後所隱藏的意識形態和霸權。   本研究把日系國際中文版女性雜誌依照年齡區分為三個世代的年齡層,分別為12到18歲的《Popteen》;18到24歲的《MINA》、《VIVI》和《WITH》;24到30歲的《Ray》和《東京ef》。根據Fairclough(2003,2006,2010)的三層次分析所得出來的資料分析,在第一層次女性再現的方面,可以明顯地知道日系國際中文版女性雜誌會依循各個年齡層來建構一個美麗標準,在12到18歲為主的女性,強調體貼可愛的女性形象,18到24歲為性感且略帶獨立的形象,也可感覺得到日系女性雜誌開始挪用女性主義在雜誌內文,24到30歲開始強調一種獨立新女性的形象,可以在職場上展現專業幹練的形象也可以溫柔地把家裡照顧地很好。第二層次的話語秩序的探討,日系國際中文版女性雜誌,基本上是一本廣告型錄,所以最主要是建構許多話語去吸引女性去消費雜誌內的廣告商品。第三層次的社會結構層次探討,日系女性雜誌複製父系霸權且充滿了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
  • Item
    當時尚女星嫁入豪門──「大汪戀」新聞的批判話語分析
    (2012) 林立庭
    女星嫁入豪門一直是既存已久的台灣社會現象,近十年來更是普遍。女星與豪門的結合往往是影劇新聞追逐的焦點,社會大眾也藉此以觀看與自己不太一樣的婚姻敘事,或而充滿憧憬,或而不甚看好,這些情緒多少都受到新聞話語的影響。其實,新聞話語並非只是單純報導新聞事件,當中更涉及意義和意識形態的置入。本研究以女星大S與汪小菲的婚姻新聞為研究主題,自《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四家報紙中選材,並以Fairclough(2006)所提出的批判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來剖析新聞報導背後之深層意涵及社會文化脈絡。 本研究共有三點研究發現:首先,影劇新聞報導依舊複製父權體制。在這場豪門婚姻的新聞文本裡,貌似平等的「男財女貌」之社會交換其實也蘊藏著不平等的兩性權力關係,父權社會中的父系霸權主導了媒體的產製邏輯;總之,父權社會結構影響了媒體的實踐,然透過媒體的社會實踐,實也鞏固了父權社會結構。第二,現今社會依然被傳統父系霸權所主宰。即便當代女性意識逐漸抬頭,但傳統父權思維裡「男高女低」的婚姻配對模式及「男性主導」的思維仍未被翻轉,且這些意識型態不僅是外人對女性的規訓,也是女性對於自身的規訓。第三,「階級的區辨」仍以一種隱而不顯的方式紮根於現代華人社會結構。「階級」無疑是這場婚姻市場中的商品,當「階級」被賦予交換價值時,其實也凸顯了它在社會結構中的重要性,再加上階級的區辨也不斷被媒體的實踐強化與複製,使其得紮根於當代社會結構裡。
  • Item
    女性運動員之批判話語分析
    (2012) 吳仁裕; Wu, Jen-Yu
    父系霸權一直是宰制著當前社會結構的主要力量,而女性在這結構之下,往往在無形與有形中受到壓抑,而運動領域更是一個由男性所主宰的場域,女性在這之中被視為是旁觀者,並非主動參與者,但事實上女性參與運動大有人在,且人數上甚至逐漸追上男性,亦能在運動場上嶄露頭角。 當女性在運動場域中的能見度逐漸提升時,媒體對於這樣的現象會採取如何的報導框架,是否能忠實呈現女性的成就,或者仍扮演著傳遞傳統文化的角色,繼續鞏固父系霸權並將其再製於運動場域,因此本研究將採取Fairclough所提出之批判話語分析,做為分析取逕,從單一社會事件的新聞再現,到再現背後的社會結構,做一個完整的構聯,而本研究所選擇的文本則是女性網球選手賽事的報導,並針對2011年網球四大賽事(澳網、法網、溫布敦、美網)進行分析。 分析的結果發現,媒體對女性網球選手的報導,仍多以父系霸權的價值框架進行詮釋,並在媒體的話語平台中享有話語權,而女性自主意識的話語秩序仍然受到父系霸權的宰制,可知當前的社會結構仍然是以男性為主導,而運動領域也不例外,既使女性在各個領域中有突出的表現,但媒體的報導仍然是服膺於傳統父系霸權,女性在當前社會各領域雖然都有傑出的表現,但總是鳳毛麟角尚不足以撼動整體父系霸權的社會結構。希望透過本研究能讓從事體育相關的媒體從業人員體認到,女性運動員不應受至於父系霸權的報導框架,應著重在運動賽事上的報導,而非女性運動員的外貌、家庭、感情等。
  • Item
    2010年楊淑君事件的批判話語分析
    (2013) 黃孟婷
    本研究主題為2010年年底最熱門的體壇爭議同時也是媒體焦點的「楊淑君事件」,本研究利用Fairclough(2006)批判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的三層次:社會事件、社會實踐與社會結構分析台灣四大報,將2010年11月18日至2010年11月24日的《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以及《蘋果日報》作為分析文本,企圖找出楊淑君事件相關新聞其背後隱含的話語秩序與社會結構。   本研究發現,楊淑君事件引發媒體與民眾爭議的主要原因為其背後的國族意識形態以及運動精神之意識形態。但主要的社會結構還是以國族意識形態為主軸。   首先,以社會事件層面來看,楊淑君事件具體呈現在仇韓、仇中等行動的社會事件為,媒體再現之我國國人反應,以及中、韓形象,同時,媒體在書寫楊淑君時特別加以著墨;第二層次的社會事件則呈現於政治鬥爭、運動爭議到國族戰爭與國族英雄的錯置等方面,其中運動新聞與戰爭詞彙的構連可視為是穩定的話語秩序,楊淑君事件的爭議性也使得它從運動新聞跨足到政治新聞,政治與運動的新聞互為文本;最後的社會結構大致分為運動精神的意識形態與國族意識形態,運動精神為深層的社會結構,根深蒂固於大眾的心中,如公平、公正、遵守規則等價值觀,楊淑君事件的陰謀論明顯與這些運動精神背道而馳,因此引發外界關注,再者,楊淑君事件背後的國族意識形態更是使得媒體與大眾不斷討論,進而產生前述的具體社會事件與社會實踐。
  • Item
    藝人郭采潔反同性戀婚姻新聞事件話語批判分析
    (2015) 溫子玉; Wen, Tzu-yu
      隨著媒體蓬勃發展,性/別議題與概念的發展也日趨多元,然而社會傳統的性/別價值仍持續存在,面對性/別課題也不再單純,其中牽涉了社會建構與政治權力,而同性戀族群與社會傳統思維價值亦持續拉鋸。而反映社會部分真實的新聞媒體與報導,在面對這樣的社會、文化上的性/別拉鋸,又是如何放置自己的角色位置,而媒體又是如何書寫相關新聞報導?   本研究將援用新聞話語的分析,以「藝人郭采潔反同性戀婚姻」之新聞事件為例,來探究新聞媒體報導同性戀議題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