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2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使用者創造內容商品化之分析- 以Facebook為例
    (2014) 劉佩綺; LIU-PEICI
      社交網站Facebook創立至今逾十年(2004~2014),從一個美國哈佛大學交友網站發展成為擁有12億名使用者的全球性社交網站。Facebook顛覆過去網路匿名之特性,不僅改變當代社會人們溝通、共享之意涵,其營利模式也與過去網站有所不同。2012年5月18日,Facebook以FB為代號於美國那斯達克股票市場上線交易,相當於宣告Facebook正式邁向營利之路。然而,Facebook資本積累模型係將使用者個人資料販賣予廣告主進行針對性行銷。當Facebook使用者不僅是平台內容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其所付出之勞動皆被平台與廣告主利用。   因此,本研究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取徑,以過去文獻與調查資料了解Facebook商業化歷程、營利模式與市場競爭,更重要的是從Facebook平台眾多商品形式之中,了解各項商品化過程與權力不均之所在,再進一步分析Facebook商品化對使用者及整體社會之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Facebook商業化歷程透過併購方式擴張於社交網站市場中之地位,且尚未出現可與之匹敵之競爭對手,廣告主或使用者皆須遵守平台之規則。其次,Facebook透過使用條款合理化對使用者資料之運用,販售資料範圍包含使用者個人資料、線上行為等,更甚者私人訊息也被記錄用以分類使用者喜好。再者,Facebook於2011年推出新型態廣告動態贊助(sponsored stoties),利用用戶之間的朋友關係進行廣告,並將使用者瀏覽之網頁空間欄位直接供廣告主競價,可視為社會關係之商品化。綜合而言,使用者於Facebook平台中付出實質勞動創造內容,勞動過程與成果皆被平台所利用,其中生產成果涉及使用者文化品味與美學標準,當Facebook與廣告主將之連結至消費社會之中,代表使用者的非物質勞動轉變為控制使用者消費之工具,且不自覺成為資本主義下加速商品流通的一員。更重要的是,無論個人資料、線上行為的監視與出售過程皆不主動告知。於此,使用者不僅是生產者更是消費者,付出免費勞動替平台生產價值的同時,又被做為商品販售。然而,平台種種cookie、追蹤技術的執行,讓使用者個人資料散佈至廣告與第三方平台,也代表使用者隱私資訊之終結。
  • Item
    科技資本主義下隱私商品化問題—以Google為例
    (2017) 張晏慈; Chang, Yen-Tzu
    在資訊社會下,使用者對於資訊的需求量增加,而可攜式通訊裝置的成熟,更產生了隨時上網的這種社會現象,但這也意味著我們的數位足跡與過去僅透過的電腦上網的時代相比呈現巨量的增加,而使用者數位足跡等個人隱私資訊,也成為資訊時代下,主要交換的商品,Google前全球市佔率最高之資訊服務提供商,在台灣亦有最高的市佔率,在Google各項免費服務的背後,卻是透過使用者個人資訊來盈利,即是犧牲了使用者的隱私權。 本研究為藉傳播政治批判取徑來分析Google是如何合理的使用者隱私,檢視Google商業發展過程中如何將使用者資訊變成商品,及交換過程中所存在之權力不平等。我國相較歐美各國在隱私權的立法方面較為緩慢,在過去發生之相關侵權案例中,均無法提供我國民眾相對的保護,因此透過爬梳鄰近國家或是歐盟與個人資訊保護之法律、自律、他律方式,以供我國參考。 本研究發現,Google在商業化過程中不斷的修訂定型化契約,並以此不斷要求使用者讓渡其個人資訊,以此合理化使用這些隱私資訊,使用者卻無力與其抗衡,只能採取使用或是退出,但即便退出亦不能確定Google會確實刪除使用者留存之大量資訊,因此,在個人資料保護法的修法下應更加精確,並應仿照他國設立獨立之專責機關,以增加主控權並能提供國民隱私保障。
  • Item
    論台灣電影部落客之勞動與盈利模式
    (2015) 黃沛瑜; Huanf, Pei-Yu
    本研究重點在從傳統影評人演變至數位時代後,「電影部落客」本身的勞動與盈利模式。為取得電影部落客的相關資料,本研究利用「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及「網路觀察法(internet observation)」兩種研究途徑,進一步彙整資料與分析。研究者首先爬梳台灣影評史作為本研究背景鋪陳,並以電影部落客為研究主體,探究電影部落客附生於網路社群下的勞動特色,及其與電影公司間的互動,從共享到商品化過程中的轉變與影響。企圖從上述討論回答三個研究問題:一、在新科技與網路的普及下,電影部落客之文化生產特色為何?二、以電影部落客為例,新科技下的勞動者與資本主義如何相互影響?三、對台灣網路影評、電影部落客未來發展之建議為何? 研究發現,台灣影評書寫是個從專業到業餘、共享與對話的過程,二十一世紀數位時代下影評過渡到「影迷典範影評人」時代,影評話語權從專業手中移轉至大眾,而網路影評興起同時,也透過流量與媒體認證等數位經濟邏輯,塑造出數名在網路上擁有意見領袖特質的電影部落客。另外,電影部落客的勞動則具有新自由主義下免費勞動的特色,願意不斷無酬進行書寫並精進自身科技能力,對於電影部落客而言,部落格是一種賦權的新媒介,他們從中獲得與他人的互動與關注,交織成書寫過程中的歸屬感、成就感及愉悅感,然而免費勞動本身同時具有共享與剝削的特性,部落客本身在書寫同時亦成為資訊與互動商品化下的勞動消費者,以及大量電影產業的預備軍。 就電影部落客的盈利模式而言,電影部落客的盈利模式雖仍可歸納為以下:試片邀約、平面或網站專欄撰寫、網路廣告、活動出席(包含演講、廣播節目、電視專訪、體驗會)、贈票活動、出版實體書籍等,大部分知名電影部落客無固定的盈利,最常見的是片商的試片邀約並寫文回饋。研究在最後提出幾點建議,首先電影部落客應進行跨界品牌經營、讓經紀人等中介者與電影商進行合作談判,而「遊影足」等中介機制必須進行改善、相關平台或媒體發展必須發展部落客相關獎項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