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2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從使用者觀點探究社群媒體時代下的新聞消費意涵:以Facebook為例(2013) 呂琦瑋; Chi-Wei Lu社群媒體近年來在全球迅速竄紅,不斷推陳出新,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Facebook不僅受到使用者的歡迎,其社交化、個人化與互動式的特色更成為新興的新聞消費趨勢,改變了使用者與產製者的關係,更讓新聞從階層化轉為社交網絡化的消費型態,創造出迥異於傳統大眾媒體的傳播形式。 在社群媒體時代下,使用者不再是被動的消費者,而是兼具內容生產與消費的創用者,同時,使用者已經進入一個相互連結、自由書寫的新聞消費環境,而傳統大眾媒體也不再壟斷新聞的論述,新聞定義轉變成為傳統大眾媒體與公民傳播體系相互共構的環境,實質地改變使用者對新聞的見解和想像。 因此,本研究以使用者的觀點,檢視Facebook的新聞傳播特色,並採用焦點團體訪談法,針對18位大專院校學生進行訪談,分析Facebook的新聞消費意涵,並進一步探討在新聞傳播形式改變下,對於新聞定義和新聞傳播所產生的影響為何。 主要研究發現: 一.Facebook建立了一個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媒介,使用者透過彼此之間的關係和連結,構築個人化和社交化的新聞情報網絡,其按讚到分享的機制更彰顯使用者在新聞消費上的主動性。 二.在社群媒體時代下,強調群眾參與、互動與連結的公民傳播體系,創造了動態流變的新聞環境,同時亦發展出諸多的新聞傳播型態和樣貌,雖然使用者將新聞的詮釋放在更大的脈絡中,但對使用者而言,具有真實性、趣味性、影響性、實用性及公共性的新聞才是恆久不變的新聞本質。 三.在快速流動的新聞消費環境下,新聞將走向內容策展,使用者需要代理人協助過濾大量的新聞和資訊,轉化成容易閱讀且有意義的新聞,甚至引領使用者激發觀點和討論,進而開創一個開放、共享與參與的新聞消費環境。Item 社群網站行銷與消費者互動關係之研究: 以Facebook粉絲專頁為例(2012) 薛文淑; Wen-shu HsuehFacebook已是目前全球第一大社群網站,在台灣地區使用Facebook人數已超過了一千萬名,Facebook已是台灣地區民眾使用程度最高的社群網站。企業看上高人氣的Facebook社群網站分眾特性明顯及互動性高的特質,把Facebook中的粉絲專頁(Pages)推行社群行銷的重要管道;而消費者亦把Facebook當作是動員集結發聲的便利場域。因此本研究主要分為企業與消費者兩個層面探討在Facebook粉絲專頁中企業如何制定行銷策略與消費者互動,了解企業與消費者建立的互動關係,而消費者在粉絲專頁中如何面對企業執行行銷策略,又是否能發揮集結動員的消費者力量。 論文架構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份(第二章)探討企業如何經營Facebook粉絲專頁及制定行銷策略與消費者互動。第二部分(第三章)為研究企業在Facebook粉絲專頁的互動策略,以及企業與消費者在粉絲專頁中建立的長期互動關係類型。第三部份(第四章)探討消費者在Facebook粉絲專頁與企業互動的經驗及如何集體動員消費者,分析消費者在Facebook平台上如何發揮影響力動員為自己的消費者權益發聲。 研究主要發現: 一、歸納整理一套較為完整的粉絲專頁社群行銷策略:(一)了解粉絲專頁目標消費者、(二)市場區隔及定位─打造粉絲專頁個性、(三)4C行銷組合─消費者導向、(四)互動行銷策略原則:1. 激發正面口碑、2. 加強訊息力、3. 提供誘因、4. 多層次互動、(五)建立長期關係。 二、粉絲專頁社群行銷中企業與消費者的互動關係為推動者與合作者,粉絲專頁的經營運作須與消費者合作、讓消費者參與,並與消費者產生關係連結。 三、Facebook是現在在台灣最適合進行消費者集結發聲的平台,消費者動員意識已經抬頭。Item 使用者創造內容商品化之分析- 以Facebook為例(2014) 劉佩綺; LIU-PEICI社交網站Facebook創立至今逾十年(2004~2014),從一個美國哈佛大學交友網站發展成為擁有12億名使用者的全球性社交網站。Facebook顛覆過去網路匿名之特性,不僅改變當代社會人們溝通、共享之意涵,其營利模式也與過去網站有所不同。2012年5月18日,Facebook以FB為代號於美國那斯達克股票市場上線交易,相當於宣告Facebook正式邁向營利之路。然而,Facebook資本積累模型係將使用者個人資料販賣予廣告主進行針對性行銷。當Facebook使用者不僅是平台內容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其所付出之勞動皆被平台與廣告主利用。 因此,本研究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取徑,以過去文獻與調查資料了解Facebook商業化歷程、營利模式與市場競爭,更重要的是從Facebook平台眾多商品形式之中,了解各項商品化過程與權力不均之所在,再進一步分析Facebook商品化對使用者及整體社會之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Facebook商業化歷程透過併購方式擴張於社交網站市場中之地位,且尚未出現可與之匹敵之競爭對手,廣告主或使用者皆須遵守平台之規則。其次,Facebook透過使用條款合理化對使用者資料之運用,販售資料範圍包含使用者個人資料、線上行為等,更甚者私人訊息也被記錄用以分類使用者喜好。再者,Facebook於2011年推出新型態廣告動態贊助(sponsored stoties),利用用戶之間的朋友關係進行廣告,並將使用者瀏覽之網頁空間欄位直接供廣告主競價,可視為社會關係之商品化。綜合而言,使用者於Facebook平台中付出實質勞動創造內容,勞動過程與成果皆被平台所利用,其中生產成果涉及使用者文化品味與美學標準,當Facebook與廣告主將之連結至消費社會之中,代表使用者的非物質勞動轉變為控制使用者消費之工具,且不自覺成為資本主義下加速商品流通的一員。更重要的是,無論個人資料、線上行為的監視與出售過程皆不主動告知。於此,使用者不僅是生產者更是消費者,付出免費勞動替平台生產價值的同時,又被做為商品販售。然而,平台種種cookie、追蹤技術的執行,讓使用者個人資料散佈至廣告與第三方平台,也代表使用者隱私資訊之終結。Item 陰性書寫的新視角:Facebook網路紅人的性感自拍(2018) 洪荷善; Hung, Ho-Shan網路社群自媒體的興盛,社群網站的展演空間促進了網路紅人的興盛,掀起一股網路紅人的旋風,而網路紅人的現象也因此形塑出一股網路經濟。在這股風潮中,有一群擁有姣好身材、亮麗外型的女孩們,在Facebook社群空間中運用既有性感身體書寫、展演自我。 然而,在這樣運用身體資本的展演行為中,過度使用陰性符碼書寫的形式遭致一波波網友的批判浪潮,而網友批判的論述架構往往立基於社會中習以為常的父權規訓,並且也顯現出女性主義的矛盾之處,浮現於性感網紅的粉絲專頁上。再者,過去在女性性感照的相關研究中,將女性視作為被動、被凝視的角色,然而在眾多社群媒體的出現後,自媒體的形式賦予女性的性感自拍主動權,不再是僵化單一被凝視的角色。 本研究採立意抽樣法從Facebook社群網站上,選取五位以性感自拍為經營風格的女性網路紅人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為「雞排妹ili鄭家純」、「Tiffany Chen T妹 粉絲團」、「真雪碧 無雙ss」、「Nana Liang 梁云菲」、「李米奇 Greta」共五位。觀察這五位性感網紅如何透過性感自拍風格的身體展演運用陰性符碼作為書寫自我工具,以及面對網友惡評時性感網紅與網友的互動過程。故研究目的為「分析性感女性網路紅人如何在社群網站上運用身體意象」、「探討網友批判的論述與性感網路紅人回覆的策略」、「性感女性網路紅人如何創造與實踐踰越的愉悅」;並以論述分析作為研究方法,依據五位性感網紅的發文(包含文字及照片)與網友留言,分別以「戲耍身體的行動策略」、「壞女孩的反挫與逆襲」、「殘存的父權陰影」這三部分進行分析。 在觀察與分析後發現,固然從性感網紅影像文本中,仍是呈現出單一美貌標準下的女體,看似是與父權體制共築美貌帝國的迷思。但是,性感網紅們在社群網站的自媒體場域中,運用性感自拍的影像有意識地主動展露自我,並且化被動為主動地擾亂、顛覆既有社會的凝視規則,玩耍父權建構的思維邏輯。或許,性感網紅身體展演的目的,並非為了挑戰父權框架而有意識的裸露,但網路社群空間提供性感網紅主控性、自主權,賦予過去女體被視為被動角色能動性,性感網紅的文本所創造出的衝突都是供給社會對話交流的機會,成為激發父權與女權思潮的礁石。Item 能見度的支配與拼搏:Facebook動態消息演算法權力下的台灣新聞媒體(2017) 蕭維傑; Xiao, Wei-Jie近期學術研究已將演算法描繪成力量強大卻又不可測知的權力。但國內新聞研究大致仍將社群媒體視為合於特定目的(通路平台、內容行銷、輔助報導、提升工作效率)之工具,缺乏對運算權力的關注。然而,Facebook作為全球獨大之社群媒體,其動態消息演算法的排序、篩選與分類,替讀者裁決什麼樣的新聞得以被看見,全球新聞業對自身能見度的掌握,已面臨多重挑戰。 於此,本研究焦點為動態消息演算法的能見度支配,以及台灣新聞業的策略行動所帶來的交互作用。研究目的有三:第一,了解動態消息演算法權力控制能見度的運作脈絡;第二,台灣新聞媒體如何實際回應此權力,又透過何種行動來博得能見度的機會;第三,媒體的回應偏向,產生何種經濟與文化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除分析動態消息演算法歷年官方資訊,也參照動態消息團隊接受外媒訪談之資料;同時,訪談第一線與演算法交手的國內新聞工作者,企圖從新聞業的行動實踐面,構連出演算法權力的運作。並輔以代表性媒體專頁之歷年貼文資料撈取,藉外部觀察實際表現與趨勢 研究發現,Facebook普遍為國內新聞媒體貢獻超過五成以上的點閱流量,構成能見度的支配與從屬關係。演算法作為分配秩序,替媒體建構出能見度的差別待遇和不確定性;媒體為了爭取被看見的機會,則發展出看穿和拚搏的策略行動,企圖建立暫時的成功模式,以繼續維持流量換取廣告營收的舊有生存條件;最終,此等交互作用,形塑出組織經濟、新聞市場、新聞產品三個面向的矛盾糾結,過往由大眾媒體主導的利益分配、市場變化、品質產出已不復存在。 文中並藉此討論,外部運算環境實已影響內部組織層級為能見度而行動的協力調度,新聞/社群媒體研究應邁向以運算權力為重心的新視角;同時,若要扭轉新聞業以能見度操弄取代內容經營的惡性循環,應同時檢討演算法的運算基準、網路新聞的廣告計價與可行的商業模式;最終,本研究仍要指出動態消息在能見度空間、市場、文本間交錯形塑的複雜多重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