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9
Browse
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生態博物館再現地方集體記憶之研究 ─以桃園眷村故事館為例(2014) 黃少瑋眷村是臺灣特有地景,是政治性移民所形成的群居現象,並因而衍生出獨特的眷村文化樣貌。眷村的空間與人物,是筆者兒時記憶的一部分,有感改建政策實行後,眷村 徹底地改變,對往昔的思念轉變成眷村研究的動機。生態博物館概念於 1971 年在法國被 提出,它是對傳統博物館角色與功能的反思,其所注重的是博物館與地方的連結,關心 地方集體記憶與居民參與。眷村故事館本著生態博物館的理念並根據對地方認知的積累 發展出三個館所核心文化觀點,分別為:村內村外共融的精神、族群與兩性角色的照見、 落地生根的情誼。並透過物質與非物質性並用的方式,再現地方集體記憶,亦即此地之 眷村文化。而集體記憶再現的過程中居民的角色至為關鍵,因居民參與是生態博物館的 核心訴求之一,居民參與可以歸納為:展示物件的提供、支援館方所舉辦的眷村主題活 動、擔任眷村故事館的導覽員,這三個具體層面。 然而理念與執行存在著距離,眷村故事館所強調的共融精神在執行層面實難以察覺, 試圖打破「村外」與「村內」界域的理想並未在館中獲得實踐。研究發現居民的集體記憶並非齊一的,但館方未能將地方的多元觀點加以紀錄保存與回應,因此博物館內再現 的是片段、未見累積、甚至專斷的集體記憶,觀眾不易從博物館中看出整體地方文化脈 絡。居民參與是眷村故事館得以運作的關鍵,而居民對在地文化的發聲則是令眷村故事 館與其它眷村博物館有別之處,故鼓勵地方居民參與是眷村故事館永遠需面對的課題。 博物館的展示就是一種文化詮釋權力的表現。而修正權力傾斜的現象乃透過居民參 與來落實,由來自地方的發聲詮釋自身,博物館扮演的是平台角色。地方居民因為眷村 而同處集體記憶的社會框架中,但居民之間凝視歷史角度不同而建構出了各自不同的意涵。作為生態博物館,應鼓勵居民發言,並紀錄與回應這些多元性,避免均質化眷村文 化論述。而外在環境不斷變動,博物館也成為地方居民想望地方歷史的憑藉,居民在博 物館內觀照自身,人與館互相指認,建構意義,這便是生態博物館在地方存在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