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9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社會投資國家對臺灣社會企業政策形成之影響:歷史制度理論觀點(2021) 林昀彤; Lin, Yun Tung在全球化的衝擊下,社會福利國家逐漸無法有效地因應其帶來的新社會風險(new social risk),而為解決日趨複雜的社會與環境問題,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此種混合社會與經濟雙重目標的組織型態便成為解決之道,財務運用相對非營利組織更具自主性,而與此同時兼顧了社會使命。進入21世紀後我國逐漸發展社會企業相關政策,但鮮為有人知道這樣的概念,直至2014年行政院核定「社會企業行動方案」才逐漸被知曉,在2018年核定「社會創新行動方案」延續相同概念。本研究蒐集政策方案、相關專書、學術期刊、碩博士論文、報章雜誌以及政府資料,並檢閱社會企業、社會投資及歷史制度理論,試圖從中找尋到我國社會企業形成的脈絡,具體研究目的:探討社會企業政策之制度變遷歷程;探討社會投資國家對於社會企業形成歷程之影響;依據研究發現,對於臺灣社會企業未來發展政策提出政策建議。本次透過次級文件分析法分析相關研究資料,與政府部門、中介投資者以及社會企業家進行深度訪談的逐字稿分析,發現制度與政策標的不盡相同,前後政策是漸進式的政策模式,而改革主要力量來自關鍵節點中的行動策略者因素,政權的輪替是制度變革的主要因素,而不論何種方案施行,對於社會企業來說,兩行動方案的影響不大,大多數的社會企業仍專注於自己的事業。Item 台灣社會企業經營模式之研究(2013) 廖珮均; Liao,Pei-Chun近年來,由於歐美社會企業的興起,社會企業歐美社會企業發展呈現兩種脈絡發展,如美國社會企業是非營利組織財源不足轉向商業化之解決,而歐洲社會企業成立的角色為解決社會問題而生;另外,歐美兩種途徑之社會企業也在臺灣萌芽,包括台灣對於非營利組織法令的鬆綁,以及台灣政策的推廣,例如勞委會於勞委會於2001年開始也先後推出「永續就業希望工程」及「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來創造就業機會,而這些因應社會需求所衍生的政策也促成了台灣非營利組織採行事業化的策略,就其台灣社會企業發展的原因,除了非營利組織尋求財源自主之外,大抵而言,台灣社會企業的興起有以下幾個因素:1.非營利組織尋求財源的穩定與自主;2.因應社會需求;3.政府政策的促使;4.企業日漸重視社會責任的實踐。因此,台灣社會企業也呈現多元化的發展。 而臺灣社會企業呈現多元化的發展也促使台灣社會企業呈現兩種途徑的發展:「非營利組織的事業化」和「企業非營利化」兩種脈絡,而這兩種脈絡之社會企業也發展多元化之經營模式,因此發展出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探索國內社會企業經營模式之現況及其經營指標; 本研究研究方法文件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以國內九個具代表性之社會企業為研究對象,依據Alter(2007)之社會企業經營模式,擬將社會企業經營模式歸納為三種經營模式:使命導向社會企業、方案導向型社會企業,以及資源導向型社會企業;透過文件分析法,分析其經營模式,再透過深度訪談法找出台灣社會企業經營模式之經營指標。 研究結果發現,非營利組織商業化途徑社會企業,其經營模式會隨企業登記性質不同而迥異,在經營指標的部分皆重視社會影響之實踐;企業非營利途徑社會企業之經營模式則式依照社會目的得不同而有差異,在經營指標主要為適應性的實現。Item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培力社會企業之研究(2011) 林澤州; Tse-Chou Lin勞委會職訓局為紓解國內失業問題,參考歐盟發展公部門與私部門以外的第三部門降低失業之作法,自2002年推動「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結合第三部門夥伴關係提供弱勢者就業機會,解決弱勢者失業問題。此外,自2007年起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為協助經濟型第三部門永續經營,朝向社會企業發展,亦投入相當多的資源。 本論文擬運用策略地圖財務、顧客、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等四個構面,及社會企業三重底線經濟目標、社會目標、公共政策目標,試繪出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培力經濟型單位發展社會企業之策略地圖,瞭解經濟型單位經營的困境及對發展社會企業的看法;另於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政策介入後,是否有助提高經濟型單位發展社會企業可能性,並提出參考建議。Item 探討社區大學發展模式之研究-社會企業的觀點(2018) 王致雅; Wang, Chih-Ya本研究旨在探討現今社區大學發展模式朝社會企業觀點發展之益處與重要性。目的是設計出一份良好的評鑑量表,以達成評鑑之目標,助於社區大學發展,期許能夠使社區大學發揮其創始理念之功能:解放國家制式體制下的知識意識形態,創建知識以主體經驗為中心的公民社會。 社區大學現今面臨許多發展之困境,以至於無法發揮上述之功能。研究者發現社大若能夠轉型成為社會企業,不只能夠解決經營經費來源並達成自給自足的目標,更可藉此提升社會影響力,創造自身價值。 本研究採取深度訪談及德惠法,討論並建構出最適切之量表指標。有鑑於現今社大現況各校差異大且多面臨發展困境,亦未有轉型社會企業之趨勢,因此並不採用統計量化的數值來評估,而是設計成由社大做自我評量,指標由0到5分由不符合到符合,藉此提供社大轉型之方向,因此此份指標應屬原則性指標。當各社大普遍能依照這份量表自評後達到良好的水平時才適合出現另一份有統一標準的定義性數值量表。Item 創業團隊參與社會創業競賽之歷程研究(2018) 任芸萱; Jen, Yun-Hsuan社會創業近年來成為全球創業議題的焦點,為了培養社會企業人才,政府、學術單位與私人機構以不同的方式引領優秀團隊進入社會創業領域,而舉辦社會創業競賽成為熱門的管道。回顧社會創業之相關研究,多半從個人特質、政策環境等面向去探討動機,社會創業競賽較少被討論,造成學術上的缺口。本研究分別以兩個學生社會創業團隊與兩個非學生社會創業團隊作為代表個案,採用質性研究之個案研究法,探究創業團隊參與社會創業競賽與從事社會創業之動機與歷程,並探討參與社會創業競賽對於其創業過程的實質幫助與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團隊參與社會創業競賽之動機乃期望結合所學與增加實務經驗與回饋社會,競賽過程中,學生對於參賽之專案衍生了深厚之情感,並抱有強烈的社會使命感,體悟到唯有延續計畫才得以解決社會問題。社會創業競賽對於學生創業團隊從事社會創業的實質幫助,乃創新守門機制中之「加值效果」,豐厚的創業獎金、創業輔導與創業課程等相關培育活動,使沒有太多社會經驗的學生團隊得以獲得許多創新育成的資源,亦為賽後願意投入社會創業的重要因素。而非學生團隊參與競賽最重要的目的乃是匯集資源,提供參賽團隊一個檢視與釐清公司目標的機會,與評審、其他隊伍的互動中獲取寶貴經驗與激發出不同的創意,並在參賽的過程中取得重要的人脈資源網絡,促使創業團隊事業擴大與成長,故參與社會創業競賽在創業團隊從事社會創業過程中,扮演著關鍵性之角色。Item 臺灣社會企業認證之途徑與作法(2017) 王歡; Wang, Huan觀察各國社會企業的發展,大致包含三部分:政策支持、相關法案的訂定以及認證標章之推行。臺灣現行所採用之社會企業登錄機制屬於廣義認證,並不等同於因立法而產生的狹義社會企業認證,因其涉及頒布標章、認證指標及認證費用等。綜觀國內外文獻,各國社會企業發展脈絡不同,使用的認證制度也有所差異,採用不同認證途徑、指標與作法。目前臺灣針對社會企業認證的相關研究與實證分析資料較為缺乏,本研究藉由探究社會企業利害關係人對於未來臺灣推動社會企業認證之看法,期望透過本研究探究社會企業認證試圖找出臺灣社會企業認證之可能途徑、作法以及相關政策配套。 本研究係採質性研究法,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社會企業8家、社會企業行動方案委託單位2家,以及4位專家學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度訪談資料收集,針對研究對象的訪談內容做分析、整理與歸納,探討臺灣社會企業推動認證之可能途徑選擇、作法與政策配套。 研究結果顯示,目前認證雖無急迫性,惟其有發展的必要。在途徑選擇方面,應融合歐美途徑,同時關注利害關係人與環境,並納入臺灣社企發展的脈絡。在認證作法方面,執行機構應為民間第三方機構,採用志願性認證方式,且認證與監督單位互相獨立。在政策配套方面,先行教育機制,後行獎勵機制。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階段性發展認證之政策建議,分為新創期、擴張期與公私協力期,期望作為未來臺灣發展社會企業認證之政策參考。Item 環境導向社會企業發展策略之研究(2015) 蔡穎沂; Tsai, Ying-Yi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衰退以及環境變化,造成失業與環境惡化問題,促使各國政府與企業發展綠色經濟以解決發展困境。藉由環境導向建構三重底線之社會企業,強調融合經濟與社會雙重底線內涵,並兼顧環境需求,致力於創造更廣泛的社會 、經濟與環境影響力,透過其發展策略改善社會與環境問題。其中,三重底線之第三重底線以環境為主者,在臺灣仍屬萌芽階段,相關研究與實證分析資料較為缺乏,故本研究藉由探究環境導向社會企業的主要發展類型與其發展策略,期能提供未來相關研究、政策面與相關組織實務操作之參考。 本研究係採質性研究法,選取七個國內具代表性社會企業單位,進行深度訪談資料蒐集,依據社會企業三重底線內涵以及Schlange(2007)所提出之環境導向社會企業發展概念,針對研究對象之發展策略進行深入探討與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環境導向社會企業發展類型以對土地友善、對人友善以及混合性質為當前發展核心,其發展策略兼具經濟、社會與環境面向,經濟面強調推動綠色消費架構與建立資訊透明銷售平台;社會面則以落實產銷共好機制以及創造在地就業機會為核心策略,環境面則透過貫徹環境永續與推動環境教育為主。環境導向社會企業透過創新產銷機制,推動倫理消費模式。惟當前發展缺乏影響力數據評估機制,以及整合性輔導機制,為未來從事環境導向社會企業經營者所需加強之策略。Item 社會企業家人格特質之研究:以非營利型為例(2016) 陳瑟芬; Chen, Se-Fen中文摘要 二十世紀末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金融風暴、各國財政危機,許多非營利組織師法企業,以非營利組織商業化與社會創新為主要發展途徑,於是社會企業的浮現轉化了非營利組織的經營型態的思維。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的過程中,社會企業家面臨社會與經濟的雙重底線的衝擊與挑戰,具備何種人格特質的社會企業家,可以成功注入社會企業精神,創新組織發展,帶領企業組織創造嶄新的社會價值? 本研究架構從「環境」、「組織」以及「人」三構面,發展出以下三個研究面向:(一)影響社會企業家創業的外部環境因素。(二)影響社會企家創業的內部組織因素。(三)社會企業家的人格特質。做為了解非營利型社會企業家的人格特質為何。 研究結果發現,影響非營利組織轉型社會企業的內外部因素,因各個非營利組織背景環境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外部環境因素以政策的推動為主要關鍵因素,內部組織影響因素以領導者為主要因素。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與NEtS人性動力學行為問卷為分析工具,彙整社會企業家主要人格特質為資源整合、創新、堅持度,提供未來有志創立社會企業者,認識自我、選擇職涯時的重要參考指標。 關鍵字:社會企業家、社會企業、社會企業精神、人格特質、社會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