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中年女性回流高等正規教育的學習經驗與自我認同關係之探究–以碩士班為例
    (2024) 胡文菁; Hu, Wen-Ching
    在父權社會中,女性常因為過去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或社會對女性的期待而中斷學習或工作,造成她們在教育或職場生涯上的不連續性,這使得女性在現代社會結構中相對弱勢,並形成低自尊的現象。雖然有許多途徑可以發展個人對自我的認同感,但周圍許多過去受到社會結構限制的中年女性在回流高等正規教育後,皆提升了她們的自我認同。據此,本研究透過質性半結構式深度訪談對五名45~64歲之間的女性進行訪談,深入探討中年女性回流高等正規教育的學習經驗與自我認同間的關係。本研究結論如下:(1)中年女性回流高等正規教育的動機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為滿足個人學習興趣、為滿足他人期待、追求生活變化、增進服務社會之能力、提升個人社會地位及工作機會,以及增進跨世代交流和多元學習機會;(2)在中年女性的學習經驗中,本研究結果之重要發現包括在強調人際關係和情感連結的學習環境中,能提升其學習效果;透過課堂上的討論和分享,能使其意識到個人知識經驗的價值;在安全且支持的學習環境中,能促進她們說出自己的觀點;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思考,能培養她們聯結性思維和批判性思考之能力;教師的關懷與鼓勵能增強其自信,使能應對各種挑戰;與不同世代的同學互動和分享經驗有助於增進彼此的包容、理解與進步;(3)中年女性回流高等正規教育對她們的自我認同有正向積極的影響,包括自我概念與自尊的提升、社會角色的轉變使她們重新認識自己,以及個人行動力的增強。
  • Item
    社區大學教師英語與跨文化教學之個案研究
    (2008) 沈佳儀
    本研究旨在探究社區大學教師對於語言和跨文化教學之認知,及其課程規劃與課室教學,並論述其與學員語言與跨文化學習之關係。本研究目的為: 一、探討社區大學教師對於語言與跨文化教育的認知情形。 二、探究社區大學教師英語教材編製與學生背景和跨文化能力之對應關係。 三、探討社區大學英語教師如何營造課室環境以促進學生之語言與跨文化能力學習。 四、探討社區大學教師在語言與文化教學所扮演之角色。 本研究過程主要是採取質性研究取向,以新竹縣某社區大學所開設的「基礎英語會話班」課程作為研究場域。研究過程以深入訪談、參與觀察和簡單問卷進行,對象主要為教授該課程之英語老師,並以班上同學的課堂反應、非正式訪談與問卷作為輔助。過程首先老師接受訪談,以了解英語老師對於跨文化與英語教學的信念。之後,再以課室觀察,了解英文老師實際之上課情形,對於班上學員,則以非正式訪談和簡單問卷,以了解學員對於授課老師教學與教材之反應。本研究根據收集之問卷、課室觀察及訪談所歸納之結果摘述如下: 一、該教師認為社區大學是實現個人終身學習之場域,並認為語言學習是成人與世界接軌的重要媒介,也是社區教育之一環。 二、該教師採取任務導向作為英語教學模式,而非批判教育學。 三、該教師這種以學生中心導向之教學,除讓學員學習語言能力外,也可能鼓勵他們批判思考,一起合作討論決策和研究,增加溝通能力和跨越英語社會相關知識。
  • Item
    科學博物館中成人對展示內容的科學概念建構策略之研究
    (2006) 沈翠萍; Shen,Tsuei-P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成人觀眾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4樓「科學開門----探索廳」之「追根究柢」及「穿越時空」兩區之學習特性、科學概念建構之策略及影響科學概念建構之因素。研究者根據「研究對象選取原則」篩選三位訪談對象,再採用「放聲思考法」(think-aloud method)搜集訪談資料。 根據訪談及分析結果,摘要說明如下: 一、以檢索先備知識、經驗為主:「聯結、檢索先備知識、經驗」為基本策略,「快速瀏覽說明文」、「學習遷移」、「推論」為變通策略。 二、以判斷情境脈絡線索為主:「搜尋情境脈絡線索」策略為基本策略,「控制變因」、「推理」、「後設認知」為變通策略。 三、以嘗試錯誤為主:「嘗試錯誤」為基本策略,「假設」、「尋找情境線索」、「聯結先備知識、經驗」、「類比」為變通策略。 研究者並依據其學習路徑將前兩者命名為「循環傾向之科學概念建構者」,後者命名為「線性傾向之科學概念建構者」。影響「循環傾向之科學概念建構者」科學概念建構之因素有:展品關鍵概念無法掌握、展示說明輔助資源不足、展品概念深度不足、操作方式過於單調、展品學習之相關資源不足;影響「線性傾向之科學概念建構者」科學概念建構之因素有:先備知識有限、科學過程技能不熟練、展示說明過於冗長、展品學習之相關資源不足。最後,針對博物館展示內容及成人學習提出具體之建議。
  • Item
    鷹架教學概念在成人學習歷程上應用之研究
    (2004) 陳定邦; Din-Bang Chen
    鷹架(scaffolding)的概念源自於蘇俄心理學家L.S.Vygotsky的「近側發展區」理論,依據Vygotsky的說法,教學可以超越並引導發展,強調人類高層次的心理活動就是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起初是透過他人的調整,而逐漸內化為自我調整的過程。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在於:(1)了解「鷹架教學」方式與策略在《統計學》課程概念教學的規劃與實施情況;(2)分析成人《統計學》課程「鷹架教學」活動概念理解的歷程;(3)探究「鷹架教學」策略在成人教室教學互動應用的影響;(4)最後,根據分析、歸納的結果,提供成人鷹架教學方式與策略在「數理」課程實務應用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參與觀察,蒐集教室教學活動與課後深度訪談逐字稿,研究工具包括教科書、課程教案、教學日誌、訪談大綱、自編成就測驗等,研究對象以大台北地區選修空大《統計學》課程,有意願參與課後輔導教學之成人學習者為主,研究期間為二○○三年三月至六月,研究結果摘述如后。 1. 《統計學》課程教材的編製、課輔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鷹架教學策略的實施,屬於「循序漸進」的理解歷程;「學習在精不在多」與「勤能補拙」,都是影響「統計」學習關鍵的因素。 2. 鷹架教學策略的實施屬於動態的過程;「同儕鷹架」策略的應用,有助於誘發學習者主動思考,「教學者鷹架」策略的應用也有助於引導學習者正確的思維路徑,並平衡學習者的壓力。 3. 鼓勵有能力的同儕起示範作用,引發成功的互惠式教學經驗,「同儕語言」可以幫助個人建構概念的意義,或協助受困惑同學重述教科書或老師的解釋,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個人需求。 4. 鷹架教學策略的應用係不斷移轉(shift)的過程,鷹架教學方式的「過渡作用(transition)」會影響學習責任遷移;「教學者鷹架」與「同儕鷹架」的交互運用,教學者負有「維持與控制」教室情境的責任,以引領教室互動。 5. 《統計學》概念的理解,係規律性的概念架構,學習者在先備條件、語義組織、思維路徑與概念形成間持續移轉、游走與碰撞,遭遇挫折,必須不斷回到原點(backwards)重新思考、反芻。 綜合而言,鷹架教學方式與策略在《統計學》課輔教學活動的應用是成功的,學習者的反應是正向的,針對《統計學》課程、教學者與學習者方面,研究者亦提出若干建議,提供「統計教學」專業領域的參考;在後續研究的建議上,包括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對象、研究範疇等,提供成人鷹架教學進一步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