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清代初期臺灣方志的風景選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14-06-01) 盧建成; 陳國川 
    人類探索空間的歷史,幾等同於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不同時代的社會對於生活空間,會有不同的觀點,並衍生出不同的風景選擇。本研究嘗試透過新文化地理學的觀點,以清代臺灣大量的方志八景與八景詩圖創作為研究素材,探討清代政府統治臺灣初期,在各地所選擇與詮釋的臺灣風景及其意涵。研究發現,清代初期臺灣的風景選擇過程中,有其一定的邏輯與模式。首先,在各地編纂的方志中,依其行政轄區選定風景,透過八景的空間位置分布,可以用來宣告疆域;其次,透過詩文創作,將臺灣這塊陌生的土地、風景,逐漸納入漢文化的系統,強化社會對土地的認同。再者,從遊宦文人的創作中,也可以看出清代初期臺灣社會對於這塊新納入清帝國的土地,由剛開始的觀奇逐漸轉為認同與展現自我的態度演變。
  • Item
    從甘蜜園至橡膠園
    (中央研究院 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2013-06-01) 白偉權; 陳國川 
    本文主要探討19 世紀中至20 世紀初,馬來土邦柔佛(Johor)產業 地景從甘蜜(Uncaria gambir)、胡椒園到橡膠園的轉變過程。 研究分別從全球、區域、地方三種不同尺度來釐清影響地景變遷的 動因。就全球尺度而言,柔佛產業地景的轉變源於殖民主義與資本主義 下的市場需求。區域尺度中,統治者和資本家透過改變全柔佛既有地景 來回應世界市場的需求。在地方上實際參與地景形塑的,則是園坵內的 管理者和底層勞工。 華人及歐洲資本分別於19 及20 世紀主導全柔佛產業地景的塑造, 促使華人港腳(Kangkar)及歐洲大園坵分別成為不同時期的重要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