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8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海洋教育融入鄉土地理實察課程的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03-01) 李其鴻; 柯佳伶; 洪偉豪; 陳國川Item 清代初期臺灣方志的風景選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14-06-01) 盧建成; 陳國川人類探索空間的歷史,幾等同於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不同時代的社會對於生活空間,會有不同的觀點,並衍生出不同的風景選擇。本研究嘗試透過新文化地理學的觀點,以清代臺灣大量的方志八景與八景詩圖創作為研究素材,探討清代政府統治臺灣初期,在各地所選擇與詮釋的臺灣風景及其意涵。研究發現,清代初期臺灣的風景選擇過程中,有其一定的邏輯與模式。首先,在各地編纂的方志中,依其行政轄區選定風景,透過八景的空間位置分布,可以用來宣告疆域;其次,透過詩文創作,將臺灣這塊陌生的土地、風景,逐漸納入漢文化的系統,強化社會對土地的認同。再者,從遊宦文人的創作中,也可以看出清代初期臺灣社會對於這塊新納入清帝國的土地,由剛開始的觀奇逐漸轉為認同與展現自我的態度演變。Item 清末臺灣行政空間的調整與整合對臺中市發展之意義(中國地理學會, 2010-12-01) 葉韻翠; 陳國川Item 戰前新加坡農業土地利用的特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8-11-01) 劉怡君; 陳國川Item 馬來西亞廉價花園聚落中的空間與族群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11-06-01) 白偉權; 陳國川本文的目的在於探討馬來西亞市中心外圍以族群混居為特色的新聚落,其內部族群關係的意涵。1970年代後的馬來西亞,在產業變遷與都市化的影響下,市中心外圍的聚落景觀出現很大的變化。各族從原本依地緣分群而居的聚落,遷移至市鎮周圍新開發的住宅區-「花園」,「花園」成為了都市地區居民主要的居住形式。國家政策影響下,「花園」內混居了各族居民。是故,「花園」的出現,打破了原來族群空間分隔的居住傳統。本文從人-地以及人-人關係的角度出發,以新山都市外圍由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等族混合居住的新聚落-茉莉花花園為個案,探究在1987年至2007年之中,其內部族群間的空間分佈、住屋的租售關係以及所成立的社團組織,藉以勾勒出族群關係的發展。首先探究新山地區新聚落興起的地理背景,其次說明新型聚落的型態與居民組成,第三透過住屋單位的租賃情形以及社會組織的建立,釐清聚落內的族群互動關係,最後歸納新山地區新型住宅區族群關係的意涵。本研究發現,各族混居的花園即使提供了族群互動的平台,但各族之間還是大致維持了殖民時期以來,「族群內」優於「族群間」的關係特色。Item 坡地災害與林業發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9-12-01) 廖彥婷; 陳國川Item 從甘蜜園至橡膠園(中央研究院 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2013-06-01) 白偉權; 陳國川本文主要探討19 世紀中至20 世紀初,馬來土邦柔佛(Johor)產業 地景從甘蜜(Uncaria gambir)、胡椒園到橡膠園的轉變過程。 研究分別從全球、區域、地方三種不同尺度來釐清影響地景變遷的 動因。就全球尺度而言,柔佛產業地景的轉變源於殖民主義與資本主義 下的市場需求。區域尺度中,統治者和資本家透過改變全柔佛既有地景 來回應世界市場的需求。在地方上實際參與地景形塑的,則是園坵內的 管理者和底層勞工。 華人及歐洲資本分別於19 及20 世紀主導全柔佛產業地景的塑造, 促使華人港腳(Kangkar)及歐洲大園坵分別成為不同時期的重要地景。Item 八十三學年度臺灣省和高雄市與臺北市公立高中聯考地理試題的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學會, 1996-06-01) 翁國盈; 陳國川Item 臺灣省立高中聯考地理科整合測驗題的試題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94-08-01) 翁國盈; 陳國川Item 中學地理科的整合教學模式與命題模式(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1993-02-01) 施添福; 陳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