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活動構造地形判釋及資料建置分析(I)
    (2005/03-2005/12) 沈淑敏; 張瑞津; 楊貴三; 林雪美; 林宗儀
    活動斷層之再活動是造成本島重大自然災害的肇因之一,中央地質調查所已經公布全島42條活動斷層,並整合各種地質、地形、地球物理、測量的方法繼續研究,以提供未來研擬地震減災或防災政策時的堅實科學基準。為求更全面的掌握本島活動構造(包含活動斷層、活動褶皺及地形面的傾動與線形)之分布與特性,有必要全面性的進行第四紀地層區的活動構造調查研究。由於活動構造(以活動斷層為主)容易在第四紀地形面上留下線形、崖、漥地、隆起、斷錯等變位地形,在諸多調查方法中,利用立體鏡在航空照片立體像對上判釋變位地形,可謂最為簡便與經濟者。本計畫擬進行兩年,第一年進行北部及中部地區,第二年則進行東部及南部地區。本年度計畫目標為:(1) 完成研究區構造地形特徵之判釋,編繪構造地形特徵分布圖;(2)建置一系統性的活動構造地形判釋GIS資料,提供政府機關及社會大眾有關活動構造的資訊。航照地形判釋原則和圖徵、屬性表之規劃首先參考日本活斷層研究會(1980、1992)之作業規範,並將依地調所需求加以修正。
  • Item
    尋找近期臺灣沙質海岸侵蝕熱點
    (中華民國工程環境學會會刊委員會, 2011-07-01) 林宗儀; 陳華玟; 陳勉銘
    我國所擁有的福爾摩沙二號衛星,每天通過臺灣上空二次,且其黑白影像對地解析度可達2公尺,具有短時距內重複產出影像及高影像解析能力之特性,可實際應用於海岸環境的監測與災害的評估。對於沙質海岸而言,其海岸濱線常隨著自然營力及人為活動的影響而產生變動,濱線的前進或後退可以分別代表海岸的堆積和侵蝕。由於海岸侵蝕容易引發海岸災害,因此本研究乃嘗試利用福衛二號開始運作(2004年5月)至2008年間所產出之清晰海岸影像,分析臺灣沙質海岸濱線的變化,尋找在這四年期間發生侵蝕的熱點區域,以提供海岸防護的相關單位積極作為的參考。研究結果發現主要的侵蝕區域包括桃園竹圍漁港以南至草漯沙丘一帶、新竹金城賞鳥區、苗栗通宵漁港附近、雲林箔子寮漁港外側沙洲、外傘頂洲、嘉義好美里八掌溪口的沙洲、台南北門的王爺港沙洲,台南七股網仔寮沙洲、曾文溪口野鳥保護區、台南二仁溪口、宜蘭蘭陽溪南北兩側等地。其造成侵蝕的原因,大部分和鄰近海岸工程設施的建構及相關河川輸出沈積物的減少,所導致的整體海灘沈積物收支失衡有關。
  • Item
    活動構造地形判釋及資料建置分析( II)
    (2006/01-2006/12) 沈淑敏; 張瑞津; 楊貴三
    活動斷層之再活動是造成本島重大自然災害的肇因之一,中央地質調查所已經公布全島42條活動斷層,並整合各種地質、地形、地球物理、測量的方法繼續研究,以提供未來研擬地震減災或防災政策時的堅實科學基準。為求更全面的掌握本島活動構造(包含活動斷層、活動褶皺及地形面的傾動與線形)之分布與特性,有必要全面性的進行第四紀地層區的活動構造調查研究。由於活動構造(以活動斷層為主)容易在第四紀地形面上留下線形、崖、漥地、隆起、斷錯等變位地形,在諸多調查方法中,利用立體鏡在航空照片立體像對上判釋變位地形,可謂最為簡便與經濟者。本計畫擬進行兩年,第一年進行北部及中部地區,第二年則進行東部及南部地區。本年度計畫目標為:(1) 完成研究區構造地形特徵之判釋,編繪構造地形特徵分布圖;(2)建置一系統性的活動構造地形判釋GIS資料,提供政府機關及社會大眾有關活動構造的資訊。航照地形判釋原則和圖徵、屬性表之規劃首先參考日本活斷層研究會(1980、1992)之作業規範,並將依地調所需求加以修正。
  • Item
    活動構造地形判釋及資料建置分析(I)
    (2005/03-2005/12) 沈淑敏; 張瑞津; 楊貴三; 林雪美; 林宗儀
    活動斷層之再活動是造成本島重大自然災害的肇因之一,中央地質調查所已經公布全島42條活動斷層,並整合各種地質、地形、地球物理、測量的方法繼續研究,以提供未來研擬地震減災或防災政策時的堅實科學基準。為求更全面的掌握本島活動構造(包含活動斷層、活動褶皺及地形面的傾動與線形)之分布與特性,有必要全面性的進行第四紀地層區的活動構造調查研究。由於活動構造(以活動斷層為主)容易在第四紀地形面上留下線形、崖、漥地、隆起、斷錯等變位地形,在諸多調查方法中,利用立體鏡在航空照片立體像對上判釋變位地形,可謂最為簡便與經濟者。本計畫擬進行兩年,第一年進行北部及中部地區,第二年則進行東部及南部地區。本年度計畫目標為:(1) 完成研究區構造地形特徵之判釋,編繪構造地形特徵分布圖;(2)建置一系統性的活動構造地形判釋GIS資料,提供政府機關及社會大眾有關活動構造的資訊。航照地形判釋原則和圖徵、屬性表之規劃首先參考日本活斷層研究會(1980、1992)之作業規範,並將依地調所需求加以修正。
  • Item
    圖像資料在臺灣地區地形變遷研究上的應用與限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3-05-01) 沈淑敏; 張瑞津 
    地形變化的訊息具有空間性,圖像資料(pictorial materials)是最能有效展現這類訊息的素材。各種圖像資料的可用性,主要取決於地形本身的特性,以及圖像資料的製作品質、比例尺、註記相關地形特徵之原則與多寡、和保存現狀。本文之目的在於以本島河道、海岸、坡地三類地形的變遷為例,說明各式地圖和航空照片中所提供的地形訊息與使用上的限制。就筆者所知,目前在臺灣地區可以獲得的最早可用作地形變遷之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地圖和航空照片,應該是1904年出版的臺灣堡圖和1950年前後拍攝的航空照片。近年來拍攝之高精度衛星影像是很有用的材料,但能回溯之年代有限。清代出版之地圖精確度較低,大多只適合作定性分析,若能仔細推敲其他各式歷史文獻中所蘊含之對當時代環境的描寫,對還原地景將有實質的助益。若所做研究欲求取地形變化量,則研究者需要確定圖像資料的誤差必須遠小於真正的地形變化量,否則所得結果將無意義。
  • Item
    臺灣降雨指數(TRI)的建立與其分析應用
    (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2012-12-01) 洪致文
    臺灣降雨指數(TCCIP Taiwan Rainfall Index,簡稱TRI)的建立,是臺灣氣象科學觀測史上,首度整合最多降雨資料所彙整成的最長雨量指數。本研究使用臺灣超過一千五百站的雨量觀測數據,包含清代觀測、氣象局綜觀測站、新收集之臺灣降雨資料庫(來自五十一個不同來源,主要為水利署、農田水利會、臺電等之資料),與近年氣象局自動雨量站的觀測數據,分成日與月尺度,以類似國際上著名「印度季風降雨指數」方式,提供研究者一個方便處理且具有區域整體降雨特色的雨量觀測指標,適合應用在各領域的相關研究中。本研究並以這TRI指數做臺灣雨量長期變化的初步分析,發現過去一百多年臺灣整體年總雨量的變化,大致呈現日本時代中後期(1920年至戰後1960年間)雨量較多,1960-1990年雨量較少,1990年代中期後(特別是2000年後)又開始明顯增加的變化。這樣的長期年代際變化趨勢,除了呈現在年總值上,也出現在極端降雨的個案發生次數上,值得政府單位參考。此外,各季節的分析則顯示,春雨與北太平洋年代際震盪有正相關,秋雨與春雨有明顯負相關,另梅雨季(五、六月)至夏季前期(七、八月)的雨量年代際變化,則與全球的溫度去掉長期暖化趨勢後的變動有關。
  • Item
    二戰時期日本海陸軍在臺灣之飛行場
    (國立臺灣圖書館, 2011-12-01) 洪致文
  • Item
    紅青立體影像
    (The Geological Society in Taipei, 2009-12-01) 張國楨; 詹瑜璋; 陳柔妃
  • Item
    地方儒士興學設教的傳統及其意義--以臺灣為例的詮釋
    (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 中國哲學研究中心, 1996-12-01) 潘朝陽
  • Item
    地理醫療體系網研究以1981-1990年臺灣中部醫療體系網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998-11-01) 歐陽鍾玲
    Studies on the geomedical health care system have become more important in medical geography. Geographical concepts and methods have been used to regulate issues regarding the placement of medical facilities, more specially in addressing the need for balance between patient needs and needs of medical resources. To create and build an effective geomedcial health care system, a number of essential factors must be considered, including efficient organization of health care institute, physical environment, population, government regulation, economic status, culture, education, public transport, etc. The gap which exists between supplement of medical resource and needs of the patients are affected by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al barriers. Playing a crucial part in this gap is the distance patient and medical faciliti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hreefold: 1) to build a geomedical health care system model. 2) to analyze the relative factors of medical resources in central Taiwan, 1981-1990. 3) to analyze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ients and hospital in central Taiwan, 1981-1990. Results will support the concept that population and distance between patients and hospital are the two most signific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geomedical health care system in central Taiwan, 1981-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