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插畫應用於多元性別教育圖畫書創作研究
    (2022) 藍婉甄; Lan, Wan-Jhen
    在台灣傳統文化之下,性及性別教育依然是許多家長難以啟齒的事,家長不會教,甚至不願意談論,而使用圖畫書來輔助多元性別教育就是其中一個比較溫和的管道,透過親子共讀,除了幫助家長與孩童有更良性的溝通,讓性別教育不再是台灣傳統文化下羞於啟齒的事,透過故事情節與插圖,讓孩子更容易理解並尊重不同性別取向的存在。本研究透過瞭解圖畫書的特質與表現形式,是否會影響社會大眾對於多元圖畫書的購買意願,研究結果顯示社會大眾對於圖畫書的特質與表現形式的重視度在多元性別圖畫書的購買意願上有顯著影響,多元性別相關議題的認同度與瞭解度也會影響多元性別圖畫書的購買意願。期盼本研究能加強社會大眾更加瞭解多元性別圖畫書在多元性別教育上的意義與價值,消除因不瞭解導致的偏見與歧視,創造多元和諧共處的社會環境
  • Item
    蜷川實花攝影風格應用於圖畫書創作之研究
    (2011) 陳志力; CHAN CHEE LEK
    本研究目的是把攝影師蜷川實花的創作特質應用與圖畫書的創作上。蜷川實花是日本當代著名的女性攝影師。她曾經多次獲得權威性的攝影獎項並掀起了「女性攝影風潮」。其作品主要以人像、花卉及金魚為主題,並以畫面絢爛奪目的顏色據稱。曾多次獲得攝影界獎項,其中包括具權威性的「第26回 木村伊兵衛写真賞」、「第13回 VOCA展大原美術館賞」等,是日本當代攝影界的中流砥柱。本研究對日本攝影發展、蜷川實花的背景與攝影歷程、圖畫書進行文獻探討,以了解相關知識。之後進行蜷川實花作品蒐集,進行直觀視察與作品歸類,最後分析出蜷川實花的創作特質並應用於圖畫書製作上。經研究分析本研究把蜷川實花作品分成13類:1. 自然女性、2. 時尚女性、3. 情境設置女性、4. 和風女性、5. 自然男性、6. 時尚男性、7. 情境設置男性、8. 和風男性、9. 其他人像、10. 天然花卉、11. 人造花卉、12. 金魚、13. 其他。歸納得出,蜷川實花的作品有以下特質:1.以「生命之美」為創作主軸、2.攝影主題具討喜性、3.攝影理念延伸自「自寫生」、4.作品具虛構元素、5.色彩炫目、6.符合普普藝術特質。最終分析得到之特質應用於圖畫書創作,製作出符合兒童性、藝術性、教育性、傳達性與趣味性的圖畫書。
  • Item
    國中小學學生圖像理解與眼球運動之差異 -以圖畫書發現小錫兵為例
    (2011) 陳明俊; Chen Ming Chun
    兒童進入青少年時期的過程,在認知發展產生了很大的進步,對圖像理解的差異,除了前人所提的經驗與熟悉度之外,性別生理上的差異也造成了眼動模式的不同。本研究系針對國小六年級與國中九級兩大年齡組,以無字繪本發現小錫兵為視覺刺激物,透過眼動儀追蹤眼球運動以及口述詢問兩種方式,記錄受測者在觀看視覺刺激物時的眼動模式,以及各自對刺激物圖像的解讀。參與者為台北地區某小學六年級學生40人,與國中九年級學生42人。參與者從電腦螢幕中觀看刺激物,並回答問題。研究結果顯示:1. 故事寓意隨年齡改變,國中九年級的學生已能有高層次的圖像理解。2. 行為與穿著為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對圖像角色判斷的重要依據。3. 空間擺設的變化可以察覺到時間流逝的順序。4. 女性注視時間與掃視次數比男性短,根據既有文獻理論,推論本研究中女性的圖像理解歷程較男性為短。5. 個人經驗亦影響掃視幅度,國中九年級的平掃視幅度明顯增大。6. 國中小學參與者的瞳孔數值主要受畫面色彩影響,與個人情緒無關。7. 交互參考眼動軌跡與問卷回答得知:男性較會注意畫面的深度,女性則較會注意畫面的文字。以上結果可用於日後相關圖像設計與研究的重點參考。
  • Item
    國小三年級與六年級高低學業成就之男女學童對圖畫書的理解與觀察行為之差異
    (2011) 陳欣妤; CHEN, SHIN-YU
    本研究藉由實驗觀察與訪談法,以三年級與六年級高低學業成就之男女學童為研究對象,探討兒童對於圖畫書的理解與觀察行為的差異。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1.「理解能力」:a.六年級高於三年級。b.男生答對題數高於女生;但有可能是因為問卷題目類型比例不平均。c.高學業成就學生答對題數高於低學業成就學生。d.高學業成就學生的理解能力會因認知發展不同而有成長的趨勢,但低學業成就的學生比較沒有明顯的改變。e.六年級、高學業成就理解情緒背後原因的能力較三年級、低學業成就佳;大部分學生都能夠辨別出畫面中青蛙的情緒,但不一定能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代表仍無法掌握事件背後的因果關係。f.當無法理解時,學生會結合自我經驗和既有知識對畫面臆測,大部分的學生會回答出較為合理且符合自然定律的錯誤答案。g.各學科能力會影響理解能力。2.觀察行為:a.六年級、高成就學童注重大面積的物件;三年級、低成就學童注重有趣的細節;而女生又比男生更注重細節。b.高成就兒童讀圖有系統順序;低成就兒童則無固定方式。
  • Item
    安東尼‧布朗圖畫書的超現實主義風格插畫之研究與創作
    (2010) 許力文
    我們的童年經驗是怎樣影響我們人格的重要關鍵?還在懵懂無知不識字的年齡時,一切的認知都是靠著視覺、觸覺等各種知覺,來認識環境,同時也對日後人格喜好有一定的基本影響。兒童時期重要伙伴 ─ 圖畫書,是一個重要的角色。也常常被用來當作教育孩童、養成人格發展…等的重要媒材之一。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透過安東尼‧布朗的圖畫書,透過旗插畫風格手法、圖畫文字故事的設計安排,作品內涵方面的視覺表現,以及超現實主義風格的手法歸納出的原則,進行實際創作。以安東尼‧布朗的作品共計28本為主要研究創作範圍。從蒐集應用文獻分析,到安東尼‧布朗本人與作品文本的分析,綜合所有資料,運用歸納、整合分析方法切入討論。 安東尼‧布朗的作品有強烈對比諷刺意味,大人對兒童、人類對動物、男性對女性。他常以捍衛弱者的立場進行創作,加上超現實主義風格的表現手法,成為自我獨特的風格。本研究對此模式深感興趣,加上本身成長經歷、對現階段社會現象的體認,及個人創作手法偏好,促成這系列作品。內文中將以四點說明之:一、以童話故事為題材;二、融入超現實主義風格元素;三、以插畫形式表現;四、表現手法。 經過本研究從中獲取兩方面的心得:一、從兒童角度出發。目的就是換角度看世界,從弱勢的、純真的、智慧的、感性的立場從新詮釋價值觀點;二、超現實主義風格創作手法。常以暗喻、諷刺幽默或幻想的,帶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受;具象表現部分,更以尋寶遊戲、各種暗示小道具著稱,也常激起成人的赤子之心,忍不住進入他的超現實國度去尋寶。
  • Item
    以地圖展開方式的記錄性繪本創作研究-以洲美國小為核心的社區風貌為例
    (2010) 陳怡今; Chen,I-JIn
    本研究意圖創作以地圖展開表現形式來彰顯記錄性圖畫書的特質,為即將消逝的洲美社區與洲美國小留下歷史記錄。洲美社區因政府政策與限建種種條件下,成為繁華擁擠的台北市內近三十年來未曾再開發的地區。現今還隨處可見的綿延稻田,是居民們眼中最寶貴的風景。而社區裡許多保留原始風貌不超過三樓高的矮老平房,也成為當地的特色之一。儘管面臨預民國100年拆遷完畢的狀態,校方除仍然努力經營學校之外,也與社區一同和陽明山電視臺合作拍攝紀錄片,期望為孩子留下更多珍貴的回憶。研究者期望透過圖畫書特有的感染力,帶給師生與居民最真實的感動,並將洲美的部份風貌圖像作保存,成為見證社區轉型歷史的一部份。而圖畫書讀者群以洲美國小師生為主,當地居民為輔。此外,研究者也藉此發展出兼顧親和性、趣味性與真實性的記錄性圖畫書之創作流程:在動機升起後,透過相關文獻探討、實地考察、人物訪談與既有相關圖畫書形式風格分析,將五方訊息整合歸納,並加入研究者自身創作風格與設計創意,發展成創作計畫。另外,圖畫書製作過程也彙入讀者初步的意見回饋、資料交叉比對確認、畫面修正等,並加入後現代主義無厘頭的精神,將訪談結果以輕鬆逗趣的方式作呈現,發揮圖畫書天馬行空的特質。而圖畫書印刷成品也將贈予校方彙入社區文史資料保存庫作永續傳承。
  • Item
    成人與兒童圖畫書之文字分析比較 以及圖文理解、喜好與圖文搭配分析
    (2011) 陳柔含; Chen RouHan
    本研究由研究一、研究二構成。研究一藉由4家圖書館蒐集成人與兒童圖畫書共6位創作者(幾米、紅膠囊、可樂王、李瑾倫、陳璐茜、賴馬)的50本圖畫書,就書籍文字內容部分,作出14大項的18種分類細項,再由研究者與另一位中文專業之協同研究者,依據這18細項分類,各自將50本圖畫書的文字內容歸類後,針對歧異點進一步深入討論,達到共識後再進行18項內容的歸類分析;另外就文學中的修辭法「借喻」與「反襯」手法運用情形作文字內容分析。結果發現成人圖畫書作者的創作文字內容部分最多是「負面情緒」,佔97%,次為「對現實無奈與不滿」與「成人特有的比喻」,皆佔94%,再來是「關於愛情」佔81%;而兒童圖畫書作者的創作文字內容多是「友情、人際關係」佔95%,次為「負面情緒」佔74%。在修辭法的運用情形,「借喻」方面成人圖畫書作者運用的很多,佔90%,而兒童圖畫書作者的比例卻只佔11%;「反襯」修辭在成人圖畫書作者佔了87%,而兒童圖畫書作者的比例卻只佔5%;說明了創作者在為兒童創作時,多為平鋪直述的表達,而為成人創作的作品,則多為文字中隱涵其他意思,且慣用相反的陳述,加深意念的表達。 研究二延續研究一,同樣以6位創作者的圖畫書作品作為刺激物,進行圖與文的施測與探討。在圖像方面,將6位創作者各5本圖文書創作中,各選出一幅圖像代表作品,分別對128位成人與兒童參與者進行圖像喜好與理解的施測;在文字方面,分別於三位成人圖畫書創作者的三本圖文書創作中,各選出一段文字代表,也對128位參與者進行文字喜好與理解的施測,且在圖像與文字方面,進一步做30幅圖像與9段文字的搭配。結果發現:就圖像喜好整體平均值而言:陳璐茜(M = 3.67)>可樂王(M = 3.66)>紅膠囊(M = 3.55)=李瑾倫(M = 3.55)>幾米(M = 3.50)>賴馬(M = 3.35),且6作者間有顯著的差異;以不同年齡來說,兒中(M = 3.87)>成中(M = 3.58)>兒高(M = 3.51)>成高(M = 3.20),4個年齡層間也有顯著的差異,而作者與年齡也有顯著的交互作用。就圖像理解整體平均值而言:李瑾倫(M = 2.27)>賴馬(M = 2.22)>陳璐茜(M = 2.00)>幾米(M = 1.86)>可樂王(M = 1.76)>紅膠囊(M = 1.64),且6作者間有顯著的差異;以不同年齡來說,兒中(M = 2.26)>兒高(M = 2.15)>成中(M = 1.77)>成高(M = 1.66),4個年齡層間有顯著的差異;而作者與年齡也有顯著的交互作用。就文字喜好整體平均值而言:幾米(M = 3.88)>紅膠囊(M = 3.77)>可樂王(M = 3.66),且三作者間有顯著的差異;以不同年齡來說,兒中(M = 4.20)>兒高(M = 3.75)>成中(M = 3.64)>成高(M = 3.46),4個年齡層間也有顯著的差異;而作者與年齡也有顯著的交互作用。就文字理解整體平均值而言:幾米(M = 1.71)>紅膠囊(M = 1.45)>可樂王(M = 1.02),且三作者間有顯著的差異;以不同年齡來說,成高(M = 1.63)>成中(M = 1.48)>兒高(M = 1.31)>兒中(M = 1.15),4個年齡層間也有顯著的差異。而就圖文搭配整體平均值而言:幾米(M = 2.15)>紅膠囊(M = 1.77)>可樂王(M = 1.35),且三作者間有顯著的差異,說明三位成人繪本作家的創作,讓參與者反應出的圖文連結程度有著很大的差別,且作者、性別、年齡三因子間達到顯著的交互作用。而圖像喜好與文字喜好普遍來說兒童高於成人,中年級兒童的喜好程度又最高,說明其審美先備知識基礎較為薄弱,故不吝於表現高度的喜好程度;兒童的圖像理解程度普遍高於成人,與研究假設大相逕庭,說明兒童閱圖時較成人更不受拘束,在圖像的世界中能更自由想像;而成人的文字理解程度皆高於兒童,圖像理解程度皆低於兒童的結果,與成人生長於較少影像媒體與圖像刺激的時代,且教學媒體、書籍多為單純文字的學習環境有直接相關。
  • Item
    台灣成人教育中圖畫書相關課程內容調查-以99學年全台社區大學為例
    (2011) 羅曉霖; Mewo Lo
    圖畫書在台發展之關鍵可從1998年幾米作品微笑的魚、森林裡的秘密問世展開,打破圖畫書專為兒童而畫之限,正式邁入成人市場。圖畫書不論在文學性或是藝術性,皆可將其視為成人讀物,而非傳統僅僅歸納於兒童文學之侷限。針對九十九學年度全台地區之社區大學所開設的課程中,調查將圖畫書運用於課堂之課程內容,並進一步針對課程開設普及率與圖畫書在課程中的應用面作調查與分析,提出現況說明及討論,旨在了解圖畫書在成人教育中之運用現況,為本研究之最終目的。 本論文採用教育部數字看社大一文中98學年列出的93所社區大學,進一步資料統整出教育部99年度統計登記有案的94社區大學,經過網路資料蒐集、招生文宣蒐集以及電話訪查後,整理出有開設圖畫書相關課程的為32所,開設比例為三成四。從一萬多門課程中調查出有69門和圖畫書相關之課程開設,經過網路資料查詢與電話訪問確認後得知,成功開設率為五成,若依照地區分別累計,南區課程開設成功率高北區,南區為七成,北區為五成六,最低的中區僅二成二。前述兩項數據經過蒐集與了解,並無相關文獻可供參考,因此本調查可謂為開台灣成人圖畫書教育紀錄文史之先。 日本文學家柳田邦男在繪本之力一書中提出人生中的「三讀繪本」,社區大學的社群高度符合「育兒階段」(20至45歲)與「進入人生後半階段」(40歲以上)兩大族群,而南、北兩區的高開設成功率數據更支持了台灣成人是願意接受圖畫書在教學上應用的方式;因此,期望根據此研究結果能支持正在台灣各處默默推廣成人閱讀圖畫書的學者、教育家、圖畫書推廣民間人士一份具有數據量化下為根基之有效文獻。
  • Item
    超現實主義應用於圖畫書創作研究-以國中生負面情緒的抒發為例
    (2009) 林綵玲; Tsai-ling Lin
    超現實主義強調潛意識的釋放作用而將受壓抑的真實情感顯現出來,尤其在夢境中觸及深層心理的真實,這種非理性的原始內部得到了最自由的解放,而以新的代替物來處理人生的主要問題。本研究的創作主題從一位國中生所面臨的成長衝突及課業壓力,而常感到焦慮不安、害怕與悲傷,卻以壓抑隱藏的方式累積下來,這些情緒在睡夢中幻化成龐然巨怪在後面追趕她,還有一雙雙不知名的眼睛在暗處窺視,當他面臨怪物的進逼威脅時,他用什麼方式來化解夢中的危機?並在回到現實世界時也解除了內心的負向情緒,迎向希望與光明的未來。 本研究的第一章陳述了創作的動機、目的等,第二章以文獻分析法探討了圖畫書、青少年情緒以及超現實主義理論、表現手法之相關文獻,在接下來的第三章裡,分析國內外著名的超現實表現插畫家及其圖畫書作品,進而延伸個人的藝術創作的意念、內在思考的因素。第四章則為創作歷程的介紹及作品解說,並以作品內容、構圖與造形表現的手法等做個別的描述和作品的涵意分析。在最後一章裡,總結整篇論述,並展望未來的創作思維與走向。 本圖畫書創作的主要對象是青少年,因此需要多研究及瞭解青少年常會遇到的情緒困擾問題,才能創作出觸動讀者感受的圖畫書。而運用超現實表現手法創作情緒圖畫書,藉由超現實風格其蘊含深刻的視覺表現、具有隱含延伸的效果以及豐富創造想像能力,來提昇圖書書的藝術性及揣摩無法言傳的情緒心理感受。
  • Item
    數位向量繪圖應用於兒童圖畫書之研究
    (2006) 王梃隆
    摘 要 利用電腦工具所創作出的數位繪圖,為原本多元的美術創作領域,創造了一種新的可能,並將藝術的創作形式導引至新的紀元。數位繪圖依其複製容易、數據精準、儲存方便、傳輸快速等特性,為設計創作者提供了一種全新表現的方式。數位繪圖依特性,分為向量式繪圖與點陣式繪圖兩種形式,本創作研究旨在探討以向量式數位繪圖方式,應用於兒童圖畫書之研究。期能透過圖畫書的創作,創作一系列具主題概念且具向量形式風格之圖像,歸納與整理出向量圖形創作之表現所呈現出之特色。 本研究之重點,乃依據數位繪圖中的向量式繪圖之特色,進行風格形式的分析。研究中的創作作品,風格以漫畫形式來做表現;作品內容為一冊二十頁之數位向量式圖畫書;此外,並於附錄嘗試運用另一種操作方式進行創作,完成一冊三十頁,共計三冊的英語教材,進而比較兩種創作形式的差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