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普普藝術應用於紡織品螢光印花圖案創作研究
    (2021) 褚紫縈; Chu, Tzu-yin
    日光對於生命萬物來說是至關重要、無可取代的,人類的作息無論是休憩、勞動生產,皆隨著太陽日昇夜落的軌跡規律的運轉。而拜科技之賜,電力與燈具的發明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習慣,逐漸地將活動時間延伸到幽暗的夜晚,致使夜間的活動益加頻繁。人造光源必然需要仰賴電力運作,雖然科技日新月異,可讓能源消耗降低、照度提高,碳排放、用電量的問題獲得改善,但在人們無限制的增加夜晚照明範圍時,也同時強化了光污染對地球的影響。本研究探討將螢光光源設計於紡織壁布上,同時採取具寬闊面積的室內牆面作設計呈現,引導觀賞者以全視野方式觀看,並聚焦在不影響睡眠品質,且具安全考量的弱光源方式,經由關閉周圍室內人造光源,使夜間室內的照明光源回歸到僅需要的範圍,以減少能源及光源的浪費。承以文獻探討的方式,藉由普普藝術當代三位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分析其藝術呈現的脈絡及技巧,進而歸納出普普藝術的特色,隨即成為圖案創作演譯的參考,應用數位噴墨印花工程技術將創作之圖案作品呈現於紡織壁布上,營造出所預期需要的視覺效果。通過紡織壁布設計的牆面造型,展現獨特風格的新樣貌,並可提供未來室內光源及室壁布裝潢設計的參考。
  • Item
    普普藝術風格圖像創作研究以蝙蝠造型為例
    (2020) 廖玉敏; Liao, Yu-Min
    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蝙蝠代表的是福氣。但,在西方國家中,蝙蝠則是邪惡的代表。蝙蝠兼具祈福正面及神秘負面的形象,這加深本研究對蝙蝠不同符號概念的興趣。本次研究目的是想了解蝙蝠造形發展脈絡,其次了解成功案例的發展特點,從中分析可運用之處。最後,透過創作對研究結果加以驗證。在個案研究部分,以普普風、當代蝙蝠圖像與圖案為主的文創商品等三個部分進行。取樣原則中,普普風是以創作者為近代商業設計師或藝術家,其作品以平面、包裝、印花商品為主,產品風格有個人特色具高辨識度被歸類為普普藝術者。另外,當代蝙蝠圖像部分,設定從知名的設計圖片分享平台Pinterest以及Behance為資料取得來源。在文創商品部分,設定以台灣自有品牌、以圖案設計為主、具有知名度與影響力。經由個案的發展與了解,為創作執行奠定堅實的基礎。本研究經由歷史脈絡分析發現蝙蝠圖像,在當代東方社會依然頗具影響力。藉由個案研究分析擬定蝙蝠圖像結合普普風格的創作方向。其創作成果獲得黃金蝙蝠生態館認可,創作成果未來應用符合場館需求。本次研究成果獲雲林黃金蝙蝠生態館肯定,提供用以後續商品衍伸開發。從生態館的店鋪商品改變提升營收,讓蝙蝠館在後續推廣教育、保育等有更多充足可運用的資源,具有設計實務應用之具體價值。
  • Item
    普普風格之海報設計創作與研究
    (2010) 余欣玲
    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的西方社會,充滿各種矛盾與衝突,一九六○年代正處於戰後嬰兒潮交替的世代,這批新的輕年思想注入社會,掀起了一波全新的藝術風潮,普普藝術受到當代社會變遷的影響,在思想上與傳統藝術相較之下有很大的改變,普普形成的時間雖然短暫,但卻可以迅速的影響整個社會,從電影、文學、繪畫、服飾與各類商品等都可以看到普普的蹤影,這股藝術潮流由歐洲跨海來到美國,在美國發展為一種具有強烈美式文化氣息的藝術風格,因為它的大眾特質,因此可以容易的與群眾相互結合,六○年代的普普藝術可以說是一個社會影響藝術;藝術影響社會的重要藝術時期。 普普藝術因為與大眾密切結合,更能顯示出藝術家對於當代社會的觀感, 它的創作手法與風格至今仍隨處可見,本研究希望透過探討與分析整理後,了解普普藝術的始末與表現形式,進而以筆者自己的生活觀點出發,用普普的精神透過海報設計傳達出在不同時空下的感官。
  • Item
    台灣傳統建築裝飾應用在海報設計之創作與研究
    (2009) 羅翔威
    西方手繪海報的藝術價值, 在「新藝術時代」(約西元1890年到1914年代),可說達到了高峯。 此一時期的海報創作,掀起了人們蒐集海報的狂熱。 但是海報創作的大眾化, 則是到了「普普藝術」 (約西元1960年代前後), 才起了革命性的變化。 此一時期, 就地取材、隨興發揮、重複、拼貼、合成的海報創作方式,取代了以往的手繪。 而平面設計的理論,也就在此一時期建立。 到了二十世紀末期, 由於電腦和網路的發展,突飛猛進, 又推升了海報創作的方便性和普遍性。 另外由於亞洲各國的經濟發展, 喚醒了人們對於自己傳統文化的重視; 不再一味崇尚西方, 保存和發揮傳統文化,漸漸得到人們的共識。 本研究論文的目的, 就是在嘗試運用現代科技,透過對平面設計理論的實踐,擷取傳統建築裝飾的特色, 創作出一系列,兼具古典和現代感的海報作品。 希望此一系列海報作品,能賦予古人藝術結晶新的面貌,進而喚醒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 。
  • Item
    後現代布袋戲特質應用於普普藝術風格平面設計之研究
    (2010) 劉志宏
    布袋戲對許多台灣人而言,不但是一種娛樂,同時也是極為重要的民間文化資產,在早期的布袋戲多出現於宗教性質的場合,做為人與神以及自然三者間的溝通橋樑,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布袋戲亦呈現了許多不同的風貌,例如皇民化時期的武士裝扮,戒嚴時期的軍人裝扮,到現在最流行的霹霹布袋戲的中出現的東洋及西洋裝扮,同時也適時地反應當時的社會現況。在台灣的進入了後現代時期,布袋戲也隨著這股思潮產生了變化,以霹靂布袋戲為例,觀眾很容易從人物造型及故事內涵中發現許多後現代社會的縮影,在劇情的敘事手法上,已不再是以傳統忠孝節義為故事主軸,也不再有明確的時代背景。 普普藝術對社會批判的風格,亦是藝術家用來傳達對社會的觀感的手法。因此本研究以後現代台灣社會型態現象為基礎,透過布袋戲及社會之關聯以及普普藝術在台灣萌芽的過程的分析歸納,將後現代台灣的社會現象與布袋戲及普普藝術三者間的關聯性分析整理,最後以時下最受國人熟悉的霹靂布袋戲的發展及經營手法為個案,探討台灣後現代布袋戲與普普藝術文化面向之思考的相似之處,研究發現如下: 1.布袋戲有如為台灣社會的寫照,並融合了大眾文化與藝術為一體。 2.後現代的台灣處於一種既開放又保守的不確定性狀態。 3.後現代的布袋戲充滿互文的特色,並進入了商業的範疇及大眾文化的層次。 4.普普藝術在台灣之發展最明顯為解嚴後,最大的特色便是內涵多偏向諷刺政治、社會及文化的負面意象。 5.後現代的布袋戲與普普藝術在「大眾文化與藝術並存」、「商品藝術化及藝術商品化」、「對主流文化的迎合及嘲諷」、「對社會的反思」四個特點上有相同的文化面向思考。 最後一部分以研究結果為平面設之藍本進行創作,至於本研究結果是否也能應用在近年來發展蓬勃的多媒體之上以及台灣其它各藝術之間是否也產生了類似布袋戲及普普藝術的共通特質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 Item
    漫畫式圖像在視覺藝術表現上之創作
    (2008) 施智仁
    漫畫的自由表現形式與天馬行空的內容,讓為漫畫著迷的人遍佈世界各地,是學生下課後逃避現實的幻想園地,也是藝術家抒發己見的創作媒介。漫畫發源自原始人類在洞穴上的塗鴉,18世紀時是歐洲漫畫家針貶時事、陳述事件的利器,19世紀末的美國人看完報紙上主要新聞後則會看四格漫畫輕鬆一下,二次大戰後的日本漫畫撫慰了日本的民心更開拓了漫畫的視野,在台灣的50年代的『諸葛四郎』風靡了當時的青少年,卻也曾被視為傷風敗俗的不良刊物。漫畫與藝術間原本存在著一道鴻溝,達達運動(DA DA)與普普藝術(POP ART)出現後,漫畫的發展有了不一樣的轉折,漫畫中的圖像躍入了美術館,達達與普普的藝術家讓漫畫不再只是輕鬆、詼諧的娛樂小品,而是具有社會意涵、時代意義的圖像訊息,他們透過漫畫式的圖像,重新定義通俗藝術與純藝術間的區隔,影響了後來視覺藝術的演進,更擴及到商業設計的範疇。 全文分為文獻分析與個人創作研究兩部分,文獻分析部分首先透過對漫畫相關文獻的探討、蒐集、分析與整理漫畫的定義,接下來介紹漫畫在歐美、日本、中國與臺灣的發展軌跡,藉以釐清漫畫對於當地藝術發展與社會文化的影響,並解構各種與漫畫圖像相關的藝術運動以及其所形成的視覺特色,同時探討漫畫式圖像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接著研究構成漫畫的主要視覺元素與符號特徵,探討漫畫圖像元素的應用範圍。 最後是個人創作部分,以漫畫式圖像為主要創作元素,運用各種漫畫式圖像的視覺語言與色彩,挪用各種歐美、亞洲的政治與文化圖像,透過數位影像的創作手法與特性,轉化出具主題性的視覺創作,內容呈現個人在歐美、日本與中國視覺文化影響下的圖像創作,作品背後隱喻臺灣的當代社會文化現像。結論則是總結對於個人漫畫式圖像創作的發展與期望,並期待在視覺傳達設計與商業價值上的應用與發揮。
  • Item
    普普風格應用於沙發吧視覺化設計
    (2006) 彭心瑜; PENG,HSIN-YU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人們對於這個特殊的時代背景,戰後經濟不穩定的狀態,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在思想有了很大的轉變,普普藝術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在六、七十年代形成了一股風潮,此風格在商品、繪畫、服裝、文學和電影,結合各個領域;從英國跨海至美國,在美國熱烈發展,形成充滿美國文化氣息的藝術風格,到了七十年代末式微,卻未完全消暱無影,而仍然持續的發展;甚至時至今日,復古風潮的興起,普普藝術仍以強大的力量席捲人們的心,蔚為一股流行時尚的潮流,在消費市場中,可大量見到普普藝術風格的商品,甚至在建築和室內設計也可以見到普普藝術的表現;普普藝術何以有如此大的能量可以持續幾十年的發光發熱,幾十年後成為流行文化的一環,因此筆者在本論文中,觀察現今的社會文化的流行趨勢,了解普普藝術的發展和脈絡,經過學理的探討,透過視覺圖像的創作呈現,和現今時下流行文化中的沙發吧作為結合,希冀可將作為日後相關設計者的參考。
  • Item
    台灣保育動物造型之文創商品設計創作研究-以普普藝術風格為例
    (2018) 黃惠君; Huang, Hui-Chun
    動物保護的觀念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已經不陌生,但真正落實到「保護」的行動卻寥寥無幾,傷害動物的事件還是絡繹頻繁不絕,無論設計師或藝術家,都針對環境保護的議題進行創作,希望表達對生態保育的關懷。本研究創作以選取數個台灣具代表性的保育動物為對象,將應用普普風格發展的脈絡,以及延伸普普藝術在當代孟菲斯設計上應用分析,結合圖像創意與電腦繪圖,讓圖像兼具資訊傳達與藝術性,進而使用創作媒材、形式與色彩元素來作為發展,進行文創商品的創作。本創作研究經由亞洲及歐美保育動物商品個案分析,歸納出四個方向:保育動物造型文創商品圖像表現形式,分為具象插畫形式、具象立體形式、抽象色塊形式、抽象幾何形式(應用台灣保育類動物造型)以及表現媒材(商品類型特質以實用性商品為主)、風格(以趣味性風格為主)、概念(至入保育概念之理念)。並根據本研究進行之普普藝術脈絡到當代孟菲斯設計案例,創作出袋類與包類、居家裝飾與生活與日常用品等商品。本創作圖案跟傳統動物造型設計較為不一樣,簡化形體,讓畫面運用幾何切割以及用色大膽來感受視覺張力,使商品視覺圖案更流行性,「永續流行、生態時尚」強化創作作品,並吸引年輕族群,導入保育珍稀動物的觀念,並且將創作作品之概念從作品延伸至商品,在達成延續作品生命的目標上有良好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