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兒童學習型App介面設計創作研究—以《未來兒童》主題放大鏡單元為例
    (2020) 曾靖萱; Tseng, Ching-Hsuan
    現代兒童在科技時代下生長,兒童學習型App已經成為玩具和教育用品的首選,其需求持續成長,兒童介面設計日益重要。台灣有很多內容優良的紙本教材,若無法適應時代潮流而漸漸勢微甚是可惜,如何將傳統紙本教材轉化為適合行動裝置的介面形式是很重要的課題。本研究將彙整受台灣喜愛的兒童學習型App介面設計原則,並且了解台灣介面設計產業的製作流程與概念,應用上述兩者打造《未來兒童》App以供參考。 本研究蒐集台灣2018/09/01~2019/08/31最受兒童歡迎的前20名App,以個案分析法歸納出台灣7-10歲兒童喜愛的學習型App介面設計原則如下:柔和且搭配協調的色彩、扁平化的介面設計風格,喜歡App中出現虛擬角色、遊戲功能、外部酬賞等元素,使用音效、動畫、圖像、文字、音樂生動靈活的傳達訊息,且沒有引導教學就能直接使用,小幅度動畫和音效反饋為佳,情境式設計幫助兒童沈浸其中,觸控手勢則是點擊、輕掃、拖移都能接受,App須專注於本身的主打功能,排除非必要的設計。 訪談四位介面設計專家,歸納台灣介面設計專家建議的製作流程與核心概念,介面必須以使用者為中心進行設計,首先剖析目標族群的需求與痛點,再來發想解決方法,根據解決方法形塑App整體方向、訂定主要功能,之後規劃詳細的介面流程與細部功能,最後產生圖形介面設計,而設計者應視自身資源多寡決定是否要易用性測試或是將各步驟加以細分。 綜合上述,以《未來兒童》主題放大鏡單元為例創作App,透過創作找到傳統紙本教材和行動裝置App之間的平衡,提供業者一個參考的形式與設計方向。
  • Item
    國中小學學生圖像理解與眼球運動之差異 -以圖畫書發現小錫兵為例
    (2011) 陳明俊; Chen Ming Chun
    兒童進入青少年時期的過程,在認知發展產生了很大的進步,對圖像理解的差異,除了前人所提的經驗與熟悉度之外,性別生理上的差異也造成了眼動模式的不同。本研究系針對國小六年級與國中九級兩大年齡組,以無字繪本發現小錫兵為視覺刺激物,透過眼動儀追蹤眼球運動以及口述詢問兩種方式,記錄受測者在觀看視覺刺激物時的眼動模式,以及各自對刺激物圖像的解讀。參與者為台北地區某小學六年級學生40人,與國中九年級學生42人。參與者從電腦螢幕中觀看刺激物,並回答問題。研究結果顯示:1. 故事寓意隨年齡改變,國中九年級的學生已能有高層次的圖像理解。2. 行為與穿著為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對圖像角色判斷的重要依據。3. 空間擺設的變化可以察覺到時間流逝的順序。4. 女性注視時間與掃視次數比男性短,根據既有文獻理論,推論本研究中女性的圖像理解歷程較男性為短。5. 個人經驗亦影響掃視幅度,國中九年級的平掃視幅度明顯增大。6. 國中小學參與者的瞳孔數值主要受畫面色彩影響,與個人情緒無關。7. 交互參考眼動軌跡與問卷回答得知:男性較會注意畫面的深度,女性則較會注意畫面的文字。以上結果可用於日後相關圖像設計與研究的重點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