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1270
Browse
1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客家風情-移墾.產業.文化(2004/8-) 潘朝陽Item 自然與身體---一個跨文化的論述-在天地之中的安居─儒家的身體空間(II)(2007-07-31) 潘朝陽這個子計畫乃是九十四年度筆者參加由楊儒賓教授為總主持人的『身體與自然-一個 跨文化的論述』之三年期整合研究計畫中的一個子計畫。 該年度計畫申請,只核准一年經費。九十五年度的計畫申請,是仍然沿續九十四年度 本來的研究計畫,申請後兩年期經費。 筆者此研究計畫,以三年為期,運用人文主義地理學中的現象學地理學或地理現象學 之觀點,探討並詮釋中國儒家文本和思想中的自然與身體互動下的身體空間性。 筆者是三年研究區分為古代儒家的始源、宋明儒家的中成、當代新儒家的終構。古代 始源期,是在探明從孔孟荀而到漢代而統稱為古代儒家思想和文本之中的關於人在自然 天地之中如何依其道德型在世存有而發展出來的身心一如的安居。中間的轉化和成就, 則為宋明近世型之儒家,在此中成期將留意縱貫體系和橫攝體系的儒家思想中的人與天 地自然互動而生的身體空間,著重在道心、天理的創化;隨時代之演進,更以乾坤並建 及工夫即本體的生氣論而演化的身體空間論。當代新儒家,則將以熊十力乾元性海之道 德型理氣一如的形上體系切入,從熊氏生生創造真幾之自然觀詮釋當代新儒家的身體空 間思想。 九十四年度,筆者進行了古代儒典與熊十力大海水論的會通,解析了儒家的水識覺而 進一步詮釋了儒家的身心一如的天地安居型空間觀。九十五年度將接續宋明儒家的身體 空間論,最後詮釋古代儒家身體空間論。 儒家基本上以道德理想主義觀照身體;以仁之生生真幾看自然世界,兩者在存有論之 意義上,則又是二而一者。從古代經近世到當代,中國儒家是以整全生機論將天地神人 融而為一體。這是儒家身體與自然互動下的基本觀點,在天地神人安頓如一之包容中, 儒家主張道德型的身心在道化的天地空間中,為其核心而彰顯而存有。Item 東亞遺民儒者「想像共同體」的崩解與重建:朱舜水與洪棄生(2009-07-31) 潘朝陽本研究屬個別型兩年期計畫,主題是:『東亞遺民儒者「想像共同體」的崩解與重 建:朱舜水與洪棄生』。第一年的題目是:『東亞遺民儒者「想像共同體」的崩解和重建: 南明遺民型大儒朱舜水之漂泊與安居』;第二年的題目是:『東亞遺民儒者「想像共同體」 的崩解和重建:臺灣遺民型大儒洪棄生之漂泊與安居』。 朱舜水是南明漂泊於日本的遺民型大儒,對德川儒學的興起和發揚,產生重要的影 響;洪棄生是日據深痛臺灣淪亡而以史詩表陳華夏道統的遺民型大儒,為日據臺灣的漢 魂保存了一絲血脈。 兩儒均具有儒家傳統的想像共同體之理想,而將身心寄託于此烏托邦理想的天地空 間獲得安居。明亡與割臺,對朱洪兩儒而言,直如天崩地坼,其想像共同體崩塌,被迫 從傳統華夏一步撞進了近代東亞。 遺民儒者在原本安居的天地崩解之後,隨其時空命運的拋擲,在完全不一樣的天地 中以遺民之姿態存有,是如何臨在此種基本生存典範和結構之劇變,又如何依據孔孟之 道而先在想像中繼而在實踐施作中重建其身心安居的天地空間,亦即重建其儒家理想型 的烏托邦,這樣的內容,具有研幾探微且加以發揚光大的學術意義。Item 重探中國人文傳統的自然觀(2005-07-31) 潘朝陽Item 重探中國人文傳統的自然觀(2004-06-01) 潘朝陽Item 《人與大地:中華文化圈中的環境實踐》課程講座(2004/8-) 潘朝陽Item 臺灣客家風情-大臺北及全國客家庄旅遊景點產業導覽手冊(2004-05-01) 潘朝陽Item 自然與身體---一個跨文化的論述-在天地之中的安居─儒家的身體空間(III)(2008-07-31) 潘朝陽這是2005 年8 月1 日開始的由清華大學中文系楊儒賓教授為總主持人的三年整合型 研究計畫『身體與自然-一個跨文化的論述』的子計畫。 此整合型計畫於該年六月審核發佈時,只核准第一年的計畫和經費(從2005 年8 月 1 日至2006 年7 月31 日)。因此於2005 年年底,筆者再就原計畫進行第二年和第三年 的子計畫的申請。2006 年6 月,審核結果是同意第二年期的經費和計畫。目前,筆者 正在執行這第二年的研究,時間是從2006 年8 月1 日至2007 年7 月31 日。 現在,筆者提出第三年期的子計畫的計畫書和經費申請,其階段是從2007 年8 月1 日至2008 年7 月31 日。 筆者的子計畫是「在天地之中的安居-儒家的身體空間」。以三年為期,運用人文主 義地理學的存在現象學之觀點,探討並詮釋中國儒家經典及思想中的身心與自然互動 下形成的身體空間。 筆者的三年期研究區分為古代儒家的始源、宋明儒學的中成以及當代新儒家的終構 等三個歷史階段來詮釋中國儒家的身心一如之道德性身體空間。 古代始源期是探明從孔孟荀直至兩漢而統稱為古代的儒家之關於人在自然天地之 中,如何依其道德性在世存有而發展出來的身心一如的安居。 宋明儒學屬於近世型儒家,在此中成期乃是縱貫體系和橫攝體系的儒家思想中的人 與天地自然互動而生的身體空間,著重在道心、天理的創化;並且從心到氣而同時著 重心與氣辯證關係下的身體和自然之間的和諧與緊張性,此種矛盾和統一所形成的身 體空間深具探討價值。 當代新儒家方面,筆者期望詮釋熊十力的乾元性海型儒學以及牟宗三兩層存有型儒 學中的身心在自然天地中的存有之道。並旁及於徐復觀和唐君毅的體系。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筆者已經先提出了從古典到熊十力的文本和思想中的關於水的 詮釋,在這個詮釋中初步發展了中國儒家的身體空間論。 目前,筆者將處理:逆覺體證之大程子和靜涵橫攝的朱子的儒學中的身體空間。 最後則回溯古代儒家的原始之身心一如且人天同體的道德化人在天地安居之道。Item 重探中國人文傳統的自然觀(2003-05-28) 潘朝陽Item 大臺北地區客家庄及客家人原鄉聚落田野調查(2003-12-01) 潘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