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1270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朱舜水的民族志節及其海上漂泊(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 2012-06-01) 潘朝陽; Chao-Yang Pan強調民族志節,是儒家的基本信念,或可以說是中國儒者承孔子的春秋筆法之教而有的民族主義。一般人以為儒家的嚴夷夏之防的民族觀,是一種狹隘封閉的意識形態:在邊疆外族入侵華夏的崩毀昏亂之時代,儒者一則必以身家殉道,一則必視外族為夷狄仇虜。然而觀諸南明大儒朱舜水的抉擇,實則不然。他選擇效法微子去國,並且義不臣於女真而乘桴浮於東海,中年之後,在東亞海上漂泊十多年,晚年終能在日本長崎、江戶獲得安棲,並得到日本士子、貴族的尊崇以及師禮。朱舜水甚至以堯舜孔孟之國期待日本。本文先敘朱舜水的民族志節之形態,再以地圖說明其東海之漂泊,同時敘述其海上生涯的際遇和心志。Item 從儒家的雙元對峙性論清代台灣儒家的性質(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 2006-06-01) 潘朝陽; Chao-Yang Pan儒家在理想層面,是德學雙全的君子,但實際上,歷代儒士集團中,一直存在無學敗德的小人,司馬遷《史記》已經特為此輩立了〈佞幸列傳〉。 本文主要是根據史籍所載君子與佞幸的鬥爭以及朱子被佞幸儒士迫害的史實來詮釋儒家的雙元對峙性。 儒家雙元對峙性在專制政治格局中,更被加強其內在矛盾,儒家原本是專制主的批判者,但佞幸儒士卻倒過來成為專制政體的維護者。 在清帝牢籠和壓制下,基本上,清代是一個儒家德學衰弱的時代,清代臺灣儒士大體上是專制政體中的佞幸儒士,本文舉數種清代臺灣的方志內容加以闡明。Item 臺灣文化的儒家常道是臺灣永續的中軸(鵝湖月刊社, 2004-08-01) 潘朝陽; Chao-Yang PanItem 周易的環境倫理及其大地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2-11-01) 潘朝陽; Chao-Yang Pan現代化產生的環境生態的破毀和污染問題,追根究底,世人需從「機械論式世界觀」典範,方能澈底對治。當代生態保護運動和思潮以及環境倫理哲學,已能正面積極提出整全生機式的觀點,而以視大地如母的倫理,安置人文與自然的合一且和諧的親情式之關係。 整全生機式的典範,並非現代產物,乃是人類古典的天人智慧,中國經典中,整全生機之天人智慧,包括儒道陰陽諸家,均十分充盈豐富,有待我們開展當代性的經典詮釋而將古典智慧加以喚醒。 儒家是中國文化和思想的主流,其重要經典,特別是其經中之經的《周易》,承載著中國人的天人合一式的自然生態觀以及環境倫理;我們認為中國古代經典,並非哲人透過懸想玄思而在思想觀念上建構而形成,而是經由深切著明的生活和文明之實踐過程,往上提升而形成。中國人自古在大地上建立了有機生態農耕文明,中國人之心靈即於此大地基盤上,逐漸提升其思想而形成了人與天合一和諧之整全生機式本體宇宙論,而於《周易》中充分呈顯,而中國人在有機農業文明中所特有的人與大地親和的環境倫理,就是從這個思想系統中蘊涵而發生,《周易》即此倫理之載體。 本文以詮釋學的方法,就《周易》經傳文本以及有關於當代生態哲學、環境倫理等文本,進行古典和當代之思想觀念會通之詮釋。首先從《易繫辭》所提供的農耕訊息討論中國天人合一的環境倫理之基盤,此即中國的有機農業文明;再論及從此農耕生態之基盤而提升形成的「氣」的連續聯繫型宇宙思維形式;又再詮釋《易經傳》的環境生態觀和環境倫理;最後則畫龍點睛地點明《易傳》是以「仁」為核心之道德理想主義之生態觀,仁之觀點的生態觀和環境倫理學,正是中國特色的當代環境生態之智慧。Item 地方儒士興學設教的傳統及其意義:以臺灣為例的詮釋(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中國哲學研究中心, 1990-12-01) 潘朝陽; Chao-Yang 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