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19 GHz 單邊帶混頻器與可變增益放大器設計
    (2023) 王佾雯; Wang, Yi-Wen
    隨著B5G和6G的發展,衛星通訊逐漸被視為下一世紀重要發展中的一部分,Ka頻段衛星通訊則在17.7-20.2 GHz和27.5-30 GHz。在相位陣列(Phase Array)架構的射頻接收機中,混頻器(Mixer)和可變增益放大器(Variable Gain Amplifier)為重要的元件。隨著互補式金氧半導體製程(CMOS)的進步,相較於其他製程CMOS具有低成本及低功率消耗等優勢。本論文將使用標準65-nm製程,實現19 GHz高邊帶抑制度單邊帶混頻器與19 GHz可變增益放大器。第一個電路為19 GHz高邊帶抑制度單邊帶混頻器設計介紹,從混頻器架構、設計參數到模擬量測結果,由單顆混頻器的設計作為基礎,使用被動電阻式環形混頻器架構,能有較好的頻寬特性,且不需要直流功率消耗。再藉由輸入正交訊號,經過I Path混頻器、Q Path混頻器,消除其中一邊頻帶的鏡像訊號,以提高系統靈敏度。該混頻器在LO驅動功率3dBm、閘極偏壓同 V_g 為0.35 V時,轉換增益 -20.3±1.5 dB,在RF頻率13~23 GHz範圍內實現了55.5%的分數頻寬(FBW),並達到大於30 dBc的寬頻邊帶抑制度。此外,在RF頻率從18.5至20.2 GHz和IF頻率從2.8至5.7 GHz的範圍內,混頻器的邊帶抑制度高於55 dBc。輸出1dB壓縮點(OP1dB)為-15.7 dBm,且整個頻帶的隔離度均優於47 dB,晶片面積為0.885×0.8 mm2,且無直流功率消耗。第二個電路為19 GHz可變增益放大器,從可變增益放大器架構、設計參數到模擬量測結果,設計上採用Current Steering架構,控制方式為數位控制,本次設計為串接兩級以兼顧雜訊和輸出功率,電晶體類比控制之Current Steering架構來調整增益,使增益可變。除此之外加入Body-Biased架構改善低供應電壓時導致的低可變曾亦範圍問題。低供應電壓和低功耗可變增益放大器。在低供應電壓1V、低功率消耗18mW時,小訊號增益22.38 dB、增益調節範圍9.98 dB,RMS振幅誤差低於0.5 dB,晶片面積為0.825 × 0.55 mm2。
  • Item
    應用於5G行動通訊之毫米波可變增益放大器設計
    (2022) 陳易廷; Chen, Yi-Ting
    行動通訊系統的需求日益增加,毫米波的研究發展逐漸被重視,其中更高速的傳輸速率、更寬的頻寬以及低延遲的優點,使其更受到矚目。本論文設計兩顆應用於毫米波頻段的電路,第一個電路為28 GHz可變增益放大器,設計一傳統收發機中的可變增益放大器,使用一級 電流控制架構搭配基極偏壓技術,以達成高可變增益範圍的電路,此顆電路在28 GHz時增益S21約為20.76 dB,可變增益範圍約9.25 dB, OP1dB約為0.425 dBm,整體功率約為20.4 mW。整體晶片佈局面積為420 μm × 630 μm。第二顆電路將應用相位陣列天線中,有別於第一顆放大器,此電路更要求相位差,使用一級電流控制架構搭配基極偏壓技術,以達成高可變增益範圍的電路,在可變增益範圍維持的情況使用共振腔及相位反轉技術達到低相位變化,此外第二顆電路涵蓋大部分毫米波頻段,在這顆電路中,成功地實現 27GHz ~ 43 GHz 增益大於15 可變增益範圍大於 8 且相位差低於 5 度的要求。
  • Item
    38 GHz 單邊帶混頻器與可變增益放大器設計
    (2021) 鄭伊佐; Cheng, Yi-Tso
    隨著5G行動通訊發展,在相位陣列架構的射頻收發器中,混頻器與可變增益放大器為重要元件。而CMOS具有高整合度、低功率消耗、及低成本的優勢,因此本論文使用標準 65nm CMOS 1P9M製程,實現38 GHz單邊帶混頻器與可變增益放大器。第一個電路為38 GHz單邊帶混頻器,藉由準確的饋入兩顆混頻器正交訊號,將兩個相差180°的輸出訊號合成後,達到寬頻鏡像抑制之功能。當電晶體偏壓為0.4 V,頻帶為31 ~ 40 GHz,增益範圍為-19.8 ± 0.5 dB,鏡像抑制在40 dB的範圍為35~ 40 GHz,整體晶片佈局面積為0.72 mm × 0.8 mm。第二個電路為38 GHz低相位變化之可變增益放大器,採用兩級的電流控制架構,透過數位控制與相位補償技術來維持低相位變化,並加入基極偏壓來提升可變增益範圍。當供應電壓Vdd為1.2 V,在38 GHz有最高增益14.84 dB,可變增益範圍則有14.76 dB,相位誤差為4.62°,整體功率消耗約為20.4 mW,整體晶片佈局面積為0.46 mm × 0.68 mm。
  • Item
    38GHz 鏡像抑制混頻器與可變增益放大器設計
    (2020) 童義倫; Tung, Yi-Lun
    隨著毫米波頻段的發展,在相位陣列(Phase Array)架構的射頻收發器系統中,混頻器與可變增益放大器為相當重要的元件。由於互補式金氧半導體製程(CMOS)具有低成本以及高整合度的優勢,所以被廣泛地運用於毫米波的電路設計上。因此本論文將使用 TSMC 65nm CMOS 製程,設計實現 38 GHz 鏡像抑制混頻器與可變增益放大器。 本論文第一顆電路為鏡像抑制降頻器,採用I/Q 訊號調變的方式消除鏡像訊號,並透過耦合器在寬頻下做到兩正交訊號振幅與相位匹配,來達到寬頻的鏡像拒斥比。此外在 IF 端加上緩衝放大器來提升整體轉換增益。當LO的驅動功率為 3 dBm時,在 34 GHz 至 43 GHz時的鏡像拒斥比皆小於- 30 dBc,轉換增益為 -6±1 dB,功耗約為9.72 mW,晶片佈局面積為780 μm × 760 μm。 第二顆電路為 38 GHz可變增益放大器,透過數位控制技術來調整可變增益範圍,採用一級的電流控制架構(Current Steering)來實現。透過在電流控制架構加上Body Bias,此架構能讓可變增益放大器在低偏壓的操作下,提供足夠的可調增益範圍。當供應電壓 Vdd 為 1.2 V時,於 38 GHz 有最高增益 14.96dB,可變增益範圍則是在 6.68 dB ~ 14.96dB,約有 8.28 dB,整體功率消耗約為 33 mW,晶片佈局面積為 400 μm × 800 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