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年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2
Browse
Item 「V - 卻 - (○)」結構演變研究(國文學系, 2009-03-??) 王錦慧Item 一卷本《度人經》及其在台灣正一派的運用析論(國文學系, 2008-03-??) 謝聰輝本文以《度人經》(CT1)為專題,希望深入探究一卷新舊版本的變化、成書時間,及其經文在今天臺灣正一派齋醮科儀運用中的傳承與運用的梗要,以及背後所呈現的意涵和價值。其最原始的一卷舊本是由東晉末葛巢甫等人所編造,南齋時嚴東首為註解,而不含有「十月長齋」四十一字與「誦經儀禮」部分的〈道君前序〉經文,在嚴東以後、北周《无上秘要》成書之前附加;「誦經儀禮」部分則在隋至唐初添入;有「十月長齋」四十一字經文版本,與《雲篆度人妙經》(CT80)應同一版本,在盛唐、朱法滿(?-720)編撰《要修科儀戒律鈔》(CT463)之前已成立。臺灣正一派所傳承的一卷舊本,少了〈道君前序〉後面的「誦經儀禮」經文,應據此唐本刪去的可能性較高。另南宋後新本所增添新經文的順序,應是先〈元始靈書下篇〉和〈太極真人頌〉,最後才是〈元始靈書上篇〉;考其時間應在南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之後至南宋末、陳椿榮五卷注本這段時間。在臺灣的傳承使用中,一卷本經文中又有不分品與分三品的區別,不分品全誦者用於道法二門道壇《早朝科儀》;分品者則依齋儀規模用於靈寶道壇。運用作為文檢內文者,則見於《無上九幽放赦告下真科》中〈破地獄真符〉與〈拔幽魂真符〉的「告文」部分,且臺灣道壇保留傳承自南宋初年以來《靈寶大法》中〈破地獄真符〉的兩個完整版本。而在醮典科儀闡行方面,主要運用三首〈三界魔王歌章〉於配合「三獻酒」節次唱讚與三朝「伏章」儀節存思;〈元始靈書中篇〉則實際運用於《金籙正醮科儀》「收五方真文」儀節,禮謝諸方天君部分;〈道君後序〉「琳琅振響」一段,則主要作為〈淨壇咒〉與〈化紙咒〉。Item 三曹戰爭詩探析(國文學系, 2003-06-??) 張娣明我國在東漢和帝之後,朝政日非,之後爆發黃巾之亂,接著三國鼎立,三國時代發生的重要戰役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蜀伐魏之戰、魏滅蜀之戰……等等,大小戰事不斷,三國時代就是這樣一個兵連禍結、家國殘破、民生凋弊的混亂時代,然而孕育了無數偉大的詩人。 筆者的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的是「三國時代戰爭詩」,由於是根據戰爭詩的內容進行分類後分析,可以看出不同題材內容的戰爭詩在表現內容與筆法上的不同,然而如此一來就缺乏對於個別作家的戰爭詩風格作個別的評述,因此本文將以當時文壇領袖--三曹父子為研究對象,探析此三人戰爭詩風格。希望經由研究戰爭詩,體察詩人們在身受戰爭之時,從犧牲中獲得了什麼教訓?「戰爭」在詩人心中有何意義?詩人對戰爭的認識又是什麼?詩人如何詮釋「戰爭」的真諦?戰爭詩如何表達戰爭背後的內容與境界?以喚醒人們對於「戰爭」這種暴力行為的覺醒,從戰爭詩中認識戰爭、吸取經驗,不再沈迷於「殘酷恐怖之美感」。 從本文可知,三曹戰爭詩作品的出現與當時社會情況與歷史背景有密切關係,而每一首戰爭詩背後也往往與一場戰爭的動機、過程、結果有關,也與政治目的息息相關。三曹的戰爭詩相同點呈現在三曹的戰爭詩多半有移情的手法、多半以情感為主要出發目的以及三曹的戰爭詩在闡述個人理念時,多徵引戰爭事實,此時敘事手法多為概括的敘事,如果為描寫個人親身經歷或想像中戰爭景況,則為具體的敘述等三個方面。不同之處則在於敘述觀點及情感表達兩方面。Item 三曹詩歌的析評與比較(國文學系, 1998-03-??) 黃雅莉建安時代是我國文學史上一個成就輝煌、詩文鼎盛的時代,而曹氏父子是那個「彬彬之盛」局面的領導者和提倡者。然而,每個人的天生才情不同,「雖在公兄,不能以移子弟」,那麼,曹操、曹丕、曹植三人各自的審美傾向、詩風特色為何?對文學價值的見解為何?對建安文學的繁榮做出的貢獻又在那一方面?比較結論有無高下之分?本文在此擬從建安時代的詩風嬗變與其各自的政治遭遇兩個背景下談三曹的詩歌評價,本意非在爭論三曹的短長,而只欲藉著比較而更清晰彰顯曹氏父子創作風貌的差異。Item 上博簡《民之父母》思想探微(國文學系, 2004-03-??) 林素英Item 上博簡「讒」字芻議(國文學系, 2003-06-??) 陳美蘭本文旨在討論《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第八簡「少□、考言,則言□人之害也」句中的「□」字,可能是从言从□,也就是「讒」字的會意字。結合《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與《郭店楚墓竹簡》兩批關係十分密切的出土材料,觀察幾個从□得形的相關字形,論證〈孔子詩論〉的「□」字應該隸定為「□」,同時對照《毛詩.小雅.小弁》、〈巧言〉的詩意, 此處的「□」字應該釋讀為「讒」字最佳,從而提出,〈孔子詩論〉的「□」可能是當時「讒」字的表意字。Item 上古漢語帶舌尖塞音的複聲母(國文學系, 1984-06-??) 竺家寧Item 不通文理漫抄書: 嘉慶御寶〈小楷醉翁亭記〉價值重估(國文系, 2017-03-??) 黃明理; Huang, Ming-lee台北故宮博物院收有一幅署名文徵明書寫的〈小楷醉翁亭記〉,向來視為文氏傳世極品、晚年代表作。然而,1996年有鑽研文徵明的知名學者周道振,從跋文所牽涉的相關人事,到書寫時間、為文措辭、文氏用印,多方面指出疑竇,質疑該件作品的真實度;2009年又有張卉從字跡進行分析,發現與文氏整體書寫習慣多有不同,推斷是為偽作。本文贊成周、張二人的看法,而在他們的論述方法外,從文人抄寫經典篇章的角度切入,點出該作品中〈醉翁亭記〉有多處錯別字與顛倒詞語,造成文義與原典有所出入,顯示書寫者對此散文名篇的理解大有問題,對比另一件亦署名文徵明而文從字順的〈大字行書醉翁亭記〉,書寫者的文學涵養高下立判。由此推測,〈小楷醉翁亭記〉非文氏所書的可能性更高,而視之為文徵明真跡者,亦絕不能推崇為代表作,因為這是一件錯誤百出、足以令抄寫者蒙羞的閱讀紀錄。Item 《中原音韻》的曲論(國文學系, 1998-03-??) 車美京周德清一生最大的學術成就在於《中原音韻》一書。此書分為《中原音韻》與〈正語作詞起例〉兩部分。前部分是韻譜,共分十九韻,每韻又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類,入聲悉派入三聲。後部分介紹北曲創作的規則技巧。包括字音辨別、用字方法、宮調曲牌及作詞十法,此可以稱為當時頗為完備的北曲曲論。本文以〈正語作詞起例〉為主,分析探討周德清的曲論。Item 中國史傳論贊與贊寧《朱高僧傳》的系、通(國文學系, 2006-09-??) 黃敬家將客觀的歷史敘事與主觀的歷史論斷並存於史書,是中國史傳的特殊形式特徵,論贊是史家針對歷史人物或事件加以主觀的價值評斷或褒貶,通常放在傳文之末,它提供後人一個了解作者史識、史觀的線索。《宋高僧傳》沿此傳統,於某些傳末附加評論,謂之「系」、「通」。本文從中國史傳論贊傳統的演變為始點,以贊寧《宋高僧傳》為對象,探討其「系」、「通」的內容,約可歸納為四類:(一)說明僧傳編撰原則;(二)評論傳主;(三)陳述佛教發展問題;(四)勸化警策。同時,通過系、通,了解贊寧的歷史意識與著作立場。他強調佛教發展應合於時需,因此,站在以王法為本的立場,與統治者及儒、道二教相輔而行的中庸態度來撰寫《宋高僧傳》。Item 中國文學之藝術性表現手法初探(國文學系, 1985-06-??) 謝雲飛Item 中小學國文科課程綱要評估與發展研究(國文學系, 2006-03-??) 王開府; 單文經; 高秋鳳; 鄭圓鈴本文對現有的九年一貫國(語)文科課程綱要、高中與高職國文科課程暫行綱要,就其一貫性、銜接性、統整性以及與教育部未來施政主軸的關聯性,進行評估與未來發展之研究,並將研究結果作成建議,以供未來修訂完成九八年課綱之參考。本研究採文獻探討、學理分析、國際比較、專家諮詢、座談、問卷調查等方法。對國語文課綱之修訂,除了提出整體基本建議外,並對課綱的核心能力、能力指標、時間分配、教材綱要、實施要點五個部分,提出分項建議。Item 中庸之理論體系(國文學系, 1979-06-??) 何錡章Item 中晚明狂士記憶的歷時積澱(國文學系, 2003-06-??) 林宜蓉面對諸多有關中晚明狂士的記憶載錄,本文擬由接受者角度切入,探討這些被稱為狂士的個案,如何在世論觀點的移轉以及認同取向的嬗變氛圍牽引之下,朝向狂士形象的歷時遞變現象。在這個問題主幹之下,本文開展出兩個面向的考察,首先,是由這些狂士論述當中,考掘出中明到晚明因世風遽變而呈現的輿論斷層,並進一步分析此斷層中諸多被大敘述歷史所遺忘的形構成份。其次,則追蹤文藝場域上集體勾勒的狂士圖像,是如何在諸多說話者的移形換位中日益鮮明?全文最重要的企圖,就是具體描繪出中明到晚明狂士圖像生成過程中的嬗變軌跡--由官權中心所彰顯的「崇典麗」、「貶俚俗」、「批不羈」、「期仕進」,朝向個性中心所崇許的「不避瑕疵」、「率性任真」過繼。這樣的研究成果,將可供作論者研析中晚明狂士現象時的參照架構。Item 中西學術之爭與晚清書目分類的歷史演進(國文系, 2015-09-??) 傅榮賢; Fu, Rong-xian書目分類既是對文獻世界的整序,也是對文獻背後知識本體的界定以及對知識結構的全面規劃。近代書目分類的發展大致經歷了──(1)在傳統四部框架內容納西學書籍,(2)增補四部書目類別以統攝西書,(3)西書獨立編目,(4)中西書籍分列於一編,(5)以中學為主建構統一分類體系,(6)以西學為主建構統一分類體系等變化,它們大致對應於「西學中源」、「中體西用」、「中西異學」、「學無中西」、「西體中用」等學術理念。而總體上,中國近代書目的歷史演進,與對傳統知識分類的逐步清算,以及對知識體系的西方化重建相同步。Item 中西學術之爭與晚清書目分類的歷史演進(國文系, 2015-09-??) 傅榮賢; Fu, Rong-xian書目分類既是對文獻世界的整序,也是對文獻背後知識本體的界定以及對知識結構的全面規劃。近代書目分類的發展大致經歷了──(1)在傳統四部框架內容納西學書籍,(2)增補四部書目類別以統攝西書,(3)西書獨立編目,(4)中西書籍分列於一編,(5)以中學為主建構統一分類體系,(6)以西學為主建構統一分類體系等變化,它們大致對應於「西學中源」、「中體西用」、「中西異學」、「學無中西」、「西體中用」等學術理念。而總體上,中國近代書目的歷史演進,與對傳統知識分類的逐步清算,以及對知識體系的西方化重建相同步。Item 九旗考(國文學系, 1983-06-??) 季旭昇Item 「乾嘉衍派,章黃嫡傳」 ──石禪先生潘重規教授《論語今注》特色析論(國文系, 2017-09-??) 賴貴三; Lai, Kuei-san石禪先生潘重規(1908-2003)教授為國府遷臺(1949)後,臺灣國學界公認的第一代大師,早年師從章炳麟(太炎,1869-1936)、黃侃(季剛,1886-1935),深習文字、聲韻、訓詁小學,旁及經子詩詞、《紅樓夢》考證,尤於敦煌學蜚聲國際。其學真積力久,涵養湛厚;其人「卑以自牧」,可謂「謙謙君子」。自民國四十年(1951)底,授課之餘,應臺灣師大人文學社「國學講座」之請,於禮堂親講四書經義,傳播倫理道德,闡揚傳統文化,匯成《論語今注》,為其講授四書的精心力作。全書以精簡流暢的白話文,逐篇逐句進行註釋,闡發《論語》要義,深入淺出、鞭辟入裡,具有「辨章考鏡,引證詳確」、「注解清晰,簡明扼要」與「紮基深厚,推求根本」的特色,實為初習《論語》學子最佳入門體道用書。Item 「二水明世界掌中劇團」之內在結構(國文學系, 2001-05-??) 陳芳Item 于省吾先生考釋甲骨文字的方法和成就(國文學系, 1996-03-??) 王錦慧于省吾先生畢生致力於古文字研究,在甲骨文方面,用力更勤,成就也最大,其釋得甲骨文字約三百字,有「甲骨學界泰斗」之稱。本文除對于氏生平、著述、為學態度作一簡介外,更從《甲骨文字釋林》一書,歸納出于氏考釋甲骨文字的方法主要有1.比較法;2.偏旁分析法;3.辭例推勘法;4.歷史考證法;5.二重證據法;6.辨析合文法;7.據異族文化考證;8.倒文例;9.詞類變化等九種。同時,以1.對商代政治社會的了解;2.將史實提前;3.正說文之誤;4.匡典籍之訛;5.考文字源流;6.明甲骨文字的特性六點,闡明于氏在甲骨學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