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年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2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試論《莊子》的言意困境與審美超越(國文學系, 2007-09-??) 沈維華《莊子》對言意關係有諸多論述,總歸於「言不盡意」。而面對「言不盡意」的困境,莊子則是提出「得意忘言」論,試圖以「忘」的方式,「虛」的態度來解決,亦由此達到主觀精神的超越,進入大美至美的境界。Item 莊子、向郭與支遁之消遙觀試析(國文學系, 1998-03-??) 沈維華莊子哲學可以逍遙二字貫通之。何謂逍遙﹖歷來學者詮釋不一。本文先分別以「無待無為」、「適性」、「即色義」來揭示莊子、向郭、支遁三家之逍遙觀。再進而比較三者之關係,從中探討以下兩個問題: 一是向郭逍遙義能否真的相應莊子之旨趣﹖一是支遁的逍遙義真能取代向郭之原注嗎﹖希望藉由對原典的解讀與理解,能對逍遙義有較周全的認識。綜觀莊子、向郭與支遁三家之逍遙義,儘管其觀點不一,然卻有其共通之處,即是惟有在無待境地上的聖人,才稱得上真正的逍遙。Item 《莊子》「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釋義(國文學系, 1999-03-??) 姜聲調《莊子.天下》篇,把老子思想學說總結為:「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中,前兩句是最能夠貫穿老子的宇宙本源,而用以這一些概念來描繪其宇宙之理論體系的。對此,學者的歧見,言人人殊,紛然相雜,從斷句、注釋到解析都各執一端。不過,若能揭示《老子》首章之旨,則《莊》述意義可豁然貫通。梁啟超開始做出「常無」、「常有」的解釋,大體上與「道」之體用為一體的觀念類似。梁啟超所謂「建之常無、常有之兩元,而實歸宿於一」的解析,以及許抗生所言「『常無有』與『太一』皆指的是老子的『道』」。然則,若「常無有」分讀成詞,恐未免偏離老子的原義,故蔣錫昌說:「若必欲字字而分別之,則將愈別愈晦矣。」可見,《老子》一書闡明「無」、「有」同出於「道」而異名,而其首章乃全書「眾妙之門」。因而其宇宙思想,應該還是繞著「無」、「有」體用的關係,實有必要敘述各項有關「道」之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