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年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2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張嗣成《道德真經章句訓頌》詮解的義理向度
    (國文系, 2021-09-??) 劉怡君; Liu, Yi-Chun
    張嗣成,元朝著名的龍虎山正一道天師,元成宗四年(西元1316 年)受封「正一教主」,襲領江南道教,主領三山符籙,在道教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元朝時期,一方面因為新儒家心性學說的成熟與漫衍,另一方面復因道教內丹學性命理論開展的要求之故,遂使道教人物在疏解《老子》時,熱衷於將「性命(心性)」這一重大命題與老子思想綰合,並進一步將「性命(心性)」理論與「精」、「氣」、「神」的修煉加以繫連。然而,《老子》五千言中不言「性」,言「心」、「命」僅有數處,言「精」、「氣」、「神」也僅數處,張嗣成如何透過詮解《老子》建構「性」、「命」、「心」的思想內涵,並闡發「精」、「氣」、「神」的養煉工夫,是值得深入釐析的議題。此文的研究成果對於道教老子學與理學發展史等方面的研究者,或能提供正面的助益。
  • Item
    東坡詩文中道家道教思想之玄蘊
    (國文學系, 1997-03-??) 李慕如
    北宋文人受老莊玄學影響最深;又與道教活動關係最大者,莫過於東坡(一0三七 - 一一0一)。 其百廿三卷「東坡全集」中詩、文、詞、賦之作,自來為人多所論述。而東坡之思想兼蓄儒、道、佛。本文專就東坡之作,究其蘊含若干道家道教思想,又發揮若干道家道教題材而言。本文都為六章,首為引論,言東坡與道家道教淵源,分由時空以言。次述東坡入道前后所述仙道之情。參由東坡得自道家道教化入其詩文之哲理而言。肆由養生、藥食以述東坡所言仙道之方術。伍由仙境、仙人、升仙以述東坡所述仙境。末為結論--李白、東坡比並而言二人崇仙道之異同,則東坡所言道家道教思想,或可窺得一二焉。
  • Item
    黃老與齊學(一)
    (國文學系, 2002-06-??) 陳麗桂
    黃老之學源生於田齊稷下學宮。稷下學宮遠繼姜齊七百餘年之立國風教、文化傳統與經濟實力等富厚基業,近因政權漂白與領導統御的切身需求,構造了以黃帝為標記,《老子》學說為主體,陰陽學說為輔助,並兼融儒、墨、名、法的外王大論。它們將這個主體內容朝向適合齊人風格的方向去改造:治身、治國並論,天道、政道相貫。就本體言,它們將「道」氣化,並下降於天地間,又從而分生理,衍生法。就應用言,它們將「道」術化。一方面以「時」去取代《老子》的先後問題,強化《老子》的柔後哲學,使成「因循」、「時變」之術。另一方面它們轉化《老子》清靜、儉嗇之道為虛無靜因的統御原則與「深囿」的督核術,並結合刑名,以為無為君道的內容。同時參採儒墨道德之論與兵家作爭之旨,利用陰陽五行的架構,去推行政教,十足地顯現了齊國與齊文化包容博大、崇功貴物,尚權變,重外王、闊達誇誕的質性與風格。
  • Item
    論牟宗三先生對道家的定位
    (國文學系, 2005-09-??) 莊耀郎
    本文的主旨是討論牟宗三先生對於道家義理定位的問題。全文分為兩階段論述,首先如實地描述牟先生對道家義理定位的主張,其次是筆者對牟先生主張所作的討論。筆者認為在《老子》原始文獻中,道本來具有「有」、「無」的雙重性,「自然」涵義亦同時具有「自然而然」的作用義,以及「自己本具」的實有義,兩面俱有,不可只偏於「作用義」理解之。至於道家對於「道生」涵義的說明,認為生命中一切的作為必依於「自然而然」的方式,以及「自己本具」的內容而展開自己,實現自己。此意義下的「道生」,仍屬「實有形態」,但是不必然同於儒家方式的「道生」,亦不必然悖於儒家方式的「道生」。與儒家的差異在於對實有內容的展開不同,道家不以仁義為首出,而以存在為首出。以更廣大超越的心靈涵容一切的可能性,更能正視人類文化創造的殊異性、豐富性,以及意識到存在不可滯限的變動性。此為本文大旨所在。
  • Item
    台南地區靈寶道壇《無上九幽放赦告下真科》文檢考源
    (國文學系, 2006-09-??) 謝聰輝
    本文以臺南地區道教二朝以上齋儀演行的〈無上九幽放赦告下真科〉文檢為例,先闡釋文檢的意涵,即是道教科儀中配合演出所運用的各類書寫公文書資料,包含內文與封套兩部分;並探究其主要功能,乃是道教科儀度生度亡教義的具體呈現與實際憑證。然後說明道教頒赦的內涵,即是對亡者罪的解除與救度;再析論此一科儀的敘述結構,以明白其中文檢運用的時機與宣行的特質。最後分析其中所運用的文檢,其成果就整體形式而言,三件符命與一件赦書均是兼具文字與真符兩大部分,二件關文與一件榜文,則僅為文字內容。就其內容淵源考察,不論從經典、真符、告文與咒語內容,以及紙張規定、書寫格式,都可證明應與南宋初興起的「東華派靈寶法」有密切的傳承關係;而臺灣頒赦三張符命文檢最早的抄錄傳承時間,可能界於南宋宋理宗(1225-1264年)之後,元成宗(1295年)之前這段期間。
  • Item
    融合道、法兼採陰陽的漢儒
    (國文學系, 1996-03-??) 陳麗桂
    陸賈被後世推為開漢第一位思想家,他的思想上承先秦,下開兩漢,確立了漢儒乃至兩漢諸子兼融各家的典型。在他為漢高帝所述「逆取順守」的治平藍圖中,既極力推崇儒家的仁義與德治,詆斥法家的專刑,與道家的遁世,乃至神仙家的延命求仙;但,同時,他卻又吸收法家的權勢觀念與道家的無為思想,重實際,崇古而不溺古,並用儒家的倫常秩序去補充無為的內容。又援引陰陽家的氣化理論與天人災異學說,以為其德化政治的後盾。充分顯現了漢代學者包容廣大,卻又富含彈性的思想典型。
  • Item
    《莊子》「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釋義
    (國文學系, 1999-03-??) 姜聲調
    《莊子.天下》篇,把老子思想學說總結為:「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中,前兩句是最能夠貫穿老子的宇宙本源,而用以這一些概念來描繪其宇宙之理論體系的。對此,學者的歧見,言人人殊,紛然相雜,從斷句、注釋到解析都各執一端。不過,若能揭示《老子》首章之旨,則《莊》述意義可豁然貫通。梁啟超開始做出「常無」、「常有」的解釋,大體上與「道」之體用為一體的觀念類似。梁啟超所謂「建之常無、常有之兩元,而實歸宿於一」的解析,以及許抗生所言「『常無有』與『太一』皆指的是老子的『道』」。然則,若「常無有」分讀成詞,恐未免偏離老子的原義,故蔣錫昌說:「若必欲字字而分別之,則將愈別愈晦矣。」可見,《老子》一書闡明「無」、「有」同出於「道」而異名,而其首章乃全書「眾妙之門」。因而其宇宙思想,應該還是繞著「無」、「有」體用的關係,實有必要敘述各項有關「道」之涵義。
  • Item
    《春秋繁露‧遁天之道》所顯現的養生之理
    (國文學系, 1998-03-??) 陳麗桂
    董仲舒上承荀學「外王」的理想,開展出漢代儒學「外王」的大格局。現存董仲舒的著作理論,幾乎全是相關於「外王」的內容,通篇言「內聖」者僅《春秋繁露》的〈循天之道〉一篇。 該篇依循董氏「天人合一」的思想總綱,與黃老之學因天道以論人道的基本模式,以「氣」為基元,從一年四季「二至」的滿盛與「二分」的調制之德,去推闡「中和」的養生之理,乃至房中之術。其所反映的「內聖」思想,非關傳統儒學的道德陶煉; 而是上承《管子、內業》、《呂氏春秋.重己》,而與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房中醫書、張家山出土《引書》, 乃至漢代著名醫書《黃帝內經》一系相呼應的黃老養生之經,十足的道家「內聖」之理。其所提煉出的「中和」之道,與〈中庸〉所言亦始異而終同,凡此,一方面顯現出「黃老」思想在秦漢間影響之深遠、廣大;另一方面,亦反映出漢代儒學對時代思潮所作的吸收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