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頂尖青少年橄欖球選手之人體測量學、體能與心理特徵
    (2023) 陳佐融; Chen, Tso-Rong
    目的:比較不同競賽成績之青少年橄欖球選手於人體測量學特徵、體能特徵與心理特徵之差異情形,藉以歸納影響其競賽表現之要素,作為未來臺灣橄欖球項目選材方式之參考。方法:本研究以96名高中學生橄欖球運動員作為研究對象,依照過去兩年之比賽成績,分為優秀組 (曾獲全國性15人制比賽前三名者) 與一般組 (未曾獲全國性15人制比賽前三名者),所有受試者依序進行第三代渥太華心理技能量表 (OMSAT-3) 測量、人體測量學測量與體能測驗,並以獨立樣本t-檢定比較優秀組與一般組之差異情形。結果:前鋒優秀組皮褶厚度總和較低 (6.1 ± 2.4 vs. 7.7 ± 2.8cm, p< .05),改變方向速度 (敏捷505L: 2.46 ± 0.17 vs. 2.82 ± 0.30s, p < .05, 敏捷505R: 2.47 ± 0.16 vs. 2.79 ± 0.25s, p < .05)、直線衝刺速度 (10m: 2.02 ± 0.15 vs. 2.28 ± 0.16s, p < .05, 20m: 3.38 ± 0.22 vs. 3.73 ± 0.24s, p < .05, 30m: 4.66 ± 0.29 vs. 5.10 ± 0.34s, p < .05, 60m: 8.50 ± 0.62 vs. 9.40 ± 0.76s, p < .05) 與垂直跳高度表現較佳 (34.9 ± 6.3 vs. 30.7 ± 6.4cm, p < .05),心理特徵方面在競賽計畫上優於一般組前鋒 (18.12 ± 3.28 vs. 16.00 ± 2.66, p < .05);後衛優秀組改變方向速度 (敏捷505L: 2.43 ± 0.14 vs. 2.65 ± 0.26s, p < .05, 敏捷505R: 2.43 ± 0.10 vs. 2.59 ± 0.20s, p < .05)與直線衝刺速度表現較佳 (10m: 2.00 ± 0.09 vs. 2.18 ± 0.16s, p < .05, 20m: 3.35 ± 0.16 vs. 3.53 ± 0.24s, p < .05, 30m: 4.58 ± 0.21 vs. 4.87 ± 0.28s, p < .05, 60m: 8.33 ± 0.48 vs. 8.79 ± 0.55s, p < .05),心理特徵方面在壓力反應 (18.18 ± 3.30 vs. 15.04 ± 5.33, p < .05) 與再專注 (16.53 ± 5.49 vs. 12.54 ± 6.55, p < .05) 上優於一般組後衛。結論:競賽成績較優異之青少年橄欖球選手,在人體測量學特徵、體能特徵與心理特徵具有某些特定優勢,建議將皮褶厚度總和、改變方向速度、直線衝刺速度、垂直跳高度以及競賽計畫的心理技能運用能力列入前鋒青少年橄欖球選手的選材參考指標;將改變方向速度、直線衝刺速度以及壓力反應、再專注的心理技能運用能力列入後衛青少年橄欖球選手的選材參考指標。
  • Item
    以垂直跳動作推估下肢最大肌力
    (2022) 許欽幃; Hsu, Chin-Wei
    前言:肌肉力量是賽場上的重要身體能力,傳統會以深蹲1RM重量作為檢測下肢最大肌力進步的指標。隨科技發展各類儀器也被用於檢測中,雖能得到更多力量相關表現參數,但仍無法解決費時且易受限於器材的缺點,因此似乎需要找到一個更為方便、準確的最大肌力檢測方式。目的:以慣性感測器(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MU)蒐集垂直跳躍動作時的加速度,並將其與測力板之地面反作用力訊號界定為各項運動表現特徵參數,以發展下肢最大肌力迴歸方程式。方法:招募13名有重量訓練經驗之健康受試者,將慣性感測器配戴於受試者薦椎,請其在測力板上進行各3次最大努力的反向跳 (Counter Movement Jump, CMJ) 及下蹲跳 (Squat Jump, SJ) ,擷取資料經濾波後將訊號界定為直接、間接參數,以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表示各參數與實際最大肌力的相關性,再將各參數以逐步迴歸分析,發展下肢最大肌力迴歸方程式。以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實際值和推估值之間的誤差,並找出較適合推估下肢肌力的跳躍模式。結果:以測力板之CMJ、SJ力量特徵參數推估全體受試者之下肢最大肌力誤差分別約為9~10及13~14公斤、以IMU推估之誤差分別約為11~12及17~18公斤。以測力板之CMJ、SJ運動表現特徵參數推估下肢最大肌力介於1~2倍自身體重之受試者其誤差約為2~3及6公斤,而用IMU僅能以CMJ推估,誤差為4~5公斤。下肢最大肌力於2倍自身體重以上之受試者僅能以測力板之SJ峰值功率推估,誤差約在4公斤。結論:測力板及IMU均能作為推估下肢最大肌力之工具,下肢最大肌力介於1~2倍自身體重之族群適合以CMJ推估,下肢最大肌力於2倍自身體重以上之族群適合以SJ推估。
  • Item
    不同頻率全身震動對下肢運動表現之立即性影響
    (2009) 郭京漢; Ching-Han Kuo
    目的: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兩種不同頻率(肌梭激發頻率與下肢肌肉共震頻率)全身性震動對於下肢運動表現之立即性影響。方法:本研究以15位一般人為受試者,並依照平衡次序法分別做三組刺激(高頻組:頻率32 Hz、震幅1 mm。低頻組:頻率18 Hz、震幅3 mm。控制組:無震動刺激),分別在震動平台上做60 秒,2 秒1 次的蹲踞訓練,每次訓練五組。刺激前後以測力板擷取連續三次垂直跳與單足閉眼站立平衡,同時以Biopac MP 150 擷取股直肌與股二頭肌肌肉活性做事後探討。結果:研究結果發現,連續三次垂直跳第一跳中,高頻組與低頻組跳躍高度前後測達顯著進步(p<.05),且高頻組進步率最高(5.37%),而肌肉電位三組差異率皆呈現下降的趨勢。連續三次垂直跳第二跳中,低頻組在起跳高度進步幅度最高(17.1%),而股直肌活性差異值最低(-15.4%)。在單足閉眼站立平衡項目中高頻組與低頻組在重心位移速度上進步率皆提升(3.8%與1.9%),控制組則為下降(-2.89%),肌肉電位三組皆呈現下降的趨勢。結論:研究結論為震動組對於連續三次垂直跳之第一跳高度有顯著增進,且高頻組較優異,同時對平衡能力也有增加,控制組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