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競技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2

本系於民國八十九年開始進行籌備會議及規劃工作,於民國九十年八月正式成立,定名運動競技學系,並於民國九十五年三月完成第一屆碩士班招生。本系主要致力於培育優秀運動選手及專業競技運動教練,並進行提升競技運動之科學研究,以強化我國運動競技實力,增強運動競技能力,期提昇我國國際形象與表現。之後為求理論與實務結合,期以運動科學理論強化運動競技表現,於民國一○一年八月與運動科學研究所進行整併,下設運動競技碩士班與運動科學碩士班。而後為使運動科學能有更多的機會實際應用、使運動競技訓練能有更科學化的分析及規劃,於民國一○六年八月取消學籍分組整成運動競技學系碩士班,並以競技訓練組、競技科學組分組招生,學位名稱教育學碩士。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27
  • Item
    馬來西亞羽球人材基層訓練體制之策略
    (2023) 劉美菁; Low, Mei-Cing
    馬來西亞羽球極具國際競爭力,其基層訓練體制策略值得深入瞭解。研究目的:探討馬來西亞羽球隊的基層訓練體制策略,分析學校、政府單位、協會組織及俱樂部與聯賽在基層發展中的角色和作用,進而提出有效的基層訓練體制策略。研究方法: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和深度訪談兩種方法進行研究。文獻分析主要是針對羽球運動相關的文獻進行分析,包括論文、網絡文章、報紙等,藉此了解國際上關於羽球基層訓練體制策略的發展。深度訪談方面,採用訪談方法,訪問馬來西亞羽球隊的教練、選手和相關行政人員,以瞭解馬來西亞羽球隊的訓練體制。研究發現:一、馬來西亞羽球隊建立了完善的基層培育體系,從學校、州縣隊和俱樂部的不同層次進行選拔,實現羽球基層分層培訓。二、馬來西亞羽球隊通過經常參加國際賽事,積極沉澱實戰經驗,提高選手的競技水平。三、馬來西亞羽球隊的成功得益於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政策和贊助的支持、良好的團隊協作和選手的努力等方面,達成穩定的成績。
  • Item
    缺血預處理對200公尺捷泳運動表現之影響
    (2023) 吳浚鋒; WU, Chun-Feng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缺血預處理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 對於游泳選手在200公尺捷泳運動表現之影響。方法:本研究招募13名高中以上之男性游泳選手。每位受試者依隨機交叉平衡之方式分別進行控制處理 (CON),IPC處理 (加壓220 mmHg) 與SHAM處理 (加壓20 mmHg),其中IPC與SHAM包含進行3個循環的5分鐘缺血與5分鐘再灌流。另外,在加壓前與後以及測驗前與後,均會量測血乳酸值、運動自覺努力強度和疼痛自覺程度,並全程使用近紅外線光譜儀監控肱三頭肌之肌肉氧飽和度。結果:不同實驗處理對於200公尺捷泳測驗的完成時間,皆無顯著差異 (IPC vs. SHAM vs. CON, 137  12 vs. 136  12 vs. 138  13秒, p> .05)。每50公尺分段的完成時間之間亦無顯著差異。3種實驗處理對於捷泳測驗後的血乳酸、運動自覺努力強度與疼痛自覺程度等指標,也無顯著差異。此外,IPC與其他實驗處理相比,無法影響運動過程中的肌肉氧飽和度指標。結論:IPC無法促進200公尺捷泳運動表現,建議未來研究可採用有氧代謝占比較高的長距離游泳,以檢驗IPC對於游泳表現的效果。
  • Item
    以穿戴式裝置發展網球運動的負荷指標
    (2023) 吳家豪; Wu, Chia-Hao
    前言:負荷監控對運動員相當重要,這會影響訓練效果與傷害風險,目前尚未出現結合內外在負荷及網球專項特性的負荷指標。穿戴式裝置常被用於測量網球之擊球負荷,能夠辨別擊球動作及球速,但並沒有研究針對動作強度等擊球負荷指標做探討。目的: 1.探討隨著強度增加或疲勞累積時,外在負荷及運動表現與疲勞特徵的相關性。2.觀察擊球表現隨負荷漸增的變化。方法:十二名受試者配戴心率帶、Zepp2 sensor和IMU進行網球專項耐力測試,每分鐘增加送球頻率並詢問RPE分數,至受試者力竭則停止測試。結果: PlayerLoad與內在負荷指標皆呈現顯著相關,其中HRR%(r = 0.605)、RPE(r = 0.639)、TRIMP值(r = 0.481)、平均HR(r = 0.602),皆呈現中度相關; 擊球負荷(Hitting Load)與內在負荷皆呈現顯著相關,其中RPE(r = 0.508)呈現中度相關,HRR%(r = 0.365)、TRIMP值(r = 0.276)、平均HR(r = 0.367)則呈現弱相關。結論: PlayerLoad和擊球負荷能實際應用在實際網球訓練中,且對比與單一外在負荷指標,運動表現參數以迴歸公式計算後有更佳的相關性,透過這些方法,能提升未來外在負荷指標應用於網球運動上的可能性。
  • Item
    2022年世界跆拳道品勢錦標賽中華隊自由品勢混合團體項目奪牌策略之研究
    (2023) 梁長厚; Liang, Chang-Hou
    2019年末新冠疫情爆發,2022年高陽世界跆拳道品勢錦標賽為疫情後首場實體舉辦國際賽,中華隊奪下世界總排名第2,創隊史最佳成績,研究者也為中華隊貢獻1面獎牌。研究目的:針對高陽世錦賽中華隊自由品勢混合團體競賽進行策略探討,為我國跆拳道品勢選手提供競賽參考。研究方法:採個案研究法,針對相關人士,教練、裁判、選手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相關文件蒐集以及研究者參與觀察紀錄,以樣板式分析探討中華隊再次寫下歷史的時刻。研究結果:中華隊經歷兩年多的選訓歷程與國內賽會,並透過以賽代訓度過疫情肆虐,期間不斷調適心態轉換壓力,增加團隊溝通來面對復辦的國際賽;準備期洞悉各隊優缺並提升自身優勢於競賽中,隊員之間長期培養的默契能在短時間內達到良好表現;決策時掌握競賽規律,在主導致勝因素中採取創新策略,將中華隊特色展現於眾多隊伍中,不畏地主隊強勢角逐。結論:中華隊注重技術得分動作能確實執行並獲得高分,採取進攻性對策於音樂及動作編排,避免失誤或缺點出現於競賽中。
  • Item
    不同學習方法評估街舞基礎律動技巧
    (2023) 林宣佑; Lin, Hsuan-Yu
    緒論:街舞為現在廣為人知的舞蹈,不論是電視節目、社團活動都可以看到街舞身影。因應疫情,線上學習為近幾年活絡的趨勢,舞蹈課程也不例外。在學習街舞的課程中,基礎律動無疑是最重要的,如果能透過隨手可得的影片,將舞蹈學習最大化,不但在練習其他街舞動作時能更順暢,也能讓不敢進入舞蹈教室的人,先自行練習,降低對學習舞蹈的恐懼感。目的:比較實際教學及影片教學介入後,各組學習的成果、兩組間及性別上的動作差異。方法:本研究招募十五名具有運動習慣的男性女性,隨機分派至實際教學組及影片學習組,以重複量數二因子進行統計分析,來觀察兩組間學習前後的質心垂直位移、矢狀面上的髖、膝、踝關節彎曲角度及胸口移動位置的變化。結果:在不同教學方法的介入後,所呈現出來髖關節活動度皆有差異;兩組學習後胸口前後位移也有明顯的變大;其餘皆無顯著差異。在性別方面,除了髖關節男性在學習後活動度變大,其餘數值在女性較大。結論:影片教學在髖關節活動度有顯著提升,但是運用不正確的方式增加髖關節活動度,這種狀態在男性的資料上也是,可能為運動習慣所造成的。未來在設計影片內容或教學時,可多加注意這髖關節的教學細節,來達成更好的動作準確性。
  • Item
    跆拳道品勢訓練對於少年下肢反應能力與平衡表現的影響
    (2023) 顏子崴; Yen, Tzu-Wei
    背景:學習跆學習跆拳道運動有助於兒童與青少年成長與體適能表現,但學習跆拳道品勢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希望了解學習跆拳道品勢訓練後的身體適能表現。目的:探討從事8週跆拳道品勢訓練後,對國中少年下肢爆發力、反應能力與平衡能力的影響。方法:招募未有運動習慣或跆拳道訓練經驗之男性國中生16名,隨機分配實驗組 (n=8)(參與學校體育課程+跆拳道品勢訓練),控制組 (n=8)(學校體育課程),進行8週的訓練課程。訓練前後進行身高體重及腿長測量、動態平衡能力、反應能力及下肢爆發力的測驗,並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兩組別反應能力與平衡能力之差異,當交互作用達顯著時,以LSD法進行事後比較。以獨立樣本t檢定考驗實驗組與訓練組進步百分比是否有達顯著性,並以皮爾森績差相關分析與受試者下肢平衡能力與反應能力的相關性。結果:實驗組與控制組在爆發力與平衡表現上組別因子上達到顯著差異 (p<.05) 且實驗組與控制組進步百分比也達顯著差異 (p<.05)。反應能力組別因子與時間因子未達顯著差異 (p>.05),進步百分比也未達顯著差異 (p>.05)。訓練前反應能力與平衡表現為低度相關(r=.352 , p=.10),訓練後反應能力與平衡表現之間達中度相關 (r=.665,p<.05)。結論:跆拳道品勢訓練可以顯著提升國中少年的下肢爆發力與下肢平衡能力。爆發力、反應能力、平衡表現進步幅度都大於控制組。訓練後反應能力與平衡表現之間存在相關性,可能是跆拳道品勢訓練提升了學童身體協調與感覺統合。未來可針對不同跆拳道訓練方式與不同年齡層了解訓練與身體發展的差異。
  • Item
    跑步生物力學參數與速度的關聯
    (2023) 邱婉婷; Chiu, Wan-Ting
    前言:對於跑者而言,找到長時間維持穩定心率、配速和最佳跑步速度是對提高跑步效率和品質的關鍵因素。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跑者在戶外速度漸增負荷測試之下,生理指標、跑步生物力學參數與速度之間的關聯。方法:招募15名跑團之市民跑者,進行戶外速度漸增負荷速測試。在跑者身上配戴心率帶及胸椎、薦椎以及雙腳脛骨黏貼慣性感測器,分別測量軀幹旋轉角速度、軀幹垂直加速度、步頻以及雙腳脛骨加速度峰值、觸地時間與騰空時間等生理學指標與運動學參數。進一步分析RPE量表7對應的速度,且使用最大距離法 (Dmax) 得到生理指標 (心率) 與各運動學參數的轉折點速度,最後以皮爾森積差相關進行統計分析,觀察無氧閾值速度與各項跑步生物力學參數的相關性。結果:各項跑步生物力學參數與(心率)無氧閾值未達顯著相關,但VTRAV-DP、VCAD-DP、VCT-DP (standardization) 與VCAD-DP (standardization) 與 (RPE) 無氧閾值速度呈現中-高度相關(r=.55-.79)。結論:在跑者的部分跑步生物力學參數轉折點速度與無氧閾值速度顯著相關之下,未來可以進一步推估預測無氧閾值速度方程式,以建立預測無氧閾值速度測量的新里程碑。
  • Item
    頂尖青少年橄欖球選手之人體測量學、體能與心理特徵
    (2023) 陳佐融; Chen, Tso-Rong
    目的:比較不同競賽成績之青少年橄欖球選手於人體測量學特徵、體能特徵與心理特徵之差異情形,藉以歸納影響其競賽表現之要素,作為未來臺灣橄欖球項目選材方式之參考。方法:本研究以96名高中學生橄欖球運動員作為研究對象,依照過去兩年之比賽成績,分為優秀組 (曾獲全國性15人制比賽前三名者) 與一般組 (未曾獲全國性15人制比賽前三名者),所有受試者依序進行第三代渥太華心理技能量表 (OMSAT-3) 測量、人體測量學測量與體能測驗,並以獨立樣本t-檢定比較優秀組與一般組之差異情形。結果:前鋒優秀組皮褶厚度總和較低 (6.1 ± 2.4 vs. 7.7 ± 2.8cm, p< .05),改變方向速度 (敏捷505L: 2.46 ± 0.17 vs. 2.82 ± 0.30s, p < .05, 敏捷505R: 2.47 ± 0.16 vs. 2.79 ± 0.25s, p < .05)、直線衝刺速度 (10m: 2.02 ± 0.15 vs. 2.28 ± 0.16s, p < .05, 20m: 3.38 ± 0.22 vs. 3.73 ± 0.24s, p < .05, 30m: 4.66 ± 0.29 vs. 5.10 ± 0.34s, p < .05, 60m: 8.50 ± 0.62 vs. 9.40 ± 0.76s, p < .05) 與垂直跳高度表現較佳 (34.9 ± 6.3 vs. 30.7 ± 6.4cm, p < .05),心理特徵方面在競賽計畫上優於一般組前鋒 (18.12 ± 3.28 vs. 16.00 ± 2.66, p < .05);後衛優秀組改變方向速度 (敏捷505L: 2.43 ± 0.14 vs. 2.65 ± 0.26s, p < .05, 敏捷505R: 2.43 ± 0.10 vs. 2.59 ± 0.20s, p < .05)與直線衝刺速度表現較佳 (10m: 2.00 ± 0.09 vs. 2.18 ± 0.16s, p < .05, 20m: 3.35 ± 0.16 vs. 3.53 ± 0.24s, p < .05, 30m: 4.58 ± 0.21 vs. 4.87 ± 0.28s, p < .05, 60m: 8.33 ± 0.48 vs. 8.79 ± 0.55s, p < .05),心理特徵方面在壓力反應 (18.18 ± 3.30 vs. 15.04 ± 5.33, p < .05) 與再專注 (16.53 ± 5.49 vs. 12.54 ± 6.55, p < .05) 上優於一般組後衛。結論:競賽成績較優異之青少年橄欖球選手,在人體測量學特徵、體能特徵與心理特徵具有某些特定優勢,建議將皮褶厚度總和、改變方向速度、直線衝刺速度、垂直跳高度以及競賽計畫的心理技能運用能力列入前鋒青少年橄欖球選手的選材參考指標;將改變方向速度、直線衝刺速度以及壓力反應、再專注的心理技能運用能力列入後衛青少年橄欖球選手的選材參考指標。
  • Item
    桃園市射箭發展關鍵推手之研究
    (2023) 邱顯傑; Chiu, Hsien-Chieh
    賴文郎教練是桃園地區射箭發展極為重要的先河與推手,對臺灣射箭領域持續做出貢獻,其射箭投入過程值得探討與參考。研究目的: 具體而言針對研究對象的發展與貢獻,本研究的課題有四個面向,分別包含如下:一、選手發展歷程;二、國內、外執教;三、行政服務;四、核心信念,以有助於對賴文郎老師在射箭發展上有更清楚地認識,也能提供日後射箭發展的參考依據。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主要以賴文郎作為研究中心,並蒐集報導、研究文獻、影音檔與田野觀察等多方資料來源,且透過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及歸納。研究發現:賴文郎教練個人名聲在射箭界遠播,並且在選手到擔任教練的轉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了射箭界首位成為國際教練的先河。其奉獻精神和毅力值得學習和敬佩,即使現在已是耄耋之年,仍能全力協助國內舉辦賽事。此外,他的教導和精神也推動著臺灣射箭運動的發展,對於學生也提供了莫大的啟示與引導。因此,賴文郎教練的貢獻不僅在射箭領域,更是在做人方面給予學生楷模的示範,成為臺灣射箭發展的積極力量。
  • Item
    排球舉球員表現效益評定標準之研究分析
    (2022) 吳致廷; Wu, Chih-Ting
    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專舉球員評定標準與本研究新編舉球員評定標準之差異情形,目的:ㄧ、編製排球舉球員表現效益之評定標準,二、依本研究新編評定標準分析比賽結果舉球技術排名與大會舉球技術排名之差異。方法:ㄧ、編製排球舉球員表現效益之評定標準採用深入訪談法,以晉級110大專排球公開一級男子組決賽之選手及教練為訪談對象,調查專家學者對大專舉球評定標準及本研究新編舉球員評定標準之看法。二、依本研究新編舉球員評定標準針對110大專排球公開一級男子組決賽進行實地研究分析。結果:ㄧ、專家學者認為大專舉球員評定標準的內容有待商榷,並肯定本研究新編舉球員評定標準。因此,期盼能透過實地研究110大專排球公開一級男子組決賽,探討大專舉球技術排名與本研究舉球技術排名之差異性。二、依本研究新編舉球員評定標準實際登記比賽之結果,發現本研究依多項指標之排名結果,異於大專單一指標之排名結果,且本研究提出之舉球員評定標準能更有效體現舉球員技術之內涵。結論:舉球員評定標準需加入不同指標,舉球員球質好壞、攻擊手表現情形和一傳接離好球位情況下的評定標準及記錄人員的選用原則,如此不僅能增進我國舉球員舉球技術也能降低記錄員判定上的失誤率,提供給往後辦理排球比賽相關人員對舉球員評定標準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