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探討參與民間環保團體活動教師的轉化實踐
    (2009) 邱雅婷; Ya-Ting Chiu
    教師素養是推動環境教育的重要關鍵,然而在環境行動部分,教師面臨許多困境。研究者基於在教學現場的實務經驗以及參與民間環保團體活動的體認,思考教師角色對社會及生態的責任,發現民間環保團體是環境行動的熱源也或許是啟動教師觀點轉化的按鈕。基於此,本研究目的在瞭解教師參與民間環保團體活動、採取環境行動及實施學校環境教育之間的關係,並結合批判教育學與環境教育的觀點,探究在台灣社會脈絡下,教師為環境發聲的轉化實踐。 研究者以曾參與臺灣民間環保團體活動教師為研究對象,採用質性研究取向,經由訪談、問卷、文件收集和參與式觀察等策略獲得研究資料。本研究由66份有效問卷中,篩選14名環境行動教師進行深度訪談,並予以歸納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 問卷調查顯示,教師透過參與環保團體活動提升環境素養、教師自認環境教育專業仍需加強、學校推動環境教育的共識尚待凝聚、環境行動教師在推動學校環境教育的執行力較強且較能採取批判取向的轉化教學。 二、 歸納教師的四種轉化實踐模式:「閒雲野鶴樂活型」、「學以致用權力型」、「擇善固執行動型」、「伸張正義使命型」。 三、 影響上述四種教師轉化實踐的因素有:教師對環境議題倡議形式的理念觀點不同、教師角色所造成的壓力以及受到學校組織文化、家長觀念和升學壓力的影響。 四、 教師增能與實踐智慧的探尋:教師藉著啟動對自然環境的探索、連結個人與地方的關連性、以及對環保人士產生認同與結盟,累積個人親身體會的生命經驗,回歸到環境教育的教學場域,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深化學習者的理解。 五、 環境行動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意涵:提升環境素養、採取社會生態環境的轉化行動、採取跨越邊界策略、採取學校環境教育的轉化行動、拓展教師角色的能動性。 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對教師及民間環保團體的啟示,並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住屋節能改善實作之歷程研究
    (2008) 林學淵; Hsueh-Yuan Lin
    環境教育的目標為培養出能積極採取行動來解決環境問題的公民,而臺灣近年來各種社會環境行動不斷,民眾在進行環境行動時,其過程也是一種作中學的環境教育。行動能力的概念為丹麥學者提出,旨在讓學生從實際的環境行動中學習如何行動,培養批判性思考,並從參與行動過程體會民主的精神。而增能是近年來常被討論的概念,其中心思想為居民藉由對他們認為重要的議題行動,在過程中培養權力的概念,以便能對他們的生活、社區及社會產生影響。 本研究採質的研究法為主,包括參與觀察、訪談、文件蒐集與札記。本研究歷經二年,實際經歷住屋節能改善行動各項活動,以推動節能改善行動的民間環保團體、參與住屋節能工作坊課程的學員、及節能改善實作案例的住戶成員為主為研究對象。歸納分析之後,發現參與住屋節能環境行動的成員所學深受行動的背景與過程影響,而其學習與影響可分為四個面向,包括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保組織的學習及改變、民眾參與節能工作坊課程的後增能影響、節能改善實作過程對住屋成員造成的影響、以及對環境行動的看法。 在「民間環保團體的學習及改變」方面,環保團體擴大議題策略,不再完全以批判爭議來做為組織論述主題,增加能源與環境議題教育的扎根工作,來喚起民眾對能源與環境議題的重視意識,以較廣及軟性的議題來論述及經營,逐漸獲得更多民眾與社會的認同及支持。在「民眾參與節能工作坊後的影響」方面,計畫執行者以各種方式傳達節能議題教育民眾,研究發現參與住屋節能行動成員在行動中的確培養了行動能力,並且經歷了增能過程,與其他同好或社會大眾的互動中也逐漸對他們造成影響。在「節能改善實作住屋成員的影響」方面,研究發現,節能改善的方式不一定要更換硬體設備,也可以是使用者的想法、行為或生活習慣的改變。在「對環境行動的看法」方面,成員體會到行動的過程重於結果,民眾參與的重要,並知道如何處理與應用專業知識。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於參與者的環境覺知、節能行動的誘因、民間環保團體的社會資本,以及環境教育者應用行動能力概念設計課程提出建議。
  • Item
    建構環境希望-一個環境行動者的生命故事
    (2006) 張尹繻
    大部分人都同意全球環境問題的嚴重性,而1977年伯利西宣言中提出環境教育應提升人們對環境的覺知、知識、態度、技能,乃至最後引領其採取環境行動以解決環境問題。然而,本研究以研究者自身的學習經驗作為出發,提出學習環境議題的過程中,會產生各種負面情緒與對自我的疑惑而對行動有所抗拒,類似的學習反應也廣見於許多國內、外大學生與研究生身上,部分學者提出「希望」應是影響人採取環境行動的關鍵因子,「環境希望」遂成為本研究的主要探索方向。 透過生命史研究法,研究者試圖描述一位環境行動者賴青松的經驗,透過收集相關文件、參與觀察與訪談等方式了解他如何述說自己的故事,再將故事劃分為五個階段:一、童年時期的鄉村生活經驗;二、大學時期透過社團學習環境議題並尋求自我認同;三、前往日本學習共同購買經驗、返台投入相關組織及遭遇挫折;四、自我整理與反省;五、重新打造夢想、經營榖東俱樂部,探討他如何在行動過程中求取環境希望,包括其環境學習歷程、實踐時所面臨自我與人際的問題、乃至如何調整心態以克服挫折等。研究者最後又回歸自身最初的發問,提出用行動解決疑惑、理解社會脈絡同時相信個人力量、做好自己就是改變世界、以及從學校教育中積極尋求環境教育的機會等結論。
  • Item
    從校園環境行動中學習~以台師大ˋ東海ˋ高醫三校學生自主的校園環境行動為例
    (2006) 陳芬瑜; FenYu-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在其自主校園環境行動中的學習,以台灣師範大學老樹古蹟保存及後續創意校園行動、東海大學反對工業區聯外道路穿越校園行動,及高雄醫學大學創意校園行動等三校大學生自主校園環境行動事件及行動參與者為研究對象。試圖找出引發大學生自主投入校園環境行動產生的原因,並進一步探討行動參與者在過程中的學習及引發學習的契機。 本研究所採行之研究方法有二,分別為文獻整理及個案研究。筆者首先透過文獻整理歸納80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歷程、校園參與在國內的推動狀況,以及古蹟保存論述的發展,藉由上述文獻整理描繪出支持三校學生自主環境行動產生的大社會環境條件;而運用質性個案研究的方法,研究者大量蒐集三校學生行動期間的相關文件,同時進行團體訪談及參與者的個別深度訪談,以便能更清楚呈現三個學生環境行動事件的歷程,及參與者在過程中的改變。 本研究發現投入校園環境行動,參與者的學習是很豐富的,包括行動議題的知識、行動技能、拓展經驗、批判性思考、謙卑、有力感、改變對校園的情感等大面向,而學習的具體成份則受到行動事件及團體特性的影響。進一步探究引發學習的契機,行動者的個人動機及團體的特性/經營是關鍵。行動者的動機是觸發這群年輕學生投入行動的內在趨力,包括年輕人的理想性、對空間議題有興趣、有人找、過去經驗的啟發,想要行動等。團體特性/經營則不僅影響行動者對行動的掌握,更攸關行動者在過程中的學習。東海人間/台研屬於常態性社團經營,因而行動者表現出掌握行動的信心,更強調成員的共同決策;台師大、高醫的成員因為議題而集結,一開始團體感不若東海人間/台研濃厚,研究者以其相對經驗,將成員分為菜鳥與老鳥,並將行動過程分為行動初期、轉變期、成熟期三個階段,發現到在過程中老鳥與菜鳥均有所轉變,而對於行動的決策權力趨於平等。 透過上述的研究發現,研究者進一步型塑出行動中學習的架構,並以大學生參與校園環境行動的學習成果與Hungerford &Volk(1990)所提之環境公民行為模式做一比較對話,指出真實情境中的學習是依每一行動事件的需要而發展、獲得的,而非如同環境公民行為模式指出的三類變項有次序性。最後,並據以提出建議:大學校園中應提供學生更多參與的機會與管道,讓學生得以在當中發展環境行動的能力。 關鍵字:環境行動、行動能力、行動中學習、培力
  • Item
    民間團體聯盟進行社區環境行動之探討-以公館永續發展聯盟為例
    (2007) 趙友崧; Yu-Sung Chao
    本研究透過民間團體聯盟之研究,回顧社區環境行動、民間團體與組織合作相關文獻,進而瞭解民間團體聯盟發展過程,探討聯盟合作關係的特色,並找出行動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境以及行動帶來的影響,藉此建立民間團體聯盟進行社區環境行動之行動經驗。 本研究選擇以「公館永續發展聯盟」作為個案探討,描述並探討2004年該聯盟進行社區環境行動的過程與特徵,用以呼應社區環境行動與民間團體合作的相關理論。研究者透過參與觀察、文件整理與深入訪談三種方式進行資料蒐集。經過分析與討論後,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1、近十年來以聯盟形式進行環境行動已成為趨勢,公館永續聯盟即是在這種 趨勢下的產物。 2、社區環境行動通常是反應即時的環境問題,而公館聯盟案例顯示著都市社 區規劃過程不公開、民眾參與不足的問題,聯盟行動就是為了爭取參與過 程的權益,以及維護自己社區的環境。 3、民間團體加入公館聯盟的行動,除了是順應以聯盟形式進行環境行動的趨 勢外,還包括了民間團體依賴彼此的資源、降低個別的行動成本、增加對 議題的影響力、學習其他組織專長、以及協助其他組織等合作動機。 4、公館聯盟為議題導向的臨時性組織,「協調但不合併,存在但不登記」, 「功能性分工的同心圓結構」為其合作的特徵。 5、公館聯盟行動的過程,經歷了多次的計畫、執行、評估的步驟。而採行的 環境行動包括了政治行動、法律行動、教育宣導、生態管理等。 6、造成公館聯盟解散的因素,可以歸納為議題的調整、成員在乎程度、合作 關係、經營能力、以及外在環境因素等五類,而這些因素之間也有一定的 關係。 7、公館聯盟行動影響: (1)對規劃單位與規劃案:聯盟較大的影響力促使規劃案的程序與內容獲得改 善。而聯盟進行意見蒐集與彙整的工作,減少了規劃單位在行政作業上的 成本。此外,聯盟行動也促使了規劃單位的學習改變。 (2)對民間團體:行動過程中可獲得人力資源的挹注以及專長互補的功效。而 聯盟建立了訊息溝通的橋樑,規劃單位與民間團體,民間團體間可以訊息 交流。在資訊流通的情況下,民間團體也可達到增加能見度及組織學習的 目標。 (3)對參與成員個人:行動歷程即學習過程,影響包括:在地環境的認識、專 業知識的學習、組織運作的學習、環境行動經驗的建立、行動技巧的學 習、與人脈的建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