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島嶼公民環境素養之探討-以金門島為例
    (2003) 吳家凌
    個別區域環境的不同,適用的環境素養模式也必然會有差異,如何適度融入研究區域的特殊性,發展出一套地方適用的環境素養模式,是本研究探討的主旨。本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討「島嶼公民環境素養」的架構及金門地區當地公民環境素養的相關內涵。研究過程採用「德爾菲法」(Delphi Technique)問卷調查的方式,研究諮詢小組成員共十三位,包括金門當地具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及具有環境素養專業背景的專家學者,歷經一次金門當地的焦點訪談及三回合的德爾菲法問卷調查,來確認其架構內涵的重要性及內涵的修正。 島嶼公民環境素養架構包含5大教學範疇及15項的教學目標,以及115項具有金門當地特色的環境素養內涵。5大教學範疇包括「對島嶼環境有基本的認識」、「對島嶼環境議題有覺知及敏感度」、「具有關切環境的情感及價值觀」、「具有分析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及「具有解決環境問題的行動」。本研究最後以所完成的金門環境素養相關內涵架構來檢視當地鄉土教材在環境素養方面呈現的狀態,分析結果發現,金門當地的鄉土教材,在認知及情意方面的相關內涵較為充足,而且當地的環境議題及藝術相關領域的內涵也十分豐富,整體看來當地的鄉土教材已包含了部分的環境素養內涵,然而未來有待加強的部份包括有島嶼相關概念的融入、全球島嶼環境議題的瞭解、藝術內容中環境意涵的融入、島嶼環境技能及行動能力的培養等。最後則依據研究發現,提出對於金門未來鄉土教學及後續研究建議。
  • Item
    小學校園水生池現況及其課題探索之研究
    (2003) 張蕙莉
    學校是學生生活的場所,優良的校園環境對於生活在其中的師生有許多的影響。而小學的校園中常見到各式各樣的水池,再加上教育部對於水生生物的認識,在課程上有一些相關的規定,所以學校中的水池成為小學校園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設施。 研究者透過文獻的探討,探究影響校園規劃的一些相關思潮,並利用實地的訪談及觀察的方式,了解小學校園水生池的現況及在建置管理及教學上所遇到的一些問題,找出這些現況及問題,與相關思潮間的一些關係與對話。 經由研究的歷程,發現四大類型的水生池及水生池在建置、管理及教學使用上發生的一些影響因素及課題,歸納出以下的幾點結論: 一、不同類型的水生池有其特色,這些特色受到不同思潮的影響。 二、校園水生池在建置上有許多的影響因素。 三、校園水生池的建置管理及教學上遇到許多的課題。
  • Item
    探討參與民間環保團體活動教師的轉化實踐
    (2009) 邱雅婷; Ya-Ting Chiu
    教師素養是推動環境教育的重要關鍵,然而在環境行動部分,教師面臨許多困境。研究者基於在教學現場的實務經驗以及參與民間環保團體活動的體認,思考教師角色對社會及生態的責任,發現民間環保團體是環境行動的熱源也或許是啟動教師觀點轉化的按鈕。基於此,本研究目的在瞭解教師參與民間環保團體活動、採取環境行動及實施學校環境教育之間的關係,並結合批判教育學與環境教育的觀點,探究在台灣社會脈絡下,教師為環境發聲的轉化實踐。 研究者以曾參與臺灣民間環保團體活動教師為研究對象,採用質性研究取向,經由訪談、問卷、文件收集和參與式觀察等策略獲得研究資料。本研究由66份有效問卷中,篩選14名環境行動教師進行深度訪談,並予以歸納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 問卷調查顯示,教師透過參與環保團體活動提升環境素養、教師自認環境教育專業仍需加強、學校推動環境教育的共識尚待凝聚、環境行動教師在推動學校環境教育的執行力較強且較能採取批判取向的轉化教學。 二、 歸納教師的四種轉化實踐模式:「閒雲野鶴樂活型」、「學以致用權力型」、「擇善固執行動型」、「伸張正義使命型」。 三、 影響上述四種教師轉化實踐的因素有:教師對環境議題倡議形式的理念觀點不同、教師角色所造成的壓力以及受到學校組織文化、家長觀念和升學壓力的影響。 四、 教師增能與實踐智慧的探尋:教師藉著啟動對自然環境的探索、連結個人與地方的關連性、以及對環保人士產生認同與結盟,累積個人親身體會的生命經驗,回歸到環境教育的教學場域,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深化學習者的理解。 五、 環境行動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意涵:提升環境素養、採取社會生態環境的轉化行動、採取跨越邊界策略、採取學校環境教育的轉化行動、拓展教師角色的能動性。 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對教師及民間環保團體的啟示,並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綠色學校實施成效與學校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國民小學為例
    (2008) 張瓊烽; Chung-Feng Chang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民小學實施綠色學校之成效與學校組織文化現況,並探討綠色學校實施成效與學校組織文化之關係。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以台北縣公立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為取樣範圍,依學校規模、綠色學校葉片數及擔任職務採分層比例抽樣,共計抽樣39所學校,發出問卷510份,有效問卷415份,問卷可用率為81%。所得資料進行描述統計分析、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é事後比較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結論敘述如下: 一、國民小學整體綠色學校實施現況達中上之成效,仍有進步空間: (一)「學習情境」現況較為理想,學校大致可提供良好的環境教育先備條 件。 (二)「行政運作」現況稍差,綠色學校的聯繫、考核、團體氣氛、實作等方 面的運作狀況,表現有待加強。 (三)「教學課程」現況尚可,環境教學運用的方法與內含仍須繼續提升。 二、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表現情形大致良好,傾向和諧穩定的型態: (一)學校組織文化傾向「共識文化」與「層級文化」,重視學校和諧氣氛的 維持,強調學校的穩定與控制。 (二)學校組織文化的「理性文化」與「發展文化」尚須提昇,學校在目標績 效與成長革新上有待加強。 三、不同「職務」、「學校地區」、「學校規模」、「綠色學校葉片數」 等個人和學校背景變項在綠色學校實施成效上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性別」、「職務」、「學校地區」、「學校規模」、 「綠色學校葉片數」等個人和學校背景變項在學校組織文化上有顯著差異。 五、國民小學綠色學校實施成效與學校組織文化之間有顯著正相關: (一)在全體學校方面,綠色學校實施成效與學校組織文化的「共識文化」 及「層級文化」有較高之相關。 (二)在綠色學校葉片數「21片以上」學校方面,綠色學校實施成效與學校 組織文化的「發展文化」及「共識文化」有較高之相關。 最後綜合研究結果,對教育行政機關及學校提出下列建議,以供參考:建立環境教育指標,將綠色學校實施成效列入校務評鑑;制訂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政策,營造良好的環境教育制度;增進教師環境素養,提昇環境教學專業知能;形塑優質學校組織文化,提升綠色學校實施成效;建立學習型學校,全校式經營環境教育;凝聚全校共識,擴大成員參與;學校創新經營,發展學校特色;學校與社區連結,推動服務學習。
  • Item
    基隆地區生態旅遊解說人員訓練課程需求評估之初探
    (2008) 莊明憲; Ming-hsien Chuang
    本研究之目的,係以環境生態、生態旅遊、環境解說及環境教育等面向,探索地區發展生態旅遊過程中,解說人員訓練之核心課程與基本內涵概念。本研究選定基隆地區為範疇,研究對象包括基隆市休閒農場業者、基隆溪流生態保育協會成員及暖東苗圃志工。 本研究由文獻探討,並歸納分析生態旅遊中融入環境解說與環境教育觀點,藉以發展研究主題調查問卷。本研究調查問卷經由專家內容效度檢定修正後,另透過深度訪談法,除瞭解研究對象之相關幹部對研究主題之認知與需求外,並請提供調查問卷之修正建議,訪談結果並作為輔助後續問卷結果分析。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所發展的調查問卷,利用李克特式五點量表,量測研究對象對生態旅遊解說訓練課程需求程度,本研究問卷共發出45份,回收40份,有效問卷39份,有效回收率86.7%。 本研究結果歸納分析顯示,基隆地區生態旅遊解說人員訓練課程之需求優先考量,分別為(1)環境生態類課程:「基隆地區溪流生態」、「基隆地區地景生態」、「基隆地區森林生態」。(2)生態旅遊類課程:「自然資源管理」、「生態旅遊及規範」、「生態旅遊地經營管理」。(3)環境解說類課程:「實地解說訓練」、「解說人員培訓及管理規定」、「解說禮儀及技巧」、「解說人員角色及培訓」、「戶外安全及訓練」、「旅遊常見疾病及處理」。(4)環境教育類課程:「永續發展」。本研究並提出生態旅遊解說人員之訓練發展模式相關初步建議。
  • Item
    國內環境教育相關研究所學生能源認知與態度之研究
    (2007) 高紹惠; KAO SHAO-HUI
    本研究旨在透過適切的調查,以瞭解我國環境教育相關研究所學生能源認知程度與能源態度之傾向,所使用之研究工具為考量國內外能源與環境情勢,並參考相關文獻後所擬定之「環境教育相關研究所學生能源認知與態度問卷」,研究對象為我國七所環境教育相關研究所學生,共計發出問卷242份,有效問卷數為172份,有效回收率71%。問卷結果以統計套裝軟體SPSS 10.0進行統計分析,所採用之統計方法包括次數分配、百分比敘述、平均數、標準差、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根據研究結果,歸納出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男性學生在「永續能源」的認知程度上及「能源與環境」、「節約能源」的態度傾向上優於女性學生。 ●30-39歲學生在「能源基礎概念」的認知程度上優於其它年齡層,而20~29 歲學生之能源態度最為正向積極。 ●文、法、商科系畢業的學生在「節約能源」認知程度上優於其他科系;理、工科系畢業的學生在「永續能源」認知程度上及「能源與環境」態度表現上優於其他科系;而農業科系畢業的學生在「核能發電」態度傾向上優於其他科系。 ●不同能源研習時數在「永續能源」認知程度上及「能源與環境」、「核能發電」與「節約能源」等能源態度上造成顯著差異。 ●全職學生在「永續能源」的認知程度較在職進修學生高,不同行業別之在職進修學生在「整體能源態度」傾向上並無顯著差異。 ●研究對象對「永續能源」的認知程度的高低影響其「節約能源」及「能源與環境」的態度傾向。 最後並根據本研究所得之結論提出建議,以供能源教育規劃者、能源教育執行者及後續研究者做為參考。
  • Item
    探討優質環境學習中心之特質—一個德懷術研究
    (2007) 姜永浚; Yung-Chun, Chiang
    本研究計畫經由德懷術(Delphi method)的實施,來探討優質的環境學習中心所呈現出的特質,以供台灣在發展類似產業時的參考。經過三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本研究得到廿七條特質,並可區分為五大類別,分別為:一、整體關切;二、場域與設施;三、經營與管理;四、人員;五、軟體方案。其中有十一項特質被評定為最重要,分別為特質一:「環境學習中心基於其設立目的及所擁有之資源特色(不論是既有的或新開創的),來發展出具體的環境教育使命、目標或願景」;特質四:「環境學習中心應透過制度上的設計,公開且客觀的對其人員、設施、活動方案及經營管理等進行持續的評鑑(evaluation)與改進」;特質七:「環境學習中心內的各項設施與設計能融入當地的環境或反映當地的特色,並廣泛且深入的考量其節能設計、妥善利用能源、趣味性、知性、美學、人文與教育的意涵」;特質九:「環境學習中心應主動連結在地組織或個人,共同落實地方生活、生產與生態的均衡發展」;特質十一:「環境學習中心在經營管理上,應考慮當地的遊憩承載量(recreational carrying capacity),其衝擊參數包括有:1.生態承載量;2.實質承載量;3.設施承載量;4.社會承載量等,以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衝擊」;特質十五:「環境學習中心的工作人員需具備適當的環境素養與永續發展的理念」;特質十八:「環境學習中心最少需有一位具備環境教育專業的全職工作人員」;特質十九:「中心的環境教育專職人員在環境教育的專業能力上,最少需具備下面的六個層面:1.環境素養;2.對『環境教育』的基本認識;3.對身為環境教育者的專業責任;4.規劃並執行環境教育課程與方案的能力;5.促進學習的能力;6.檢討與改進的能力」;特質廿一:「環境學習中心的活動方案通常具備某些特質,如:重啟發而非教導、強調互動而非單向的灌輸、協助參訪者獲得親身的體驗等」;特質廿三:「環境學習中心的活動方案的目的在於協助參訪者發展環境覺知、學習環境知識、培養環境倫理、熟習行動技能,甚至獲得環境行動的經驗」;及特質廿七:「環境學習中心透過設計或安排,使活動方案及設施的使用者能在此體驗與履行對環境友善及永續發展的承諾」等。在廿七項特質中被認為相對上較不重要的有:特質八:「環境學習中心需考慮身心障礙者的學習權利並加以回應,其回應的內容則視中心的需求而定」;特質廿五:「環境學習中心能推陳出新展示、課程及活動方案,吸引參訪者回流、持續運用中心的服務」。
  • Item
    探討動畫對學童環境概念之影響---以宮崎駿動畫為例
    (2007) 陳靜琳; Ching-lin, Chen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宮崎駿動畫中之環境概念,運用宮崎駿動畫設計動畫教學活動和學習單,瞭解學生觀賞動畫後的環境概念及行為,以探討動畫作為環境教育媒介的可行性。研究者以任教班級之五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首先透過孩子採訪家長,了解家長童年印象中的生活環境,與自己目前生活周遭環境的差異與比較。而動畫教學時程為期末放寒假前的一週,以三天時間觀看三部動畫,先播放《龍貓》讓學生能更明確體會及重現家長曾經歷過的生活環境之美,以增加孩子對昔日自然風光的印象;再以《平成狸合戰》這部動畫來詮釋與對照---今日與昔日環境的變遷過程,導因於人類的經濟開發、科技文明發展所致;最後播放《魔法公主》再次強化學生「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關係」,再來加深學童理解「經濟開發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之環境概念。研究者於每部影片播放之後,即進行影片中相關的環境概念和部分學習單題目之賞析與導讀,然後再發下學習單當作回家功課。 研究者以內容分析法來分析動畫作品中的環境概念及學生學習單的回答內容,提出以的結論: 一、就學習單回答內容的分析結果 家長雖然對現在環境有負面的看法,但接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便利生活;孩子喜歡自然環境,能瞭解開發活動對生物影響,同情《平成狸合戰》狸子的遭遇;反對大規模開發活動,但支持有限度的開發,希望取得平衡點,也理解生物失去棲地的憤怒;出現校外行動的想法。 二、就日後環境行為觀察結論 學童對自然較為敏銳,關懷落葉堆下的土壤,較願意喝白開水,更樂於拖地、擦地,但仍抵不住遊樂區的誘惑。 最後研究者依據教學過程及結論,對後續以本研究相關主題為研究者提供進一步之建議。 關鍵字:宮崎駿動畫、環境概念、動畫教學、環境教育
  • Item
    環境服務學習方案發展與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關渡青少年保育解說團為例
    (2004) 廖倚萱; Liao Yi-hsuan
    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是服務與學習的相互結合,以學習為導向,從服務經驗中得到學習喜悅。在台灣推動之服務學習課程中,有許多是以環境當作服務之主題,然而在社區環境教育及學校環境教育的教學活動中,雖然有許多與服務學習相似的活動,但是以環境服務學習為名稱的教學活動,在學術上則尚未被討論。 環境服務學習是服務學習的一種,本研究以環境服務學習做為環境教育的教學策略,以關渡的自然生態及人文為主題,發展環境服務學習方案。並募集關渡國中的學生參加「關渡青少年保育解說團」,經過長達一年的培訓之後,以總結性評鑑與形成性評鑑當作依據,觀察這群青少年在參與本環境服務學習方案後所獲得個人之成長與環境教育的學習成效。 研究顯示,學生在參與環境服務學習方案後,瞭解與應用所學之環境教育知識,獲得從活動參與而增加的團體感與因認識關渡而產生對周遭環境與社區的認同感,並且有實質環境行動的成果;學生在個人與人際關係發展十分正面,願意許下承諾以愛護環境與關懷社區;在批判性思考能力與公民素養的培養方面也有所成效,學生在實際服務的過程不只是被安排者,而更有主動投入服務之意願。 關鍵字:環境教育、服務學習、環境服務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