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7
Browse
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探討臺灣環境學習中心環境教育教師重要能力及其影響因素:實務工作者之觀點(2020) 王喜青; Wang, Hsi-Ching本研究透過實務工作者之觀點,嘗試探索臺灣環境學習中心之環境教育教師對於工作的描述、任務現況、重要能力內容與影響能力之相關因素,做為回應他們環境教育專業發展的參考。 研究採取混合設計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以立意取樣搭配雪球法取樣,訪談28位年資4年以上的教師,獲得工作觀點、任務範疇、重要能力與影響能力的相關因素。第二階段運用問卷調查法,蒐集全臺環境學習中心教師實際的工作任務範疇、能力掌握現況,以及重要因素之間的關係和路徑。問卷於2016年3月至6月間發放226份,回收到的有效問卷185份,回收率88.9%。研究發現包括: 一、 環境教育教師、環境教育、環境學習中心之功能為環境、組織與公眾三者間的的溝通媒介。環境教育教師的角色跨越了教育實務、方案領導與組織管理三個層級。他們有九項工作任務範疇,以教育方案規劃執行和相關行政工作為主。 二、 環境教育教師需要的重要能力有14項,可以分為「一般工作職能」、「教學實務能力」、「環境教育專業能力」等三個能力領域。環境教育教師目前的能力掌握狀況以一般工作職能領域中的能力項目表現較佳,但教學實務能力的「營造學習氛圍」、「評估成效與精進教學」,以及環境教育專業能力的「環境教育基礎認識」等能力則表現較弱。 三、 影響環境教育教師能力表現的重要因素,包括人口學變項的「教育程度」、「環境學習中心服務年資」,個人內在認知因素的「審慎性人格」、「學科運用」、「工作幸福感」及「自我效能感」,外在環境因素的「學習者回饋」、「成功榜樣」、「月薪資」等因素直接或間接影響。其中又以幸福感與自我效能感影響較大。 依據研究發現,研究者提出實務應用與後續研究的建議。實務應用的建議聚焦在教師專業發展、組織聘任、培訓人員及營運中心之政策等。後續研究建議則提出研究主題、對象、研究方法等方面,以期能充實環境教育及環境學習中心領域研究內涵。Item 環境學習中心特殊需求方案執行人員量能提升之行動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2012) 楊薇蓉; Yang, Wei- Rong環境學習中心的興起在非正規環境教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根據環境學習中心所提供方案之核心目標,「自然體驗」可提供學生親近自然的生命經驗,並增加學生的人際和環境互動,針對特殊需求的孩童,更能增加其主動性和自我引導的能力,在特殊教育的教學策略中,強調具體、真實的學習經驗,而在環境學習中心裡的學習,正好可以彌補在學校教育的不足,提供學生在真實環境裡透過具體感官的經驗進行學習。為保障特殊需求對象的學習權益,環境學習中心應提供適切的服務和方案,執行人員則須具備相關知能,以規劃與執行特殊需求方案。 本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此環境學習中心為例,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深入瞭解團隊人員在規劃和執行特殊需求方案時所面臨之議題與挑戰,並共同討論出以「特殊需求對象的基本認識」、「課程調整與教學方法的運用」和「資源整合與夥伴關係」三大議題為主,擬定相關之解決策略,再根據討論結果與團隊人員共同進行專業知能發展,以協助中心之特殊需求方案執行人員的量能提升,並作為其他環境學習中心在發展特殊需求方案時的參考。Item 臺灣地區環境學習中心類型之機構狀況調查(2012) 郭珮斳; Kuo, Pei Chin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臺灣地區環境學習中心類型之機構及其狀況,包括此類機構的經營形式及規模、所在地的環境特色及場域設施、提供的環境教育方案及服務內容、聘任的環境教育方案人員的服務狀況。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以立意取樣決定98個研究對象,以郵遞問卷方式施測,施測結束後,利用社會科學統計套裝軟體SPSS12.0程式進行數據資料分析及整理。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在整體經營管理部份:臺灣地區環境學習中心的分佈以郊區為主,經營型態以公務單位主導類型較多,大部分中心的營運資金來源為政府專案經費;年度營運花費則多在500萬元以下。足夠的專業人員、財務支援及多元教學方案被認為是能夠順利營運的原因。社區參與部份以推動地方永續發展以及協助提升居民環境意識為主要參與方式。 在環境特色與場域設施部份:約有四成左右的中心面積在11公頃以下;最常使用到的環境類別為森林環境。大部分的機構都具有多功能教室或會議室之類的設施,以提供服務對象使用,而室內空間不足是最多機構在服務人數限制上的主因。 在環境教育方案及服務部份:主要的服務對象以小學生為主,多來自鄰近地區,服務類型以不超過一天的解說、半日及一日活動為最大宗。方案主題以自然體驗及生物多樣性為主。利用夥伴諮詢審查以及回饋單則是目前主要用來確保及評估方案的方式。 在環境教育人員部份:有七成以上的機構擁有全職環境教育人員,人數以3~5人為最多,工作內容以方案設計、執行方案教學為主。還需要增加全職環境教育人員的機構約有4成。擁有非全職環境教育人員的機構亦有七成,人數以3~5人為最多,其中以對志工的依賴度最大。工作內容以執行教學方案以及一般顧客服務為主。還需要增加非全職環境教育人員的機構約有五成。 本研究結果有助於構築出此類機構在臺灣全面性之整體輪廓,可做為改善、整合或新設環境學習中心的參考依據,亦能提供教育人員對此類機構的瞭解進而有助於規劃教學藍圖,而且可做為後續相關研究的基礎資料。Item 教育部特色學校發展狀況之研究(2010) 王啟業本研究目的為瞭解教育部推動「特色學校」方案的動機、執行情形、面臨之困難與阻礙,並探討遊學推動與戶外教學之關係。完成時間為2010年6月。本研究以研究者自行設計之問卷為研究工具,共發放155份問卷,有效問卷143份,歸納重要結論如下: 1、在參與動機方面,以營造特色教學環境,提供學童使用為最高。 2、在經費使用部份,以建置特色課程環境,發展教學媒材為最高,其次為使用於軟體建設,形成環境學習中心,提供參觀與體驗。 3、活化後的空間以支援學校課程與教學最高,其次是提供參訪與體驗。其中31.5%的特色學校還有辦理遊學住宿,71.3%的學校發展為社區學習中心。 4、推動的人力困境上,以教師人力編製不足為最高,而承辦人員的異動,與校長的輪調,對特色學校產生極大的負面因素。 5、課程困境上,以校內教師缺乏特色課程發展的時間為最高。 6、遊學的推動困境,則以學校無法提供住宿設備為最高,其次為學校所在位置交通不便。 7、推動特色學校的益處,以增加學童的文化刺激為最高,其次為提昇本校學童的自信心。 8、特色學校提供了戶外教學的新選擇,同時已有單位開始鼓勵並提供補助到有特色的學校及環境學習中心進行戶外教學。Item 日本「角間の里山自然學校」促進社區居民終身學習之研究(2007) 廖培雁本研究以日本金澤大學附屬的「角間的里山自然學校」促進周邊社區居民「里山之友」的終身學習能力作為個案研究,期望研究環境學習中心對於促進「里山之友」終身學習關鍵能力上的成效。研究者探討「里山之友」透過參與「里山自然學校」的活動後,對其終身學習上的成長,並以此做為台灣環境學習中心在實踐社區居民終身學習上的參考與借鏡。 研究者透過參與觀察、田野札記、深入訪談、文件蒐集與分析四種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因為終身學習的範圍十分的廣泛,經過評估,研究者以終身學習關鍵能力作為評估「里山之友」的成長的依據,分別為認知能力、學習如何學習、學習遷移及動機與情緒管理。經過分析與討論後,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1.環境學習中心不僅要促進周邊學校師生的環境意識與環境行動能力,對於社區貢獻仍具有相當的義務與責任。其中,在促進社區居民的終身學習上的成長已成為國際上的趨勢,「里山自然學校」即是這種趨勢下的產物。 2.「里山自然學校」主要是金澤大學為了回饋社會、促進社區居民終身學習為目的,所成立的環境學習中心。其主要的特色,在於賦予社區居民環境教育的領導權,讓社區居民自主自立的策劃、執行環境教育的活動。藉由這個過程,讓社區居民在終身學習能力得以成長。 3.在認知的部分,「里山之友」不管是在提升個人技能與能力、貢獻所學所有給他人,或是基本能力部分,都有顯而易見的成長。 4.在學習如何學習的部分,「里山之友」在後設認知能力、將終身學習與個人目標達成、對現狀不滿意、不斷的改變作業程序與過程、跳脫現狀思考,或是使用創造力和想像力來解決問題等方面,均有所成長。 5.在學習遷移層面上,由於「里山自然學校」對「里山之友」企畫與執行活動時採取開放的態度,「里山之友」在面對新的挑戰時,會轉化已有的經驗,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並具體行動。 6.在動機與情緒管理上的提升上,「里山之友」在面對新的知識和學習技巧時,大多採取開放的態度;願意分享新的知識;對於活動的策劃及策略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企圖心;在協助他人及表達自我的部分,也有顯著的提升。唯獨在良好的溝通能力上,或許是因為年齡較長的關係,仍有待加強。 本研究並依照上述的結論,針對台灣環境學習中心對於社區居民終身學習能力上的促進、後續研究與發展,提出各項建議。Item 台北縣市國小教師運用關渡自然公園進行戶外環境教育之需求研究(2007) 王書貞; WANG SHU CHEN學校是環境學習中心的課程方案最主要的使用族群。因此,本論文欲透過研究了解教師對於關渡自然公園的教學活動與資源的使用情形、需求與推廣的建議,提供關渡自然公園在未來經營時的參考,以吸引更多國小教師願意帶學童來此做戶外環境教育,幫助中心獲得實際的利益並成為更具特色的戶外教學場域。 研究方法上採用「調查研究法」,以系統隨機抽樣的方式,針對從2003年開園至2006年間使用過關渡教育服務的教師進行抽樣了解需求。 共計抽樣122位,總回收93份,回收率為百分之七十六。 本研究發現教師期待關渡自然公園除了提供與學校課程結合的環境教育方案之外,也希望增加課程的豐富多樣性,提高學習成效;並能與教師建立對話溝通的專業諮詢平台,透過教師研習活動,增加彼此交流的機會。且透過提供自然人文教材的相關輔助,共同建構適合教師們的多樣性的環境學習方案。針對學校部份則期待學校行政主管應給予教師更多元的學習環境,協助教師成長,並創造良好的溝通對話空間;並建立在尊重、信任之下,給予教師發揮創造的機會,甚至給予職前訓練、在職進修、戶外踏查的體驗機會,或給予研習時數、獎勵的機制,讓教與學能不斷流動。而對於教育主管單位的部分則是建議台北市建設局、台北市教育局與關渡自然公園共同建構一對話的平台,若台北市教育局能行文給學校,將關渡自然公園列為戶外環境教育的選擇場域,必定能讓台北市的學童更認識溼地之美,及台北盆地的發展歷史。 研究者最後並建議未來可從幾個面向的研究方向著手,增進更進一步的理解,這些主題分別為:台北縣市的國小教師作全面性的需求調查、教師重遊的意願調查、曾經參與過關渡教師研習的教師對於運用關渡自然公園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使用率情形、以及學生的實際需求如何等。Item 探討優質環境學習中心之特質—一個德懷術研究(2007) 姜永浚; Yung-Chun, Chiang本研究計畫經由德懷術(Delphi method)的實施,來探討優質的環境學習中心所呈現出的特質,以供台灣在發展類似產業時的參考。經過三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本研究得到廿七條特質,並可區分為五大類別,分別為:一、整體關切;二、場域與設施;三、經營與管理;四、人員;五、軟體方案。其中有十一項特質被評定為最重要,分別為特質一:「環境學習中心基於其設立目的及所擁有之資源特色(不論是既有的或新開創的),來發展出具體的環境教育使命、目標或願景」;特質四:「環境學習中心應透過制度上的設計,公開且客觀的對其人員、設施、活動方案及經營管理等進行持續的評鑑(evaluation)與改進」;特質七:「環境學習中心內的各項設施與設計能融入當地的環境或反映當地的特色,並廣泛且深入的考量其節能設計、妥善利用能源、趣味性、知性、美學、人文與教育的意涵」;特質九:「環境學習中心應主動連結在地組織或個人,共同落實地方生活、生產與生態的均衡發展」;特質十一:「環境學習中心在經營管理上,應考慮當地的遊憩承載量(recreational carrying capacity),其衝擊參數包括有:1.生態承載量;2.實質承載量;3.設施承載量;4.社會承載量等,以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衝擊」;特質十五:「環境學習中心的工作人員需具備適當的環境素養與永續發展的理念」;特質十八:「環境學習中心最少需有一位具備環境教育專業的全職工作人員」;特質十九:「中心的環境教育專職人員在環境教育的專業能力上,最少需具備下面的六個層面:1.環境素養;2.對『環境教育』的基本認識;3.對身為環境教育者的專業責任;4.規劃並執行環境教育課程與方案的能力;5.促進學習的能力;6.檢討與改進的能力」;特質廿一:「環境學習中心的活動方案通常具備某些特質,如:重啟發而非教導、強調互動而非單向的灌輸、協助參訪者獲得親身的體驗等」;特質廿三:「環境學習中心的活動方案的目的在於協助參訪者發展環境覺知、學習環境知識、培養環境倫理、熟習行動技能,甚至獲得環境行動的經驗」;及特質廿七:「環境學習中心透過設計或安排,使活動方案及設施的使用者能在此體驗與履行對環境友善及永續發展的承諾」等。在廿七項特質中被認為相對上較不重要的有:特質八:「環境學習中心需考慮身心障礙者的學習權利並加以回應,其回應的內容則視中心的需求而定」;特質廿五:「環境學習中心能推陳出新展示、課程及活動方案,吸引參訪者回流、持續運用中心的服務」。Item 台北植物園推動環境教育現況及使用者需求之探討(2006) 江凱寧; Kai-Ning Chinag台北植物園為台灣北部唯一都會型植物園,也為發展環境教育、提供大眾欣賞自然與啟發保育覺知的重要場所,近十年來台北植物園在園內植物分區及步道規劃等硬體規劃進行改善,並提供學習單及解說志工導覽活動促進教育推廣,然而入園民眾對於行政單位所提供軟硬體服務與實際使用服務之滿意程度與需求程度之間是否能夠互相配合,值得進一步探索。 本研究選定台北植物園,調查其提供環境教育服務項目,透過參考國外植物園環境教育推展方式,就植物園可提供的環境教育設施及活動等,歸納整理並設計問卷,以一般大眾為對象,實地問卷調查400位台北植物園使用者,以瞭解使用者對於植物園的認知,對於台北植物園提供的環境教育服務之使用狀況及需求。針對現有環境教育服務使用狀況,調查使用者來園目的、次數、時段、各服務項目之知曉程度、使用程度、滿意程度,以及對未來提供環境教育之活動、設施、教材、解說戶外據點、步道、解說人員服務、解說牌、出版品、傳播媒體以及網站之需求加以調查;另訪談11位學者、專家、台北植物園管理單位行政人員及資深解說志工,對於台北植物園之角色定位及願景、推動環境教育現況及困難、可能之發展方向提出建議。 在對現有環境教育服務使用狀況方面,研究結果顯示,使用者來園主要目的為「休閒遊憩」、「接近自然」、「認識植物」,來園次數每年以3次以下為最多,四成以上會停留半日,非假日或假日皆以下午來園比例最高;在現有台北植物園環境教育服務項目中,均以「植物主題分區」、「解說牌的設置」及「解說步道規劃」3項最為使用者知曉、使用度最高、使用者認為最有幫助以及最為滿意項目。 對環境教育服務之需求方面,使用者最需要的服務為「植物主題分區」、「解說牌的設置」、「解說步道規劃」、「解說人員服務」及「大型教育活動」。與訪談結果對照分析發現,業務單位提供「每月主題服務」未能有效讓使用者知曉、硬體設施之分區規劃、解說牌及步道設置最為使用者需要,此結果與近年來台北植物園之規劃重點相符。 未來提供環境教育服務方面,「活動」最需要分齡活動、當月植物生態學習主題、生物多樣性等主題活動、寒暑期營隊及特定季節性植物觀察活動;對於「設施」最需要「遊客服務中心」及各類植物展覽分區;「教材」以「分區教材」、「親子教材」及「學生教材」最為需要;「戶外據點」最需要的為「體驗探索區」、「戶外研習教室」及「定時駐點解說導覽」;「步道規劃」最需要「體驗式步道」與「主題式步道」;在環境解說部分,「解說人員服務」最需要「生態系解說」、「園區導覽解說」及「植物相關諮詢」;在「解說牌」方面,以「植物分類解說牌」、「植物資訊解說牌」、「生態環境解說牌」最需要;在環境傳播部分,「解說出版品」以「植物園簡訊或季刊」、「生態保育海報資訊」最為需要;「傳播媒體」以「報紙、雜誌專欄報導」、「電視、教育廣播節目」、「視聽多媒體播放」最為需要;「網站」以「園區植物生態介紹」、「植物園歷史及簡介」、「植物資料庫搜尋」最為需要。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台北植物園現今發展環境教育之限制與困難、使用者對各項服務使用狀況及需求部分,以及後續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議。Item 環境學習中心地方本位課程發展與實踐之初探(2014) 陳繹如; Chen Yi Ru地方本位教育是環境教育的一種延伸,強調運用學生生活的社區環境做為教學的起點,讓學習回歸生活。在動手做、實際經驗、思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除了提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更因所學能回應當地社會文化與環境議題,使學生能體認自己是社區環境的一份子,提昇公民意識與環境素養。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的方式,以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裡山塾發展與執行地方本位課程為例,探討環境學習中心如何運用地方本位教育(place-based education)概念,以七大要素為原則:「運用真實環境資源」、「科際整合」、「問題解決模式」、「協同教學」、「以學習者為中心」、「獨立與合作式學習」以及「真實性評量」,規劃與執行一套具有在地特色且能呼應學生學習需求的課程方案。並瞭解由環境學習中心提供當地學童持續性地方本位方案的挑戰與優勢,提供未來欲發展類似課程方案之單位參考。 本研究歷經十一個月時間,經計劃、執行與分析,得到以下之結論: 1.由SEER歸納出的地方本位教育成功七要素確實能幫助教學者在課程設計上的指引。 2.「課程的持續性」、「內容是否連結真實生活」以及「教學是否給予學生建構學習的機會」是落實地方本位教育的關鍵。 3.環境學習中心實踐地方本位教育的優勢有:本身對在地議題的瞭解,既有的平台角色、教師資源與訊息管道。挑戰則是:「以對外推廣為主,重視人次」的營運模式、深入連結社區的困難性、習慣申請計劃補助來執行課程方案,以及地方本位教育需要長期人力陪伴等。 4.「課程能符合學生、家長教育學習的需求」、「利用課後時間進行」、「合理收費」以及「統籌人力資源」為提昇環境學習中心執行地方本位課程可能性的四大策略。Item 以社會交換理論探討關渡自然公園與滙豐銀行合作推展環境教育(2014) 黃麗珊; HUANG LI-SHAN隨著時代變遷與環境資源快速的開發趨勢,民間環保團體在推行相關環境保護工作時,經常面臨資金難尋的情況。在這樣的狀況下企業的贊助與支持往往給予環境學習中心重要的後盾。關渡自然公園為臺灣自2011年開始施行環境教育法之後,第一個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的民間單位,同時也是台灣進行溼地環境教育的優質場域,更與滙豐銀行長年合作推動溼地保育與環境教育。因此,雙方於合作關係建立及資源挹注的模式上,是國內許多環境學習中心請益的對象。 本研究以社會交換理論為基礎,以關渡自然公園與滙豐銀行長期合作推動溼地環境教育活動做為案例進行個案研究,目的在瞭解環境學習中心與企業之間的互動模式與合作關係,以及合作過程中所可能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以社會交換理論所強調的構面:社會吸引、信任與承諾、共同價值觀為核心。探究雙方進行社會交換之行為,瞭解雙方如何達到互惠互信、共存共榮,是否因為資源與價值理念的交換,共同創造彼此的目標與願景之實現。 研究結果發現,對於關渡自然公園來說,這樣的合作關係得以支持實現組織在溼地保護的使命,並且增強組織知名度與信譽;對於滙豐銀行來說,則為本身建立良好的社會形象,透過動員員工與客戶的參與,擴大推動溼地保育行動,實踐滙豐銀行的企業社會責任理念,並在雙方合作關係中落實企業核心理念於環保與教育概念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