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我國民眾避免全球暖化衝擊之願付價值研究
    (2011) 鍾采芳; Tsai-Fang Chung
    聯合國氣候變遷跨國小組(IPCC)指出最近100年間(1906年~2005年)的溫度線性趨勢為升高0.74°C,且全球暖化極有可能為人類造成。面對全球暖化的威脅,於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開第15次締約國會議,並達成溫度升高不可超過2°C的共識,但是因應全球暖化的方案─調適及減緩策略的成本太過高昂,各國抱持著搭便車(free rider)心態,最終導致哥本哈根會議失敗,2010年坎昆會議也無進展。然而臺灣的環境永續性指數(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Index, ESI)評比反應出我國天然環境脆弱,再加上人為開發破壞大幅增加環境脆弱程度,未來在氣候變遷衝擊之下,人類生活的環境將面臨更嚴重的災害。2009年莫拉克颱風造成公共建設損失高達164億,顯得政府應盡早分析調適政策的成本效益並規劃相關策略,以降低民眾生命與財產的損失。因此,本研究採用條件評估法(Contingent Value Method, CVM) 開放式雙界二分選擇法詢問一般民眾避免氣候災害的願付價值,評估我國民眾對於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的整體社會效益與成本,並以Hines et al.(1987)提出之負責任環境行為模式做為理論基礎。 本研究調查對象為全臺灣的民眾,共抽樣706位受測者,達95%信賴水準。受測民眾平均願付價值為1,316.1元(區間推定值介於987.08元~1631.94元),估計我國民眾避免全球暖化衝擊的願付價值約為104億元(78億元~129億元),且關於全球暖化知識水平越高、避免全球暖化衝擊的態度越積極或是有避免氣候災害的行為、亦或經常幫助氣候災民的表現都有助於願付價值的出價。此外,受災次數、年齡、居住地區、家庭人口數與個人收入亦會影響願付價值,且受災次數越多、家庭人口數越多,民眾避免全球暖化衝擊之願付價值則越低。 然而近五成的受測民眾不了解調適與減緩的知識,8成民眾不清楚再生能源價格的昂貴特性,8%的民眾不認為氣候變遷調適策略需要花費高昂經費,且僅有15.9%的民眾表示經常或總是以行動或金錢幫助受到氣候災害的居民,反應我國民眾氣候變遷素養不足之處,缺乏因應全球暖化的經濟概念與實際關注受災戶的行動。相關知識的缺乏,如不曾聽過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的民眾容易出現無法確定或是願付價值為零元的現象。其中答覆無法確定的受測民眾,反應需要多一點的時間和資訊才能判斷,不願支付任何金額的民眾則表示對於政府施政沒有信心,應妥善利用現有的稅收而不是和民眾收錢。對於政府的不信任與施政的不透明,易隱藏我國民眾對於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的真實價值。 在臺灣,調適策略的推動順利與否不僅需要全民參與達成社會共識,政治政策也應朝向透明化和全民參與性的模式。簡言之,於政策上,政府必須了解解決全球暖化衝擊的技術與調適的龐大財務負擔;於教育上,則必須提升全民以及政治人對於全球暖化政策的經濟概念,並且強調公民參與,共同參與環境的管理與治理,積極關注自身生活的環境以促使民眾具備避免全球暖化衝擊的能力,以期達到永續發展的社會。
  • Item
    經濟學觀念融入國小全球暖化教學之研究
    (2011) 賴貞吟; Chen-Yin Lai
    本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解若在全球暖化教學中融入經濟學觀念,對小學生全球暖化相關知識、態度與解決全球暖化問題的行為意向是否有所影響。本研究的對象為新北市某國小的四個六年級班級,任選兩個班級為實驗組,兩個班級為對照組。實驗組的學生實施經濟學觀念融入全球暖化教學,對照組則進行一般全球暖化教學。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及相關文獻,發展出自編的經濟學觀念融入全球暖化教學活動,在教學前後使用「經濟學觀念融入全球暖化教學之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問卷」探討經濟學觀念融入全球暖化教學對於學生全球暖化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的改變,並輔以參與觀察班級導師及學生的晤談紀錄,來探究經濟學觀念融入全球暖化教學對於學生的影響。教學實施後,實驗組及對照組學生的全球暖化知識觀念、態度及行為意向都有提升,而實驗組學生提升的分數較對照組顯著。實驗組學生對於抗暖化的經濟誘因手段—調漲電價、油價的接受度,也明顯較對照組學生高。從質性訪談中也得知,實驗組學生在教學後,普遍了解到再生能源在台灣的實際發展困境,多數並認為調漲油價、電價是很好的抗暖化方式。
  • Item
    從參與的觀察者角度初探「到蒙古種樹-百萬森林計畫」推動之環境教育意涵及參與者角色分析
    (2014) 盧敏惠
    2011年是聯合國的「國際森林年」,各國在各地推動「百萬森林」計畫,全球約一百個城市進行種植一百萬棵樹的全球行動。這是一個國際性的植樹活動計畫,亦是全球著名的植樹綠化活動之一,該活動同時推動環境教育、生態文化導覽與鑑賞、綠化、防沙漠化和保護文明的工作。本研究範圍為蒙古國,位處中亞洲,是世界第二大內陸國,森林覆蓋率低,水資源匱乏,為全球矚目的生態戰略地點之一。本研究目的在於了解「到蒙古種樹-百萬森林計畫」推動之環境教育意涵,以及環境教育參與者角色功能分析。研究方法採取質性方法,以WHO-IDEA思議方法、深度訪談、文獻分析與參與觀察等方式,進行研究分析並交叉檢核研究之正確性,希冀依據嚴謹的學術方法,提供方法論以協助蒙古國推動環境教育及環境復育工作。 研究結果顯示「到蒙古種樹-百萬森林計畫」推動之環境教育意涵如下:(1)從小培養種樹護樹,愛護環境的覺知及環保行動可強化永續的觀念;(2)種樹行動要確實,才能藉由可長可久的行動落實計畫;(3)提升全民正確的環境知識素養,種樹要從小苗種起才容易存活,要在適當的時間適當地方,種適當的、有經濟價值的蒙古原生樹種,種了還要照顧它至少照顧4-6年(幼年期)才會存活,這是尊重生命、尊重環境的體現;(4)培養愛護環境正確的態度,具備能力分析環境破壞後所造成的災害,及關心地方環境,並採取適宜的行動;(5)學習保護環境的技能,種植有經濟價值的樹木(生產層面),協助其製作成商品、行銷販賣獲利以改善生活(生活層面),持續種植與照顧樹木,以保護水源,照顧環境,使環境永續發展(生態層面)。 本研究參與者之角色分析結果顯示,專家學者以客觀立場,扮演生態學者及環境教育學者雙重角色;而在環境教育參與者角色扮演上,則發揮供給者及中介者之角色功能。在研究者角色轉移上,主要建立於針對社會支持的影響層面,其中關鍵因素在於專家學者在歷程發展的觀念引導、知識傳授、價值澄清、資源提供提出具體建議之功能。研究者目前角色為桃園縣環境保護協會會長,在本研究中為中介者與接受者,經過參與式的行動研究之後,後續將成果賡續推動桃園縣石門水庫集水區植樹造林護水源運動,企盼在鄉土環境教育上產生生產、生活及生態等三方面效益。
  • Item
    我國民眾減緩全球暖化之願付價格研究
    (2015) 陳孟毓; Chen, Meng-Yu
    能源以不同形式存在於地球上,不僅提供了生態系運作的基礎,亦是人類經濟活動和文明發展之關鍵。工業革命後,人類大量開發與使用能源,造成能源耗竭、環境汙染、全球暖化等各種問題,亟需各國運用有效的能源與環境保護政策予以解決。然而,全球暖化與能源的選擇息息相關,而這些選擇又與民眾面對能源問題時的社會偏好與成本效益概念等有關。本研究採用條件評估法(Contingent Value Method, CVM)調查我國民眾減緩全球暖化的願付價格,從經濟學角度探討我國民眾認知的減緩全球暖化的整體社會效益與成本,同時調查民眾對能源相關議題的瞭解、觀念與行動,與前述這些能源素養內涵和減緩全球暖化願付價格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之調查採立意取樣,全國共計回收596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測民眾平均願付價格為每個月482元,相當於每年5,784元,折合估計我國民眾減緩全球暖化的願付價格約為每個月89億元,相當於每年1,068億元。民眾關於能源的使用態度和落實節約能源的行為,對減緩全球暖化的願付價格有顯著之影響。具備較正面積極的態度和較多行動經驗的民眾,願意支付較高的金額減緩全球暖化;此外,學歷與個人收入亦會影響民眾減緩全球暖化的願付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