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4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79
  • Item
    陳毓文教授專題演講「臺灣兒童主觀福祉調查:誰比較快樂呢?」學術活動紀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21-12-??) 陳允文; 聶西平; Yun-Wen Chen, Hsi-Ping Nieh
  • Item
    薛承泰教授專題演講「婚姻三不曲」學術活動紀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21-12-??) 李宇雯; 吳志文; Yu-Wen Lee, Chih-Wen Wu
  • Item
    新生兒父母申請育嬰假與其背景因素及親職參與關聯性之研究:育兒的性別差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21-12-??) 吳亞蓓; 聶西平; Ya-Pei Wu, Hsi-Ping Nieh
    過去研究認為育嬰假有助平衡工作與家庭壓力,提升親職參與的品質。然而,國內對於申請育嬰假父母的研究較少,對於父親申請育嬰假的討論尤其缺乏。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生兒父母申請育嬰假與父母個人背景因素及其親職參與的關聯。本研究使用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已釋出之 3 月齡組第一波調查,共 6,423 名已婚父母之幼兒樣本的資料。先以次數分布描述父母教育程度、職業類型、申請育嬰假、以及親職參與情形之分布,再以卡方檢定分析父母申請育嬰假與其教育程度及職業類型之間的獨立性。最後,以Mann-Whitney U Test,分析申請育嬰假者和無申請育嬰假者的親職參與得分是否有差異。結果發現幼兒從出生到 3 月齡間(1)有 25.46%的母親申請育嬰假,只有 1.68%的父親申請育嬰假;(2)父親申請育嬰假與其職業類型有關;(3)母親申請育嬰假與其教育程度、職業類型有顯著關聯;(4)父母是否申請育嬰假與雙方教育程度或是職業聲望差異均沒有顯著關聯;(5)有申請育嬰假的父親之親職參與得分較無申請者高,其差異未達統計顯著;然而其配偶的親職參與得分顯著較低;(6)有申請育嬰假的母親之親職參與得分較無申請者高,且兩者差異達統計顯著。綜上所述,本研究的結論發現,育嬰假的政策對親職參與是有影響的,但新生兒父母是否申請育嬰假仍需視其他因素如職業類型及經濟考量而定。
  • Item
    家庭政策與家庭意識形態之關係-以美國兩黨家庭政策演進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21-12-??) 陳志偉; 黃迺毓; Chih-Wei Chen, Nei-Yuh Huang
    近年來,家庭研究學者發現,家庭意識形態已經受到家庭政策的影響;而家庭型態的多元,也正考驗著家庭政策制定是否能反應當代家庭的需要。本研究從近 40 年來,美國「家庭救助津貼」、「所得稅抵免及退稅」、「托育」、「家庭照顧假」等 4 大攸關家庭的政策,探討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各自堅持的家庭意識形態,對其家庭政策制定的影響;以及不同家庭政策如何影響美國民眾對於「家庭」此一意識形態。並從家庭政策的目標與定位、「傳統型家庭」與「就業型家庭」的政策意識形態、托育究竟可否視為一項工作、家庭意識形態的演進等四個角度,探討「家庭政策」與「家庭意識形態」的關係。最後從家庭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建議家庭政策應更多融入家庭教育,回歸家庭教育「教育」、「預防」的本質,及以本土家庭研究影響政策制定的目標,重新從「人」與「關係」為視角,讓家庭教育減少家庭政策的成本,才是不同家庭意識形態的演進中,不變的政策核心。
  • Item
    跨海為父-1949年大陸遷臺青年父職初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21-12-??) 易君常; 黃迺毓; Chun-Chang YI, Nei-Yuh Huang
    在父親模糊的背影後自己如何展現父職?因戰爭遷臺的世代如何為夫為父與運用資源?本研究期瞭解一位 1949 大陸單身遷臺青年,現已年過 90 歲父親之父職歷程。採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與觀察親子互動,蒐集資料進行分析歸納結果為:(一)受訪者對結婚成家、養兒育女視為是理所當然的「人生階段」,成家立業是完成人生終極的價值所展現的行動;但因少小離家對父親的「父職」確實是模糊的,父職教養源自母親、崇敬的教育家及妻子的信仰與態度,但父愛卻銘刻於心。(二)受訪者回憶戰爭動盪離家轉折時,不認為是生命歷程中最低潮階段,自認當時「年輕充滿活力及理想與未料想從此海峽兩隔」是主因;跨海離家遷移此階段堅定了其必須更努力為老家開枝散葉、生育子孫的信念,因而奮力求學以獲取未來穩定資源,亦為受訪者踏出父職資源累積的第一步;在面對生命中重大事件時「配偶」與「信仰」為其最重要支持。(三)受訪者的父職確實透過生命歷程中的情感、行為、認知等經驗的累積而不同,雖無明確的資源管理概念,但個人、人際及脈絡資源的交互支持,助其完成父職。本研究之結果描繪了該世代男性青年為父之樣貌,其父職參與仍與其原生家庭父親相似,即以當時社會結構環境下的供給者為主,提供家庭好的氛圍環境為輔。對於沒有父職資源管理概念的年輕人而言,父職隨時間與子女數的增加滾動累積經驗,因摸索而成熟,發展出自己的模式。本研究為受訪者世代父職經驗和生命賦予輪廓,進一步提供其子代父職研究之參考,也依此建議對少子化世代更積極提供父職資源管理認知教育,以助其父職之實踐。
  • Item
    曾世杰教授專題演講「教育能造成改變:以弱勢兒童低學力問題為例」學術活動紀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21-12-??) 周姍姍; 王馨敏; Shan-Shan Chou, Shinmin Wang
  • Item
    初任父親第一年父職經驗歷程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0-07-??) 毛萬儀; 黃迺毓
    研究指出,早期的父職經驗可以預測往後的父職模式,因此,探討最初父職經驗,將有助於理解父職模式的形成。本研究以六位大專教育程度之初任父親為對象,進行深度訪談,根據其回溯之父職經驗,探討其第一年的父職經驗歷程。本研究發現:第一年父職經驗,依照時間順序,經歷「預備瞳釀」、「父職概念模糊」、「街擊慌亂」、「父親親職角色援街適應」、「子女生活照顧」及「發展教養角色」等六個階段歷程。其關注焦點與父職內涵各不相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於初任父親親職教育規劃,以及後績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幼兒色彩偏好與氣質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0-07-??) 李苑宜; 鍾志從
    本研究旨在暸解幼兒的色彩偏好與幼兒氣質之現況,並檢測幼兒年齡、性別與此二者的關係。以241 位台北縣市公私立幼稚園的四歲和五歲幼兒為對象。請家長填寫修訂的幼兒氣質量表,並使用日本色研表色系統的紅、橙、黃、:祿、藍、紫、黑、灰、白九色色票卡,一對一訪談幼兒的顏色喜好。結果發現: (一)四歲和五歲組受試幼兒的氣質表現沒有顯著差異,但男生比女生活動量大、規律性低、反應強度低、情緒本質正向、堅持性低、分神度低、反應閥高。(三)95% 受試幼兒偏好有彩色。(四)26.6% 受試幼兒偏好某特定顏色。(五)幼兒偏好色彩依序為紅〉黃>藍=紫>橙>綠>黑〉白=灰,女生多喜歡紅色,而男生多喜歡藍色。(六)幼兒色彩知覺的描述可分為三類:如具體物件、如抽象表徵,或聯想主口某情境。在幼兒色彩偏好與其氣質之關聯上發現: (一)偏好有彩色的男生比偏好無彩色者,反應閾較高;偏好有彩色的女生比偏好無彩色者,情緒本質較正向、反應強度較小; (二)有固定色彩偏好的男生比無固定色彩偏好者,反應強度較小; (三)喜歡黃色的男生,堅持性較低;喜歡藍色的男生,反應閾較高;喜歡紅色的男生反應閾較低; (四)喜歡藍色、黃色的女生,情緒本質較正向;喜歡紫色、紅色的女生,情緒本質較負向。
  • Item
    親子共讀中幼兒母親的心智言談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0-07-??) 林敏宜; 簡淑真
    親子之間,心智言談的品質仗聞著幼兒心智理解能力的發展,而親子共讀則是進行心智言談的重要時機。歷年來有關親子開心智言談的相關研究較缺乏質性的描述與分析。因此,本研究致力於探究幼兒母親於親子共讀中的心智言談樣貌,以期了解純兒母親如何厲架幼兒對心智世界的學習。研究的對象為兩個幼兒園大班的八位幼兒母親。研究的進行係透過親于在家共讀三則蘊含堂富心智理解意涵的童話故事-- (小紅帽〉、〈大野狼和七隻小山羊〉、〈布萊梅的樂隊〉的方式來蒐集語料,並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有三: (一)幼兒母親所運用的心智用語可析分為認知性、欲求性、情感性等三大類用語。(二)幼兒母親對心智理解意涵的覺知與主現,其特色為:欺騙意涵最易為幼兒母親所具體呈現;錯誤相信理解意涵最易為幼兒母親所忽略,且受圖像線索影響;認知(相信)與欲求意涵的傳達深受文字線索影響;母親心智談話未涉及遞歸性思考。(三)幼兒母親所運用以促進幼兒心智理解的談話策略包括:鼓勵猜測行為動機與想法;回溯故事脈絡;真實與虛假並置;以幼兒為故事主角,類推情境;唱作俱佳,強化角色行為等。研究者依據上述結果,針對幼兒父母、圖畫書作繪者以及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
  • Item
    幼兒教師在學習評量實踐知識上之專業發展―個人主體與幼兒園願景交互考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7-12-??) 陳紀萍; 吳毓瑩; Chi-Ping Chen, Yuh-Yin Wu
    本研究目的是從學習評量實踐知識的觀點,提出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一條路徑:如何交互考量「幼兒教師主體」及「幼兒園願景」,以貼近幼兒教師評量專業精進需求。幼兒教師的學習評量之輔導的目的,在於幫助幼兒教師清楚得知幼兒學習狀況,得到佐證以評估學習的成效,並回饋課程與教學對幼兒學習的影響。筆者彙整國內實施學習評量文獻,發現存在兩個議題:(一)評量行動與評量目的落差:知道「做什麼」不知「為何做」;(二)評量信念與實踐的落差:知道「如何做」但無法「做得好」;此二問題往往導致無法有效評估學習成效、無法做出最佳評量決定、偏離原有評量信念、及易受外力左右評量行動的後果。學習評量專業發展即為改善評量實踐,幫助幼兒教師達成「知行合一」的目標。筆者針對幼兒教師評量專業發展提出兩個策略:(一)教師主體性與幼兒園願景鑲嵌互融:個人與幼兒園建立評量共識共創願景,勇於發聲進行社群專業對話,覺察並修正自己的評量實踐知識。(二)透過解決現場的實踐問題,教師協同合作提升評量知能:瞭解幼兒教師已有的經驗與知識,藉由協同解決問題產生成功經驗,關注問題解決中的幼兒園整體脈絡。期望藉由上述二策略,幼兒教師與幼兒園全體共同面對評量現況,在建構評量實踐知識的過程中提升個人專業,共謀園所願景,最終促進幼兒的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