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0
Browse
Item 108課綱下國中公民與社會科初任教師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2024) 李欣頤; Li, Hsin-Yi本研究旨在了解108課綱下國中公民與社會科初任教師的專業發展歷程,並著重討論職前師資培育、教育實習與初任教師等階段,希冀描繪出教師在上述時期所呈現的教師專業樣貌與轉變,以及當中面臨的挑戰及因應。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法,以兩名出身於108課綱師資培育的國中公民與社會科初任教師作為個案對象。研究過程以深度訪談為主,並輔以觀察、文件等資料佐證,於分析後綜整研究發現與討論。針對兩名個案教師在108課綱下的專業發展歷程,本研究之發現如下:一、教師專業的發展以理論作為奠基,藉由與實務的連結、進入現場後與學生的互動而逐漸深化。二、職前師資培育階段發展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但具體實踐於初任教師階段趨於務實。三、透過持續性地反思與滾動式修正,教師在階段的轉換中能逐漸展現更具自信的教師專業姿態。此外,本研究也就教師專業發展歷程中的挑戰和因應提出以下見解:一、面對制度與現實的侷限性,教師的作法多半為「接受、轉念、再行動」。二、在學校氛圍、同儕文化與學生行為的三重夾擊下,教師僅能退而求其次。三、108課綱下初任與代理教師的雙重身份,為教師專業發展設下一道阻礙。根據以上結論,研究者進一步針對師資培育制度與後續研究提供相關建議,期待對未來初任教師專業發展之推動有所助益。Item ADDIE模式融入英語繪本閱讀教學對低成就高職學生閱讀態度之影響研究(2019) 萬宣佑; Wan, Xuan-You本研究旨在探討ADDIE模式融入英語繪本閱讀教學對高職一年級低成就學生閱讀態度之成效。本研究採混合式研究方法設計,以花蓮縣某公立高職一年級的兩班低成就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三十人,進行ADDIE模式融入英語繪本閱讀教學。控制組二十九人,進行一般傳統教學。實驗教學為期八週,共計十六節課。兩組學生於實驗前後分別施測「高職生英語閱讀態度評量表」以作為前後測的成績。在實驗結束後,由實驗組隨機挑選六位學生進行深度訪談。 研究結果顯示: 一、實驗組學生於教學實驗後,在閱讀態度的四個層面達顯著差異。 二、教學實驗對實驗組學生閱讀態度的四個層面有正向影響。第一,實用層面上,實驗組學生的生活及學習出現正向改變;第二,發展層面上,實驗組學生的自我概念及對他者的看法出現正向發展;第三,樂趣層面上,實驗組學生的好奇心及想像力被正向激發;第四,逃避層面上,實驗組學生的休閒活動及脫離煩悶方法產生正向變化。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一、教師應提升英語繪本閱讀教學能力,並有效運用英語繪本閱讀之教學策略。 二、學校應充實英語繪本資源,並將英語繪本閱讀納入學校課程。Item APP遊戲軟體於國小學生學習正負數概念之研究(2015) 林俊志; Lin, Jyun-Jr本研究旨在透過APP遊戲軟體,了解國小學生於正負數概念之學習情況,以及學生對於透過APP遊戲軟體學習數學之看法,研究採設計導向研究法,針對補習班的十六位學生進行研究;主要發現包括:運算規則是負數概念中較難習得的內容,六年級在校成績、學習態度、學習吸收度與家長重視成績的程度對於正負數概念的學習皆具有影響性。此外,學生於APP融入數學學習皆抱持正面看法。最後,關於APP內容及介面的設計,學生提出數項建議。期待本研究的結果與發現,能幫助國小學生之數學學習資源更為多元與個人化。Item COVID-19 疫情下新北市快樂國小教師教學轉變歷程之研究(2023) 張詩亭; Chang, Shih-TingCOVID-19疫情肆虐下,全球深受影響,疫情造成學校從實體上課改為居家學習,以同步遠距與非同步遠距方式進行教學,這是臺灣教育史上國小教師們首次以遠距離方式進行教學,而期間為了因應疫情變化也有不一樣的停課情形與教學方式。有鑑於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快樂國小(化名)教師在COVID-19疫情下之教學轉變歷程,採用個案研究法,透過訪談新北市快樂國小中的七名教師,並輔以分析觀課紀錄與教學文件來驗證訪談內容,以此了解國小教師在不同停課期間主要採取的遠距教學方式及原因、其所遇到的困境與調整方式、是否仍保留因應疫情而有的遠距教學方式及原因,以及教師於疫情前後對線上教學的看法。本研究記錄了七名教師在疫情下的教學轉變歷程,根據研究結果,教師教學轉變因疫情停課開始,教學方式主要因應停課情形,至今仍有教師保留疫情停課時的教學方式,研究也發現教師透過事前演練與提升教學能力能使遠距教學更加順利且有變化,學校與親師生互助能解決遠距教學大部分的困境。本研究期能幫助未來教師們在遇到如疫情這類特殊情形時能保持正向且開放的心態,並參考本研究結果做出適當的教學決定。Item 一位國中導師對國中生同儕霸凌的關懷倫理學之實踐(2016) 翁乃貞; Weng, Nai-Chen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建立友善校園是人人都認同的理想。然而成長中的青少年,價值觀的建立以及人生經驗、人際互動都尚待學習,應對進退間容易犯錯,同儕打鬧玩耍容易踰矩成了欺凌。我在教學現場擔任二十二年班級導師,和學生有密切的互動。每一屆的學生都會發生一些有意或無意的同儕霸凌事件,每一宗個案的發生都有其特殊性,導師的事前預防與事後輔導都要耗費巨大的心力與無數的時間,本研究主要想探討的問題是:身為國中導師的我,如何看見同儕霸凌現象,如何運用關懷倫理學處理同儕霸凌事件並輔導學生。 有鑑於此,本研究希望能藉教學現場的導師經驗,發現同儕霸凌現象並以四個實例,記敘班級導師透過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方式記錄如何運用關懷倫理學的教育方式,探討在班級經營中實踐的成效與歷程。透過敘事探究的方式,釐清一位國中班級導師在進行班級經營時,如何運用對話、身教、實踐與肯定的方式實踐關懷倫理學,建立學生的良好品格。實踐關懷,化解班級間同儕霸凌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正確人生觀。 在實踐過程中,主要發現如下:1.同儕霸凌現象多發生在私下場合,班級導師要從細微處發現學生有異,觀察與關心最直接能發現異於平常之處。其次,班級導師可善用與學生的溝通管道得知問題,例如聯絡簿的生活札記可以透露出學生的日常生活,從而發現問題。2.班級導師運用關懷倫理學處理同儕霸凌事件並輔導學生。教師透過身教、對話、實踐與肯定等四個方式,落實在班級經營中,掌握關懷倫理學的教育原則。 最後本研究建議理論與實務相結合,讓教師更能掌握正確的方式進行班級經營,同時,透過關懷倫理學的實踐讓更多需要幫助的青少年在徬徨時得到關懷與理解,特殊個案則視需要求助其他專業領域的協助。Item 一位國中生物教師與臺灣及日本教科書互動之研究(2021) 林聖晟; Lin, Sheng-Cheng本研究目的為在教師與教科書生成計畫課程之過程中,瞭解教師與具有不同特質的教科書之間互動關係,探討十二年國教的實施脈絡下,教師生成計畫課程的影響與助益。研究透過放聲思考與訪談來分析一位具11年教學資歷的國中生物教師生成計畫課程的歷程。研究結果發現支持探究教學之教科書有助於讓教師突破部分備課慣性。同時,研究也發現有利教師於十二年國教自然領綱下教學之教科書特質如下:(一)提供現象觀察之提問以及透過新知學習解釋問題的探究過程;(二)概念可透過引導學生推論的探究過程方式呈現;(三)探究與實作活動可提供更多探究鷹架以及學生自主空間之特質;(四)探究實作相關設計之編排與外觀可再考量顯眼性與有利閱讀性。根據研究之結論,本研究提出相關建議,期望教科書改革能做為教師於新課綱下專業成長之支持,同時也建議未來能參考參與式關係的理論進行更多相關的研究,以協助有利新課綱教學之教科書發展。Item 一位國小教師的課程意識與國語文教學實踐之旅(2020) 魏俊陽; Wei, Chun-Yang本研究旨在探究溫美玉老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轉化歷程及兩者之關係,並探究溫老師成立之溫老師備課Party網路社群之影響。採用敘事探究,透過半結構訪談、觀察及文件分析蒐集資料。依據研究發現,本研究重要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溫美玉老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歷程依時間軸之順序為師專時期、初任教師時期、南師附小成立備課Party前期及南師附小成立備課Party後期 二、溫美玉老師課程意識轉化依歷程及內容,在課程本質的認識從教科書即文本轉化至從個人擅長學科語文出發,再轉化至低年級學生角度學習思考,最後為全語文教學;在學科知識的掌握上從教學即技術轉化至聚焦學科本質,調整教學策略,再轉化至從音樂教學啟發跨領域教學,最後為跨領域教學;在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及學生應該如何學習從教師中心轉化至逐漸轉向學生中心思考,再轉化至因Montessori教學模組影響以學生為中心,最後為因Maslow需求層次影響以學生為中心;在和外界溝通之心智思考與個人實踐行動之批判思考歷程從無轉化至環境敏覺力,再轉化至環境調適度提升,最後為班級活動結合行政政策延伸教學。 三、溫美玉老師教學實踐轉化依歷程及內容,在實施型態,從傳統講述教學轉化至小組討論,再轉化至音樂教學融入語文教學,最後為單元主題教學;在課程內容,從第一、二階段均為教科書中心,再轉化至跨領域教學,最後為跨領域主題式、跨單元;在實施策略,從無轉化至故事教學及提問,再轉化至故事教學、提問及Montessori教學模組,最後為結合班級經營與鷹架運用;在情境感知上,從無轉化至單一到多元,再轉化至結合學校生活情境,最後為結合生活情境與師生平等信任;在教學評量上,從無轉化至紙本到評量,再轉化至最後兩階段均為多元評量;在教學資源,從無轉化至自我精進師專進,再轉化到繪本及圖書館資源。最後為影片、繪本、小說及輔具。 四、溫美玉老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關係,自初任教師後期產生交融,而在南師附小成立備課Party前期,兩者交融出跨領域教學之區塊;在南師附小成立備課Party後期,兩者交融區塊最多,尤其以學生為中心之課程與教學之思考最為一致。 五、溫老師成立之溫老師備課Party網路社群之影響為引領老師們進行一場由下而上的體制內溫柔教育改革,藉由紀錄與分享個別的教學案例,激發更多教學創意及提升老師自我專業感知,讓參與的老師藉由網路社群分享,進而實踐到自己的課堂之中。形成自發、互動、共好的自主學習樣貌。也是目前全臺超過十萬人參與最大的教育學習網路社群。 本研究最後提出國語文素養導向教學、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互為共構的課室風景、教師自我精進成長改善教學成效、教師社群的形塑與共好及在職進修的助力與師培課程的重要他人之建議,期盼能為我國的108課綱之課程與教學提供一些反思。Item 一位實驗學校校長的課程領導與自我演進之敘事探究(2024) 李丕寧; Lee, Nicole Pei-Ning本研究以自我探究敘事為研究取徑,實驗學校為場域,將創辦實驗學校的課程領導經驗再現並將其意義化。首先回顧與反思實驗學校的創辦過程、形塑文化、課程創新及教學轉化相互影響的經驗故事。然後,透過探究與分析協作者的經驗觀點,檢視以靈性領導為軸心,建構與轉化課程與教學的歷程及校長的自我演進發展,以陳顯實驗學校教育精神與本質。本研究發現如下:一、靈性領導有助於釋放校長及教師的生命經驗,形塑轉化成為實驗學校文化,鼓勵展現脆弱的狀態並轉化為教學力量,成就全人發展的教師。二、建立校本師資培育制度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培養跨界人力資源帶動教師跨領域的勇氣,校長以靈性領導陪伴教師面對挫折,突破生命經驗使之意義化,成為具有自我創化能力的實驗教育教師。三、以學生為中心實踐轉化型課程領導,發展實驗學校課程教學模式,賦能授權給予教師、學生、家長以增強學校關係人對實驗課程的理解以提升實驗教育動能性,從「個人我」走向「我們全體」實驗學校的關鍵。四、透過靈性領導追求創新的教育實驗本質,建構發展理論結合靈性的領導,有助於校長建立自我探究及自我提升成為具有自我轉化能力的課程領導者。依據發現提出如下建議: 一、以靈性領導為軸心,透過轉化型課程領導及自我演進的理論,可讓「實務我」和「轉化我」的經驗相互印證,邁向自我演進的領導者。 二、面對場域文化、角色期待、目的對象等不同挑戰,校長可創造一方有自由、開放、開闊、疆界、迎納氛圍的空間,造就成為我們全體的學校。 三、透過「自我」的演進經驗,引領教師突破生命經驗及課程創新的限制,有助於學校成員共同經歷自我創化與自我領導的歷程。Item 一位語文跨界教師專業成長的敘事探究(2021) 溫亭羽; Wen, Ting-Yu本研究運用自我敘說,探究我從國文教師、華語教師到華語師培教師的跨界經驗,透過面對困境、教學實踐與行動反思的歷程,達到教師專業成長的目的。本研究透過經驗回溯、課堂教學觀察、重要關係人與學生訪談、文件分析等多元方法蒐集資料,再現我在不同專業成長歷程中的代表性故事,藉由經驗敘說與探究,將經驗意義化。 故事撰寫分成四個章節:大學師資生時期、國文教師時期、華語教師時期、華語師培教師時期,以整體──內容的敘事模式,按照時間順序記錄重要事件。故事分析主要分為兩部分,首先探究跨界教師的專業成長之路,在跨越不同邊界的過程中,當我的教學實踐遇到挫折與困頓時,我如何調整我的教學理念並轉化為行動,再透過經驗與理論對話的過程,提升我的教學專業成長。第二節從專業知能、教學實踐、專業投入三個面向,貫串前述的故事,並再概念化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 本研究針對國語文與華語師培提出數項建議:教學生「如何學」、思考讓學生學以致用、將課程內容融入彼此的生活與人生、教學方法創意多元求新求變、理論結合實務的師培課程、師培課程小班制與師徒制。Item 一位體制內教師成為轉化型知識分子的跨界之旅——帶著陌生人的觀點重返西藏自由運動(2022) 盧惠娟; Lu, Hui-Chuan我在臺灣教育體制內當了三十五年的國中老師,同時也投入西藏自由運動十二年,在不同場域跨界行動,期許成為轉化型知識分子。本研究以Greene的陌生人觀點為方法,重新回看及分析跨界運動的生命歷程,運用自我敘說的方式,將經驗再現及意義化。本論文的書寫先再現「老師我」與「西藏我」之間跨界行動的故事,再由「研究我」解讀此跨界的歷程與困境,最後搓揉經驗與理論,再概念化陌生人的觀點並建構陌生人觀點的方法。採二階段研究設計。第一階段是故事的書寫,透過自我文本、訪談三位協作者、文件分析,結合理論呈現教師跨界西藏自由運動的經驗,是在社會結構及個人的能動性間互動辯證的案例。第二階段是故事的探究,分析並討論我的重返經驗,在跨界轉化過程中以陌生人觀點為方法,使教師克服跨界社會運動的挑戰成為轉化型知識分子。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教師跨界至西藏自由運動追尋成為自由解放的自己,需面對場域文化、角色期待、目的對象等不同的挑戰,在朝向成為轉化型知識分子的歷程中需要承擔轉化社會的公共責任、裝備轉化社會的能力並付諸行動,以Greene陌生人觀點為方法有助於突破跨界轉化的困境。 二、陌生人觀點與轉化型知識分子是一個交織的歷程,陌生人觀點的方法能使個人產生能動,突破結構限制而行動。 三、從跨界行動經驗建構陌生人觀點的方法:如Greene提及的哲學思維、覺醒、自我覺察、抽離、多樣化觀點等方法,以及由跨界轉化經驗衍生的靜心、觀點轉化、容許不確定性等方法。Item 一所偏鄉小學推動食農教育之課程領導行動研究(2021) 鍾尚峯; Zhong, Shang-Feng本研究以臺中市偏遠國小為對象,旨在探討太陽國小課程領導者推動食農教育之課程領導,透過行動研究將以探討食農教育之課程領導理念與具體作為、所遭遇的問題及解決策略、具體成效等,並運用文獻整理、訪談、觀察等方式輔助,最後將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和歸納並提出結論。本研究結論如下:一、理念與具體作為方面 (一) 校長對食農教育之理念:營造學習環境,藉由食農教育課程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 (二) 課程領導理念:由行政主導轉變成親師生共同參與;增權賦能由下而上推動;行政支持並鼓勵教師進行食農專業進修;積極爭取校內外資源提高親師生課程參與程度。 (三) 課程領導實際作為:透過會議引領親師生共同發展食農教育目標;藉由平等對話與領導權力下方帶動親師生參與課程;提供教師專業進修和行政支持以利發展食農課程;撰寫計畫爭取經費並營造有利於課程實施之學習環境。 二、問題及解決策略方面 (一) 課程領導及親師生專業知能不足,用對話及進修解決問題解決。 (二) 領導及授課時間不足問題,利用妥善規劃解決問題。 (三) 親師參與態度程度不積極,藉由積極宣導實作解決問題。 (四) 偏遠學校資源不足,透過計畫及校內外資源挹助解決問題。 三、具體成效方面 (一) 行政及教師專業知能成長之具體成效:推動社群顯著提升教師課程設計的意願及信心研究者發現;增權賦能與行政支持顯著提升教師食農專業能力及教學熱忱;平等對話顯著提升教師專業分享的質與量。 (二) 學生學習成果之具體成效:透過會議及活動增能以提高學生對食農教育的興趣;透過行政支援以增加學生對於食農學習的自信程度。綜合以上結論,研究者對課程領導之建議:成立專業發展策略聯盟使其具備課程領導知能、規劃多元食農教育活動以提升學生對食農的興趣、掌握學校與社區間的平衡狀態、善用正式與非正式組織並精簡行政及善用管道充實設備主動爭取食農教育資源;對縣市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持續與各項團體合作、補助偏遠小學經費以推展食農教育、辦理產出型課程設計研習、考量小校編制並整合相關教育政策、定期辦理食農教育種子教師培訓、提供偏鄉學校發展食農預算經費。關鍵字:偏遠國民小學、課程領導、食農教育、行動研究Item 人之初,性本「單」?國中國語文繪本教學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2019) 黃郁庭; Huang, Yu-Ting本研究建構一套國中國語文繪本教學之多元文化課程,目的在於透過繪本教學與閱讀改善學生的性別刻板印象和提升閱讀興趣。本研究以國中八年級一個班級為研究對象,採用行動研究取向之課程設計與教學,輔以學習單、訪談、觀察記錄、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整理,從課程與教學、學生學習成效和教師專業成長三層面,探究多元文化課程的建構與實施。 研究結果如下: 一、建構以打破學生性別刻板印象、提升性別平等涵養和閱讀興趣為目標之多元文化課程方案; 二、多元文化課程有效改善學生性別刻板印象、增進對他人的包容與尊重並付諸實踐; 三、運用合作學習和寫作評量進行繪本教學能提升學生閱讀興趣、溝通和反思力; 四、議題融入教學提升教師多元文化課程設計能力和專業成長。Item 以Bernstein的教育認同理論探析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華教認同的演變(2021) 林田俊; Lim, Tien Jun馬來西亞的華文獨立中學誕生於1950年代至1960年代之間,各地方的華文中學爲了維護獨立前既已存在之華校體制而抗拒國家在獨立後提出的改制政策,從而「獨立」於國家體制之外。這些「地方的」華文中學於1973年獨中復興運動後成為有組織的共同體,提出獨中建議書,獨中工委會亦組織起來,在獨中場域內形成統一的對外論述。1990年代起,獨中場域內出現了一系列持續至今的教育改革論述。本研究以Bernstein教育認同理論為分析框架,採文件分析法,使用董教總及各地方華文獨中的公開文獻爲主要的資料分析對象,分析「華文學校改制與獨中誕生(1950s-1960s)」、「獨中系統建制(1970s-1980s)」、「獨中教育改革(1990s至今)」三個獨中教育發展時期的獨中教育認同變化。研究發現,獨中的教育認同分成兩個主要階段,在獨中教育改革以前,獨中教育是以中央化的「展望性認同」為優勢論述,強調「中華文化為馬來亞文化的一部分」,在這一框架下,當獨中在1990年代開始進入教育改革以後,納入了更多與「市場競爭力」及「學生主體的全面發展」有關的「去中央化論述」,使得獨中的教育認同在整體上呈現出「拼貼」的樣貌。此外,獨中教育在地方上存在多種不同的實踐,一些學校融入了「獨中路線」之外的其他課程系統,顯現「展望性認同」的分裂立場。Item 以WebQuest為工具輔助「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課程對高中生公共議題論辯能力之影響(2021) 劉靖陽; Liu, Jing-Yang伴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於108學年度開始實施,台灣教育現場邁向了「素養導向」時代。然而,過去由於升學主義的影響,第一線公民科的教學,常流於最小限度的社會科學知識灌輸。對於在當代社會極為重要的公共議題論辯能力,並未有適切的觸及。也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課程時數內,以有效的教學模式與輔助工具促成學生「公共議題論辯能力」的發展,乃是在此波改革下不可迴避的議題。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以高二社會組的「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課程為場域,以「WebQuest網站」為主要網頁鷹架,嘗試發展出適切的公共議題探究課程。而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採取實驗研究為主之設計,希望藉此探討以WebQuest為工具輔助學生執行公共議題探究對公共議題論辯能力五大構面產生之影響,而除了實驗研究外,本研究也以半結構訪談、文件分析為輔助,以了解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成長,以及遇到的困難與觀感。而在經過一學期的教學後,本研究的結果如下: 一、相較於Ucamdemy這類學習資源上傳平台, WebQuest網站更可以幫助學生在「能掌握議題的背景脈絡與爭議點」、「能了解議題中不同利益相關方之立論」、「能有效且正確地引述證據並解釋之」等構面,以及整體的公共議題論辯能力上有更好的表現 二、在提供足夠網頁鷹架(不論Ucamdemy、WebQuest)的情況下,循序、持續性、結構性的公共議題探究課程,都能幫助學生在公共議題論辯能力各構面上有顯著成長 三、以WebQuest網站輔助的公共議題論辯課程,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綜合對議題的基本了解、議題中不同立場的論點、有效的證據,發展出對議題的獨立觀點四、以WebQuest網站輔助的公共議題論辯課程,能解決諸如無法聚焦探究方向、資訊來源不明、充斥偏頗立場訊息等議題探究過程常見的問題。五、WebQuest網站能有效降低學生在議題探究過程中的學習焦慮,降低學生開始探究的門檻六、WebQuest網站能幫助學生在網站資源的基礎上找尋更多學習資源,藉此聚焦、深化、精緻化對於論辯議題的思考 除了前述幾項結論外,本研究也在第五章部分,透過回顧研究施行歷程與成果,分別歸結出了幾項對於公共議題論辯課程與教學以及對於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希望能給予未來對於相關領域有興趣的研究者與教學者參考。 關鍵詞:Webquest、公共議題論辯能力、公民教育、公民素養、議題中心教學、探究與實作Item 以「說」帶「寫」之議論文寫作教學行動研究-以八年級國文科為例(2016) 丁秀妃; Ting, Hsiu-Fei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法,探討以「說」帶「寫」的議論文寫作方案,在八年級國文課進行寫作教學的活動。研究者以八年級國文科教材為媒介,於課堂中引導學生建構議論文寫作的歷程性活動,以幫助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上有所進步並提升寫作能力。 為達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包括:學生課堂練習的學習單、作業、作文、學生課後回饋紀錄,以及研究者自己的省思札記、課堂觀察紀錄、與學生個別訪談、諍友會談紀錄,來檢視學生議論文寫作上的改變情況,以及學生對於課堂引導過程的表現情形。 經過四個多月共五篇課文的議論文寫作教學方案教學後顯示:透過「以說帶寫」幫助學生主動建構議論文的知識;課堂教材、說話與寫作緊密結合;透過「以說帶寫」幫助學生提升表達能力與思考能力;透過學習單的練習與建構,增進學生的寫作能力。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亦提出相關建議,以便後續教學修正與實施之依據,同時作為未來在國文科、其他議論文類型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參考。Item 以協作敘事取徑促進幼教師專業發展歷程之探究(2016) 張素貞; Chang, Su-Chen我是一位幼教的師資培育者,長期關注幼教師的專業發展,企圖在現有的幼教師專業發展方案之外,尋找另一種可能的取徑。本研究旨在透過協作敘事取徑,促進幼教師的專業發展,探究其歷程與成效,並再概念化幼教師專業發展取徑。 本研究採敘事探究方法,邀請彰化一所幼兒園的八位幼教師,組成「幼教師協作敘事團體」。本團體的運作兼重生命故事與教學故事的敘說,透過閱讀與敘說、教學難題的討論、團體的互動、對話與反思,共歷時一年半的協作敘事。 我主要規劃與運作團體的議程、營造團體的氣氛、促發協作者敘說及引導協作者進行討論與對話。本研究透過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的方式蒐集運作歷程中的資料,並運用主題分析法加以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協作敘事取徑啟動幼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要素包括教師主體性的關注、團體凝聚力的建立、幼教師身分的覺知與建構、反思性思維的運作以及協作者、研究者和專業文本三方視域的對話與交融。本協作團體能促進幼教師專業發展,包括提升幼兒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能力、規劃適性的學習環境與發揮班級經營的效能、掌握人際溝通與經營技巧和致力於教師專業的開展與成長。 再概念化在職幼教師專業發展取徑的內涵為以關懷和開展生命為根基、「教師<-->學習者」身分的跨越與混種、透過多重回觀、反思與解構將經驗意義化、從對話中學習、課程是經驗文本/敘事文本、多元方法的運作方式以及知識是藉由三重敘事-->反思-->對話-->建構-->行動的建構而來。 最後根據結論,提出職前的幼教師資培育課程、在職的幼教師專業研習課程與後續研究的轉向與相關建議。Item 以溝通式教學策略發展國中科學課堂裡的探究式對話之行動研究(2022) 陳雅芊; Chen, Ya-Chien本研究中在探究5E教學模式下,如何運用溝通式教學策略發展科學課室中探究式對話。本研究探討以下研究問題:(一)教師如何在探究教學歷程中,運用溝通式教學策略以發展科學課堂中的探究式對話。(二)教師在實施歷程中面臨的困境與因應之道。本研究為行動研究,研究參與者為研究者任教之北部某國中八年級某班學生。為了發展課室中的探究式對話,研究者以5E教學模式結合溝通式教學策略為理論基礎,設計共 20節教學方案,單元內容包含理化科波動及光學。接著,由研究者進行六週的教學,過程中研究者每週進行探討與修正,包含分析資料並與協同研究者討論、反思來調整已實施的教學方案並檢視後續的教學策略設計。本研究發現包含: (一) 在教師教學層面,可根據單元性質、5E探究歷程各階段之教學目的,以及當下的情形作策略選擇,在合適的時機發展學生的探究對話。 (二) 在學生學習層面,教師運用「多種聲音、多種想法」的溝通式教學策略能提供學生大量發展探究對話,培養與教師及同儕進行對話之能力,也可以在課堂後延伸探索。 (三) 為讓學生協同探究時能更投入於探索,教師應提高挑戰。學生若具體瞭解學習任務及目標,便能透過探究對話與同儕協作處理更高層次的挑戰而獲得成就感,持續其學習動機。 (四) 教師實施時,除了課程的充分設計,也需進行學習者評估,讓學生有足夠時間去理解彼此的想法。透過溝通進行更高複雜性探索,因此教師在時間及方法上應保留調整空間。 (五) 反思能夠幫助學生檢視自我學習,也藉機讓學生理解分組學習的意義——在科學對話中,透過與他人協作可獲得更多能力以處理更高的挑戰,也增加學習的擁有感。根據結果,本研究建議:針對科學教學,探究式對話課程能夠讓學生透過參與發現自己的潛能,而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也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針對相關領域之研究者,首先,初始研究設計應選擇核心概念,保留彈性調整的空間。第二,質性資料應隨時保持於蒐集與分析並進,才能持續修正教學。第三,針對特定學生進行長期的研究,探討對話在學生端的發展歷程。期許學生們長期在科學教師們共同發展探究對話的歷程中,能夠培養獨立思考、協同合作的科學素養,以增進自然科學學習的能力,且能回應真實世界中所遇之科學問題。而針對現場初任教師,首先,要讓自己追隨著心流狀態,逐漸增加挑戰、增進探究教學能力;莫急於一時,一次只做一件事。第二,透過與他人分享教學故事,可以獲得更有意義的反思與發現。Item 以自我調整學習方案提升大學生英文口語溝通意願之行動研究(2022) 吳伯軒; Wu, Po-Hsuan本研究採用自我調整學習模式(Self-regulated Learning Model),設計教學方案。透過本方案的設計,本研究希望提升大學生的英文口語溝通意願,並藉此了解學生對本課程方案的意見與學習歷程。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研究時程約為四個月,以本國籍大學生(共5人)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的量化工具使用英文口語溝通意願量表進行前測與後測,並且以無母數統計法進行研究結果的分析,以評估參與者的英文口語溝通意願變化。實施本課程方案的期間,亦針對所有課程蒐集影音紀錄、學習單、課程回饋單、研究者教學札記、課後訪談紀錄等作為質性資料,以了解參與者的學習情形以及對上課內容的意見與想法。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者的英文口語溝通意願上有顯著的進步,在英文口語溝通焦慮感上則沒有顯著改變,在自我感知的口語溝通能力上則有顯著的提升。此外,從深度訪談以及參與者回饋中也發現,參與者對於自我調整學習模式運用於口語溝通教學大多持正面看法;也認為自我調整學習模式除了能提升口語溝通意願外,更能對於英文口語溝通能力有正向的影響。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亦在最後提出相關討論與建議,以提供英語教學者以及後續研究者在進行英文口語溝通能力教學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兩岸國中階段英語教科書內容比較-以臺灣翰林版和大陸人教版為例(2016) 王美惠; Wang, Mei-huei本研究旨在分析比較兩岸國中階段英語課程綱要(標準)及英語教科書的異同並採用內容分析法做比較,在課程綱要(標準)部分,以臺灣2012年修正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言學習領域(英語)」及中國大陸2011年頒佈之「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為研究對象;在教科書部分,選取臺灣翰林版和大陸人教版為研究對象。茲將研究結果歸納出主要結論如下: 一、在課程綱要(標準)部分 (一)基本理念敘述方式雖不同,但皆以學習者為中心,且聽、說、讀、寫四種综合技能並重。 (二)兩岸的課綱皆有課程目標的敘述,但中國大陸針對每一分級再用文字具體描述之。 (三)兩岸聽的技能相似、中國大陸對說的技能要求語調自然及自我修正、中國大陸在讀的技能中要求課外閱讀字詞量、臺灣在寫的技能上要求翻譯能力的養成。 (四)教材內容的規範,兩岸於課綱/課標中皆列有主題設計表,但臺灣增列體裁分類表。 二、在教科書部分 (一)語言技能項目-臺灣的教科書偏重「讀」、中國大陸則偏重「讀寫」的技能培養。一般而言,中國大陸人教版教科書各冊的練習活動所涵蓋的技能數多於臺灣。 (二)主題設計項目-「寫信、電話、網路」及「朋友與個人關係」皆為兩岸主題分佈的前三名,而「性別平等」、「人權」這2項主題均未明顯分佈。 (三)體裁呈現項目-兩岸教科書的體裁呈現皆以「對話」和「報告、短文」的比重為前3名。臺灣翰林版教科書比中國大陸人教版教科書在體裁呈現上,分布較多元。 三、兩岸教科書內容在課程綱要/標準的規範下之轉化情形 兩岸教科書大致能透過不同主題設計、體裁呈現和不同的語言技能練習活動呈現能力指標/分級標準所列出的語言技能。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據以提出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及人員,作為修訂課程綱要、編訂教科書或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公立國中教師雙語教育運作狀況之研究(2022) 陳宥霖; Chen, You-Lin「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是以「提升國家競爭力」、「厚植國人英語力」為兩大目標。自該藍圖頒布後,全面提升國民的英語能力,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雙語教育」一詞則為教育帶來新的氣象。對於某些私立學校而言,雙語教育並非前所未見,然而,對於公立學校來講,雙語教育為教育現場帶來全新的面貌。一改以往只以「中文」授課的教學型態,雙語教育為教學現場帶來許多挑戰,但我國雙語教育的相關文獻資料甚是缺乏,在尚未建立出專屬於我國的雙語教育之前,值得引起教育界之關注與研究。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針對台北市以及新北市公立國中學校,雙語運作狀況之調查,瞭解雙語教師的教學專業以及教學技巧,並探討其運作困難以及因應對策,最後針對國中雙語教育的運作現況,以期提供相關建議,將有助於我國雙語教育之發展方向。根據本研究之結果,可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國中雙語教育的實施科目現以藝能學科為主,主要考試學科為輔。 二、國中雙語教師需具備專業的學科內容知識,設計有趣的雙語課程,以及學習 各種教學技巧,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三、國中雙語教師遭遇的困境多為缺乏雙語教材與資源、需花費大量備課時數且 教學誘因不足。 關鍵字:雙語教育、雙語教學模式、雙語教師之專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