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84
  • Item
    地理為生活?-國一學生地理學習經驗之探究
    (2019) 莊孔一; Chuang, Kung-Yi
    地理學是一項與生活連結的學科,然而,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在學習地理科的過程中是如何形成學習經驗,又是如何詮釋地理學習與生活經驗的連結,卻鮮少受到學校地理教育的關注。於是,本研究之目的旨在瞭解國一學生學習地理的經驗樣貌,從中理解學生如何詮釋地理學習與生活經驗的連結。本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某所國中的一個國一班級的地理課堂,作為研究場域及個案,進行一個學期的課堂觀察與學習文件蒐集,並綜合兩位研究參與者的深度訪談資料,藉此探究學生的地理學習經驗及與生活連結的詮釋。研究結論如下:(一)兩位國一學生地理學習經驗的樣貌反映在其設想、參與及描述的差異;(二)兩位國一學生詮釋地理學習與生活經驗的連結,呈現具體至抽象的多種層次。
  • Item
    從「痛」中學認同:一位臺灣在美華語教師的自我敘事
    (2019) 戴廷如; Tai, Ting-Ju
    本研究以研究者自身於美國擔任華語教師的經驗出發,以自我敘事作為研究方法,試圖探尋與建構出一位來自臺灣的海外華語教師所可能擁有的認同。研究著重於教師認同與文化認同的討論,試圖探討以下問題:臺灣華語教師的文化認同會是什麼樣子?在廣泛的「中華文化」與在地的「臺灣文化」,甚至與異地的「美國文化」的相互作用之下,研究者面臨了何種困境、產生了何種認同上的改變?以及面對困境,採取了怎樣的行動? 透過敘事研究的反思過程,加上與相關理論的對話,研究結果顯示出臺灣所培育出來的華語教師擁有多元的認同,由於華語教學工作的性質,身處於全球化的工作環境,若是自身的認同不明,便時常會面臨生活上,甚至專業上的困境。本研究便是一個華語教師於這些困境與糾結之中,找出一條能夠證明自身專業並同時表現出臺灣文化認同的教學與敘事。
  • Item
    同源殊途-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國族認同形塑之比較分析
    (2019) 陳心怡; Tan Sing Yee
    在眾多學科中,歷史教科書可說是與國族認同息息相關,其編寫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性的作業,而是與政治及權力有關。在許多國家分裂或是政權轉移的國家例子當中,國家之間就算是經歷同一段歷史,歷史教科書所呈現的敘述內容卻會顯示出不同國家想建構出不同的「歷史敘述」,形成不同的國族認同。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這兩個國家與1965年完全分開,在建國經歷中經歷過分分合合的過程,這也意味著兩國雖然如今雖已經分道揚鑣,但過去有共同經歷的歷史,而且是有很深的淵源。本研究以比較的方式對兩國教科書的國族認同進行分析,以九個面向逐步檢視,發現兩個國家雖然曾經有共同的歷史,但是歷史敘述卻形塑出不一樣的國族認同。得到的結論是 1) 從多元文化的角度而言,馬來西亞國族認同是巨石式的多元文化模式,而新加坡則是沙拉碗式的多元文化模式。 2) 時間性而言,馬來西亞國族認同強調過去王國的輝煌文明,而新加坡國族認同看重獨立前後的建設發展, 3) 從歷史敘述的角度而言,馬來西亞國族認同傾向於在地馬來人角度,而新加坡國族認同則是傾向於外來移民角度 總結而言,馬來西亞教科書所形塑的國族認同由「馬來」、「君王」以及「伊斯蘭教」三者交匯而成,而新加坡教科書所形塑的國族認同以悲情方式建構出其小國的起始點,運用國家發展建設建構出其國族認同。
  • Item
    國中生英語能力分組學習經驗之探究
    (2019) 賴敬尹; Lai, Ching-Yin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中生對於英語能力分組學習的看法與學習經驗,並探討可能影響國中生英語能力分組學習經驗的因素。本研究以臺北市一所公立國中八年級共兩個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個案研究,透過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的方式,藉此方法予以觀察教師與學生之情形來蒐集資料;而訪談對象為學生,透過訪談了解學生對於英語能力分組的看法;文件分析包括觀察紀錄表、訪談紀錄表、課堂講義、學習單及評量考卷等。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結論歸納如下: 壹、國中生認為英語能力分組是「好壞學生區隔」、「有幫助」且「提升能力」、「沒有壓力」且「簡單」,有實施之必要。 貳、國中生認為英語能力分組的學習內容無重大改變,學生雖不喜歡課堂的學習單,但學習單比課本有趣且對考試有幫助。 參、國中生認為教師進行英語能力分組較一般英語課幽默且會使用學生的語言,教學方式主要以講述式為主,國中生喜歡以活動的方式進行課程。 肆、在英語能力分組中,國中生習慣紙筆測驗的評量方式,且十分在意評量分數。 伍、國中生在英語能力分組中,喜歡自行選擇教室的座位,並且認為同儕會影響學習。 陸、學生個人、教師教學、家庭背景及學校環境等因素,可能影響國中生英語能力分組的學習經驗。 再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進一步對教育場域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國中小專家教師提升班級歸屬感策略之研究
    (2019) 何玟萱; He, Wen-Shiuan
    班級歸屬感為營造良好班級氣氛的重點,學生心理層面的探究也備受社會重視,研究者發現,國內鮮少以教師角度去探究實際提升班級歸屬感的策略,為此,本研究採半結構式訪談法蒐集六位國中小教師運用何種策略來提升班級歸屬感,輔以查看學生或教師的文本資料作為實施成效的探究。從研究結果與討論中可得到以下結論:壹、具體策略分為四大項 :一、在班級活動方面,善加利用班級大小活動,提升班級歸屬感;二、在物理環境規畫中,教室布置應多元化,立即更新,在座位安排上採異質性分組,增加學生互助合作,提升班級歸屬感;三、在人際互動方面,教師應多陪伴、理解,與看見學生價值;四、在規則方面,無論具體班規或大原則,教師態度皆需一致,使學生感到安全與信任。五、在其他方面,教師以愉快的口吻面對學生,並善用非正式課程的時間,結合自身專長或善用家長資源,可提升額外的班級歸屬感效益。貳、成效方面則滿足了學生心理需求、安全感需求、與班級成員有關聯、自覺有能力達到目標、願意付出心力等指標。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教師的建議:一、藉由辦理有特色的校外教學,使學生形成特別的共同記憶;二、藉由異質性的座位安排使學生可互助共學;三、經常性地更換教室佈置、四、找出每位學生的特長或優點,在適當場合加以表揚;五、確保班規的一致性;六、班服、班呼、班歌,對於短時間運用較無效果,可嘗試長時間帶入。
  • Item
    菜鳥扛大任?國小新任教師之教師文化調適歷程研究
    (2019) 蘇聖惠; Su, Sheng-Hui
    近年來,教育學界或實務現場對於初任教師的教職適應日漸重視,強調對初任教師提供專業的教學協助與精神支持,尤其企盼透過同儕力量,導引初任教師積極投入教育志業,及早勝任教職。   教師同儕的交流與提攜,對初任教師的專業發展能發揮一定的影響力,但是並非每位教師都深切體認自己對初任教師專業發展所肩付的責任,事實上,初任教師在學校中可能感受到正向的職場經驗,也可能感受到負向的教師文化,並且採取不同的回應方式,進而導引教師文化的延續或轉變,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教育的實施和品質。由此可知,初任教師的職場互動與調適歷程值得加以深究。   因此,本研究選定一所基隆市國小作為研究場域,以三位有代理經驗的初任教師作為個案(為貼近他們的經歷,以「新任教師」稱之),採取觀察與訪談方式蒐集資料,期望瞭解新任教師對於教師文化的感受與詮釋,並且尋繹新任教師於教師文化的調適歷程發展,以及分析影響新任教師調適歷程發展的因素。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 個案教師感受到校內教師間具有「各自為政,甚少合作」、「封閉保守,沉默保身」、「凡事協調,能者多勞」、「長幼有序,媳婦成婆」以及「默默耕耘,互助成長」等文化。 2. 個案教師於教師文化的調適歷程各有不同發展,紅老師是從生存到成長的調適歷程;綠老師擺盪於停滯、成長之間的調適歷程;黃老師則是從成長轉為停滯的調適歷程。 3. 個案教師調適歷程發展的影響因素包括:學校領導者、共事夥伴、學校氣氛、社會期望、個人特質、興趣偏好。
  • Item
    國中生輔導活動課程經驗之個案研究
    (2019) 蔡德馨; Tsai, Te-Hsin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學生的輔導活動課程經驗與詮釋觀點,是以學生對教師教學方式、教學內容選用、課程評量方法與教室情境安排等面向的經驗與想法為研究重點,進而分析學生如何在輔導活動學習歷程中的互動、行為之下形成獨特的課程經驗。 本研究採取質性取徑,透過參與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研究資料,選定臺北市一所私立中學(化名為山林中學)作為研究場域,研究參與對象為八年級學生,共38位。 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輔導活動課程與想像不同,能在放鬆的氛圍中學習豐富多元的內容。 二、輔導活動課程跳脫學科框架,連結生活培養實踐能力,成為學科壓力下的喘息空間。 三、教師教學態度及交互運用多元的教學模式對於課程參與及學習意願產生影響。 四、輔導活動課程評量方式具有個人發揮與團體討論空間,然評分意義與標準公平性易產生爭議。 根據以上研究結論,本研究也從二個面向提出研究建議: 首先,在教師教學方面,課程主題應與活動進行連結,運用增加學生互動體驗的教學方式,同時建立良好師生互動關係並聆聽學生聲音,以做為調整課程教學之參考。 其次,在評量方式方面,教師應將評量視為診斷學生學習的輔助工具,藉由評量引導學生學習,透過多元的評量方式引導學生學習並掌握評量原則,使學生對於教師的回饋具備正確的理解與認知。
  • Item
    運用故事討論教學提升國小五年級班級合作氣氛之實驗研究
    (2014) 劉又銓
    本研究旨在探討「故事討論教學」在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其在班級合作氣氛方面是否有顯著成效。採用準實驗法中「不相等控制組前後測設計」,實驗對象為54位國小五年級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實驗組、一組控制組。實驗組採用閱讀加討論的教學方式;控制組則實行閱讀但不討論的教學方式。實驗設計了五個主題課程,實驗組進行為期六週共十二堂課的故事討論活動,控制組則進行一般性的閱讀活動。實驗前、後學生均接受「班級合作氣氛」的測驗,其測驗分數、學習活動單、學習回饋單與教學省思札記皆為本實驗的分析對象,以瞭解兩組學生在個人合作技巧與班級合作氣氛上是否有所提升。 研究結果顯示如下:(1)故事討論教學在增進「個人合作技巧量表」後測總分上,達到顯著效果。在各分量表的後測分數上,在「合作關係」、「團隊領導」、「利人利己」和「溝通協商」四向度上有顯著差異,僅在「任務分工」向度上其效果並不顯著。(2)相較於控制組,實驗組學生在「班級合作氣氛量表」後測總分上,未達顯著。在各分量表的後測分數上,在「合作關係」、「團隊領導」、「利人利己」三向度上其效果並不顯著,僅在「任務分工」與「溝通協商」兩向度上有顯著落差,尤其對於前測成績較佳的前26%~37%的學生而言,其差異更為顯著。 此外,本研究亦對故事討論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過程,做詳細的記錄與分析,並提出相關建議做為未來班級合作氣氛議題研究上的參考。
  • Item
    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要法律位階之研究
    (2012) 卓育欣
    教育部於1929年公布「中小學課程暫行標準」、1932年公布「中學課程標準」,其後中學課程迭經修訂,名稱亦有所調整。最近則於2008年公布「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與「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無論是標準或綱要,其名稱皆與中央法規標準法第3條的命令名稱相當,但教育部解釋其為教育專有名詞,而非法規命令,故迄今仍未在其下達或發布時,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7條規定送立法院。是故,本研究在此背景下,採用文件分析與訪談方法,探求三項研究目的:探討現行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與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法律位階之適切性、探析現行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與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所屬內涵之法律位階、探討未來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要法律位階之適切性。文件分析對象為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高級中學法、職業學校法、高級中等教育法草案、有關課程綱要新聞稿等官方文件;訪談對象則包含法學專家、課程專家、學科專家、教育部法規委員會委員、法官、立法委員,兼採教育與法學的觀點。藉由文件分析釐清課程綱要法規定位問題,透過訪談諮詢專家學者的意見,分析討論未來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要的內涵與法律之關係,供未來修訂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要參考。
  • Item
    教師教學轉化的歷程探究-以歷史科為例
    (2013) 蔡宜芬; YI-FEN TSAI
    教師的教學運作是課室教學中相當關鍵的部分,而教師的教學除受外在大環境的教育脈絡因素所影響外,也可能與個人的學經歷背景和教學專業息息相關,甚至,學生的特質、興趣及能力等背景都可能對教師的教學產生影響及作用,因此,教師在如此複雜且動態的教室環境下來與學生互動並實行教學,其教學必定需要透過多方的思考及轉化的詮釋過程才可付諸實踐,而教師的教學轉化歷程及影響其進行教學轉化的因素也就有了討論和分析的必要。就此,本研究旨在瞭解及探究教學現場教師的教學轉化歷程及影響其教學轉化的因素。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究教師教學中所形塑及建構的教學轉化歷程。 二、 探析影響教師進行教學轉化的因素。 三、 提供教學現場教師相關建議。 而為能深入瞭解教學現場中教師形塑教學轉化的歷程,研究乃採以較能貼近教學現場並據以分析教學現象的質性研究方法來進行探究,並以台北地區的一所綜合高中來作為研究的場域及其兩名歷史教師作為研究的對象,進而也透過深度訪談、課堂教室的參與觀察以及教學文件資料等方式來進行為期一學期的研究資料蒐集。本研究經資料的整理分析及探究後,研究結果發現教師乃透過教學理解來形塑教學轉化的歷程,而教師的教學理解將隨下列各因素有所影響:一、教師背景經驗的理解,二、教師對學習者的認知。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教師教學轉化後續研究的具體建議及方向,以供參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