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0
Browse
6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探究與實作課程教學對高中學生學習力及相關因素之探討(2024) 蔡米桂; Tsai, Mi-KueiItem 防「管漏」於未然:數學教師因素對國中生STEM性別信念的影響(2024) 張嘉琪; Zhang, Jia-Qi本研究主要探討國中學生的性別信念及其影響因素,重點分析數學教師的性別、教學表現及性別信念對學生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相關的性別信念的影響。研究旨在揭示如何通過教育干預減輕性別刻板印象,並在學生作出領域選擇之前的重要時期加以導正,預防並減輕STEM領域內的「管漏現象」。研究使用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數據,探討教師因素對學生性別信念的影響,及其影響的性別差異。結果顯示:數學教師方面,良好的教學表現、充分的教師關懷以及更多的女性教師數量都對減輕刻板印象和改善學生性別信念有正面影響;其中,良好的教學表現能讓所有學生受益,而教師關懷和女性教師數量的增加有助於女性學生跳脫傳統的性別信仰。學生性別方面,女生相較於男生更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其性別信念更易被改變,並更有機會被導正和改善。本研究強調在國中階段進行早期教育干預的重要性,並提出提升數學教學品質、強化數學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與關懷、及調節數學教師性別比例的建議,以期降低學生數理科學習的刻板性別信念,進而預防性地減輕STEM領域性別管漏現象。Item 探究師資生之教師信念圖像 —以教育議題專題生命教育課程為例(2024) 李芷維; Lee, Chi-Wai教師信念是理解教師思維與教學實踐的重要概念,除了需要對在職教師的教師信念進行探究,對於即將成為教師的師資生亦有研究之必要,其中特別需要關注師培課程對師資生教師信念的形塑產生何種影響。為了解師資生的教師信念以及師培課程在其中的影響,本研究欲探索師資生在修習一門師資培育課程前後教師信念的異同之處及其原因。本研究為個案研究,研究對象為某國立大學修習111-2「教育議題專題(一)-生命教育」課程之19名師資生,研究範圍為三個單元實施十四週的課程。為了探討師資生在修課前後的教師信念,本研究主要採用Personal-Meaning-Mapping(PMM)分析工具,以繪畫心智圖的方式蒐集師資生修課前後兩次教師信念圖像。在課程期間全程參與觀察並蒐集師資生的每週學習日誌,以及課後與師資生進行訪談,以輔助PMM的分析和探討師資生的教師信念與課程之關係。本研究主要有三項發現:一、師資生修課前後的教師信念向度:通過編碼整理歸納成不同向度的教師信念,發現師資生在「個人修養與特質」、「師生關係」、「教學實務」和「學習目標與表現」向度重合度最高,而「教職期待」和「自我省思」是師資生特有的教師信念。二、師資生修課前後教師信念的異同:對師資生繪畫的兩次教師信念圖像進行對比分析,發現PMM2概念廣度、深度和完整度比PMM1高;同時發現師資生的教師信念不會隨課程有巨大的改變,師資生在修課後意識到其教師信念經歷「保留、消失、新增或更新」,並在師培歷程中持續地建構。三、影響師資生教師信念的因素:藉由訪談找出個案課程如何影響師資生的教師信念,發現課程之外影響師資生教師信念的因素有「家庭背景」和「教學實習經驗」兩項,而課程中影響師資生教師信念的因素包括「課程內容」、「課程形式」以及「模範教師」帶來的正負面影響。最後透過本研究的發現為師資培育者在課程設計提供實務建議,同時為未來研究者提供建議方向。Item 高中國文科差異化評量設計與實施之研究(2024) 熊禹瑄; Hsiung, Yu-Hsuan面對快速劇烈變動的新時代,21世紀以來,全球各地的教育新願景皆有「重視自我發展」這一項關鍵能力。而臺灣的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也以「自發」、「互動」、「共好」為基本理念,強調學生要成為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則應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研究者秉持著新課綱的精神,欲達到「成就每一個孩子」,並落實「適性揚才」,在教學過程中持續關注學生的需求與獨特性,並提升學生學習的渴望與創新的勇氣。因此,研究者欲從「課室內的評量」出發,在自己的任教班級中,發展差異化評量,期許評量過程能促進學生的學習,也培養出能自我評量、自我反思的自主學習者。是以,本研究將透過探討國文科差異化評量的設計與實施歷程,分析差異化評量對個案班級學生學習之作用,並進而省思國文科差異化評量的挑戰與專業成長。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針對研究者所任教之班級進行觀察、問卷調查,研擬出適合個案班級之差異化評量策略,並於實施後,透過訪談與文件分析等,了解個案在學習歷程中的學習情況與學習感受。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之結論如下:一、運用差異化理論,結合國文科文本情境,能有脈絡地設計差異化評量二、差異化評量的實施,能夠具體實踐「促進學習的評量」、「評量即學習」三、教師需面對差異化教學與評量現場之挑戰,進而精進個人實務知能本研究之結果,除了希望能對研究者自身教學有所省思與回饋之外,更希望能對相關領域之教學者與研究者相關參考。Item 師培生社會情感學習課程實施成效之探討(2023) 曾麗紅; Zeng, Li-Hong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CASEL提出的社會情感學習為學生心理健康與福祉提供了教育實踐指引,並為解決學生心理與行為問題提供了預防性教育措施。此外,師培生作為學校教師的重要來源,其社會情感能力將會影響未來學生的自我管理、積極地社會互動、負責任地決策等的社會情感能力。因此,培養師培生的社會情感能力具有重要價值與意義。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四:(一) 編擬「社會情感學習課程」,探討實驗組在「社會情感學習課程」介入相對於對照組的教學內容,對於提升師培生社會情感能力之影響。(二) 探討實驗組在「社會情感學習課程」介入相對於對照組的教學內容,對於提升師培生利他行為之影響。(三) 探討課程實施對提升實驗組社會情緒能力之成效。(四) 探討課程實施對提升實驗組利他行為之成效。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中「不相等控制組前後測設計」,實驗對象為68名大學三年級兩班的師培生,聚焦「社會情感學習課程」的8個教學主題,以量化及質性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結論得知,實驗組師培生社會情感能力沒有顯著優於對照組;實驗組師培生利他行為沒有顯著優於對照組;「社會情感學習課程」對師培生的社會情感能力有積極的正面影響;「社會情感學習課程」對師培生的利他行為有積極的正面影響;質性資料的分析顯示,師培生對於「社會情感學習課程」的回饋普遍積極,認為這些課程主題和教學方法有助於增強他們的社會情感能力和利他行為。預期研究結果有助師資培育的課程與教學內容能夠與時俱進,以改善學校教育品質。Item 高等教育境外生跨文化溝通能力培育的探究(2022) 何宜紋; HE, YI-WEN不同文化中正確反應的溝通能力,應根據文化對象進行區分。本研究確立文化對象的區分條件是母語、標的語、官方語,這些條件也因地區、種族、社會身分認同而有所不同。據其文化跨度,約略為跨文化外、跨文化內、跨文化間而分的對象。因此,高等教育境外生於不同跨文化溝通能力培育之考量下,本研究目的旨為:了解賦能的內涵和蘊義,論述培育國際移動力的目的和價值,並建議提升培育的政策方向。英語文為教學媒介政策推動模式與境外生培育方向的相悖實情下,焦點團體座談法和深度訪談法的參與者,都表明培育境外生分明的溝通能力之重要性,並認同文化活動多樣性的擴展,有助於不同文化對象彼此理解。結果表明,賦能是互惠的,不同文化溝通能力習得對教師和學生都適用。透過語用失誤和整合式課程遊戲的結論,其意涵顯明如何構建不同文化對象之間的溝通能力培育,政策制定者必須以正確政策,支持培育成功的不同文化說話者,並促進在地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可為建議。Item 馬來西亞獨中華文教師多元文化課程實踐之研究:邊陲對話與回應轉化(2023) 戴淑華; Tai, Shu-Fah本研究旨在建構一個能回應馬來西亞沙巴州華文獨立中學多族群班級文化多樣性的課程方案並探究其實踐的轉化。希冀透過課程實施的分析、論述,從中理解馬來西亞華文課程如何可能從單一的華族文化本源學習,轉變為回應多族群班級學生學習需要的可能。為達前述目的,本研究以沙巴州華文獨立中學初中一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多元文化課程取徑設計課程方案,分別從課程實施成效、學生學習表現及教師專業成長三層面來探究族群文化多樣性融入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華文課程的實施情況。本課程實踐的資料蒐集與分析,採質性研究取徑為主。包括:學生學習單、訪談記錄、課堂觀察記錄、官方文件等。首先,先就課程方案的發展理念、目標、模式、實施方式說明一位馬來西亞獨中的初中華文教師,在與研究者協同討論的歷程中,其個人對該學科教師如何教及學生如何學,才能啟動學生線上學習的動機與成效加以敘述。其次,聚焦於課程實施歷程及其因應策夜。最後,則闡述教師專業成長。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有三方面:一、 馬來西亞沙巴州多族群、文化之多元教育主題融入華文課程的設計與教學,豐富了學習內容多元與多樣性,學生開始透過議題討論檢核習以為常的現象與問題。 二、 馬來西亞沙巴州多族群、文化之多元教育主題教學活動因疫情無法實施時,除了按下暫停鍵,批判思考是梳理成因重要的取徑。 三、 教師實施馬來西亞沙巴州多族群、文化之多元文化華文教育課程方案後,開始意識並覺醒文化對學習的影響,以及體認到教師即為課程創制者的重要性。Item 國中跨領域教師協同發展與實施「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課程之研究:CLIL再統整模式(2023) 邵士原; Shao, Shih-Yua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英語教師與科技領域教師組成的教師專業社群,協同發展「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CLIL)的跨領域課程,並進行教學實踐。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行動研究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透過質性研究的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從課程與教學、學生學習成效與教師專業成長三個面向,檢視英語與科技CLIL的課程方案建構、實施與成效。本研究結果主要有五:(一)CLIL再統整模式的課程設計理念跨越學科與語言的線性思維。(二)課程設計以認知性言談功能轉化教材內據以提高學生認知層次。(三)從課室語言、教材、表現任務上整體考量,精緻運用跨語言策略,建構友善的英語學習情境可提升學科與語言學習的成效。(四)運用多元豐富的教材與多模態任務鷹架教學策略與評量方式,能提升學生在科技領域與英語的學習興趣與成效。(五)英語與科技CLIL課程發展與實踐轉化雙語教學認知並提升跨領域教學素養。Item 國中英語科教師全英語教學之教學轉化歷程研究(2023) 林怡葶; Lin, Yi-Ting因應《2030雙語政策》提出的高中以下英語科進行全英語教學之目標,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英語科教師進行全英語授課的教學轉化歷程,並且分析社群對教師教學轉化歷程的影響,以及探究英語教師運用何種教學方法與策略以幫助學生理解與習得教學內容,因此研究者採取個案研究法,並透過訪談、課堂觀察與教學相關文件分析,以瞭解一位國中英語科專家教師的教學轉化歷程、社群對此歷程之影響,以及教師採取何種教學方法與策略幫助學生理解全英語課程。研究結果顯示,個案教師的教學轉化歷程以全英語教學之理解為核心,盡可能地以英語作為授課語言以培養學生的英語溝通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接著根據理解將教科書內容轉化為連結真實情境、可理解與符合目標的教學內容,並隨時檢核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狀況,並進行反思與得到新理解,以期修正與改善未來的教學。再者,個案教師因為參與社群得到教學專業的增能與心靈層面的支持,更加強化教學轉化歷程的不同階段且具有正面的影響。最後,個案教師運用不同的方法與策略呈現教學內容,像是藉由漸進式的任務式課程編排、妥善規劃的課堂語言,以及多元鷹架的搭建,如:多模態融入、差異化教學與適當的第一語言輔助等策略,以幫助學生理解全英語課程。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供英語教學者以及未來相關研究作為參考。Item 大學生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所面臨的問題類型與求助意願之研究(2023) 詹曉林; Zhan, Xiao-Lin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所面臨的問題類型與求助意願之現況,並分析不同人口統計學變項在問題類型以及求助意願中的差異情形。本研究藉由問卷調查法,對中國大陸的三所院校採方便抽樣,網路問卷填答共294份,得到有效問卷共275份,並從中挑選出8名大學生進行半結構式訪談。本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目前主要遭遇的問題類型為學業問題與就業問題,並且個體在遇到問題時更傾向於求助朋友/同學、父母的非專業求助。本研究發現,在學業問題嚴重程度與就業問題嚴重程度上,沒有聊天對象的大學生顯著高於有聊天對象的大學生。然而,在就業問題嚴重程度上,大二、大三和大四顯著高於大一;理工類專業的大學生顯著高於經管類專業的大學生;母親健在的大學生顯著高於母親不健在的大學生;課餘時間有打工的大學生顯著高於課餘時間沒有打工的大學生。再者,在專業求助意願水平與求助意願總分上,父親不健在的大學生均顯著高於父親健在的大學生。然而,在專業求助意願水平上,大三顯著高於大一;教育類專業的大學生顯著高於經管類專業的大學生;母親健在的大學生顯著高於母親不健在的大學生。此外,研究結果進一步完善了大學生在疫情期間面臨的問題類型與求助意願方面的研究,亦了解個體問題產生的原因、如何處理問題以及求助專業人士評分低的原因,這對於心理諮詢服務的推廣提供了一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