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0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自我調整學習方案提升大學生英文口語溝通意願之行動研究(2022) 吳伯軒; Wu, Po-Hsuan本研究採用自我調整學習模式(Self-regulated Learning Model),設計教學方案。透過本方案的設計,本研究希望提升大學生的英文口語溝通意願,並藉此了解學生對本課程方案的意見與學習歷程。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研究時程約為四個月,以本國籍大學生(共5人)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的量化工具使用英文口語溝通意願量表進行前測與後測,並且以無母數統計法進行研究結果的分析,以評估參與者的英文口語溝通意願變化。實施本課程方案的期間,亦針對所有課程蒐集影音紀錄、學習單、課程回饋單、研究者教學札記、課後訪談紀錄等作為質性資料,以了解參與者的學習情形以及對上課內容的意見與想法。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者的英文口語溝通意願上有顯著的進步,在英文口語溝通焦慮感上則沒有顯著改變,在自我感知的口語溝通能力上則有顯著的提升。此外,從深度訪談以及參與者回饋中也發現,參與者對於自我調整學習模式運用於口語溝通教學大多持正面看法;也認為自我調整學習模式除了能提升口語溝通意願外,更能對於英文口語溝通能力有正向的影響。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亦在最後提出相關討論與建議,以提供英語教學者以及後續研究者在進行英文口語溝通能力教學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概念構圖融入國小五年級國語文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2023) 葛繼璘; Ko, Chi-Lin隨著十二年國教的實施,以素養為導向的新課綱,閱讀能力成為了所有學科的核心基礎,其中「閱讀理解」更是其中的關鍵。研究者在教學現場觀察到,升上高年級後,文章篇幅增長,內容涵蓋更為豐富,尤其在現今資訊速食的時代,學生在面對文章時很難專注地去閱讀文章,並理解其中的意義。所以如何從讀到讀懂,將所閱讀到的訊息變得有意義,成為現場教師的一大課題。故本研究運用概念構圖融入國小五年級國語文閱讀理解,試圖去解決此問題。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一、瞭解運用概念構圖教學於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文閱讀理解之歷程。二、探究運用概念構圖於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文閱讀理解之成效。三、瞭解教師運用概念構圖教學於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文閱讀理解所面臨的問題和因應之道。四、探討教師運用概念構圖教學課程於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文閱讀理解的省思與成長。本研究採行動研究,以中部某國小五年級的25位學生為研究對象,由研究者實施為期八週共16堂的概念構圖課程。本研究工具採用學生概念構圖作品、焦點團體訪談及教師教學省思札記等三種不同類型的研究資料。本研究結果經主題分析法及相依樣本t考驗後,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在運用概念構圖於國語文閱讀理解的歷程時,學生繪製概念構圖的步驟包含「閱讀-建構-修正」;學生在繪製概念構圖的思維方式包含了「演繹法」與「歸納法」。而學生在概念構圖教學課程前後所繪製的作品進行比較後,發現學童的整體閱讀理解能力有提升。研究者亦從三大面向「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師生互動」來呈現教師在運用概念構圖教學所會面臨到的問題和應對方式。經歷這次研究過程後也讓教師產生了省思並有所成長。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發現提出四點討論:一、概念構圖能協助學生呈現其思維方式及歷程,打破標準答案框架;二、概念構圖增加學生低層次閱讀理解,而高層次閱讀理解仍有待提升;三、學生對於使用概念構圖看法不一致,需要更多時間練習,使用概念構圖才會更得心應手;四、從理論和實務之反思,建構出適合本研究場域的教學方案。在未來研究建議上,可考慮增加此課程的實施時間、選取不同規模學校及樣本數、將概念構圖擴及至多文體、多文本、多領域等,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一所偏鄉小學推動食農教育之課程領導行動研究(2021) 鍾尚峯; Zhong, Shang-Feng本研究以臺中市偏遠國小為對象,旨在探討太陽國小課程領導者推動食農教育之課程領導,透過行動研究將以探討食農教育之課程領導理念與具體作為、所遭遇的問題及解決策略、具體成效等,並運用文獻整理、訪談、觀察等方式輔助,最後將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和歸納並提出結論。本研究結論如下:一、理念與具體作為方面 (一) 校長對食農教育之理念:營造學習環境,藉由食農教育課程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 (二) 課程領導理念:由行政主導轉變成親師生共同參與;增權賦能由下而上推動;行政支持並鼓勵教師進行食農專業進修;積極爭取校內外資源提高親師生課程參與程度。 (三) 課程領導實際作為:透過會議引領親師生共同發展食農教育目標;藉由平等對話與領導權力下方帶動親師生參與課程;提供教師專業進修和行政支持以利發展食農課程;撰寫計畫爭取經費並營造有利於課程實施之學習環境。 二、問題及解決策略方面 (一) 課程領導及親師生專業知能不足,用對話及進修解決問題解決。 (二) 領導及授課時間不足問題,利用妥善規劃解決問題。 (三) 親師參與態度程度不積極,藉由積極宣導實作解決問題。 (四) 偏遠學校資源不足,透過計畫及校內外資源挹助解決問題。 三、具體成效方面 (一) 行政及教師專業知能成長之具體成效:推動社群顯著提升教師課程設計的意願及信心研究者發現;增權賦能與行政支持顯著提升教師食農專業能力及教學熱忱;平等對話顯著提升教師專業分享的質與量。 (二) 學生學習成果之具體成效:透過會議及活動增能以提高學生對食農教育的興趣;透過行政支援以增加學生對於食農學習的自信程度。綜合以上結論,研究者對課程領導之建議:成立專業發展策略聯盟使其具備課程領導知能、規劃多元食農教育活動以提升學生對食農的興趣、掌握學校與社區間的平衡狀態、善用正式與非正式組織並精簡行政及善用管道充實設備主動爭取食農教育資源;對縣市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持續與各項團體合作、補助偏遠小學經費以推展食農教育、辦理產出型課程設計研習、考量小校編制並整合相關教育政策、定期辦理食農教育種子教師培訓、提供偏鄉學校發展食農預算經費。關鍵字:偏遠國民小學、課程領導、食農教育、行動研究Item 運用輕小說進行文學圈討論以提升八年級學生樂觀解釋型態之行動研究(2021) 林玟辰; Lin, Wen-Chen本研究採樂觀解釋型態(optimistic explanatory style)觀點,運用輕小說作為教學材料,設計以文學圈作為討論模式的教學方案。透過本方案的設計,本研究希望瞭解學生在樂觀解釋型態上的改變情形,並藉此了解輕小說閱讀教學的教學歷程。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研究時程為五個月,共計17週,以八年級的學生(共24人)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的量化工具使用中學生解釋型態量表進行前測與後測,並以相依樣本t檢定進行統計分析,以評估學生的樂觀解釋型態變化。實施課程方案的期間,亦針對所有課程蒐集課堂影音紀錄、學習文件、課程回饋單、研究者教學省思札記、課後訪談記錄等作為質性資料,以了解學生對於上課內容的意見與感想。研究結果顯示,在學生的樂觀解釋型態變化情形上,學生面對正向事件的解釋型態沒有顯著提升,面對負向事件的解釋型態則有顯著提升。在各分量表的後測結果上,「正向事件個別性」、「負向事件永久普遍性」有顯著的進步;「正向事件永久普遍性」、「負向事件個別性」則無顯著進步。學生對於輕小說閱讀討論課程實施的歷程、難易程度、閱讀討論和樂觀學習各向度的收穫等方面,皆給予中上程度的評價。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亦在最後提出相關討論與建議,作為教育人員及後續研究者在進行輕小說文學圈情意教學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以「說」帶「寫」之議論文寫作教學行動研究-以八年級國文科為例(2016) 丁秀妃; Ting, Hsiu-Fei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法,探討以「說」帶「寫」的議論文寫作方案,在八年級國文課進行寫作教學的活動。研究者以八年級國文科教材為媒介,於課堂中引導學生建構議論文寫作的歷程性活動,以幫助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上有所進步並提升寫作能力。 為達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包括:學生課堂練習的學習單、作業、作文、學生課後回饋紀錄,以及研究者自己的省思札記、課堂觀察紀錄、與學生個別訪談、諍友會談紀錄,來檢視學生議論文寫作上的改變情況,以及學生對於課堂引導過程的表現情形。 經過四個多月共五篇課文的議論文寫作教學方案教學後顯示:透過「以說帶寫」幫助學生主動建構議論文的知識;課堂教材、說話與寫作緊密結合;透過「以說帶寫」幫助學生提升表達能力與思考能力;透過學習單的練習與建構,增進學生的寫作能力。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亦提出相關建議,以便後續教學修正與實施之依據,同時作為未來在國文科、其他議論文類型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參考。Item 建構以食安議題為核心之國小媒體素養課程方案─以食品添加物為例(2017) 潘香汝; Pan, Hsiang-Ju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將食安議題發展成媒體素養課程,融於國民小學健體領域,並探討學生的媒體素養表現,及實施過程對教師教學專業知能的影響。本研究以研究者任教之桃園公立小學六年級班級為研究場域,研究參與者共30位學生,進行為期十周,共計25堂的行動研究。課程一共進行兩階段,研究者根據第一次課程進行的結果,將問題修正,重新設計及實施。教學主題依據學生興趣,聚焦食安五大議題中的「食品添加物」。本研究採用參與觀察、訪談、研究者省思日誌與文件分析,歸納結論如下: 一、本研究認為採課程生態實踐模式發展融入式媒體素養課程為佳,課程發展從分析、情意覺察進而動手實作,三面向逐層遞進可提升學童媒體素養。 二、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切合時事及學生興趣,在主題、新聞文本選擇、輔助資料的選取上,以學童平時易懂、常接觸的媒體資料為主軸。 三、教學策略應從解析新聞開始,邀請相關人士現場論述新聞,比較報導文本,進一步編輯仿作與拍攝體驗,提升學生理解訊息產製與權力的關係。 四、經過行動研究不斷反省、修正的過程,研究者同時獲得媒體素養課程發展與食安議題的專業成長,拉近理論與實務的差距。 最後,本研究針對行動研究過程中遭遇之問題提出建議,期能提供日後從事媒體素養教育後續研究之可行方向與建議。Item 系統思考學習應用在高三下學期之行動研究(2018) 吳柏萱; Wu, Po-Hsuan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以系統思考之三種訓練工具:因果回饋圖、系統基模、長期行為圖為教學材料,設計適合高三下社會組的系統思考課程,將課程融入數學課以及班會課。透過此方案的設計,本研究以探究高三下社會組的系統思考課程歷程為主要研究目的,並探討此課程對學生系統思考能力的影響,藉此了解系統思考課程的教學歷程。本研究採用兩階段循環的行動研究,以研究者之高三社會組導師班學生(36人)為研究對象,總共實施八堂系統思考課程。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劉彥婕(2011)所編之「系統思考能力評量測驗」,於第一堂前進行前測,第八堂課後進行後測,並以相依樣本t檢定進行統計分析。輔以質性資料包括:教學錄影資料、教師教學省思紀錄、學生課程學習單、學生學習回饋單、以及學生訪談紀錄等文件,來檢視學生對於系統思考課程的態度與意見,及系統思考能力改變的情形。資料分析結果歸納如下: 一、系統思考課程實施有助於提升學生的系統思考能力。 二、學生對於系統思考課程普遍持肯定且樂於接受的態度。 三、系統思考課程實施後,研究者的教學能力與省思能力有所提升。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亦舉例說明課程內容以及教學過程,以作為未來系統思考課程的設計以及教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