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1274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台灣新聞記者薪資變遷之政治經濟分析---科技、產業、勞動市場與社會
    (2010/08-2011/07) 王維菁; 洪貞玲
    新聞記者之薪資水準與新聞專業性及表現息息相關,然而近年台灣新聞記者薪資水 平嚴重下滑,變化也遠較其他產業劇烈,不但薪資水準反轉落後於一般專業人員,且 與其他傳播、資訊及文化產業相較,也逐漸淪為後段班。新聞記者薪資水準下降除影 響新聞產業能否進用優秀人才、保障記者勞動條件、並進而維護新聞產製品質與專業 自主性外,亦反映台灣新聞產業發展及市場競爭秩序之困境與警訊,要反省思索此一 問題,我們可從各相關層面如科技、產業、競爭結構、勞動市場、社會文化變遷、以 及整體政治經濟背景脈絡等去尋求線索。 從經濟角度出發,影響產業薪資水準之主要因素包括經濟景氣、產業表現、產業市 場結構與競爭、勞動市場狀況及貿易等等,然而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背景因素,以及 近年來新傳播資訊科技之影響也不容忽視。因此本研究擬從產業表現、市場結構、勞 動市場、以及科技這四大面向,加之以傳播政治經濟學之歷史社會分析,來探究台灣 新聞記者薪資水準變化之因素,以及薪資水準下降對新聞產製與內容品質之可能影響。 探索新聞記者薪資影響因素與其變化發展脈絡,將有助我們思考科技對新聞勞動及 新聞勞動力的可能作用、產業與市場因素對新聞勞動權的可能威脅,更重要的,也進 一步督促我們去反省檢視台灣新聞產業與市場競爭秩序之問題與限制,並尋思在民主 政治體系對多元民主與高品質新聞產業之需求下,我們應如何思考台灣新聞產業之未 來。
  • Item
    從新自由主義式的工作倫理中學習---迷字幕製作的勞動與工作
    (2008/08-2009/07) 胡綺珍
    從新自由主義式的工作倫理中學習: 迷字幕製作的勞動與工作 迷字幕製作崛起成為一特殊的文化現象主要原因,是由於盛行的網路、相關電腦軟 體/技術以及新形式的數位傳播與資訊散佈/流通。全世界廣泛流行的線上迷字幕製作 論壇,如雨後春筍般的興盛,引發了有關勞動與工作如何地包含於迷的活動狀態中的問 題。此研究提案,是延續我前次獲補助國科會研究提案,針對中國的BT 論壇文化的研 究的部份研究成果,計畫實行一個進階的比較研究:重心將放在比較中國與美國的動畫 迷字幕製作。 先前的研究結果指出,新自由主義式的工作倫理的特質:競爭、紀律、效率、團體 合作,與自我培養訓練,似乎在為日劇與美電視劇做字幕的中國字幕組裡,有了極佳的 發展。而大多數字幕組的成員都是都市年輕人,不是大學/研究所學生,就是大學/研 究所畢業生菁英。儘管事實上迷字幕製作,不像新自由主義一般,並不並具有服務商業 利益的目的,我們可視迷字幕製作為一個徵兆,顯現出新自由主義的邏輯不只宰制了正 式的工作社會與資本主義市場,也施使了權力影響了消費競技場中業餘的迷生產。 然而,以上所指的觀察可能並不足夠解釋是否此於中國字幕組中所形成的新自由主 義式的工作倫理,也許跟特別跟中國目前是一個新興崛起,充滿野心與市場機制的國 家,此一更廣大的脈絡有關。因此,此研究提案提出中國與美國的動畫迷字幕製作可以 成為新的研究對象,有助於捕捉不同字幕組於不同國家(例如美國與中國),以及不同 媒體類型的影音產品(例如電視劇與動畫)之間具有相同性或相異性的複雜動態。例如: 美國動漫字幕組,以西方的姿態呈現,如何形成跨國的想像慾望日本應該也是一個有趣 的值得開發的議題。 其他有潛力的影響因素我想探討的是otaku(御宅族),此一詞通常指稱動漫迷負面 的形象,尤其是那些自我封閉與有反社會傾向的,過度沈溺於虛擬世界的動漫迷。挑戰 傳統對御宅族貶抑的刻板印象,我認為重要的是,是否御宅族作為一種文化意義製造的 過程,有可能成為某種生活風格與自我認同,被收編至動畫迷製作裡。為不使日本因它 是世界的動畫的生產中心而有特權成為唯一的學術牙研究焦點,本研究希望開啟新的空 間,並貢獻於跨文化與歷史性的瞭解全球化下的日本動畫迷文化。
  • Item
    台灣青少年次文化的藝術與教學(接軌次文化):媒介與跨國理論的構連
    (2005/08-2006/07) 蔡如音
    本計畫欲以兩年的時間對台灣在次文化研究中的位置進行論述的探討與建構。 研究者主張「次文化」作為一個理論概念必須與其在地的實踐,政治,參與主體(或施 為者practitioners)及相關論述背景緊緊扣連,並非依據某規範性之定義出發,以英美為 主之次文化研究之發展也是承襲社會學,文化研究及媒體研究的學術產物,尤其應該經 過其他歷史架構經驗的檢驗與對話。本研究採取「青少年/次文化」之複合概念以便維 持其概念開放流動的空間,因青少年文化與次文化無法畫上等號或互斥,台灣青少年次 文化的描述與意義探索尤其需要多元參照脈絡,而非自然入座既存現代國家社會論述其 中。所謂在地性非相對於全球性或跨國性,尤其在傳播媒體急速聚合(convergence)又召 喚群體中的個人,為文化工業收編,也為靈活青少年/次文化施為者所挪用,用以建立 認同,愉悅,另類知識,商機,情感結構等經驗。研究者於計畫中提出三大理論構連方 向:後殖民批判,亞際或亞洲間文化研究,及媒介文化,欲以文獻探討和多地(multi-sited) 田野觀察方式持續辯證,並與整合型計畫內之研究者和後殖民,亞洲,次文化知識社群 中各種主體位置進行對話。此計畫作為整合型計畫中的論述建構的一部分,既具理論化 也具介入(interventionist)的意圖。
  • Item
    透過韓國感知亞洲: 流行服飾與音樂創作中女孩主體的跨在地生產
    (2011/08-2012/07) 蔡如音
    近年來,韓國流行服飾成了台灣年輕女性與上班族的每日穿著與消費選擇。無論是實體或是網路商店,韓國流行服飾皆是透過定期前往東亞各服飾批發地(首爾、東京、大阪、香港、廣州、虎門、曼谷)而流進台灣市場。本研究的目的在於解釋「韓國時尚」的跨國與跨在地生成,本研究首先將服飾採購以及店家放置在台灣的跑單幫歷史,接著,從中國製造業與南韓全球化政策兩個脈絡解釋:東大門是如何成為亞洲最大流行服飾批發地點。最核心的研究發現在於分析韓國服飾在台北師大商圈中的鑲嵌。師大商圈在2009到2011年間經歷了韓國流行服飾店暴增的現象,除了娛樂影視產業帶起的韓流解釋之外,本研究認為有必要探索成衣業者與採購者的跨國經驗,特別當台灣與韓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關係充滿了緊張的狀態。其實,「韓國服飾」在台灣有著相當寬廣的定義,除了韓國製、在韓國以外、仿韓系的成衣也在內。對於習慣前往東大門的台灣跨國採購人員來說,韓國流行服飾的意義有三,其一是生意上、能賺錢的考量,對於在意時尚意涵,或是經營頗具個人風格的店家來說,韓國流行服飾則挑戰了他們的既定印象與採購習慣。對於熟悉亞洲各地服飾批發競爭情形的大盤商,韓國雖獨具布料與快速時尚的優勢,但他們會更靈活的運用亞洲服飾集散地的知識,創造市場優勢。
  • Item
    傳播媒體經營績效指標與評量標準之研究︰建構媒體經濟學之理論基礎
    (2005/08-2006/07) 陳炳宏
    當全球經濟活動面臨解管制、私有化,以及集團化等趨勢的影響時,越來越趨向企業化經營、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標的傳播媒體產業自然也無法自外於這股全球化的發展潮流,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傳播媒體根本就是由跨國企業集團所直接擁有與經營的,甚至是非傳播媒體企業集團也紛紛併購傳播媒體成為集團旗下一員,傳播媒體已經具備商業化的特性,成為全球經濟體系中重要的一環。 近些年來,傳播研究領域的一個明顯趨勢是,有關傳播產業經濟與經營管理的研究大量增加,主要原因即是在全球化、解管制、商業化等因素的影響下,傳播媒體已成為經濟體系下的商業組織(business),不僅是商管碩士(MBA)積極投入的工作場域,傳播產業經濟議題也成為傳播研究者的新興研究領域。 不過,絕大多數傳播研究領域積極發展的媒體產業經濟分析,只不過是借用產業經濟理論(industrial economics)的部分理論概念分析與模式,以傳播媒體產業為分析對像來討論而已,其適用理論的根源與基礎卻相當值得檢視與探討。 因此本研究將採用文件分析法、深度訪談法、德惠調查法,以及焦點團體討論法等研究方法,以整理與分析產業經濟理論SCP模式之經營績效指標與評量標準,並檢驗企業經營績效指標對傳播媒體實務運作之適用性,再經修正與建構傳播媒體之經營績效指標與評量標準後,最後透過媒體經營績效指標及評量標準之確立,進而探討建構媒體經濟學理論概念與分析模式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