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影視教材在日治臺灣史的教學運用:以紀錄片《跳舞時代》為例
    (2023) 戴雅婷; Dai, Ya-Ting
    日治時期的臺灣歷史一般被簡化成兩個階段,一個是臺灣人武力抗日,遭受鎮壓屠殺;一個是日治末期的戰爭狀態、軍國主義、皇民化運動,這兩者合起來便是日治臺灣的歷史。但日治時期卻是臺灣由傳統進展到現代社會的關鍵時代,且有許多改變都與現在日常生活習習習相關。 本文以《跳舞時代》作為影視教材,在國民中學七年級進行日治臺灣史教學運用,讓學生瞭解日治時期帶來很多西方流行文化與觀點。筆者先分析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對於發行臺灣流行歌的重要性,以及日治時期社會文化與女性地位的轉變,將歷史紀錄片設計成影視教材,得出的研究成果是學生一方面在日治時期總督府改良臺灣傳統文化的陋習,建立許多現代化制度的觀念有加深、加廣的認識;一方面學生能比較出日治時期與清領時期文化變遷的異同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提升自己的歷史思維。
  • Item
    影視教材融入國中歷史教學–以電影《盧安達飯店》為例
    (2021) 謝艾蓁; Hsieh, Ai-Jen
    本研究藉由影視文本《盧安達飯店》融入國中歷史教學,目標使學生認識教科書以外的非洲,並結合多元文化教育,擴展國際視野。由盧安達種族屠殺探討非洲地區獨立後依然存在族群衝突問題,從盧安達的歷史脈絡中,梳理造成族群衝突的根源,希冀理解屠殺背後的原因而引以為鑑。教學透過ASSURE模式設計教案,將影視文本融入課堂,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動力,透過學生學習單的回饋,此教學模式有助於學生建構完整的非洲知識與提升教師效能和課堂應用的教學模式。
  • Item
    台灣電影明星之塑造(1949-1987)
    (2010) 陳景峰; Chen,Ching-Feng
    本論文〈台灣電影明星之塑造(19945-1987)〉,試圖以戰後台灣電影明星塑造的歷程,來探討官方電影政策「電化教育」對於電影產業的影響,與民眾如何透過商業消費的方式,來反應官方操控電影製播的感受。論文中從國府電影文化政策的源起,與戰後台灣電影產業壟斷過程開始論述,而後探討如何能在迎合民眾需求的市場機制下,又可發揮電影宣傳黨國政策的情況下,形塑出戰後台灣電影明星的形象。 論文主要分為四章,是依循-起、承、轉、合的論述方式,將國府管理電影產業的態度,與台灣民眾觀影行為的趨向,作一參和式的研究比較,分析在官民的不同的需求面下,如何形塑出戰後台灣電影明星的形象。因此第一章,企圖透過「比較史學」的研究方法,分列日軍、共黨、國府三方在中日戰爭期間,其電影宣傳工作的利弊得失。以此來突顯國府電影經營的困境,以致來台後殷鑑過往,採取獨佔電影產業的舉措。第二章採取「史料實證」的方式,透過「教育部第二檔案館」的檔案資料與「國民黨文工會」的檔案,論證戰後國府壟斷台灣電影市場,與施行「電化教育」制度的過程。第三章是論文研究的重心,針對明星塑造的方式與階段進行剖析論述。其中參酌「影視史學」、「文化研究」、「新文化史」的學科理論,與「口述歷史」的訪問資料,試圖以民眾的觀點,由下而上探討普羅大眾對電影文化的需求與認知。這是研究台灣電影明星形象塑造中,必須進一步延伸研究的重點。第四章主要是以報章雜誌《聯合報》、《民生報》、《銀色世界》、《今日電影》與《影響》等文獻的記載,來呈現經官方與民眾相互認可下,台灣電影明星經塑造後的形象表現。 論文中所欲強調的是台灣電影明星的塑造,是民間與政府對於文化認知,相互磨合與各取所需的結果。因為電影產業的經營,是必須依靠觀眾的商業消費,所以明星螢幕形象的塑造,必須貼近台灣庶民文化的特色。但一向將電影視為宣傳教化工具的國府,如何參照瓊瑤電影劇本中的角色,與電影導演配合政令下,將所塑造的明星形象,能夠強化官方的文化意志,且能迎合商業市場需求,是本論文論述的主軸。
  • Item
    電影導演即大眾史家:以克林‧伊斯烏德及其《硫磺島的英雄們》與《來自硫磺島的信》為研究對象
    (2018) 陳崇安; Chen, Chong-An
      本研究以電影導演克林‧伊斯烏德的《硫磺島的英雄們》與《來自硫磺島的信》兩部電影為研究對象,試圖從美國與臺灣大眾史學的理論和實踐,探討電影導演即大眾史家的概念。   大眾史學的發展到了二○○三年之後,與影視史學的關係更加密切,本研究以下面四點作為電影個案研究的重點:首先,大眾史學的表述若以史譜(spectrum)定位,劇情片電影則應屬於「虛中實」。其次,大眾史學的電影實踐應持多元的觀點。第三,須強調實踐工作中跨學科領域及團隊性的合作。最後,應觀察電影導演的思想與電影情節的關聯,並探查其歷史意識的實踐。本文據此學理分析架構,以伊斯烏德兩部有關硫磺島之役的電影為實踐個案,論證「電影導演即大眾史家」此一提議。
  • Item
    紀錄片融入國中歷史「以巴議題」教學的運用—以《美麗天堂》為中心
    (2019) 梁瓊璘; Liang, Chiun-ling
    本研究藉紀錄片做為影視文本,融入歷史課程教學,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理解「以巴議題」的內涵。因應教科書內容之不足,補充適當閱讀文本使學生具備基本概念與知識。配合紀錄片《美麗天堂》(“PROMISES”)的內容,學生藉由學習單的書寫,掌握以巴衝突的意義、脈絡,同時進行設身處地的認知,培養以同理心理解他人、主動關懷國際議題的態度。 研究結果發現:藉由紀錄片(影視)的觀看,透過適當的教學活動設計,學生確能深入思考以巴議題的各個層面,進而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懂得表達自我觀點與感受,並提高關注國際議題的意願。
  • Item
    影視教材在高中世界史「南北戰爭」教學的運用—以電影《林肯》為中心
    (2018) 陳美瑾; Chen, Mei-Chin
    摘要 本論文以「影視教材在高中世界史教學的運用」為題進行研究,將歷史電影作為一種另類的「歷史文本」,在帶領學生解構的過程中,企圖訓練學生能從中培養出解讀、判斷、分析與歷史思辨的能力。 以南北戰爭作為主題,並選定由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Allan Spielberg, 1946~)所執導的《林肯》(Lincoln)作為研究的中心,是因為美國在經歷了這一場自建國以來規模最大、也是唯一的一場內戰後,並沒有因此而衰敗;而是在這場戰爭後,美國逐漸走向了富強,它的內在究竟擁有著怎樣的一股推力,可以至此?這個解答在史匹柏這位極具歷史意識的導演所執導的《紫色姊妹花》(The Color Purple)、《勇者無懼》(Amistad)和《林肯》這三部電影中,可以找到令我們省思的答案。 但從另一個面向來說,我們無法去忽視,這場因奴隸而起的戰爭,雖以《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Thirteenth Amendm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終結了奴隸制度,但美國截至目前為止,仍有嚴重的種族衝突問題。2015年民眾所發起的「黑人生命也重要」(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就是一個實例;因而,這個主題毋寧是帶領學生去理解所謂「歷史脈絡」最佳的歷史事件。 歷史教學的目的,除了引領學生具備基礎知識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藉由過往發生事件的深論,讓接受歷史教育的每一位學生,都能願意成為擁有美好情操的人。這是筆者書寫本論文的初心,也是作為一位歷史教育工作者終身的期盼。 關鍵詞:影視史學、南北戰爭、奴隸制度、史蒂芬‧史匹柏
  • Item
    製作「武則天」—影視史學與歷史教學的微型實驗
    (2017) 劉彥伶; Liu, Yen-Ling
    受到教育改革浪潮的影響,近年來高中歷史教育強調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本論文透過「製作歷史劇」的教學活動,探討影視史學與歷史教學的結合,是否能夠提升高中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其歷史思維能力,並檢視此教學模式的可行性,提出相關改善建議。 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評價兩極,搭著《武媚娘傳奇》風潮,話題性高、爭議性大,故筆者選定以她做為拍攝歷史劇的主題。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首先探討學界對武則天的評價,並分析統編本到審定本時期,歷史教科書對武則天的書寫,發現武則天的形象會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轉變,教科書中的武則天形象也有日益多元化的趨勢,最後檢視電視劇《武媚娘傳奇》,探討學生對武則天的認知是否有受到影視媒體的影響,發現劇中雖有許多不符合史實的改編,但也呈現了武則天研究的新視角。 本研究透過分組報告、討論活動、影片製作、課堂播放等過程,以更多元的方式活化歷史教學,讓學生透過演戲走入歷史,透過觀劇與評論澄清迷思。從學習單與回饋單的分析結果,發現「製作歷史劇」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並培養歷史思維能力,而「教師引導」在過程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進而提出此活動設計較適合開成「跑班選修」,教學現場的教師須具備發展教材的能力,歷史教育在教導學生看到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