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302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8
  • Item
    傳承與轉變:南台灣靈寶道壇與福建泉州道法關係研究
    (2012/08-2015/07) 謝聰輝
    十多年來,筆者以台灣道教為主要的研究範疇,深入田野調查台灣道壇現狀,以及 道教文化信仰如何融入台灣常民生活中的歲時節慶、生命禮儀與廟會祭典。除了發表一 定的研究成果之外,也因獲得信任而得拍攝或獲贈相當數量的道壇清代古抄本資料;而 這些珍貴的文獻中,保存了很多台灣道壇堅韌地傳承閩、粵正一派火居道法傳統的證 據,一直是筆者努力追蹤其源流與析論的重點。這兩年來,執行了國科會三年期〈大人 宮翁家道壇源流與影響考述〉專案計畫以來,幾次前往泉州地區拜訪道壇與道廟,考察 其齋醮科儀的實際演行,陸續與泉州道壇道士建立了良好的關係,蒐集到許多第一手的 道壇資料,也初步進行了一些道法比較研究。雖然,閩南與台灣道法的源流關係,歷來 被相關研究學者所重視,但真正的深入比較研究論文仍然有限;因此,以目前掌握較多 資料與持續研究的「南台灣靈寶道壇與福建泉州道法關係」為範圍,繼續提出三年期專 題研究計畫。希望經由經典、歷史、田野調查與文物藝術等全方面切入,再透過兩大區 域現有道壇資料的蒐集、分析與考證,以及實際齋醮科儀闡行的親自紀錄;三年中陸續 以「傳度受籙」、「道壇秘傳知識體系」、「禳災科儀」與「拔度科儀」等等為子題,參加 國際學術會議發表相關論文,以為福建與台灣道壇道法傳承關係與轉變原因研究,累積 具體且紮實的研究成果。
  • Item
    台南高屏地區靈寶道壇文檢研究
    (2007/08-2008/07) 謝聰輝
    施博爾與丁煌教授曾撰文指出,臺灣道壇保存了許多明代道藏所未收錄的宋代泉 州、福州一帶庋藏的科儀道書。丁教授更強調透過老道壇資料的調查研究,不僅可以重 建臺灣道壇清代的傳承譜系,瞭解臺灣道教史的發展軌跡;更可以印證這些科儀抄本自 宋代至今的運用變遷情形,以及與道教經派的關係,凸顯臺灣作為「道教活化石」的重 要地位。但自從施氏蒐購臺灣台南高屏地區老道壇經抄本與文物圖像回歐後,幾十年 來,除了在<臺灣之道教文獻>一文開列主要經科舊抄書目外,世人就無緣再看到這批 臺灣道教史的原版珍貴資料文物,其也未有此一主題完整深入的研究發表。筆者有見此 研究問題與責任的寶重,十餘年來,繼踵前輩學者的腳步,除拜入師門,持續深入訪問 各道壇,蒐集或獲贈許多早期道壇抄本資料外,並陸續撰文發表田野調查研究心得。此 次提出專書寫作計畫,準備以二至三年時間,擴大研究的區域至台南高屏地區,整理已 蒐集和持續蒐集中的道教科儀文檢資料,以及改寫相關已發表的文章,希望在台灣道教 史與道教文書學的研究上盡一己之力。本書準備共分九章,其章節重點如下:第一章緒 論:義界、研究動機與重要性、前人研究析論、問題意識、研究理論與方法、預期目標。 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別就科儀的功能與屬性,區分為功德齋儀、慶成祈安、禳災王醮與傳 度授籙等四章,就其義界、科儀與文檢運用關係、重要文檢溯源、詮釋等項深入探討。 第六章文檢文體考論:義界、道教文檢與公文書的關係,文檢的上行、平行與下行歸類 論述。第七章文檢格式考論:義界、章法格式、平闕、用印、花押、批硃等析論。第八 章文檢仙曹考論:義界、神仙譜系、行文系統、官曹名稱詮釋。第九章結論。
  • Item
    台南地區靈寶道壇齋儀文檢研究
    (2005/08-2006/07) 謝聰輝
    本研究計畫預計以兩年時間執行「台南地區靈寶道壇齋儀文檢研究」:初步 規劃選定台南四大道壇:溪南地區:台南市陳榮盛道壇、台南縣永康市李安雄道 壇;溪北地區:台南縣佳裡鎮林清隆道壇、台南縣新營市廖永來道壇,以齋儀文 檢為主要調查目標,再佐以相關道壇相關資料作比較對照。結合實際的調查與訪 問,補充多年蒐集的資料與儀式紀錄,針對齋儀文檢的名目、內容、格式,上溯 其古道經根源,瞭解其脈絡傳承,並加以對照校正其相異差別,判斷較正確合乎 經義的形式內容,再進一步分析道教齋儀文檢實際運用宣行的儀節功能與意義內 涵。 第一年將校正過的齋儀文檢,就形式內容分類分析探討:著重文書書寫的 格式、規矩,和用字、用詞的特質內涵,以及相關用印的道法傳承方面,並寫成 <台南地區齋醮文檢的形式與內容研究>論文發表。第二年則大量作田野調查以 累積更多的經驗,拍攝數千張數位相片與數百小時錄影帶紀錄。並透過實際記錄 比較台南地區靈寶道壇,在各種規模齋儀中文檢的實際宣行的情形;各壇如何透 過其傳承的道法威儀,結合詩歌樂舞與存想法門,將較固定型式的文檢內容,作 各具特色的靈活表現,以寫作<台南地區齋儀文檢宣行儀節研究>論文發表。此 題目具有開創性,對厚實敝人學能與有志於相關研究者,均提供相當的啟發性, 除可作為教學研究與一般欲瞭解道教者所需,加強國人對道教更深入且正確的理 解外,並為「道教文書學」、「道教齋醮史」的建構研究累積初步的成果。
  • Item
    台南高屏地區靈寶道壇文檢研究(II)
    (2008/08-2009/07) 謝聰輝
    施博爾與丁煌教授曾撰文指出,臺灣道壇保存了許多明代道藏所未收錄的宋代泉 州、福州一帶庋藏的科儀道書。丁教授更強調透過老道壇資料的調查研究,不僅可以重 建臺灣道壇清代的傳承譜系,了解臺灣道教史的發展軌跡;更可以印證這些科儀抄本自 宋代至今的運用變遷情形,以及與道教經派的關係,凸顯臺灣作為「道教活傳統」的重 要地位。但自從施氏蒐購臺灣台南高屏地區老道壇經抄本與文物圖像後,幾十年來,除 了在<臺灣之道教文獻>一文開列主要經科舊抄書目外,世人就無緣再看到這批臺灣道 教史的原版珍貴資料文物,其也未有此一主題較完整深入的研究發表。筆者有見此研究 問題與責任的寶重,十餘年來,繼踵前輩學者的腳步,除拜入師門,持續深入訪問各道 壇,蒐集或獲贈許多早期道壇抄本資料外,並陸續撰文發表田野調查研究心得。今年度 接續去年提出的專書寫作研究計畫,擴大處理新得到的資料,配合持續的田野實物考察 與道壇溯源,整理已蒐集和繼續蒐集中的道教科儀文檢資料,以及改寫相關已發表的文 章,希望在台灣道教史與道教文書學的研究上盡一己之力。本書準備共分十一章,其章 節重點如下:第一章緒論:義界、研究動機與重要性、前人研究析論、問題意識、研究 理論與方法、預期目標。第二與第三章以經典與文檢文基礎,探討台南與高屏老道壇的 淵源與傳承。第四章至第七章分別就科儀的功能與屬性,區分為功德齋儀、慶成祈安、 禳災王醮與傳度授籙等四章。就其義界、科儀與文檢運用關係、重要文檢溯源、詮釋等 項深入探討。第八章文檢文體考論:義界、道教文檢與公文書的關係,文檢的上行、平 行與下行歸類論述。第九章文檢格式考論:義界、章法格式、平闕、用印、花押、批硃 等析論。第十章文檢仙曹考論:義界、神仙譜系、行文系統、官曹名稱詮釋。第十一章 結論。
  • Item
    臺灣道教現代化之路
    (國文天地雜誌社, 2013-09-01) 謝聰輝
  • Item
    正一經籙初探--以臺灣與福建南安所見為主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3-01-01) 謝聰輝
  • Item
    南臺灣和瘟送船儀式的傳承與其道法析論
    (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2014-06-01) 謝聰輝
  • Item
    大人宮翁家族譜與道壇源流考述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09-06-01) 謝聰輝
    目前對於臺灣正一派靈寶道壇的研究成果,大多著重於臺南地區,或與臺南道法有相關傳承者;對於清代所屬臺灣南路鳳山縣靈寶老道壇的傳承與道法的專門研究,仍相對不足。經過筆者多年田野調查發現,此靈寶南路區域的老道壇,大多指稱其祖先曾受教或交往過一大人宮翁姓道壇(今高雄市小港區大人宮已無道壇存在);且核對這些老道壇目前仍保存著部分清雍正、乾隆以降古科儀抄本,的確留有一些翁姓抄手所落款題署的文字、印鈐與壇號等相關資料。終於在持續的追蹤與考察後,筆者找到了翁家道壇後人,以及流落在外的、原本存留於翁家的《翁家族譜》與116 本清初至光復前的科儀抄本:翁姓抄手50 本、非翁姓抄手39 本與尚不知抄手者27 本。以現存的資料中有款識者,最早的是清雍正2 年(1724),抄手署名為翁定獎(1693-?);最晚的是日據昭和庚辰年(1940)9 月翁癸本(1909-1956)。這一批珍貴的老道壇抄本史料,蘊藏著三百年來臺灣正一派靈寶道壇南路道法來源與傳承的豐富資訊,等待著我們加以解開與深入的詮釋。 因此筆者藉助大陸安溪、嘉義義竹與大人宮三份翁姓祖譜,與能找到的相關翁家神主牌、日據時代戶籍,以及所有相關抄本的時間、款識和鈐記的考證;再結合泉州安溪與臺灣的田野調查,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探究,和現在道壇科儀抄本的詳細比對後,希望能重建部分三百年來正一派靈寶道壇南路道法的來源與傳承體系,為臺灣道教史增添新的歷史證據與研究成果。
  • Item
    《玉皇本行集經》出世的背景與因緣研究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9-01-01) 謝聰輝
  • Item
    《正統道藏》本《玉皇本行集經》成書時間考定
    (國立清華大學, 2010-06-01) 謝聰輝
    《正統道藏》中有兩個三卷五品本《玉皇本行集經》,學界對其成書時間討論非常分歧。本文運用了比較與溯源的方法,首先證實張良本 (CT11) 早於白文本 (CT10),且其卷末所附七則〈誦經感應〉,乃改編自《太平廣記》中原先奉誦《金剛經》的感驗故事。接著一一駁斥兩個版本成書於南宋前的所有可能。最後運用明永樂本《玉皇本行集經》的相關記載,論證《正統道藏》所收錄的張良本,可能接近四川蓬邑縣真一壇1221年張良校正後,而尚未科儀化的較純樸版本,後附的〈誦經感應〉亦有可能這個時候添加,即介於1221年至1225年的版本。至於白文本經文因晚於張良本,又完全依照1225年梓潼帝君校正本修改,所以其有可能是從1225年梓潼帝君儀式本抄錄下的經文部分,亦即其成書時間不會早於1225年。